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以来,一提起鲁迅,人们脑海里浮现的便是那个横眉冷对、金刚怒目的战士形象。“战士”几乎成了指称鲁迅的一个僵化的符号,让人们对鲁迅敬而远之,有谁愿意和一个总是战斗不息的战士亲近呢?这一形象是如此深入人心乃至招人反感,在它上面又附加了鲁迅心胸狭隘、不讲宽容、语言暴力等等负面的议论。后来,大概是出于消解这一单调的战士形象的需求,坊间各种打着“真实鲁迅”招牌的小道消息、八卦文字也多了起来,许多人转而津津乐道于鲁迅的私生活,诸如鲁迅的爱情与婚姻、鲁迅与周作人的失和之类。然而,一个被文化市场消费了的鲁迅,就是真实的鲁迅吗?
或许正是有鉴于此,北京大学中文系的孔庆东教授,把他在央视百家讲坛关于鲁迅的讲稿整理成书时,大胆地题名为《正说鲁迅》,表明它与一切猎奇传闻绝缘。孔庆东是中国现代文学的专业研究者,又是坊间鼎鼎大名的文章高手,由他来给我们讲述一个真实生动有血有肉而又不离谱的鲁迅,真是再合适不过了。
孔庆东果然没有辜负我们的期待。他匠心独运地将他的拿手好戏——对武侠文化的理解——引入到对鲁迅的讲述中,给我们塑造了别样的鲁迅形象,简单地说,可称之为“侠士鲁迅”。“侠士”和“战士”虽只有一字之差,内涵却大不相同,“侠士”在战斗之外,还有着“快意恩仇”的一面,“侠士”的内心常充满着难以明言的寂寞与哀感,可同时又不能放弃这人间的大爱。“侠士”相对坚硬冰冷的“战士”,大大增添了热情的温度,从此,那个生命不息、战斗不止的鲁迅,一下子变得可亲起来,却并不损伤他的坚韧、智慧的战斗本性。借助“侠士”的形象,我们理解了鲁迅战斗背后的情感依托,丰富的痛苦与欢乐。
翻阅全书,孔庆东对鲁迅“重出江湖”一章的讲述特别精彩。在老孔看来,埋头抄了十年古碑的鲁迅,就像是在深山古庙中潜心修炼的得道高人,在世事一无可为的情形下寂寞度日,只是用空负的一身绝学慰藉自己,然而他终于不能抵挡人世的呼唤,不能放弃自己的道德承担,毅然踏入风波险恶的江湖,虽然最终仍不免于寂寞,却给现代中国留下了不朽的传奇,而他自己的生命也在这中间得到了淋漓酣畅的释放:“乐则大笑,悲则大叫,愤则大骂”,这也就是钱理群先生所说的“生命的大飞扬”,鲁迅是这么一个率性至情的人,用孔庆东自己的话来说:“鲁迅不是冷冰冰的一个简单的文化斗士,而是这么有人情味的一个人。”如此,鲁迅的人格魅力才真正地得以呈现在我们面前。
通过“侠士”的形象,孔庆东不仅给我们揭示了鲁迅的情感深度,还让我们对鲁迅的文学成就有了更深切的理解。鲁迅的作品就是他借以纵横江湖的武器,无论是他的小说还是杂文,都是如此。孔庆东讲《狂人日记》,讲到鲁迅对“吃人”的揭发:“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这像电闪雷劈一样的一句话。鲁迅的语言就是有力量,好像武林高手一剑捅下去”,鲁迅的战斗,依靠的就是这样有力量的语言。从这里出发,孔庆东给学界一直研究不够的鲁迅杂文做了非常高的评价,在孔庆东看来,鲁迅后期杂文中的语言,已经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就像独孤求败的“举轻若重”,“写千字文像写长篇小说”,“飞花摘叶,皆可伤人”。这实在是非常透辟的见解,胜过数千言的正言高论。
无论是从胸襟还是技艺上来说,鲁迅都堪称现代中国的“侠之大者”。我想用“侠士”来比喻鲁迅,绝不会辱没了鲁迅先生,反而会让我们对鲁迅有更加丰富和真切的认识。孔庆东也素有“北大醉侠”之称,他于“侠”于鲁迅都别有会心,故能说得如此出彩。
听大侠孔庆东讲大侠鲁迅,不亦快哉! (文/季剑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