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积累的外汇储备当中,除了外商直接投资的美元流入,还包括中国贸易顺差,即出口超过进口导致的美元流入。
过去外汇紧缺时,中国老百姓都选择持有自己个人的外汇储蓄账户,那时央行的外汇储备就不必增加太多。可是,在过去几年,因为投机人民币升值盛行,不再可以储存老百姓手中的外汇,但是老百姓还是逐渐减持手上的外汇,这也导致央行的外汇储备快速增加。
外汇储备并不是越多就越好。如果外汇储备主要是由于短期国际投机资本流入造成,就会冲击短期内人民币的供应。这时,为了避免通货膨胀,央行就必须进行对冲,即在购入美元放出人民币的同时,在市场借入人民币(由于收购外汇的同时投放了等值的人民币称为外汇占款)。人民银行的对冲活动在最近几年非常成功,避免了由于国际资本流入可能导致的通胀,但也一定程度上造成了通胀,而今后对冲的任务将会由于资本管制的放松而越来越具挑战。
官方外汇储备太多的一个政治风险就是被别人嫉妒,导致美国、欧洲及日本对中国采取贸易保护主义政策。从这个角度看,中国应该鼓励个人及企业持有外汇,也就是“藏汇于民”,但要达到这个目的,汇率变化必须相对稳定及中性,即可升可跌,可参考的波动方式应该是美元与欧元的汇率关系,而不是美元与日元的单向波动,必须让老百姓有一个汇率会长期相对稳定的预期。
在化解外汇储备面临的风险问题上,央行似乎处于一种两难境地:中国外汇储备的80%为美元资产,主要是美国国债或是准国家的机构债券。如果现在大量抛售美元资产,无疑会导致美元进一步下跌,结果会使我国损失更为惨重;如果按照有些人提示的“静观其变”,则无异于“束手待宰”。因此,央行应谨慎从事,以最大限度地减少汇率波动带来的损失。综合各方观点,笔者认为,以下三个策略值得考虑:
一是优化外汇储备的币种结构。按照“买涨不买跌”的市场原则,美元越是下跌,美元资产越是不能轻易抛售。因此,当前对外汇储备进行大规模存量调整是不明智的。然而,这并不妨碍我们对外汇储备进行增量调整,即停止购买新的美元资产,使新增的外汇盈余以其他硬通货形式储备起来。这样,我们就可在不事声张之中,悄然改变目前外汇储备中“美元独大”的局面,使币种结构变得较为合理。
二是变部分货币储备为物质储备。当前我国正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对进口原材料的依赖性越来越强,而我国进口量最大的一些原材料如原油、铁矿石、贵金属等的国际市场价格一路看涨。如果动用部分美元外汇批量订购这些原材料,并形成一定规模的物质储备,则既能保值,又能缓解国内市场原材料供应紧缺的矛盾,可谓一举两得。例如黄金价格一路飙升,前景看好,国家应该储备更多黄金等贵金属,既减少外汇压力,又能够增强国家的金融安全。而且有效的资源配置,尤其是建设原料储备的合理结构,还会缓解国内房地产价格上扬的势头。
此外,改革结售汇管理,逐步从强制结售汇过渡为意愿结售汇。我国外汇储备的快速增长,为选择更加宽松的外汇管理制度创造了条件。目前,可以先进一步放宽出口企业的留汇额度;再逐步改变一些项目的强制结售汇为意愿结售汇。这样就会增加企业和个人的外汇储备而减少国家的货币储备,进而缓解外汇占款的压力。
外汇储备的增加不仅是一个国家经济迅猛发展的标志,而且具有现实的国际政治及经济意义。在国家环境日趋复杂的今天,我们必须从这枚外汇储备金牌中看到非比寻常的机遇和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