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惯三:做事有计划(2)

  威尔逊高兴地走了。过了两天,他回来了,妈妈问:“怎么样,这次玩得开心吗?”

  威尔逊说:“我的衣服带得太少了,而且由于我没有带手电筒,每天晚上都要向别人借,这两件事搞得我好狼狈。”妈妈说:“为什么衣服带少了呢?”

  “我认为那里的天气会和这里一样,所以只带了平常穿的衣服,没想到山里会那么冷!下次再去,我就知道该如何去做了。”

  “下次如果你去佛罗里达,也带同样的衣服吗?”

  “不会的,因为佛罗里达很热。”

  “是的,你应该先了解一下当地的天气情况,再作决定。那手电筒是怎么一回事呢?”

  “我想到要带手电筒,可我忙来忙去,最后把手电筒给忘了。我想,下次野营时我应该先列一个单子,就像爸爸出差时列的单子一样,这样就不会忘记东西了。”

  威尔逊的尴尬是计划不周造成的。做事情之前不冷静思考各种可能出现的情况,常常会让人顾此失彼。因此我们作为父母,就要教孩子学会有条理地安排事情,避免犯类似的错误。

  (3) 今日事,今日毕,及时完成才能从容不迫

  您可能会发现孩子定好了计划却总是没能按时完成,常常把当天要做的事情推到第二天去做,还在心里安慰自己:还有明天呢!可是,如果总是不能完成计划安排的内容,一天拖一天,岂不是永远都做不完了吗?

  《播撒诚信的种子》中,有一篇是讲张海迪的故事:

  张海迪是著名的作家。5岁时,她得了脊髓血管癌造成高位瘫痪,成了残疾儿童。每当看到窗外上学的小孩,她心里就非常羡慕,因为她也想上学。张海迪虽然不能去学校读书,但她的爸爸妈妈利用下班的时间亲自教她。她很高兴。

  有时,张海迪实在感到疼痛和疲倦,连作业都无法完成,她就对妈妈说:“妈妈,这些作业明天再做,行吗?”妈妈却郑重地说:“今日事,今日毕。”听了妈妈的话,张海迪明白了,她要和学校里的其他孩子一样完成作业,不能拖拉。她还给自己立了计划,要是不完成当天就不睡觉。

  就这样,她把小学、中学的课程全部学完了,还自学了英语、日语、德语等,并攻读了大学本科和硕士研究生的课程。她还写了《向天空敞开窗口》、《生命的追问》、《轮椅上的梦》等书籍。

  今日事,今日毕,拖到明天有什么用呢,明天又要拖到后天,长此以往,只能永远也做不完。可是偏偏总有一些人,不懂得这一点,成天想着如何计划美好的未来,却不知道脚踏实地,一步一步地把每一天的事情做好。

  (4) 化整为零,让不可能变成可能

  很多看似不可能的事情,只要开动脑筋想办法,实现起来并没有想象的那样困难。化整为零,常常是最有效的手段。

  《故事时代》中的这则故事很好地证明了这一点:

  1968年的春天,罗伯·舒乐博士立志在加州用玻璃造一座水晶大教堂,他向著名的设计师菲力普·强生表达了自己的构想:“我要的不是一座普通的教堂,我要在人间建造一座伊甸园。”

  强生问他预算,舒乐博士坚定而明快地说:“我现在一分钱也没有,所以100万美元与400万美元的预算对我来说没有区别,重要的是,这座教堂本身要具有足够的魅力来吸引捐款。”

  教堂最终的预算为700万美元。这对当时的舒乐博士来说,不仅超出了能力范围,甚至超出了理解范围。

  当天夜里,舒乐博士拿出一张白纸,在上面写上“700万美元”,然后又写下10行字:

  一、寻找1笔700万美元的捐款;

  二、寻找7笔100万美元的捐款;

  三、寻找14笔50万美元的捐款;

  四、寻找28笔25万美元的捐款;

  五、寻找70笔10万美元的捐款;

  六、寻找100笔7万美元的捐款;

  七、寻找140笔5万美元的捐款;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