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会发现,戏剧情节结构的蓝图和小说十分近似。两者都布置冲突、高潮和解决。可以说,小说是用散文写成的戏剧,但戏剧规划得十分仔细,计算得十分精密,予人以"机关算尽"之感。从第一个高潮到第二个高潮最久不能超过多少时间,最短不能少于多少时间,都有讲究,时间太久,观众不耐,时间太短,观众来不及产生反应。这需要计算。如果是喜剧,在每一个"冲突、高潮、解决"三角形上分布多少笑料,观众大笑几次,微笑几次,高级幽默放在那里,通俗滑稽放在那里,使各种水准的观众都得到满足,也需要计算。综观全剧,冲突一次比一次强,高潮一次比一次高,直到最高的顶点,有时简直像几何图形一样分明不爽。通常小说无须如此。单就情节结构而论,戏剧的技巧最难,写小说的人如果想改进作品的故事结构,无妨多读剧本、多看电影。
以上是"一段精彩的人生"。小说所描述的也多半是一段精彩的人生,所不同者,戏剧是由演员表演出来。我们在前面用吵架比戏剧,戏剧不是"听说老张老李曾经吵架"而是在现场看见听见老张和老李正在争吵。这场"吵架"既然是经过匠心设计,精彩异常,不是我们可以在实际生活中偶然遭逢的,那就要由两个受过训练的人来吵,一个算是老张,一个算是老李。在这种情形下,剧本并不是写给你我看的,它是为演员准备的,演员看剧本,观众看演员。话剧剧本供我们阅读乃是它次要的功用,电影剧本则根本丧失这个功用,没有可读性。于是出现了一种局面,我们和文学作品之间有第三者横亘其间,我们和作家之间的媒介不再是文字而换成了人--演员。编导使用演员,再由演员去使用语文,加上动作表情,一同到达观众心里。剧本是为表演而写,因此另有独特的格式。
剧本既为表演而写,编剧要受很多限制,他要考虑:一、演员是否演得出来?神仙武侠的奇才异能可以写入小说,不便写入舞台剧,原因在此。(电影另当别论。)二、即使能演出来,剧场效果如何?几个人在舞台上围着赌博,观众远在台下,无法有参与感,效果一定不好。三、要花多少钱?戏剧演出是要讲成本预算的,不像小说,半瓶墨水一叠稿纸就为所欲为。比起小说来,编剧也有省事的地方,不必叙述前后经过,不必描写环境,人物的服装、体型、长相、动作都另外有人去动脑筋,编剧只须从对话中去刻画人物性格,制造冲突,展现危机,推动剧情。于是编剧的全副精神放在对话上。好剧本的对话实在写得好。
俗语说见面三分情,观众既然看到的是演员,不是编导,则大部分观众只对演员熟悉。在观众心目中,使他们流泪的,是演员,给他们欢笑的,是演员,使他们大彻大悟的也是演员。有些观众逐渐对演员产生了感激或崇拜的心情。前面说过,人喜欢看人,人关心别人。人不会对一块抽象的招牌产生热狂,因此,一个剧团,一家电影公司,就尽量展示他们的演员,用心提高演员的声望,以演员的影响力来代表剧团或公司的成就。在这种情形下,编剧往往要为了发挥某些演员的能力而写戏,本来是拿着剧本选演员,而今是对着演员写剧本。留心影剧消息的人会听到:某一个剧本是专为某一个明星而写。电视连续剧演到中途,发现某一个重要的角色并不受观众欢迎,于是改戏,使他变得不重要,使他失踪,横死,不再出现。有时情形相反,某个不重要的角色很受观众欢迎,于是改戏,使他的戏愈来愈多,由一个诗人看,编剧家的文学地位实在有些特殊。
我们爱看人生。可惜平时所见多欠精彩,即使精彩又未必方便,所以才来看戏。为了便于观看,这一段精彩的人生要在舞台上--也就是一个狭小而固定的空间里--表演。电影打破了舞台限制,但仍然要接受另一种狭小的空间,即银幕。就善于接受空间限制而论,舞台剧的成就最为突出。在那么大的一块地方上,观众清清楚楚看见了一生浮沉,几代恩怨,多重内幕,看后完全相信,衷心感动,这件事很不简单。怎么会有那么多精彩的事件,在那么短的时间里、凑巧发生在那么小的一块地方?这些事件的背后又怎么凑巧含有很大的意义?你得佩服编剧家,他把人生集中、横断、压缩,加以编织。剧本是"编"成的,许多线头交互穿插,正好装满那空间,既不显得拥挤,也没有浪费空白。舞台那么小,你却能从舞台上看出世界那么大,人类的心灵那么阔那么深。
回顾前文,可知编剧家所受限制之多,为一般散文作家难以想像。这些限制由于满足观众而生,例如,为了集中观众注意力,剧情需要高潮;为了观众的注意力不能在某一点上胶着过久,需要一个高潮连接一个高潮;观众看戏的时间愈久,支付精力愈多,愈需要更大的刺激,使观众的注意力不致涣散,所以要高潮愈来愈高,冲突一次比一次激烈。演员要当着观众表演人生,意味着观众也是戏剧的一个要素,没有观众,不能表演,即使表演,也只能算是排练,戏剧仍在创作之中,而作品尚未完成。观众既是不可或缺的要素,一出戏在构想之中不但要想好谁来演,也要想好谁来看,怎样使他们爱看。诗人和散文作家何尝考虑这些?至少,他们无人公然宣称创作时要处处讨读者喜欢,他们可能以"迎合大众"为耻。这种想法与戏剧家异趣,大部分的诗人相信,如果大众不读他的诗,那是因为他的诗写得太好,但大部分编导相信,如果大家不来看他的戏,那是因为他的戏失败了。
许多人说过好来坞的出品太商业化了,我们可以从这些"太商业化"的影片里去看观众的分量。观众有好奇心,因此影片有曲折的情节;观众有同情心,因此片中有受苦的弱者;观众有时幸灾乐祸,因此片中有残忍暴行;观众有时党同伐异,因此片中有群众对抗;观众好声色之娱,因此片中有华丽歌舞。在战争片里,将军多半庸愚,军曹多半忠勇,为什么?因为在观众席上做过将军的人毕竟是少数。以医院为背景的片子里往往批评医生,为什么?因为观众席上究竟做医生的人少,做过病人者居多。美国社会崇拜金钱,可是美国电影往往鄙薄富翁,美化穷人,因为制片人想过,一国之中有几个富翁?他们能买几张票?这是不是迎合观众?这样岂不是要产生没有价值的东西?答案是也许,未必尽然。戏剧在表现手法上力求适应观众,表现手法是中性的,它本身不发生道德问题。戏剧在题材上力求观众乐于接受,任何题材都可能作成有价值的作品,看由谁来作,怎么作法。得人,卑无高论的题材可以拍出高水准的影片;失人,陈义甚高的题材也可能拍出低水准的影片。文艺作品都是向人性取材去打动人性,戏剧尤然,人性的要求复杂,戏剧题材乃斑驳不纯,但题材毕竟是"表"。我知道,有人可以举出许多例子来说明戏剧为了票房收入产生多少害处,我们可以把他的话打个折扣。世上毕竟还有那么多好的戏使人净化,引人向上,当然,这种戏的数量可能比那些引人争议的戏要少。我们得承认,戏剧有它的性格,它的性格就是如此,不许孤芳自赏,不许寂寞千秋,不能藏诸名山。除非我们完全不要戏剧,否则,只好承认它,并且努力做它的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