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节:玩中求乐 玩中求智(4)
一路保送到北大:一位父亲的35个教子故事
丁廷福
每次和丁羽一起逛市场或我自己出差逛市场时,我都喜欢看智力玩具。凡是觉得对开发智力有帮助的,我就买下来带回家和丁羽一起在闲暇时研究。古典的有鲁班锁、连环套、魔术圈、华容道等,现代的有旋转磁悬浮、拉绳陀螺、魔方、地图拼装版等。这些玩具,除了锻炼智力外,还可锻炼毅力,有许多难度很大,不仔细研究是很难过关的。对玩这些智力玩具,要让孩子喜欢、上瘾,你也得动点脑子,你要和他一起玩,玩比赛。你要调动他的积极性,让他"赢",让他在玩中获得过关的快乐和"赢"的快乐。家长要像老师备课那样先把这些玩具玩通,在孩子玩时给予适当的提示和指点,这些提示和指点要讲究艺术性,要让孩子感到确实是他自己研究出来的,使他获得成功感,而不能一下子把"谜底"揭开,那样,他玩几下也就觉得没意思了。
我小时候玩过拉绳陀螺,那是自己制作的,和小伙伴们比赛谁的转得时间最长,觉得很有意思。丁羽三年级时,我空闲时又制作了一个,和丁羽一起玩。后来出差时在火车上碰上一个小贩推销这种玩具,做得很精致,而且是双的,可以在旋转时互相配合做出许多造型来,还有精美的玩法示意图,于是又忍不住买回来和丁羽一起玩。这种玩具,既锻炼了孩子的动手能力,也间接开发了他的智力,在他初中学物理时,就会很容易理解旋转的稳定性了。如果老师让学生举由旋转产生稳定性的例子,他就可能比没有玩过这种玩具的同学首先想到,他就有可能比别的同学多举一次手,显得比别人聪明。也许就是因为这一次举手被老师肯定,使他建立起牢固的自信,从而把他导入科学的轨道,送进科学和知识的殿堂。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有许多结点和十字路口,孩子向哪个方向发展,都可能因微小的事件而改变。决定孩子发展方向和命运的,也许就是一个小得连你都想不到的小事情和小原因。时时留心,处处留意,在与孩子的玩乐中,做孩子全面发展的有心人,才是家长的智慧,才是家长对孩子的"真爱"。
我感到,在幼儿和小学阶段,家庭教育的重心应当是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强调在玩乐中把孩子引上热爱学习的路子。中学特别是上高中后,家庭教育主要应是帮助孩子立志,让孩子产生学习的内在动力。实事求是地说,初中、特别是高中阶段,有相当一部分知识内容是抽象的、枯燥的,是不可能在玩乐中掌握的,是要下一番苦功的,没有志向、没有毅力是不可能承受得了的。大家公认高考是一根独木桥,并形象地比喻为千军万马在挤这根独木桥,我不相信有谁能够从幼儿园到高中毕业一直在玩乐中轻松"挤"过这根独木桥,只不过那些所谓的"高手"们在下苦功中并没有感觉到其中的苦而是品尝到其中的乐趣罢了。
我们注意到,在那些高考"状元"或北大、清华的学子们介绍学习经验时,虽然做法千差万别,但下苦功却是共同的。例如,在说到高考前要不要采取"题海战术"时,学生和老师们都有不同的做法。许多学生成麻袋地做题,当然有不少取得了好成绩,有的甚至成为状元。反对题海战术的学生,他们做题时特别强调"精":一是选题"精",选那些以一当十,甚至以一当百的经典题,力求做一道题会一类题;二是研究"精",对每道题不是得出答案就算完了,而是务求穷尽各种做法。从做题数量上,也许他们高考前的一年里,仅做了一千道题,相比那些做了几麻袋题的学生,他们做题的总量是少了很多。但仔细算一算,他们每做一道题要研究出几种甚至十几种方法来,他们的练习总量并不比采取题海战术的学生们少,相反,他们的思考量和解决问题的难度甚至比采用题海战术的学生们大得多。由此可以看出,不管你采不采用题海战术,要取得超群的成绩,你的付出总量是不会少的。可以肯定地说,任何试图不下工夫就能取得好成绩的"窍门"和"捷径"是没有的。取得好成绩的学生虽然各有各的学习方法,但在下工夫钻研上却是一致的。正如天上不会掉馅饼一样,知识和技能决不会自动钻进人的脑子里。只有聪明,没有勤奋,就如同一只翅膀的鸟,飞不高,也飞不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