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9节:第六章 乱天下者,天下人也(13)

七月,惠帝回到旧都洛阳,改元光熙。

  八月,任东海王司马越为太傅、录尚书事;任其堂兄范阳王司马虓为司空,镇守邺城;封王浚为骠骑大将军,都督东夷、河北诸军事,领幽州刺史。

  司马越独揽大权后,立即让皇帝下诏搜捕成都王司马颖。

  成了丧家之犬的司马颖情急之下,抛弃了老母和妻子,只带着两个小儿子渡过黄河,想去投奔老部下公师藩。可中途便被拘捕,被扔进了邺城的监狱。

  物是人非。曾经高高在上、显赫一时的成都王司马颖,而今却是以一个阶下囚的身份回到了这座本来属于他的城市。

  邺城的新主人范阳王司马虓只把他囚禁了起来,不忍心杀他。

  可是,司马颖的运气太背。仅仅两个月后,司马虓忽然暴病而亡。司马虓手下的长史刘舆知道这座城是司马颖的老巢,倘若不杀他,他随时可能东山再起。

  所以刘舆秘不发丧,私下作出了一个决定。

  这是一个大雪纷飞的冬夜。

  成都王司马颖站在冰冷而潮湿的牢房中,凝望着狭窄的囚窗外那一角黑暗的夜空。

  邺城的天空让他既熟悉又陌生。

  身后传来叮叮当当的钥匙开门声。司马颖没有回头。他知道,该来的终于来了。

  狱吏田徽面无表情地走了进来,手上拿着一份"诏书"。

  年轻的王爷很认真地读了一遍"诏书",忽然明白了什么,抬头问田徽:"范阳王死了吗?"

  田徽说:"不知道"。

  司马颖又问:"您今年多大?"

  田徽说:"五十。"

  司马颖问:"知天命了吗?"

  田徽说:"不知道"。

  司马颖忽然咧嘴笑了一下,把目光又转向窗外。

  片刻之后,司马颖转过头来。田徽看见这个年轻王爷的目光仿佛一下子苍老了,他听见司马颖说:"我死之后,天下安乎!?不安乎!?我自放逐,于今三年,身体手足不见洗沐,取数斗汤来!"

  两个儿子在一旁放声大哭。司马颖挥了挥手,让人把他们带了出去。

  司马颖洗沐完毕,把头发散开,头朝东而卧,对田徽说:"动手吧。"

  田徽上前,用绳子勒死了司马颖,随后又杀了他的两个儿子。

  司马颖死时年28。

  在八王之乱中丧命的,司马颖是第六个。

  司马颖死后数年,河南开封突然有传言说他的一个儿子藏匿在民间,年已十余岁。东海王司马越闻讯,立刻派人杀了那个孩子。

  至于那个孩子究竟是不是司马颖的后人,司马越懒得去查。

  六 一根又一根往上加的稻草

  光熙元年(306)十一月十七日夜,司马颖死后仅月余,西晋帝国的第二代皇帝司马衷吃了一块有毒的饼,第二天就在显阳殿驾崩了。

  谁在饼中投毒?

  这是一个公开的秘密。

  三日后,东海王司马越拥立惠帝之弟、豫章王司马炽为帝,改元永嘉,是为晋怀帝。

  惠帝司马衷在位十六年,死时48岁。

  他的死,无论对于帝国还是对于他自己,都是一个解脱、一件好事。

  综观其一生,在父亲武帝的眼中他是一个傻儿子、一个过渡人物;在母亲杨太后的眼中,他是一个永远长不大的、需要人呵护的孩子;在妻子贾皇后眼中,他是一个废物、一个摆设、一个等着戴绿帽子的名义老公;在诸王眼中,他是一个傀儡、一个玩偶、一个招之即来挥之即去的工具;在群臣眼中,他是一顶象征性的冠冕、一件空洞无物的龙袍;在百姓眼中,他是一个茶余饭后的谈资、一则百听不厌的笑话;在历史眼中,他是一个昏庸皇帝、一个无知天子、一个警鉴后世的反面教材……

  他什么都是,可似乎很少被当成一个人。

  如果他不是皇帝,而是一个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那么他起码可以守着一亩三分地,享受老婆孩子热炕头的平庸幸福;起码不会三更半夜从被窝里被人拽起来,逼着签署杀人的诏书;起码不用三天两头被人推到两军交战的枪林箭雨中,吓得魂不附体;起码不需要永远活在历史中被遗"笑"万年……

  然而,他的确是一个皇帝。

  而且君临天下整整十六载。

  这就决定了他所有的幸与不幸。

  一千多年来,当人们一次次嘲笑那句"何不食肉糜?"的"名言"时,似乎也不应该忘记,他还说过一句--"嵇侍中血,勿浣也!"

  陆续发动政变的八王先后死了六王。除了东海王司马越,就只剩下困守在长安孤城中苟延残喘的河间王司马了。

  同年十二月初一,太傅司马越以怀帝名义下诏征召司马入朝担任司徒。

  司马忐忑不安地走出了府邸。

  时值深冬,天地一片肃杀。一架孤独的马车缓缓驶离了长安。车里坐着司马和他的三个儿子。呼啸的北风掀起一角车帘,司马遥望了一眼在他身后逐渐模糊的长安。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