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谋才是硬道理

  要想把事情做到点子上,七个方面都必须思考正确。理论上讲没有问题,可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要想把握好这七个方面是十分困难的。自己决策自己的事,难度还小些,毕竟自己了解自己。如果是帮助别人做事,还要掌握对方的思维,在时间有限的情况下,难度可想而知。

  为了便于快速、全面、准确地把握自己的思维,快速、全面、准确地把握受助对象的思维,采取图形化思维就显得十分必要。

  把这七个方面有机地、形象地整合在一个图形上,这个图形就是著名的OK模型,也称之为"脑图"。

  自我-- M(m为小自我)。

  对象-- O。

  环境-- E。

  目标-- G。

  程序(决策环)-- P。步骤(决策点)-- P1、P2、P3…PN;分步骤(决策子点)(即决策子环上的决策点)-- P1-1、P1-2、P1-3…P1-N;P2-N;P3-N。

  判断-- J,判断原则-- J1、J2、J3、J4…JN。

  创新-- C,创新方法-- C1、C2、C3、C4…CN。

  OK模型将七个决策要素结成这样的结构关系,表达了决策思维的各项主张:

  1.树立自我与站稳立场--自我观;所以,自我的位置是在中央的。

  2.围绕对象与抓住对象--对象观;所以,对象的位置是在自我的环抱中的。

  3.扎根环境与脚踏实地--环境观;所以,环境的位置是在基础上的。

  4.追踪目标与胸怀目标--目标观;所以,目标的位置在自我的心中。

  5.点环整理与完善程序--整理;所以,程序步骤是要圆满的,是要与"四面八方"兼容的。

  6.循环判断与正确论证--判断;所以,判断是要紧紧地围绕决策环工作的,且要实事求是,要收敛思维,严肃认真。

  7.定点创新与优势突破--创新;所以,创新也是要紧紧地围绕决策环工作的,且要追求向上,要发散思维,要积极活泼。

  此外,在OK图形上,创新指针在上,判断指针在下,也是强调:判断是创新的前提和基础。

  创新指针和判断指针在OK模型上的动作表面上看是一致的,都是围绕着决策环转,但目的不同,判断的目的是评估、分析、考察每个决策点是否可行;而创新的目的是过滤、选择、锁定某一个决策点,进行突破性思维,使该决策点发生有利的变化。

  图中P5点处有一个小环,这说明有些决策点可深入到子环,大决策环套小决策环,形成决策环系。

  大家看OK图千万不要把它理解为几何图形,它只是一个逻辑关系的写照而已。

  许多人刚接触这个图形,感到不适应,甚至有一种把简单问题复杂化的感觉。

  这是对工具的陌生感造成的,绝大多数人对任何新工具都有一种天生的排斥意识。熟练后,你就会离不开它。熟练到一定程度,养成OK思维习惯后,图形在心中,不用图谋也OK。

  OK图形的意义远不止建立思维要素的逻辑关系。

  第一个意义在于它使电脑加入了决策工作,也就是说,把这个图形作为数据库的形式,人们的思维就可以在电脑上展开,电脑替代了人脑的部分工作。

  第二个意义在于它使思维比对变得十分简单。用标准的理论模型与自己的思维模型进行比较,在电脑上就能直观地发现自己的思维漏洞。

  第三个意义在于它使经验借鉴变得十分简单。可以从数据库存储的大量的决策经验中瞬间查找出最有借鉴价值的案例,实现了自动咨询。

  还有更多、更重要的意义和价值,我们后面再说。总之,退一步进两步,把思维建立在模型上"机械化"之后,"勤能补拙"的电脑就可以上手了,电脑又将人脑的效率大幅度提高。别忘了,要把事情做到点子上,思维的质量和思维的效率同样重要。

  把这个图形称为OK,是我取的名。一来,这个图形变化一下,决策环圆圈向前移动,形状很像OK,把环境那根线再表示出来,就是在OK下面加个下划线。二来,OK这个词含义好,是美国开国总统华盛顿发明的,是从"all right"演变而来的,天生就是把事情做到点子上的贺词。

  所以,以后见面打招呼,谈到近来面临的工作挑战时,就说:"你OK了吗?"意思是:"你把事情做到点子上了吗?""你找到做事情的点子了吗?" 下面我们借助诸葛亮的智慧,在OK上把思路走一遍,看看如何具体地把事情做到点子上。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