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要财大气粗

  趋利避害是出自本性的行为,本身并不涉及价值判断。中国古人向往的“五福”是:寿、富、康宁、攸好德、考终命。(《尚书·洪范》)谁不希望五福临门呢?但是,要让人人达成这种希望,恐怕不大容易。五福之中,最难实现的或许是“富”吧!其他的要靠自己保重身体、修养品德、安享天年,尚可努力一试。

  “富”则牵涉了各项条件,如社会变迁、竞争手段、机会命运以及个人才华。孔子从不否认富的吸引力,他说:“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里仁》)又说:“富而可求,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述而》)这种务实的态度并不违背崇高的理想,孔子的真正立场是:“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

  有富人,就有贫苦之辈,这是任何社会所不能免的情形。富有如美国,照样许多穷人夜宿纽约地铁。儒家的兴趣不在过问一个人是贫是富,却想告诉一个人如何在贫富的环境下自处。

  消极方面,“贫而无谄,富而无骄。”(《学而》)俗话说:人穷志短。胸无大志,只求苟活,见了别人,难免是一副谄媚的表情。若不谄媚,就可能心怀怨恨。若是无谄无怨,又可能心如止水,好像“哀莫大于心死”的样子。看来贫穷真是使人左右为难了。富人的处境正好相反,钱可通神,如鱼得水,财大气粗也无人奈何。台湾今天弥漫骄奢的社会风气,只须腰缠万贯,就摆出“谁怕谁”的姿态。若是有怕的对象,就是黑道黑枪。如果富人继续骄奢,出了事就不能责怪别人幸灾乐祸。

  以上是消极的做法。积极方面呢?孔子认为,应该“贫而乐,富而好礼”(《学而》)。贫而乐,不仅是可爱的画面,也是令人尊敬的表现。物质越贫乏,精神却逆向前进,日益丰富,正是安贫乐道的典型。乐什么道?由内心所选择的人生正途,如行善避恶、艺术陶冶、开拓心胸。人在世间,不可能个个致富,但可能一起贫穷,所以“贫而乐”包含了重要的人生哲理。

  假使一个人以其财富自豪的话,我们应该先弄清楚他如何运用财富,然后才决定是否赞美他。——苏格拉底对现代人来说,经济繁荣带来大量财富,富人的数目明显增加。这时除了不骄奢之外,还须进而“好礼”。礼的范围极大,涵盖人生的主要方面。礼貌、礼节、礼仪,都要求人我互相尊重,以及适度的自我约束。不能以财富作为人格的延伸,定出人格的贵贱。人格是大家平等的,财富是暂时借用的资具,实在不宜本末倒置。苏格拉底说:“假使一个人以其财富自豪的话,我们应该先弄清楚他如何运用财富,然后才决定是否赞美他!”孔子的“富而好礼”期许更甚于此。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