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古代旅游是有权有钱有闲人的活动(四)

  (4)艰苦探索的地理考查

  顾名思义,考查旅行是指后人对前人的遗著的正误进行考证或探索世界奥秘而形成的治学和旅游相结合的实践活动。这是自古以来"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中国优秀文化传统之一。一些文人学者或矢志求学之士,通过长期艰苦的实地考察旅行,在学术上和科学上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也成为著名的旅行家。

  司马迁是西汉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人。他出生于史官世家,渊源久长的家学对司马迁治学道路有深刻的影响。二十岁时,他随博士褚太等六人"循行天下",开始了他的游历生活。

  据《史记·太史公自序》、《汉书·司马迁传》记载,他"南游江、淮,上会稽,探禹穴,窥九疑,浮于沅、湘,北涉汶、泗,讲业齐、鲁之都,观孔子之遗风,乡射邹、峄,困鄱、薛、彭城,过梁、楚以归。"于此,后人可以得知,司马迁的足迹到过会稽(今浙江绍兴),到过姑苏,到过淮阴,到过丰沛,到过楚……在薛地,他考察了孟尝君的封邑;在邹鲁,他拜祭了孔孟的家乡,了解儒家思想。此外,他还北过涿鹿,登长城,南游沅湘,西至崆峒。壮游使他开阔了眼界,增长了知识。

  公元前99年,司马迁因李陵事件而受到"腐刑",精神受到极大刺激,但他以古人孔子、屈原、左丘明、孙膑、韩非等在逆境中发愤有为鼓励自己,终于以惊人的意志忍辱负重地活了下来,"人固有一死,死有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终于完成了"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巨著--《史记》。

  《史记》是中国史学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开创了纪传体通史的恢宏先河。《史记》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是当之无愧的。司马迁是中国古代学术考查旅行的最早和最杰出的代表。

  郦道元,字善长,范阳涿鹿(今河北诼州市)人。郦道元出生于官宦世家,少年时随父旅居山东,游遍境内山川。成年后,经常随魏孝文帝出巡至今山西、河南等地,对那儿的江河水系和地理风貌进行考查。

  郦道元从少年时代起,就有志于地理学的研究,尤其喜欢研究各地的水文地理、自然风貌。他充分利用在各地做官的机会进行实地考察,足迹遍及今河北、河南、山东、山西、安徽、江苏、内蒙等广大地区,每到一个地方,他都要游览名胜古迹、山川河流,悉心勘察水流地势,并访问当地长者,了解古今水道的变迁情况及河流的渊源所在、流经地区等等,掌握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同时,他还阅读了大量古代地理学著作,如《山海经》、《禹贡》、《禹本纪》、《周礼职方》、《汉书·地理志》、《水经》等,为他进行地理学研究和著述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水经》是三国时代桑钦所著的一部地理学著作,此书简要记述了137条全国主要河流的水道情况。原文仅1万多字,记载相当简略,缺乏系统性,对水道的来龙去脉及流经地区的地理情况记载不够详细、具体。为此郦道元利用自己掌握的丰富的第一手资料。在《水经》的基础上,郦道元终于完成了《水经注》这一地理学名著。

  郦道元为了写《水经注》,先后两次随北魏孝文帝出游,历时两年,行程万里。他学习司马迁写《史记》前的准备工作,所到之处,拜访许多耆老宿绅,参观许多历史遗迹,使他得到了大量前所未闻的新鲜材料。

  由于书中引用转录了大量书籍和碑刻资料,文笔绚丽,具有较高的史学价值和文学价值。郦道元因此被后世公认为山水游记文学的鼻祖。

  沈括是北宋著名科学家、政治家。他出生于钱塘一个仕官之家。年轻时便随父游历大江南北,据史书记载,他"凡所到之处,莫不询究,或医师,或里巷,或小人,以至士大夫之家,山林隐士,无不求访"。

  在考查了风景秀丽、诸峰峭拔险怪的雁荡山后,沈括断定雁荡奇峰的形成"当时为谷中大水冲激,沙土尽云,唯巨石岿然挺立耳"。在奉命出使途经太行山麓时,沈括发现"山崖之间,往往衔螺蚌壳及石子如鸟卵者,横亘石壁如带",由此他推测说:"此乃昔之海滨,泥沙淤积而成陆地。"这些判断已被今日科学所证实,沈括也就成为科学解释我国华北地质形成的第一人。

  在出使契丹期间,沈括实地了解当地山川形势、人情风俗,返回朝廷后。精心制作完成了我国第一幅立体地图《使契丹图钞》。在西北边境任职时,他发现当地有一种谓之"脂水"、"泥油"的物质,并断言"此物后必大行于世"。这一物质就是我们现代生活不可缺少的自然能源--石油。

  晚年的沈括花了八年时间,潜心整理自己的笔记,因其宅前泉水溪名曰梦溪,所以起名为《梦溪笔谈》。笔记中,分别对当时科学发展和生产技术的情况,如指南针、活字印刷术、炼钢、炼铜的方法等,无不详细记录,"使之流传后世"。

  《徐霞客游记》以日记体裁详细地记录了中国明代著名旅行家和地理学家徐霞客(1586-1641)一生旅行生涯中的所见所闻,包括山川河流、气候植被、风俗人情等,既富有文学色彩,又具有重要科学价值,是世界上较早的一本关于岩溶地貌的论著。

  徐霞客生活在缙绅富贵之家,自幼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从小就特别喜爱看历史、地理和游记一类的书籍。成年后因不满明末政治黑暗而无意"科举取士",立志游遍九州五岳,"问奇于名山大川"。

  二十二岁那年,是徐霞客迈向旅游生涯的开端,他头戴母亲亲手为他编织的"远游冠",告别了家人,开始了其一生先后达三十四年的探险游历生活。他北历燕冀,南涉闽粤,西北直攀太华之巅,西南远达云贵边陲,足迹遍及江苏、浙江、山东、山西、陕西、河南、河北、安徽、江西、福建、广东、广西、湖南、湖北、贵州、云南等16个省。

  徐霞客出外旅游考察,得到了母亲的大力支持。母亲激励他说:"志在四方,男子事也。"徐霞客的母亲甚至不顾70岁高龄,还满怀豪情陪同徐霞客游览了勾曲(今江苏宜兴一带)等地。

  旅行中,徐霞客勤写笔记,每到一处必审视山脉来去,山脉分合,考查奇山异水成因。有时为了"索其源,探其脉",有些地方还一游再游,"三误三返"。

  他根据自己多年的旅游实践,总结出了一套系统观察与综合描述地理环境、表现地理特征的区域比较法等解释地理现象和成因的方法,这种近代地理学研究方法,比西方地理学家早了200年。他对中国西南石灰岩地貌的记载,比欧洲人也早了200年。因此,徐霞客被认为是近代地理学的先驱。

  公元1636年,徐霞客母亲去世,他已51岁。徐霞客少了一种人间骨肉的牵挂,他从家乡出发,途经江苏、浙江、江西、湖南、广西、贵州,到了此次旅游和考察最远的地方--云南,历时5个春秋,成为徐霞客一生中最后一次和为期最长的一次。

  为考察地理,徐霞客长年累月奔波在荒山野林,不仅接受着大自然的考验,而且还受到各种人为因素的挑战。他脚穿布鞋,肩背行装,粗茶素食,夜宿寺院,在最后一次考察旅行途中,他三次遇盗,四次绝粮,到了"身无寸丝"、饥肠辘辘的境地。在极度困难的情况下,一些好心人劝他不要再冒风险进行考察了,徐霞客则说:"我如果遇到困难就结束考察返回故乡,以后若想重新出来进行考察,妻子和儿女必定不会同意。我继续考察的意志不能改变。"他说道:"我已背着挖土的工具,什么地方不能埋我的骨头?"为了探寻自然界的奥秘,徐霞客猎奇而从,见险而行,登山必登最高之巅,下洞必到最深之地。一次他在湖南茶陵时,欲考察当地传说中的"妖洞"--麻叶洞,消息传出,轰动了周围的乡亲,他们从四面八方赶来,十分惊奇地把徐霞客包围起来。有人说"洞中有神龙",有人说"洞中有精怪"……然而徐霞客却毫不畏惧,从容地脱下衣服,拿着火把下洞进行探察。在洞中,他不仅没有遇到人们传说的各种神龙精怪,却感受了"石幻异形,肤理顿换,片窍俱灵"的大千世界。

  徐霞客一生,足迹南抵滇粤,北至燕冀,历经19个省市,成为我国历史上第一位不肩负政府使命,没有朝廷资助,既不同于宗教旅游的求神拜佛,也不同于士大夫漫游的风花雪月,而是纯粹出自个人爱好的,以崇尚山水、崇尚实学为目的而进行考查旅行的伟大旅行家。《徐霞客游记》也成为我国第一部野外考察记录和优秀地理著作,因其文笔生动,内容精详,所以被誉为"世间真文字、大文字、奇文字"和"古今记游第一"。

  中国明清时期,本土资本主义处于萌芽时期,逐渐衰落的封建社会面临一场新的变革。许多怀有抱负的知识分子,纷纷走出书斋,在大自然中游历和思考,寻找济世利民的良方。《本草纲目》作者李时珍,便是这样一位大有作为的历史人物。

  李时珍,字东璧,号濒湖,湖北蕲(今湖北省蕲春县)人,生于明武宗正德十三年(公元1518年)的一个世医家庭。李时珍自十四岁中了秀才后的九年中,其三次到武昌考举人均名落孙山。于是,他放弃了科举做官的打算,专心学医,向父亲求说并表明决心:"身如逆流船,心比铁石坚。望父全儿志,至死不怕难。"李时珍行医的十几年中,不但熟读了八百余种万余卷的医书,还看过不少历史、地理和文学名著。

  在编写《本草纲目》的过程中,最使李时珍头痛的就是由于药名的混杂,莫衷一是。在他父亲的启示下,李时珍认识到,"读万卷书"固然需要,但"行万里路"更不可少。于是,他远涉深山旷野,遍访名医宿儒,搜求民间验方,观察和收集药物标本。他首先在家乡蕲州一带采访。后来,他多次出外采访。除湖广外,还到过江西、江苏、安徽好多地方。盛产药材的江西庐山和南京的摄山、茅山、牛首山,都有他的足迹。

  李时珍了解药物,并不满足于走马看花式的调查,而是一一采视。当时,太和山五龙宫产的"榔梅",被道士们说成是吃了"可以长生不老的仙果"。他们每年采摘回来,进贡皇帝,官府严禁其他人采摘。李时珍不信道士们的鬼话,于是,他不顾道士们的反对,竟冒险采了一个。经研究,发现它的功效跟普通的桃子、杏子一样,能生津止渴而已,是一种变了形的榆树的果实,并没有什么特殊功效。

  李时珍经过长期的实地调查,于公元1578年完成了《本草纲目》编写工作。全书约有200万字,52卷,载药1892种,新增药物374种,载方10000多个,附图1000多幅,成了我国药物学的空前巨著,在动植物分类学等许多方面有突出成就,还涉及天文、地理、科技等方面,达尔文称赞它是"中国古代的百科全书"。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