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和平发展逐渐成为人类共识(二)

  二、矛盾要缓和

  人类历史上,国与国之间、民族与民族之间、部落与部落之间、党派与党派之间,通过"和平之旅"、"破冰之旅"化解矛盾,增进了解,消弭冲突的事件,恐怕不计其数,但发生在上个世纪七十年代的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事件,则几乎使其他类似事件黯然失色。

  让我们来看看《中国外交秘闻》一书的记载:

  1972年2月21日,尼克松踏上中国内地的土地,开始了一次他称之为"谋求和平的旅行"。

  11时30分,飞机平稳地停在候机楼前。机舱门打开了,穿着大衣的尼克松总统与夫人帕特两人走出舱门。尼克松看到,周恩来总理站在舷梯前,在寒风中没有戴帽子。旁边站着叶剑英副主席、李先念副总理、郭沫若副委员长、姬鹏飞外长等。

  当尼克松走到舷梯快一半的地方时,周恩来带头开始鼓掌。尼克松略停一下,也按中国的习惯鼓掌相还。待离地面还有三四级台阶时,尼克松已经微笑着伸出他的手,周恩来那只手也迎上去,两双手紧紧地握在一起,足足有一分多钟。此时,尼克松感到,一个时代结束了,另一个时代开始了。

  尼克松显得很激动,说道:"总理先生,我感到很荣幸,终于来到了你们伟大的国家。" 周恩来说:"总统先生,非常欢迎你到我们的国家访问。" 电视镜头一直对着这个历史性场面,并通过卫星将这一实况传到全世界……

  接着,周恩来和尼克松一同进入一辆挂着帘子的防弹高级红旗轿车。在离开机场时,周恩来说:"总统先生,你把手伸过了世界最辽阔的海洋来和我握手。25年没有交往了呵!" 当天晚上,周恩来在人民大会堂宴会厅举行宴会,欢迎尼克松一行。尼克松夫妇、基辛格等由周恩来陪同坐在主宾席的大圆桌旁。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乐团为客人们演奏了美国名曲《美国的阿美利加》,这种热烈的场面通过卫星传递在美国早晨的电视节目中实况转播,在美国引起了很大反响。

  周恩来在祝酒时说:"尼克松总统应中国政府的邀请,前来我国访问,使两国领导人有机会直接会晤,谋求两国关系正常化,并就共同关心的问题交换意见,这是符合中美两国人民愿望的积极行动,这在中美两国关系史上是一个创举。" "美国人民是伟大的人民。中国人民是伟大的人民。我们两国人民一向是友好的。由于大家都知道的原因,两国人民之间的来往中断了20多年。现在,经过中美双方的共同努力,友好来往的大门终于打开了……我们希望,通过双方坦率地交换意见,弄清楚彼此之间的分歧,努力寻找共同点,使我们两国的关系能够有一个新的开始。" 尼克松在祝酒时说:"过去的一些时期我们曾是敌人。今天我们有巨大的分歧。使我们走到一起的,是我们有超过这些分歧的共同利益。在我们讨论我们的分歧的时候,我们哪一方都不会在我们的原则上妥协。但是,虽然我们不能弥合我们之间的鸿沟,我们却能够设法搭起一座桥,以便我们能够越过它进行会谈……"2月28日,中美双方在上海发表了著名的中美联合公报。公报列举了双方对重大国际问题的不同观点,肯定了中美两国的社会制度和对外政策有着本质区别之后,强调指出了双方同意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来处理国与国之间的关系。双方同意,将通过不同渠道保持接触,包括不定期派遣美国高级代表前往北京,就促进两国关系正常化进行具体磋商并继续就共同关心的问题交换意见。双方希望,这次访问的成果将为两国关系开辟新的前景。双方相信,两国关系正常化不仅符合中美两国人民的利益,而且会对缓和亚洲及世界紧张局势做出贡献。

  随着中美关系的改善,美中苏三角外交的态势开始形成,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成为决定国际形势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美中和解使苏联不得不加紧同美国和西欧实行缓和,迫使日本急切地要求同中国建立外交关系,并终于推动中日两国于1972年9月实现了中日邦交正常化。正如尼克松在离开中国前夕的宴会上祝酒时说的,他对中国的7天访问是"改变世界的一周"……

  在这之前,因支持国民党打内战和朝鲜战争,中国和美国是不共戴天的夙敌。从以上生动的记录,我们可以再一次感受到旅游的力量。而这种力量一旦延续,其产生的效果更是无法估量。

  2005年春,台湾主要在野党领袖先后访问大陆,开始"破冰之旅"。共产党和国民党也曾经是死敌,国民党于1949年被共产党赶到台湾,偏安一隅。时隔50余年,海峡两岸虽然还处在"非三通"之中,但国民党和亲民党通过旅游,跨海而来,尽释前嫌,实现了半个多世纪的突破。两党在大陆的行程不仅受到两岸华人的瞩目,而且受到举世的关注。

  2005年10至11月间,中国国家旅游局局长邵琪伟率团访问台湾。这个考察团规模之大、规格之高、活动范围之广是前所未有的。邵琪伟也是半个世纪以来登上台湾土地的共产党最高级官员。这次旅行被媒体称作是一次台湾向中国内地旅游开放的"探路之旅"。

  11月9日,邵琪伟离开台湾,在澳门逗留时他表示,中国内地将积极推动内地民众赴台旅游措施早日实行,建立包括香港、澳门在内的旅游圈。积极扩大两岸旅游交流与合作,推进大陆居民赴台旅游早日实现,以更加有利于两岸的交流和往来,有利于两岸经济的繁荣与发展。

  据统计,自1988年中国内地向台湾开放以来,台湾到内地的旅游者逐年增加,2004年达368万,2005年超过400万,已经成为内地最重要的客源市场之一。毫无疑问,旅游对台湾大众了解内地社会经济的发展、缓和台湾海峡两岸的政治矛盾,取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而人类历史上影响最大的政治和解、文化经济融合的事例,莫过于欧盟的成立。欧洲历史上战乱频仍,政治版图几经变化。特别是经受了两次世界大战的洗礼。

  战后欧洲各国意识到,和则两益,斗则两败。二战结束后不久,欧洲的有识之士就一直在寻求通过政治联合避免欧洲重蹈战火之路的良策。欧洲联盟的诞生正是这一努力的结果。它使得欧洲众多不同文化传统的国家摆脱了历史的仇恨,走上了和睦相处、共同发展的道路。

  2004年5月1日,初春的雅典风和日丽,欧盟历史上最大的一次扩大成员国的签字仪式,在古希腊遗址卫城脚下举行。该遗址曾经是古希腊许多著名的哲学家,宣扬民主自由的演讲场所,同时也是古雅典商业发展的摇篮。观察家分析说,签字地点设在这里体现了欧洲国家建立"大欧洲"的梦想。

  扩大后的欧盟将从原来的15个成员国增加到25个,扩大后的欧盟人口将增加7500万,地域将扩大74万平方公里,即欧洲国家的大多数,整体国内生产总值将增加5%,经济总量将与美国不相上下。此前,欧盟先后在1973年、1981年、1986年和1995年4次扩员。

  欧盟轮值国主席西米蒂斯在签字仪式上发表讲话说,吸收10个欧洲国家入盟是欧盟发展史上的"重大事件",它宣告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东西欧"分裂局面的终结",而且使欧洲一体化建设跨越了冷战时期遗留在欧洲大陆上的历史鸿沟。

  欧盟的不断扩大,自然是各国在欧盟的发展过程中不断尝到"甜头"的结果。扩大后的欧盟将使欧洲更加和平、互助,在世界范围内,经济上变得更强,政治、外交和安全领域分量更重。例如在经济上,有关专家分析,将为经济注入新的发展活力。尽管经济增速被估计仅提高0.2%左右,但欧盟总产值将达10万亿欧元,所以超过了北美自由贸易区,成为世界第一大经济贸易实体。据欧盟预测,欧盟的扩大,中东欧地区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还将刺激欧盟旅游业的发展。

  诚然,正如欧盟一直走过来的道路一样,此次扩大后的欧盟未来之路也不会平坦和一帆风顺。随着新成员国的增加,欧盟内部的凝聚力势必面临空前的挑战。由于新老成员国之间存在着较大经济和社会差距,消极因素在短期内无法避免。

  但实现欧盟扩大、最终实现"大欧洲"的梦想,是欧洲人消除分歧、避免战争、享受和平与繁荣的有效途径。正是着眼于此,欧洲的政治家才不遗余力地推动欧洲一体化建设向纵深发展。一个经济繁荣、社会安定、政治团结的欧盟既对欧洲有利,也为世界其他地区的和平与发展提供了借鉴。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