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国崛起的秘密(1)

  —— 兼评《大国的兴衰》

  最近随着央视纪录片《大国崛起》的热播,社会上对国家崛起的讨论方兴未艾。于是我重新翻阅了耶鲁大学的历史学家保罗·肯尼迪在20世纪80年代创作的《大国的兴衰》。这本书在1987年出版时就立刻引起了轰动。和《大国崛起》一样,这本书关注的焦点也放在了大国崛起的外部环境和自身变革的横向比较上,只是《大国的兴衰》更偏重于经济化的角度,而《大国崛起》侧重于政治学和历史学的分析。我们关注世界的发展变迁,而世界也正在注视中国的崛起,或者有一些忐忑,也许还有一些惊奇,因为他们在思考,难道拿破仑预言的“睡狮”真的要在21世纪苏醒,屹立于世界之林?

  2005年,中国那位最早提出“和平崛起”的学者以一般身份访问华盛顿,国务卿赖斯亲自接见并礼遇甚佳,可以看得出世界一流强国对于中国崛起的小心翼翼和如履薄冰。

  总觉得国家的崛起是一个太大的话题,水平所限,不能妄谈,但是因为重新读了肯尼迪的这本著作,还是觉得一些想法不吐不快。权作一本无意为之的书评吧!

  肯尼迪的原意是写一本薄薄的“文章式”的小册子,只希望就过去五个世纪里有关大国不断变化的实力阐述自己的观点。

  但是,一个简单的命题戏剧性地造成了一本理论巨著的诞生。肯尼迪很快发现几乎从未有历史学家涉足这一领域,没人把军事史、经济史、国际关系史这样混杂在一起,提供一幅详实的大图景,而且前后贯穿五个世纪。

  1931年,英国首相麦克唐纳对他的幕僚鲍尔温感慨,“我们都为日常的杂事而分心过多,因为我们从来没有机会对全面的形势进行调查,并制定出相应的政策,但是我们又不得不经受着一个又一个焦虑的折磨。”《大国的兴衰》给出了一个去除焦虑的理由。

  肯尼迪显然并不想把自己的专著局限于纯粹的历史描述,而是融入了有别于以往的、清晰简约的经验型理论观点,用深层的历史观和理论从浩瀚的史实中区分并提炼出重点与关键,继而把理论深入贯通于历史之中,用公元1500年以来大国兴衰的历史,来诠释在文中一再被提及的论点,最终达到历史与理论的浑然一体,这确实只有少数具有自觉理论意识的高明历史学家才能做到。不仅如此,肯尼迪更是一位高超的战略家,他在书中不是囿于历史与理论的圈子,而是根据理论引申出其他战略涵义、利用历史进行验证和比较其他战略思想,从而为国务家和外交家进行决策提供了更加直接的战略依托。同样,作为一个有现实感的历史学家,肯尼迪在书中也依据过去的历史对最近的将来进行了预测和推论。

  这又不完全是一部军事史,它也追溯公元1500年以来世界经济力量对比的变化;但它也不是一部经济史,该书重点阐述了国际体系中的一流强国在励精图治、富国强兵过程中经济与战略的相互影响。并对“今后世界政治的格局”作了预言。

  肯尼迪没有想到,这本将近700页之厚的理论书籍,竟会在近20年的时间里,在中国数次再版、新译。当然有原因,当肯尼迪教授开始撰写《大国的兴衰》时,中国的改革开放才刚刚开始引起世界的关注;而20年后的今天,中国的迅速发展已经被西方媒体称作是“神话”了。在这本书中,作者对中国的大国之路、对未来世界将如何面临中国崛起之挑战,都作了相当精辟的分析。目前在西方出现的有关中国崛起的各种观点,大体上也可以在本书中找到“源头”。当中国准备在21世纪“和平崛起”之际,这本书显然是很值得国人一读而再读的。

  在中日战争结束整整60周年之后,当我们试图全面理解这场战争的起因与全部过程时会发现,如果你想理解1931年发生在沈阳的危机,也必须同样考虑在1935年埃塞俄比亚、1938年苏台德区的危机。这些看似不相关的地区性冲突,最终酿成了全球性的战争,它们反过来又改变了地区的战势。 历史的表象似乎毫不相干,但内里的联系却是环环相扣。哲学家所讲的“蝴蝶效应”在历史层面上依然可以得到验证。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