句(1)

  在一套有组织的文字里,句子可能占重要地位。一个完整的句子表达完整的意义。这意义,是那个叫作品的建筑物之一草一木,一砖一石。靠句子与句子的联结与辉映,作者得以实现他的心志。字和词在进入句子以后,立刻发挥作用,尽其所能。"春风又绿江南岸",若不是前有"春风又",后有"江南岸",那个"绿"字有什么值得赞美?"红杏枝头春意闹",那个"闹"字若非纳入"红杏枝头春意"的序列充当殿军,又有什么"意境全出"?文学贵创新,有人想到创造新字。人有造字的权力,中国字能从《说文》的几千个字到《中华大字典》的几万个字,即是许多人创造增添的结果。然而当代作家自创几个别人不认识的字,对提高作品的素质并无多大帮助。有人想到用"旧字"创造"新词",这条路比较宽些。现代新事物新观念层出不穷,需要增加新的词汇,作家、翻译家、科学家、立法专家都参加了"制词"的工作。新词多,能进入生活者少,因之,能进入文学的也少。新词先进入生活而后进入文学。"分子"接近"份子","份子"进入生活。"原子"有原子笔、原子弹,而原子弹可作比喻用,于是也进入文学。"质子""中子"到现在置身文学之外。"天王星"幸而有电影,"扫瞄"幸而有电视。

  有些文学家想到"新句"。新句又分两种:一种是句法新,一种是意思新。先说句法之新,这是形式上的改造或创造。"红了樱桃,绿了芭蕉",似为"樱桃红了,芭蕉绿了"之变。"中天明月好谁看"似为"谁看中天好明月"之变。"香稻啄余鹦鹉粒"似为"鹦鹉啄余香稻粒"之变。"胸中有多少泪珠儿,怎禁得秋流到冬,春流到夏"?末句似为"春流到夏,秋流到冬"之变。变造后的句子都令人耳目一新。由于形式内容密不可分,实二而一,句变往往带来义变,"中天明月好谁看"意味着"中天明月虽好,可是谁来看呢?"与"谁看中天好明月"不同。一年四季以春为岁首,以冬为岁暮,"秋流到冬,春流到夏"跨两个年头,有周而复始、无尽无休之意,和"春流到夏、秋流到冬"之有始有终不同。意思虽变,到底许多前人都曾说过,这些新句,新在形式。

  "时间过?不。时间留,我们走。"这是意思新,内容新。"我无意与山比高,山不过是脱离社会的一堆土。"这个意思也新。"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专家说,在这名句出现以前,同型的句子有过很多,大家陈陈相因。仔细看专家考虑罗列的句子,因袭者只是形式,论情论景,仍以落霞秋水为胜,名句终非虚誉。形容美女之美,说"瀑布见了为之不流",很奇俏。这句话是不是"闭月羞花、沉鱼落雁"的进一步夸张呢?未必是。美女出现,瀑布一定仍然在流,但是在瀑布附近惊艳的人为那绝世的美所震慑,对美女以外的现象失去反应能力,在那一刹那间,在他主观的世界里,瀑布不复存在。如果他说,"我不知道瀑布是否依然在流",也许比较容易为人接受。由"闭月羞花"想到"花容月貌",花容月貌是旧小说的滥套,但是,"她那天晚上过分刻意修饰,化妆品用得太多,真是花容月貌,一张脸没个人样子。"这就把我们的思路导引到新的方向:桃花一般的人面,人面一般的桃花,都是可怕的怪异!尤其在灯前月下,那简直出现了人妖或花妖。

  我们在下笔写作时,可能写出:内容陈旧形式也陈旧的句子,内容陈旧形式新颖的句子,内容新颖而形式陈旧的句子,以及内容和形式都新的句子。写第一种句子自然是不得已,但是无法避免。我们追求、向往第四种句子,然而何可多得!一般而言,作家在"内容旧而形式新"和"形式旧而内容新"两种句子之间奋斗,而且,有时因为内容旧,必须经营新的形式以资救济,有时因为内容新,姑且沿用旧的形式略作喘息。更有进者,新和旧多半是相对的,所谓新,有时只是被人沿用的次数较少。在文学的世界里,"新"又是不易独占的,文学创作发展的"法则"是少数人创造,多数人模仿。"转益多师是吾师",你模仿过人家;"透支五百年新意",恐怕"不到百年又觉陈",哪里需要一千年?那是因为有许多人模仿了你。

  新文学运动原以文言为革命对象,它的传统之一是排斥文言。文言的传统之一是求简,有时浓缩紧密成为两个读书人之间的暗码。相形之下,挣脱文言之后的新文体清浅平实,疏朗自然。"许家的丫头多的是,谁有金鲤鱼这么吃香?她原是个叫鲤鱼的,因为受宠,就有那多事的人给加上一个'金'字,从此就金鲤鱼金鲤鱼的叫顺了口。"这段话多么透明、多么潇洒!"姨妈把毛衣交给我,看看还是崭新的。这些年来,倒是我自己把它穿旧了。我没有了母亲,只保留这件纪念品,以后每年冬天,我总穿着它,母亲的爱,好像仍旧围绕着我。"这段话多么亲切、多么生活化!写这样的白话文要才情也要功力,有人以为这样的文章人人能写,那也只是以为。难怪新文学运动提倡这种文体,它确有许多优点。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