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节:第三章 一个书生的乌托邦(11)

其次,改革官名与地名。上至中央,下至地方,花样繁多的新官名和新地名陆续出笼,令人目不暇接。

  二、改革土地与奴隶制度。

  由于汉朝是土地私有制,因此到了西汉末年,土地兼并、贫富不均的现象非常严重,"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于是,王莽便依据他所憧憬的古代井田制进行改革。将土地收归国有,不许私人买卖,然后依照井田制将土地重新分配。

  另外,奴隶虽仍私属,但禁止像货物一样自由买卖。

  三、改革经济与货币制度。

  在经济领域,王莽兴办了六种国营事业,称为"六筦"。亦即将盐、铁、酒、矿藏开采、货币铸造等五种产业的经营管理权收归国有,第六种叫"五均赊贷"。所谓"五均赊贷",即:平抑物价、政府放贷、征收所得税、征收荒地税、惩罚无业游民。而无论是"六筦"还是"五均",王莽的依据都是古代经典《周礼》和《论语》。

  另外就是币制改革。汉朝所通用的货币叫"五铢钱"。王莽摄政之初,即附会经义,说《周书》上讲"钱有子母",于是加造重十二铢的大钱与五铢钱并行。称帝之后,又将大小钱一律废止,发行了金、银、贝、泉、布等五物六名二十八品的货币。至元凤元年,又改做货布货泉。前后不到十年,货币制度改变三次,名目多达数十种。

  王莽忘情地缔造着他的乌托邦。

  可他断然没有想到,自己的锐意进取与励精图治,最终换来的却是经济崩溃和民不聊生。

  王莽到底错在哪呢?

  首先我们来看官制改革。王莽的所谓官制改革根本不是从内在制度上改进,而纯粹是在表面形式上花样翻新。并且朝令夕改、更易无常。因此,改制的结果只是徒然增加行政上的麻烦而已。某个郡的名称在一年之间变更达五次之多,最后又变回原来的名字。不但老百姓被搞得一愣一愣的,连政府自己都稀里糊涂。朝廷每次下诏书,都不得不在新名称之后,附注一串旧名称。其结果是错误百出,行政效率大为降低,官民牢骚满腹。

  其次是土地与奴隶制度的改革。从初衷来看,它们本是无可厚非的。把土地私有改为公有,目的是抑制兼并,消除贫富两极分化的现象;而禁止奴隶买卖,也是保障与尊重人权的表现。问题出在王莽太过于理想化了。自秦以后,土地与奴隶的自由买卖已经实行了一百多年,要在短时间内令行禁止谈何容易?无奈王莽又急于求成,法令严苛,致使民间因田宅奴婢买卖而获罪者不计其数。此项改革勉强推行了四年,最后终因阻力太大而一朝废止。

  再来看经济领域"六筦"、"五均"的改革。这本是一项好政策,执行得好足以富国利民。只可惜王莽所用非人。主持其事的是一批贪官和奸商,他们相互勾结,上下其手,利用百姓对新法的无知徇私舞弊、巧取豪夺,致使民怨沸腾,经济秩序一片混乱。

  最后,在所有的改革中,币制改革当属最荒唐的一项。试想,几十种名目的货币捏在手上,先别说使用不便,是否认得清楚都成问题。改来改去的结果只是令百姓头昏眼花、无所适从,因而几乎每一次改制都有无数人破产和失业。

  币制改革的最终结果是:朝廷发放的货币层出不穷、漫天飞舞,而民间却哀鸿遍野、饿殍载道……

  王莽并非昏君。

  从某个角度来看,他甚至可以说是一个勤政的好皇帝。

  譬如,当整个帝国都在黑夜中沉沉入睡的时候,唯有未央宫中一灯如豆,从黄昏燃到天明。

  譬如,当近侍的宦官和宫女们都站在旁边打盹垂涎的时候,双眼红肿的皇帝却仍然不知疲倦地扑在案上批阅层层叠叠的奏章……

  为了那近在咫尺又仿佛遥不可及的美丽乌托邦,王莽驾驭着他的帝国日夜不停地朝前奔驰。

  然而,疲惫不堪的帝国马车早已悄然脱离他的缰绳,正向不远处的深渊滑落。

  王莽看不到。

  或许看到了,他也不愿相信。

  天凤四年(17),荆州人王匡、王凤等人率众啸聚湖北绿林山,点燃了灭莽的第一把烽火。人称"绿林军"。

  天凤五年(18),琅琊人樊崇、逄安等人聚众起事。凡与官兵做战时皆涂红眉毛。人称"赤眉军"。

  地皇二年(21),青州、徐州、荆州等地发生大规模蝗灾。蝗虫过境,遮天蔽日。当地百姓颗粒无收,数十万灾民源源不断地涌入关中,沿途倒毙者不计其数,致使饥民人人相食。

  地皇三年(22),汉宗室刘、刘秀兄弟在南阳起兵,拥立刘玄为帝,改元更始,署置百官,扬起兴汉灭莽的旗帜。

  整个天下叛乱蜂起的奏报像雪片般飞进了未央宫。

  王莽从如山的卷宗中抬起头来。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