第一节 士大夫关于佛教的文字活动(五)

  九、 反佛类

  反佛类的文字贯穿于有唐一代的始终。这类文字的出现有其规律性。一般地说,士大夫阶层崇佛极为普遍,形成社会风气,即使对佛教有不同看法,也多采取求同存异、两不相犯的态度。但具体到士大夫个人,或者有时候就佛教的某些方面提出批评;或者在朝廷大作佛事时,士大夫的责任感和本位意识超出了不偏不倚的中庸态度之上,因而发表一些反佛言论。这样,士大夫的反佛文字就有了两个突出的特点。

  其一,在朝廷崇佛的高潮中集中出现。

  武则天时期,年年铸浮屠,立庙塔。宰相狄仁傑上《谏造大像疏》,成均祭酒李峤上《谏建白马坂大像疏》,监察御史张廷珪前后上了两份《谏白马坂营大像表》,宰相苏瓌也上疏建议限制佛教。唐中宗时,韦嗣立、桓彦範、李乂、辛替否、宋务光、吕元泰等人,都上疏反对佛教过分发展。韩愈《谏迎佛骨表》,更是出现在唐宪宗迎佛骨的闹剧之中。

  其二,作者往往包括崇佛的人。

  白居易的反佛文字有《议释教》和《新乐府·两朱阁/刺佛寺浸多也》,杜牧有《杭州新造南亭子记》。但他们都崇奉佛教,白居易还办理了入教手续,成为在家佛教徒。

  这一类文字将在本书第三章作专题论述,此处从略。

  十、 其它类

  朝廷有一些关于佛教的制敕,都出于在中枢机构中担任机要秘书的士大夫之手。杜牧在唐宣宗时起草了《敦煌郡僧正慧菀除临坛大德制》,即是一例。皇帝在宫廷内组织的三教辩论,也见之于士大夫的文字。白居易写有《三教论衡》一文,据近人陈寅恪先生研究,是白居易作为儒方代表在辩论之前预拟的发言稿。(近人陈寅恪《元白诗笺证稿》第311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苏颋在洛阳当县令时有善政,调离之后,洛阳民众捐钱募工匠,依照他的形象在龙门雕成一尊等身观世音菩萨石像,张说特地写成一篇《龙门西龛苏合宫等身观世音菩萨像颂》。其中说:"苏君春秋鼎盛,德业日新,方欲骧首天池,整翮云汉,致大君于尧舜,绍层构于韦平。"(《张燕公集》卷7)

  以上的分类,有的是就其内容,有的是就其形式,笔者企图通过举隅式的论述,来囊括士大夫关于佛教的文字活动的全部。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