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九章 悬崖疑棺(1)

  他不知道诖骅郦是从哪里来的,举目四望,发现左边沿着悬崖正上方,有一条羊肠小道蜿蜒伸向上方,小道通到峭壁的拐角处,就断了,这条小道究竟有多远,因为峭壁阻隔着视线,所以看不出来。他只好沿着这条小道,身子紧紧地贴近峭壁,慢慢地挪动着。越往上走,越觉得冷风习习,整个空间都是青雾蒙蒙的,四周看不到任何植物。峭壁上刻着一些象形文字和一些用红色的颜料涂抹的图案,有些看上去像是古代的狩猎图,也有些像是星相排列。他没有工夫去研究这些,小心翼翼地移动着,不知道求了多久,只觉得两条腿都像是灌了铅一样,好几次都想打退堂鼓折回去,但是生的欲望一次又一次地浮现在他的脑海里。他咬紧牙关,继续往上走,豆大的汗珠顺着他的脸颊流下来。拐过峭壁的一角,他发现前面的路逐渐变得宽阔起来,他精神一振,直起身子迈步往上走去。走了大约很长一段时间,才走到顶端。眼前豁然开朗,这是一块光秃秃的平地,方圆大概有几十丈,中间摆放着一个长方形的棺材。他抬头向上看去,旷野繁星,给人一种夜的美,他顺着天空向四周看去,吃了一惊。

  他仔细看去,才知道这并不是天空,原来上面是个半圆的罩子,自上而下笼罩着整个山崖,四周的空气虽然流动,但是上面的苍穹看上去仍然死气沉沉,给人一种凝固的感觉,原本以为的繁星是由无数个宝石组成的。是谁花费了这么大的精力去建造这么大的建筑呢?

  陈兴全心里充满了疑问。

  他想走到棺材前去看个究竟,正准备抬脚,忽然看见前面的地面上有很多裂缝。

  裂缝很宽,最窄的地方也有四尺多。他把头伸到距离他最近的裂缝边上,往下面看去,只见沿着裂缝往下的地方有许多铁环,一直延伸到下面去,深不见底。但是这些裂缝看上去没有人工修葺的痕迹,似乎是天然形成的。突然他看见下面有一排亮点蜿蜒向上,由于隔得太远,他看得不真切,渐渐地亮点消失了一些,但是仍然有很多在继续向上行走,待距离他所在的崖顶有七八丈时,他才略微辨别出在半山上游动的亮点是一队队的人影举着火把走上来。等人影走得更往上一些,他才看清楚这些人和诖骅郦穿着打扮差不多,手里举着并不是火把,而是一根棍棒,上面绑着一个发亮的圆形物体,作为照明用的。这些人每走过去一段,就有人消失了,越走越靠上,渐渐地距离悬崖只有两三丈了,脚步声也隐隐约约地传来,而人群只剩下六七个了。陈兴全担心这些人继续上来会发现他,正打算找个地方躲起来,左右四顾,觉得四周除了他上来的那条路,没有可隐藏的地方,正在踌躇间,听见下面的脚步声已经没有了,他往下面一看,发现剩下的人也都消失了,这才松了一口气。

  退路已经没有了,往下面去,更是想也不敢想,现在惟一值得研究的就是那口棺材,也许凭借着那口棺材里的东西,他能够对这个神秘的地下世界有一些了解,于是他起身,寻找裂缝间的通路,小心地挪动着步伐,绕过这些裂缝,靠近了这口棺材。走到近处,他才发现,眼前的这口棺材呈菱形,上面的棺盖是半圆形的。在棺材下面有个两尺深、五尺左右宽的坑洞,棺材就架在坑洞内土石垒积的支撑墙上。陈兴全记得师傅曾经说过,古代最早的墓葬是没有棺椁的,多是以下挖深穴,垒土为坟,奴隶主多会把坑穴挖得似模似样,像生前居住的地方,按照考古上的分类,多称之为“坑葬”。到了春秋战国时候,随着社会分工的具体化,才有了棺椁,那时候人类对生活居住环境的认识以为地球是个半圆形,所以在讲究周礼的时代,为了追求天人合一,就把棺椁设计成下面是长方形,上面棺盖是半圆形的。这种习俗一直从春秋战国延续到三国,直到唐宋以后的棺椁,才建成上下一样,和现在所见到的差不多,但是在棺盖边角上仍然保留了一些弧线形。

  从现在这具棺材上看,应该是春秋战国时代的,下面的坑穴就是保留了最早先人的墓葬传统,只是陈兴全不明白的是下面的坑穴已经挖好了,可是这具棺材为什么不下葬。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