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克松(3)

  ·尼克松担任副总统时,美国曾三次以核武器来威胁毛泽东的中国。

  ·美国曾不止12次阻挠毛泽东的政府在联合国取得席位。

  ·在毛泽东进入紫禁城以来的22年中,直到尼克松委派基辛格访华的前一年夏天,这两个国家没有一位政府官员访问过对方的首都。

  ·在1969年和1970年间,中国报界称尼克松为"战争瘟神",这一尊称似乎是代替了理查德·米尔豪斯。

  然而事实是:一位美国总统先不访问东京或莫斯科而访问毛泽东的北京;尼克松在中国8天的逗留是美国总统访问外国时间最长的一次;美国总统在一个与美国没有外交关系的国家领土上谈判是第一次。

  每个人对另一个人都持有多种多样的推测。但尼克松一旦决定要去同毛泽东会见,就感到须扩充话题来解释他的使命。在关岛机场,准备取道上海时,尼克松看了一下时钟,想到关岛是美国时间新一天的开始。"我希望在座的各位和我一起祈祷,"他大声说道,"中国之旅对于整个世界可能是新一天的开始。"[8]

  这支从华盛顿飞往北京的美国队,用筷子吃飞机上提供的西餐!一到北京,尼克松就像引用《圣经》那样引用毛泽东的诗词。

  毛泽东并未以同样的方式换过一套精神甲胄。他没有给尼克松贴上新的道德标签。不知道他是否说过尼克松那种大话:"改变世界的一周。"当然,他也不会操起刀叉,抑或引用尼克松的《六次危机》。

  不过,中国人并非完全不受最高级会谈的影响。尼克松来访前的一个月,若干建筑物或街道神不知鬼不觉地换了名字。

  尼克松夫人访问了首都医院。几星期前它还叫反帝医院。紫禁城中毛泽东的住所的北面有一条街,红卫兵曾命名为工农兵街,这是一个含糊而不贴切的名字。在尼克松路过这条街之前,它又恢复了原来长期使用的名字地安门街。

  此外,毛泽东和尼克松的道德取向也不大相同。

  的确,势力均衡的政治在尼克松的动机中占的地位并不比毛泽东少(特别是在国内政治方面)。这两人都用一只眼睛盯着苏联。然而,毛泽东这位中国的实用主义者不会给势力均衡的政治披上一件道德的外衣;尼克松则不同,他受过美国理想主义的熏陶。

  毛泽东并不指望与尼克松取得精神上的一致,但他对发表一个"分开写的"公报的建议抱有同感。美国没有料到双方以这样一种干脆的方式来处理他们的分歧,以致在公报中竟会出现"中国方面"和"美国方面"。不过,周恩来在一天晚上对基辛格说是毛泽东坚持要这样做,"这样更诚实些,"他强调,他深于此道。《上海公报》坦率地暴露了双方的不同意见。[9]

  尼克松做了一次长途旅行。他派了一支80人的先遣队,还带来一支168人的随行记者团。毛泽东则待在家里。他没有去机场迎接"76年精神号"专机,没有出席宴会,也没有谈及任何政策问题。周恩来为中方操办这些事。毛泽东的亲属王海容总在这些场合出现,然后向毛泽东作简要汇报。

  尽管如此,尼克松之行的气候变化还是影响了毛泽东的起居室。这间屋内放满了他的明版书,近处则是室内游泳池。毛泽东对尼克松的到来很激动。为了做准备,他在长达5个月的时间内第一次理了发。预期尼克松到达的那一天,毛泽东早早起了床,穿上新的制服和新的鞋子,焦急地坐在沙发上,并不停地要周恩来在电话中打听尼克松离开北京机场后在中国第一步行动的确切时间。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