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观,中产居住菜单上的甜品

  最早为居住景观支付成本的是富裕阶层。

  因为在商品房市场出现中产阶层的身影时,富裕阶层便需要增加一个消费元素以便和中产阶层拉开距离。

  最早的景观有两大类:一类是俯瞰中的城市,一类是绿地。前者主要通过占据公寓顶层获得,后者则通过搬进别墅实现。

  北京做这类消费的人始于1994年、1995年,上海做此类消费的人则晚了三四年。在我的访问中,消费景观的富裕阶层们看重的是都市中的稀缺资源。

  这一代富裕阶层要么买市区高档楼盘的顶层,以便看到万家灯火,要么在郊区圈一块地自己盖别墅。于是前者格外喜欢晚上在家宴请宾朋,后者则会在夏天的庭院里请一班客人烧烤。

  往来的客人们也都识货,知道消费这种稀缺资源非常昂贵,这一次做客的经历确是不同凡响。

  这些房主的优越感没有维持几年,就发现有越来越多的人也开始消费景观。

  景观作为一种商品被消费有它的必然性--在一个市场经济日渐成熟的国度里,任何一种能够兑换成钱的物品乃至概念都会被商人们开发,并推向尽可能大的市场。

  景观被划分出等级后也分别作价销售。

  有水的和没水的、自然景色的和人工设计的、元素简单的和复杂的……景观被用不同的指标做出区分,不同的人在盘算过自己的需求与要支付的代价后,选择了景观菜单上自己能接受的那一道。

  中产阶层在选择住宅时,功能需求还是大于审美需求的。这一点和财力有着莫大的关系。但当中产阶层的收入提高到一定水准时他们会乐于为审美支付一定的代价。景观对他们而言,只具有审美意义而没有多大实用价值。

  中产阶层最早开始消费景观是从购买社区有喷水池和假山的公寓开始的。

  高密度的城市公寓社区绿地的概念很多被偷换成停车场上种上了草的六边形土坑,如果一个社区里还能有一小方草坪或草坡,立上几块假山石,如果还能喷上几回水,这在1998年、1999年的北京和2000年的上海就是景观不错的社区了。

  开发商会让足不出户就能轻易看到这些景观的业主多支付房款,通常这部分"景观"价值会占到房款的15%甚至更多,当然占多大百分比取决于景观的"优美"程度。

  中产阶层以什么方式消费景观和富裕阶层有很大的不同。景观在富裕阶层那里不是可有可无的,他们乐于为之付出,多少只在景观品质的高与低,如果景观具有独家性,他们愿意支付高昂的代价。但中产阶层对景观则没有那么执著,忙碌的工作和巨大的精神压力使他们对享受生活始终在向往和付诸行动间徘徊。惟一性的景观会成为他们的谈资,但并不一定促使他们消费。

  我的这种观点并不意味着一个设计拙劣的景观会赢得中产阶层的青睐。中产阶层相较于富裕阶层一向以有品位而自恃,所以他们在买房时也会将景观作为评价社区综合品质的一个指标。一个好的景观可能不会使他们掏腰包,但一个拙劣的景观很可能使他们放弃这个楼盘。

  中产阶层评估一个景观的好坏大体分以下几个要点:

  1.绿地面积,也包括是否安全以便于宠物和孩子在上面玩耍。

  2.花园中道路的设计。这包括道路曲线的优美程度,方便行走的程度,是否使用新颖而又优美的材料。

  3.花园中的配套设施是否完善。例如有无方便坐下的椅凳之类的坐具,照明是否舒适且赏心悦目,有无水景类的设计。

  4.有无一些有趣味的花园小品。

  5.花园中植物的种类是否丰富且为人喜"闻"乐见。

  对上述几点的偏好和有无成家、有无宠物、有无子女、在家时间长短都有关系。那些在家时间相对较长的住宅消费决策者会将优质的景观看得比较重,也乐于为景观支付较多的代价,而那些忙碌的兼之又是单身的则对于这些景观的好与坏较为淡漠,因为他们几乎没有可能一人独自踯躅在花园里。你和他谈景观多好对于他来讲,还不如和他谈谈小区的上网速度有多快。

  景观对中产阶层的实用价值在今天还是被开发了出来--一是地标作用。

  二是用于炫耀的社交价值。

  因为中产阶层对景观价值的评估标准越来越细,开发商也只好不断挖掘景观的新价值。

  当市场竞争到一定程度时,产品品质的趋同性日益凸显,不同社区的景观在一些基本元素上都趋向一致,在草坪和假山石上拉不开距离,开发商则必须有能力提供更加新鲜的设施或小品方能胜出,否则花园就像电梯、大堂一样是理所应当的配套设施。

  京城中产阶层们对景观的第二轮消费始于2000年的TOWNHOUSE热潮。在这一轮热潮中,中产阶层们通过对城市中心的放弃,换取了更多的居住面积和更大面积的花园。

  这些中产为景观支付的成本是无形的--以不居住在市中心为代价,但在中产们的评估体系里,没有直接支付金钱是非常有意义的,这种消费方式也使他们对已支付的无形成本没太多的失落。

  随着近几年景观设计水平的提高,中产阶层对设计中的若干细节渐渐形成了一些约定俗成的审美标准。

  那些在过去被广泛种植的大丽花、凤仙花、串红等被当代中产阶层视为俗丽,因为这些花代表着不时尚的年代。

  年轻人群聚居的社区对前卫艺术品有着强烈的激赏,但在五六十年代出生的人聚居的社区里,摆放前卫艺术家的作品仍然备受争议。即使是在SOHO现代城这样标榜前卫的社区里,艾未未的水泥柱"砼"竖立之初也遭到了许多人的强烈反对。张宝全在今典花园里摆放前卫艺术作品的尝试也仅持续了一天。比较成功地作为卖点的当属SOHO现代城5号楼空中庭院里摆放当代中国前卫艺术家的装置艺术作品和上海新联洋斥资1600万买下罗丹的《思想者》,前者令居住者获得了一个先锋派的时髦形象,后者则使业主们觉得与世界级艺术作品为邻足以证明自己有品位。这给消费者带来的增值是他们乐于接受的,尽管这事不一定和艺术有关。

  树阴曾一度在社区花园里消失,那些曾在林阴路上骑过自行车的一代人在搬入现代化社区后居然对树阴没有提出任何要求。当然这种状况现在有所改变,所以自然就有开发商适时推出了像"万万树"这样的项目。

  长椅在中国当代社区花园中备受推崇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现象。现今房地产市场上的主力消费人群都在他们的青少年时期有过公园中的长椅情结,那时逛公园如果能找到一张空长椅坐一会儿,才叫逛过公园了。这个情结被保留到今天,他们对长椅的造型和长椅上的故事不断生发出更为旖旎的期待。

  水是中产阶层心中的景观痛点,理性的中产们知道购买水景住宅是非常昂贵的,但水所象征的浪漫与其暗示的富贵是中产阶层乐于憧憬的,所以能在成本与理想间有所折中的方案是最能打动中产消费者的。

  景观对当代中产阶层而言是住宅消费套餐中的甜品,没有,菜没上全,做得不好,这顿"饭"收场就收得不那么愉快,但要让他们付主菜的钱是不可能的。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