奕詝,危局中的蹩脚皇帝(二)

  削尖脑袋,找不自在

  奕詝是道光帝皇帝的第四子,他之前还有三个哥哥,老二、老三都是短命鬼,皇长子奕纬也只活了23岁。

  野史载,道光帝皇帝非常喜欢长子奕纬,对他寄望甚高,但奕纬最终也间接死于道光帝之手。奕纬的老师是个老婆嘴,整天唠唠叨叨没完没了,腻得奕纬无法忍受。有一天,老师对奕纬说,你是皇长子,将来还要当太子,你一定要好好读书啊,做个好皇帝!按理说也是好话,可是奕纬烦急了,当即反驳说,将来若是我做了皇帝,第一个挨刀的就是你!大家一看也明白,就是一句气话嘛,当不得真的。可着实吓了老师一大跳,这还了得!后来这些话传到道光帝耳朵里,道光帝恼怒至极,立即召见奕纬。奕纬来见道光帝后,战战兢兢,吓得筛糠一般。道光帝也不容奕纬解释,一脚踢上去,偏偏踢到下身要害处,由于受伤太深,奕纬没过多久便一命呜呼。

  奕纬的死,对道光帝皇帝是个巨大的打击。从侧面也反映出,道光帝皇帝很保守,对于儒家尊师重道的礼教看得十分重,要不然也不会因为奕纬的一句气话,而大光其火,而且出手太过无忌,酿成终生遗憾。奕纬死后,道光帝皇帝发老愁了,身子骨一天不如一天,将来一旦西去,谁将继承帝位啊。

  正当道光帝帝发愁之际--奕纬已经死了两个月了--宫里传出清脆的一声啼哭,奕詝出生了。这声啼哭对于道光帝来说,无异于天籁妙音,郁闷了两个月的心情顿时豁然开朗。终于不用担心无人嗣位了。后来,道光帝皇帝又添了五个儿子,加上奕詝,一共是六个儿子。道光帝皇帝先是一阵的高兴,儿子多毕竟是好事情,但好事情也可能是坏事情,尤其是帝王之家。从六个儿子中选出一个来接替自己做皇帝,在道光帝看来,没有比这件事更难得了。

  后来在诸皇子的博弈中,奕詝和奕訢两个皇子脱颖而出。道光帝皇帝发愁的圈子变小了,但发愁的程度却加深了。在良莠不齐的田地里选出好苗来并不是很难,难的是在这些好苗里选出一颗更优秀的来做种。道光帝面临的难题就是这样,他在奕詝和奕訢之间摇摆不定,一时属意奕訢,一时又青睐奕詝,好生为难。

  按道光帝皇帝的秉性来说,奕詝最符合要求了。奕詝尊重师长,恪守孝道,是个仁君的好坯子,深受道光帝皇帝嘉奖。但道光帝似乎更加倾向于奕訢,野史中说:"宣宗(即道光帝皇帝)晚年最钟爱恭忠亲王(奕訢),欲以大业付之。金盒缄名时,几书恭王名者数矣。以文宗(即奕詝)贤且居长,故逡巡未决。"可见道光帝皇帝确实在奕詝和奕訢之间难以抉择。有人会问野史怎能相信呢?只能这么说,正史不足信,野史却未必不是真的。这里有个甄别、识鉴的功夫。只有综合参考正史、野史中的记载,才能有所取舍,窥探历史真相。野史最起码可以做注脚,开拓新的视角。

  野史中记载了大量关于道光帝帝犹豫不决的说法,无论是真是假,都说明了民间对道光帝帝立储这件事情的看法。这是有别于官方立场和官修史书的。我们研究历史时,要全面考虑,而不能顾此失彼,成偏颇之言。再看一则野史:

  恭王为宣宗第六子,天资颖异,宣宗极钟爱之,恩宠为皇子冠,几夺嫡者数矣。宣宗将崩,忽命内侍宣六阿哥。适文宗入宫,至寝门请安,闻命惶惑,疾入侍。宣宗见之微叹,昏迷中犹问六阿哥到否。迨恭王至,驾已崩矣。文宗即位,恭王被嫌……

  引述上面两则野史记载,旨在说明以下三方面:其一,道光帝帝在奕詝和奕訢之间的艰难选择是不容置疑的,奕詝贤而守礼,老成持重,道光帝帝很欢喜也很放心的,由此可见奕詝当选的可能性非常大;其二,奕訢深得道光帝的钟爱,这也是不容置疑的。奕訢聪明伶俐,机敏好思,变通的余地大,做事情方法多,门路对头,这样的儿子怎么不叫道光帝喜爱呢?但是道光帝对奕信有所不放心,那就是奕訢不如奕詝老成,道光帝怀疑好动的奕訢不如老成的奕詝能守好家业。其三,虽说道光帝立储艰难重重,但到了最后还是决定让奕詝接替自己。奕詝即位后,猜忌奕訢,奕訢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郁郁不得志。

  奕詝从与奕訢的较量中胜出,多亏了一个人,那就是他的老师杜受田。杜受田字芝农,道光帝朝的进士,是奕詝的授业老师。杜受田看来,道光帝钟爱皇六子奕訢,又因为奕詝贤而居长,对立储一事犹豫难断,长此下去恐生变乱。出于为自己的学生考虑,也出于胃自身考虑,杜受田决定帮助奕詝拨开迷雾,赢得这场储君之争。

  史料记载:皇四子之师傅为杜受田,皇六子之师傅为卓秉恬。道光帝之季,宣宗衰病,一日召二皇子入对,将藉以决定储位。二皇子各请命于其师。卓教恭王,以上如有所垂询,当知无不言,言无不尽。杜则谓咸丰帝曰:"阿哥如条陈时政,智识万不敌六爷。惟有一策,皇上若自言老病,将不久于此位,阿哥惟伏地流涕,以表孺慕之诚而已。"如其言,帝大悦,谓"皇四子仁孝",储位遂定。

  杜受田不愧为高手,一出手便不同凡响。俗话讲打蛇要打七寸,为什么呢,七村是蛇的关键部位心脏的位置,心脏被击中,不死也难怪了。打七寸就是击敌人的要害,一下子解决问题。又叫抓主要矛盾,主要矛盾抓好了,其他的次要矛盾就会迎刃而解。杜受田深谙此道,因此一出手,就击中了道光帝的要害。

  道光帝这个人比较保守,虽然也喜欢聪明机敏的奕訢,但更看重儒家讲的礼数孝道。道光帝说自己快不行了,不是想听他死了以后如何如何治国安邦,而是想听到儿子关怀老子的声音,他要看看你这个儿子是不是孝顺,如果你连一个孝字都当不齐,怎么能做储君呢?这就是道光帝的逻辑。虽然现在看来这个逻辑不怎么样,但在当时却是问题的关键所在。对此,杜受田摸透了。奕訢和他的老师卓秉恬却蒙在鼓里,他们以为他们对答如流,做得很聪明,其实犯忌了。

  还有一则记载,民间流传甚广:道光帝帝命诸皇子校猎南苑,按清代制度,皇子外出须向老师请假,以示尊师。当奕詝临行前向杜受田请假时,杜在他的耳边密授机宜,"阿哥至围场中,但坐观他人骑射,万勿发一枪一矢,并当约束从人,不得捕一生物。复命时,上若问及,但对以时方春和,鸟兽孳育,不忍伤生命以干天和;且不欲以弓马一日之长,与诸弟竞争也。阿哥第以此对,必能上契圣心。此一生荣楛关头,当切记无忽也。"奕詝果然依计行事。这一天,皇六子奕訢射得禽兽最多,顾盼自喜,见奕詝只是默坐,从者亦垂手侍立,感到奇怪而问其故。奕詝只是轻描淡写地答道:"没有什么,今天不舒服,不敢驰逐",便把奕訢打发了。到了晚上,道光帝帝见奕詝一无所获,询问之,奕詝按杜受田所教之言答复。道光帝帝大喜,"是真有君子之度也",遂决定了立储人选。

  事出一辙,足见杜受田对道光帝的心理咂摸得很透,以至于一出牌,便使奕詝深得道光帝嘉许。有杜受田这样一个老谋深算的人在背后做推手,奕詝胜出就不足为奇了。而且奕詝这样做是值得理解的,资质平庸的他如果不靠一些阴暗的手段,怎么能够战胜才华横溢的奕訢呢?

  现在的问题是,杜受田极力帮奕詝争取的东西是奕詝最适合拥有的吗?他们当时可能没有考虑到这个问题,如果考虑到了,恐怕杜受田出手就会犹豫了。奕詝那时候还小,不明白当皇帝是怎么一回子事,即使明白,也是正面的,诸如无边的权利,无上的尊严等等,却不能领会当皇帝的不自在和不自由,他尤其不知道以自己的实力和秉性实在是不适合做皇帝。

  悲剧是不可避免的。道光二十六年,即1846年,奕詝被立为皇太子,皇六字奕訢被封为亲王。四年后,道光帝驾崩,奕詝即位,是为咸丰帝。奕詝从此登上皇帝的位子。然而他的心中并没有多少欢喜,相反,却是充满了失落感,感觉到巨大的压力向自己逼来,自己毫无抵御之道,眼前一片迷茫,祸福难测。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