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记

  这十多年来,我有一批论述或涉及隋唐军事的研究成果问世。专著有:《中国古代治安制度史》(合著,承担隋唐五代部分共八万字,河南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论文有:《论盛唐军事改革对社会经济的促进作用》(《史学月刊》1987年第4期),《安禄山与唐玄宗时期的政治》(《河南大学学报》1987年第4期),《唐代军事制度述要》(《洛阳师专学报》1993年第1期),《唐代的体育活动与政治》(《史学月刊》1993年第4期),《陈寅恪先生元稹"休兵"即"消兵"说商榷》(《洛阳师专学报》1998年第4期)等。此外,我对隋唐军事的其余一些问题,也有一定的接触和思考。于是,我以这些先期准备为基础,撰写了这本书稿。

  1987年,我的专著《唐代士大夫与佛教》由河南大学出版社出版,承蒙读者来函赐教,说"书中所引用的古代文献,有很多不解何意"。那么,我如果希望现在这本书稿能拥有广大的读者,只有写得通俗、流畅、生动、优美才能达到目的。当然,通俗、流畅应该是深入浅出、便于传播,而不应该流于浅薄、庸俗;生动、优美应该是增强感染力、加深印象,而不应该流于凭空描绘、忸怩作态。但本书毕竟在述说学术问题,我不得不征引大量文献,以排比、考释、分析、综合作为支持,通俗的程度因而受到限制。为折衷计,我对书中晦涩难懂的引文随文夹注,主要是僻词、术语、人物、历史典故。

  任何一位作者都希望自己的书稿随着岁月的流逝还有人阅读、有人评论、有人提到,如果像一份过期的列车运行时刻表那样被人丢弃、被人遗忘,那才是一桩令人悲哀的事儿呢。书稿的生命力取决于自身的内涵和水准,无聊的炒作只能是泡沫现象,坊间的盈利运作也不会持久奏效。我这本书到底有多少学术价值,当然应该由读者和后人去评判,这里不妨从个人的角度说几句。首先,我想立体地展现隋唐时期的军事状况。说到当时的军事,不应该仅仅交代打仗的过程,还应该阐明打仗是在什么样的背景下以什么样的观念为指导和凭借什么样的物质条件去进行的。这就需要看到不同民族的军事组织结构,国家和各级军事机构的运作程序,武器、装备的具体情况,战略、战术情况,人在战争中的作用,军事思想的发展演变,军事制度的发展演变,以及围绕着战争出现的现象等等。这样,我们才能了解这段历史、这个社会和这种民族关系。因此,我选了一些人们不大注意的专题,甚至包括托塔天王这样的民俗信仰问题。这可以说是填补了一些空白。其次,我想实事求是地对待历史人物,科学地解释军事制度的嬗替现象。安禄山叛乱导致中原版荡、生民涂炭、版图狭蹙、外患频仍,实属罪大恶极。然而叛乱前他若没有卓越的军事功绩,怎么会长时期受到朝廷的优宠、重用?既然如此,他怎么会是谋反十年的野心家?府兵制如果确如唐人和当今史家所说的一直都那么好,为什么历史偏偏抛弃它?募兵制的出现有没有历史的必然,有没有积极意义,如果确是培植叛乱分裂的温床,后来的朝代怎么避免其弊端?我在上述1987年发表的那两篇论文中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至今维持不变。这些看法和千余年来的传统说法截然相反,我不敢强加于人,只可以说是自己的一孔之见。

  我撰写的虽然只是隋唐时期的情况,但必然会牵涉前代后世,因而对一些问题产生了思索。战争在未来社会会消失吗?如果真的会消失,也就是届时只有善没有恶,那么,对立统一的辩证法原理岂不过期失效,遑论放之四海而皆准。历史时期民众承担军赋和兵役,有多少成份是解救自己,到底成就了什么人,仅仅是"一将功成万骨枯"吗,帝王夸耀国家是自己的产业,把挥霍侈靡看作自己产业的花息而理所当然,是什么人的流血牺牲为他们打下基础?农民为摆脱暴政而组织起义,是在争取本阶级的解放吗,为什么到了建立新政权的时候便彼此反目为仇,不惜互相残杀,这时候谁还视对方为阶级弟兄?我在撰稿之余,一时兴来,作了五首七言绝句,来表达对这些问题的思索和见解。诗中的这些想法在这本书稿中不曾反映,因而把诗作附丽于下,作为补充。诗云:

  千秋遗事待澄清,自作将军自作兵。

  逢掖治戎殊可笑,案头学奏鼓笳声。

  兵为凶器尽人知,不获已时须用之。

  刁斗岂能专膳饮,华胥梦醒最生疑。

  纳完丘甲执干戈,喋血抛尸竟若何?

  换得君王夸赞语:吾资孰与仲兄多!

  竞起揭竿东复西,咸曾垄亩久扶犁。

  一从新莽丢神鼎,积甲遂同熊耳齐。

  愁对胡儿犯汉关,出师输币降红颜。

  于今百族和同日,恩怨终删说笑间。

  郭绍林,2002年3月11日

  这本书稿原本是应邀而撰写的。我的一位学生在北京某军事研究机构读军事学博士生期间,其导师应某出版社之约,张罗编写一套《中国军事通览》,正在物色作者,便介绍由我承担隋唐卷的撰写工作。这套书的编写原则是学术性与普及性兼顾,以扩大读者面,其体例是不设章节,只设专题,避免繁琐论证和刻板行文,力求简洁、生动、优美。我按照要求着手撰写,其中一小部分是把自己已经发表的成果加以节录或改写,大部分则是初次研究而撰写的。整部书稿完成后,我寄送负责人,除受到几句夸奖,还得知有的分卷没有做出来,有的质量不行,再加上出版方的稿酬标准低于原来的承诺,这套书决定不出了。弹指间三年过去了,这部书稿没再联系出版,我只好将其中一部分专题作为论文单行发表,具体情况是:《唐太宗的军事艺术》(《洛阳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2期),《唐代文人李筌的兵书〈太白阴经〉》(《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2002年第2期),《唐代选拔军事人才的途径》(《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02年第3期),《〈李靖兵法〉论将帅的素质和职责》(《军事历史研究》2002年第3期),《托塔天王何以是李靖》(《洛阳大学学报》2002年第3期),《唐代的攻守战术》(《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02年第6期),《隋唐军事文书》(《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第3期),《论杜佑的〈通典·兵典〉》(《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3期),《唐代的练兵活动》(《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第6期),《唐代军队乐舞体育活动考》(《史学月刊》2004年第3期)。

  关于隋唐军事的著作,我只见到一种,是百卷本中国通史中的一本小册子。我这本书从审视历史的角度、选题的范围、引证文献的层面、论述的展开程度以及对军事问题的观点来说,都和那本书大不相同,因此,我现在把它付梓公世。

  郭绍林,2005年4月20日

下一章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