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所谓“君子”究竟何指(1)

  文/杨昊鸥

  《于丹〈论语〉心得》中用了整整一个章节来讲述《论语》的“君子之道”,第56页里这样说:

  孔子从来不说做君子就要像谁谁谁那样,在孔子看来,做君子就是做一个最好的你自己,按照自己的社会定位,从身边做起,从今天做起,让自己成为内心完善的人。因为只有你的内心真正有了一种从容淡定,才能不被人生的起伏得失所左右。

  读到这一段的时候,我不禁想起在读本科的时候经历过的一件事。有一次上必修课“明清文学史”,上课的老师问大家读了《红楼梦》有什么看法,先让我说,我的回答很简短:“我认为《红楼梦》的主旨从统摄意义上来看,不是写爱情的幻灭,也不是写家族兴衰史,而是庄子式的那种对有常与无常之别的哀怨。”老师接着让另一位同学发言,他说:“这个小说嘛,写得不怎么样。你说它写爱情吧,也不是写爱情。首先它不像《水浒传》那样反映社会、反映生活。还有,其中也没有一些喜剧性的情节,不好看。我的看法和×××(笔者的名字)同学差不多。”我当即愕然。

  这件事情让我很不高兴。这不是因为我认为我说得对,他说得错,或者说我的见解比他高明。我之所以不高兴是因为我的表述和这位同学的意见找不到一丝一毫可以称为“差不多”的相同之处,但他硬要把他的意见强加到我名下,这个我不能接受。

  而孔子的憋屈就在于,从现有的生理学常识来看,他不太有可能诈尸起来再和强加意见给他的不肖子孙理论了。

  “君子”二字在汉语词汇中再常见不过了,就算不翻字典,不查资料,大家都会对“君子”二字有各自不同、但大体相近的理解。你可以说你认为“君子”是这样的人,“君子”是那 样的人,都没有问题。但是如果要说“在孔子看来”君子是指什么,最好还是把孔子自己的话拿出来佐证一下。《论语》中提到“君子”的段落约九十处,至少我是找不出一处与“做一个最好的你自己,按照自己的社会定位,从身边做起,从今天做起,让自己成为内心完善的人”这段贺卡体励志话语意思相对应的出处。

  如果说“完善内心”和曾子讲“每日三省吾身”从大原则上还多少有那么点接近,“做一个最好的你自己”、“从身边做起,从今天做起”这些梦呓一样的句子和《论语》捆绑在一起就完全不知所云了。那么,从《论语》原典中,我们究竟能提炼出一个怎样的“君子”的概念呢?

  孔子在《论语·述而》里这样说到:“圣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君子者斯可矣 。”这一条目对于理解孔子所说“君子”的概念,是很值得重视的一条。在我们的印象当中,“君子”和“小人”作为对立的概念常常并列出现,这在《论语》中出现过,如“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论语·述而》)、“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论语·里仁》)……在我们的日常经验中,我们知道描述一个概念性的东西,参照物越多越容易帮助理解。比如我们说张三比李四高,这是一个参照;如果继续说,张三比李四高,但是比王五矮,这样就令我们对张三的高度有了更准确的了解。在这一句引文当中,“圣人”和“君子”显然在某种意义上是相互参照的。为了进一步理解这个问题,我们必须先搞清楚孔子所说的“圣人”是什么,“圣人”是怎样和“君子”参照起来的。

  首先我们要明确,作为“圣人”形象出现在现代人视野中的孔子,绝不是一个真实的孔子。所谓“圣人”是后世子孙追认的。最早称孔子为“圣”的,是北魏太和十六年(公元492年),孝文帝元宏称孔子为“文圣尼父”。在《论语》中,孔子从来没有以“圣人”自居,甚至期望达到“圣人”的境界。这不是孔子的谦虚。如果我们明白儒家“内圣外王”的基本政治设想,就不难明白孔子为什么不能、也不敢以“圣人”自居。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