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与旧(2)

  另一篇《国王的新衣》说,国王是个断去一臂的残者,他召裁缝来制新衣,第一个裁缝给他做的衣服只有一只袖子,他把裁缝杀了,第二个裁缝给他做了两只袖子,他也把这个裁缝杀了。于是再也没有裁缝敢给国王做衣服了,裁缝都逃掉了,躲藏起来了,于是国王只好赤身露体。读了这篇作品立时联想到另一个故事:有一个皇帝召画工为他画像。这皇帝的一只眼睛瞎了。第一个画家画出皇帝的两只眼睛不一样,被他杀死了。第二个画工把皇帝的两只眼睛都画得炯炯有神,也被他杀死,于是第三个画工只好要求替皇帝画一幅侧像,把那只坏眼隐藏起来。原有的《国王的新衣》和《皇帝的画像》都比较单薄,合成一篇新作以后意义就丰富得多了。

  ·变造法

  这个方法和"增加"不同。增加法还相当借重旧有作品的"形",变造则特别偏重旧有作品的"神",所以更接近创造。《新约》记载耶稣诞生,国王得到密报说新王降世,就下令杀死城中所有初生的婴儿以巩固自己的王位。国王不知耶稣已由父母带着逃出城外,以为问题解决,不再追究,城市的那些婴儿等于替耶稣死了,这个"替死"的故事不知被多少作家变造过。我还记得有一部电影,说是外太空有两只黑猿驾着太空船来到地球,地球上的科学家把它们拘禁起来加以研究。这两只黑猿是一对夫妇,它们在地球上生了孩子。这时,有一位科学家查出来黑猿的后代将在几千年后统治人类。为了截断历史,这个科学家决定一一杀死它们。母猿带着小猿逃,科学家拿着手枪在后面追,几经波折之后追到马戏团里,科学家才把小猿打死。他不知道马团里有一只猿猴也生了孩子,他打死的乃是马戏团的小动物,他真正追杀的对象却由马戏团带着飘洋过海远走高飞了。这部电影的故事就是《新约》中"替死"故事的变造。

  中国也有"替死"的故事,其中最著名的也许是《赵氏孤儿》。春秋时晋国权臣屠岸贾杀赵盾全家,并搜捕新出生的孤儿赵武。赵家门客公孙杵臼恰巧也生了一个孩子,他为了营救赵武,就用自己的孩子顶替。屠岸贾杀掉了公孙杵臼的孩子,以为业已斩草除根,不知真正的赵武由赵家的另一位门客程婴秘密抚养。赵武长大以后为国除奸,为父母报仇,杀死了屠岸贾。这个故事传到欧洲,颇受欢迎。我们当然不会说《赵氏孤儿》是《新约》中的"替死"故事的变造,但是,我们若要研究变造法,最好比较一下这两个故事。

  若干年前我读到一本翻译过来的小说,书中描写某位部长被捕下狱,坚不认罪。书中描写人的心理及其人生哲学颇为独到。这个下台的部长面对审判者战斗了多天以后,他忽然有一种"觉悟",他告诉自己,他这样艰苦奋斗是为了证明自己无罪,可是倘若他自己无罪,控他入罪的"机构"就犯了错误,他是在全力证明"别人"犯了错,这样算不得一个对组织忠诚的人。这样想通了以后,他就在公审台上不再为自己辩护,俯首承认叛国。这个结局对我狠狠地撞击了一下,使我产生很多感想。在全面的高压之下,一个人无法逃于天地之间,他只好勉强去符合那社会的标准,即使那标准会害死他。中国古代的忠臣在含冤莫白的时候不是还要说"天皇圣明,臣罪当诛"吗?从前,大家庭里的小媳妇在投水悬梁之前,不是还要祈求上苍再给她丈夫一个好妻子吗?那个部长的最后决定若不可解而其实可解。……

  ·倒置法

  "倒置"是改变业已形成的顺序。在现代文学作品里面,时间顺序的交错颠倒是一大特色,这是每一位爱好文学的人早已注意到的事,这里不再多说。我愿提醒有志写作的人,倒置法的用武之地决非仅限作品中的时间。杜甫梦见了李白,明明是杜对李有感情,可是杜甫却说这是李白对他有感情才走进他的梦里来。这未尝不可看作是一次倒置,经此颠倒,更见出杜对李感情的深厚。

  "倒置法"使我想起我看过的两部小说。其中一部描写一件冤狱,大部分篇幅写法庭审判的场面。本来在法庭上检察官是原告,受审者是被告,那位小说家却用"皮里阳秋"的笔法,使检察官成了被告,受审者成了原告,而小说家心目中的法官,就是读者。另一部小说描写一个新到任的排长率领全排担任战地勤务,本来他是领导者,士兵是被领导者,可是排长年轻初任,缺乏毅力和经验,倒是排上那些老兵见多识广,足智多谋,身在生死之地也顾不得礼数分寸,处处主动,表面上是排长领导士兵,骨子里是士兵领导排长。这两部小说的手法值得在此处称道。

  若干年前,台湾最流行的题材是本省小姐和外省男士相亲成婚。当时某电影公司的主持人寻找新的题材,周咨博访,对我有一次约谈,我曾建议拍"外省小姐嫁给本省男士"。那时我并不知道有什么倒置法,只是觉得这个题材不落俗套,对电影工作者有挑战性。那家电影公司没有采纳我的建议,十年之后,物换星移,有人所见略同,外省新娘本省郎的故事才登上银幕。

  不知有多少作品用"延搁"推动故事情节。长程的公共汽车忽然抛锚了,全车乘客进退两难,于是发生了本来不会发生的事情。这并非惟一的方法,在另一些作品里,事件在飞驰的火车上或接近音速的喷射机里进行,某些人必须趁飞机正在飞、火车正在开的时候达到某种目的。不知有多少作品用悲怆的调子处理死亡,这也并非惟一的方法,在另一些作品里,有人把死亡写成喜剧或闹剧。大家都说母猪很丑,是不是?但是有一个法国作家发掘出猪的美来。电影是一种连续活动的画面是不是?偏有人发明了"停格",让画面突然变成呆照。我们是否可以把这些都归入"倒置法"?增加、延长、合并、变造、倒置,都是奥斯朋提出来的创造方法,这些方法不仅能帮助组合材料,也能帮助修辞:"一天开门八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散文。"这是增加法;所有的歇后语都用延长法;"红白喜事"一词来自合并法;旧诗诗法的"夺胎换骨"大半是变造法;"亲朋无一字"(无即是有,有灾难);"老病有孤舟"(有即是无,无归宿)是倒置法。奥斯朋还举出一个删减法,我向文学中找例证,例证不多。倒是有一个小故事:某人纳妾,他的太太写一首打油诗:"恭喜郎君又有她,侬今洗手不当家,开门诸事都交代,柴米油盐酱与茶。"末句删减一物,据说是留下醋给自己吃,删得好,相当幽默。

  如果把奥斯朋的创造方法用于文学,要注意避免侵犯他人的权益,更要了解他列举的方法还嫌不够。想想文学的特质,我敢说文学作品创新的方法,还可以增加两项:

  ·荒谬

  荒谬的意思是离了谱。"谱"是已有的成规,离了谱是打破成规,所以"荒谬"可能创新。文学作家多半"洞明世事,练达人情"而后表现人生,文章内容讲求入情入理,久而久之,受情理局限,难免演为陈套。"荒谬"是脱出陈套的方法之一。

  要怎样才算荒谬呢?就我涉猎所及,现在作家曾经大量使用一种方法:作品内容超出日常行为规范。人在外界某一事物的刺激下会有什么样的反应,有公认的共同模式,例如母亲死了,儿子悲痛,他会哭泣,他要守灵,他要一个人清静独处,可是加缪在《异乡人》里面不是这么写的,他的写法很荒谬。我还读过现代中国一位作家的短篇,故事大意是,一个男孩的"生命纹"特别短,看手相的人说他短命,他整天望着掌心发呆。有一天,他坐在澡盆里看他的生命纹,看了很久,家人见他一直不出浴室,不知他干什么,却不料他用父亲刮胡子的刀片从生命纹的尽头往下割,往下延长,一直割到手腕,死了。这个结局令人悚栗,这个写法可能前无古人。

  "荒谬"的另一手法是超出自然律。成语有一句"年光倒流",言下之意在说"即使"或"如果"。要是你真的这么写下去:老翁还原为婴儿,子弹从阵亡将士身体里退出来,那就超出了自然律,不可能有那样的事发生,但是文学的内容可以是超自然的,一个渔翁从海里捞起一只瓶子来,打开一看,瓶口冒出一缕轻烟,轻烟凝成巨人,巨人要吃掉渔翁。天下那有这种事,这是神话,神话不是事实,然而神话可能是文学。"呼龙耕烟种瑶草"是真的吗?不是,然而是好诗。一个女孩子掉进海里淹死了,她的灵魂化成一只鸟,这种鸟世世代代都衔着小石子去填海。这是真的吗?当然不是,然而这是多么好的题材!大象生了怀乡病,要有人说印度话给它听才会痊愈;修斯博士永远戴着帽子,如果他摘下帽子,头上会立刻再生出一顶帽子来。诸如此类,俱可作如是观!

  ·新解释

  作家在表现人生的时候同时解释了人生,人生中的同一现象,经不同的作家加以不同的解释,就分别写出不相同的文章。在这里,"解释"一词有独特的含义,它并不是像文选的注解那样附属于作品之内。要说明作品这一微妙的作用,还是举些例子。

  一、《汾河湾》里面的薛仁贵怎会杀伤他儿子薛丁山?旧有的说法是,薛丁山那时在河边打雁,忽然刮起一阵妖风,有一只怪兽向丁山扑去,仁贵恰于此时来到。为了救人,仁贵抽箭便射,却不料射中了自己的儿子。薛仁贵的仇敌在死后阴魂不散,伺机报复,故意引导仁贵误射。这是旧剧《汾河湾》对仁贵伤子一事所作的解释。"增加法"里谈到的话剧则不然,那个剧本把景从河边改到寒窑之内,让孤疑满腹的薛仁贵从太太的床底下发现一双男人的鞋子,他以为这是妻子不贞的物证,而丁山出现,顺理成章的成了仁贵眼中的嫌犯,十八年前薛仁贵投军别窑的时候,丁山尚在母腹之中,现在两个男子汉猝然相遇,互相敌视,大打出手,结果酿成血案。这个剧本几乎想用"儿子为了母亲嫉妒父亲,父亲为了妻子嫉妒儿子"来解释这一场冲突,新的解释产生新的作品。

  "五饼二鱼"是耶稣所行的重要神迹之一。当年耶稣登山布道,听众有五千人之多,到了应该吃饭的时候大家才发现缺乏食物,只有门徒能拿出五个饼干和两条鱼。耶稣祝谢了,用手掰饼分给众人,那几张饼一直掰不完,好像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结果五千人都吃饱了。有文学创作经验的人大都承认这个题材很难处理。有人独出心裁,另辟蹊径,在他笔下,追随听讲的五千人中有很多人裹粮而来,这些人自己有饼吃不完,却舍不得分给两手空空的人。耶稣以一篇漂亮的演讲号召无私,接着以身作则,把他和门徒仅有的五张饼、两条鱼分给大众,哪怕是每人仅有一小片也好。众人在感动之下,竞相仿效,有无相通,尽得一饱。这就是对"五饼二鱼使五千人吃饱"进一新解。

  从前,我们家乡的人说,你若在七夕观星,最后可以看见牛郎渡过银河和织女相会。每年那个"天阶夜色凉如水"的晚上,多少痴男怨女通宵不寐,专心望着河东河西,寄托一腔哀艳。第二天,有人宣布,他昨夜果然看见双星会合。这事怎么解释?为了引人注意而说谎?牵牛织女有灵?后来我找到一个解释:观星的人因疲劳过度看花了眼、产生了幻觉。第二天他的眼睛奇痛,可是他十分兴奋。他之所以兴奋当然是他私人的理由。我甚至想像他后来瞎了眼,但犹时常津津乐道当年所见的奇景。

  诗人擅长对旧事物作新解释,"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是其一,"故人入我梦,明我长相忆"也可以当作新解释看。

  创新如果有方法,方法大概就是如此。但是写出这种方法的人和读到这些方法的人都不应该满足,真正的新题材、新构想,还是要来自人生中的新发现。"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人生是文学创作的源头活水!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