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1节:第六章 温州人和你不一样的品质(12)
温州人想的和你不一样:温州人为什么会成为富人
杨宏建
2003年春节,在四川成都经商的1000多台商都选择回乡过节,但是温州商人却选择了在成都过节。
32岁的吴海在成都经商已经有10年了,他是青年路一家服装店的老板。每天,吴海和他的妻子都会热情地招呼顾客。
当记者问到他们怎么不回家时,吴海憨厚地说:“回家?成都就是我的家嘛!”
在吴海的脑海里,走到哪里,哪里就是自己的家,这是他的生存策略,也是他的经商策略。他说:“温州商人遍天下,我以前的同学、邻居都在外面闯荡。”
如今,吴海的儿子已经在成都盐市口小学读书,吴海的母亲也来到他们身边,成都已经成为他们真正的“家”,他们已经深深地在成都扎了根,努力经营着自己的生意。
杨介生原来是一位代课教师。
1980年,杨介生带着300元钱,以苍南一个乡镇标牌厂业务员的身份只身来到大上海。
杨介生这样回忆自己在上海滩的第一个夜晚:
在上海的第一个晚上,我是在闸北区一个地下室旅馆里度过的,这一个夏夜也许是我一生中睡得最不好的一宵。因为,从来没有一个城市像上海一样给我这么强烈的刺激:不仅仅是因为林立的高楼和繁华的街市给我以巨大的想像力,这座城市特有的文化魅力和上海人特有的素质,更给我一种震撼。这一夜,我就暗暗下了决心:上海是一个广阔天地,在这里是可以大有作为的。
有人曾经这样描写杨介生刚到上海的生活:
“在地下室旅馆昏暗的灯光下,他将300元钱制订了一个计划:每天房租1.40元,生活费1.50元,车费0.20元,大约能在上海生存两个半月。”
“既然人生漂泊已经开始,那么寻求彼岸就已经注定。第二天早晨,杨介生开始了上海寻梦。钻出地下室旅馆,对着远处的摩天大楼,杨介生默默地念着他的人生格言:‘如果你认为能做,你就能做到,如果你认为你不能,你就做不到了。’”
“每天早晨,他在听了电台的上海新闻后,就挤到街头的阅报栏,细细地读一遍当天的《解放日报》、《文汇报》。——‘要得到上海人的认同,你必须接近上海文化。’杨介生是这样认为的。”
“接着,挤上沙丁鱼罐头般的公交车厢,从最北的闸北到城南的龙华,从沪东工业区到沪西文化区,根据上海企业名录,一家家地跑。——‘我不能像一般温州购销员一样,进门发一圈香烟,然后乞求般地讨好上海人。我每到一个单位,先不说标牌印刷业务,只聊上海当天新闻,再说家乡温州趣事。这样,我不仅能接到加工订单,更重要的是交上上海朋友。’”
“晚上,回到地下室,他又像当代课教师时一样,执笔伏案,把当天的经历和感想记下来,并拟出第二天的行程,然后找一个地方去看上海电视新闻。——‘对外地人来说,大上海,就像一本天书,很难读懂。而很少有人知道,亲近上海文化是解读这部天书的捷径。’杨介生说。”
“‘苍天不负有心人’,一个半月以后,杨介生不仅为标牌印刷厂觅到了足够开工一年的订单,还交上了几十位上海朋友,他很快地结束了陌生处境中的漂泊生涯。因为已经有上海人邀他去家里作客。当时,对于素来把上海以外的人都称为‘乡下人’的上海人来说,杨介生是荣幸的。每次,他都会用上海话彬彬有礼地回答:‘谢谢侬。’”
正是这种四海为家的精神,杨介生在大上海开创了自己的事业。如今,杨介生是上海锦丽斯集团总裁,拥有10家公司的全部或大部分股份,资产逾两亿元。
杨介生因此而获得“上海十大杰出青年”提名奖,并被评为温州改革开放20年的“十大风云人物”。
2003年,杨介生还当选为上海浙江商会副会长。
在海外,温州人照样游刃有余地经营着他们的小商品。
美国、法国、荷兰、意大利、西班牙、喀麦隆,甚至是你听也没听过的国家苏里南(南美洲的小国家)……都有着温州人的足迹。
在巴黎,有一条“温州街”,住的都是温州人,听到的都是温州方言,温州人达到8万人之多。
沈阳市温州商会副会长兼秘书长黄金俊说:“我发现温州人相对是‘恋乡不恋土’,我们肯定要爱温州,但是也爱市场,哪里有市场哪里就有我们。当年几十万甚至上百万人奔出温州时,大家都没有什么牵挂。”
“多走出去没坏处,温州人出去闯荡后,带回来了资金、产品、项目,更重要的是带回来市场和经济发展的新信息、新理念,这对温州和温州人的前进与发展更为有利、有力。”
在温州,如果小伙子常年呆在家里,会被周围的人看成是窝囊废。温州人自古四海为家。温州有个说法:“死,也要死在外边。”所以,“有市场的地方就有温州人,有温州人的地方就能拓展开市场。”有一次,一位意大利人第一次踏上中国的国土,他幽默地对海关人员说:虽然我是第一次到中国,但我有很多中国朋友,有在欧洲认识的,也有在非洲认识的,他们都是温州人。是不是温州人出国不需要护照?搞得海关人员哈哈大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