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辽夏和战 西夏是党项贵族建立的政权,同宋辽双方都有密切关系。辽朝成功地利用了西夏同宋朝的矛盾与军事冲突,在辽、宋、夏三方角逐中得以坐收渔人之利。
一 册封李继迁,臣服党项割据势力 宋朝建立后,割据银、夏诸州的党项贵族曾与之建立联系,受宋册封,并曾帮助宋朝攻击北汉。乾亨四年(宋太平兴国七年,982年),党项首领李继捧因不能解决党项贵族间的矛盾冲突,入朝并请留住宋京师,献所辖州县。宋太宗征党项贵族入朝,激起继捧族弟李继迁的不满。继迁率所属逃往夏州东北地斤泽(今内蒙古伊克昭盟巴彦淖尔),组织武装力量,与宋对抗。统和二年(宋雍熙元年,984年),继迁为宋军所败。次年,李继迁组织反攻,占领银州,自称定难军留后。为了增强与宋对抗的实力,李继迁决定依附辽朝。统和四年,李继迁向辽称臣。辽十分重视李继迁的内附,遂授他为定难军节度使、银夏绥宥等州观察处置等使、特进检校太师、都督夏州诸军事。并将王子帐节度使耶律襄之女耶律汀封为义成公主许嫁李继迁,赐马3000匹。八年,辽遣使封继迁为夏国王。李继迁在依附辽朝的同时,并不彻底继绝与宋的交往,或因受到宋的军事压力,或希冀来自宋的经济实惠,随时都会向宋请降。所以辽与夏间也不时发生战争。九年,宋兵致讨,继迁奉表降宋,宋授他银州观察使。当军事压力稍减,继迁又将宋所授敕命转交给辽,连李继捧也附辽接受册封。不久李继迁又暗中与宋通款,辽朝遣使责问,继迁托以西征,避匿不出,辽遂大掠银州。
二十二年,李继迁死,子德明立,遣使纳贡,借助辽朝的外援,巩固对本部的统治,辽仍封他为西平王,二十八年再封为夏国王。李德明受册封,使辽得以安抚境内的党项部落。开泰二年(1013年),辽属部分党项部落叛辽逃往黄河北,其余各部也相继逃离,有的投靠西夏。李德明顾惜与辽朝的臣属关系,拒不接纳。辽朝兴兵讨叛时,又下诏令李德明东击以配合辽军。但是,李德明为加强对内统治的需要,对辽、宋取等距离交往的政策,也得到宋朝定难节度使、西平王的册封,并从宋朝得到银、帛、钱各4万,茶2万斤的岁赐。辽与德明间时有摩擦,他对辽圣宗出兵配合追讨叛逃部落的诏令不予理睬,并阻止吐蕃使者借道西夏通贡于辽。此时,辽宋间已定立盟好,对德明的两属方针辽方并未提出异议。兴宗景福元年(1031年),又将兴平公主嫁与德明子元昊,封元昊为驸马都尉、夏国公。当年,德明死,元昊立。元昊改变其父的作法,采取依辽为援、与宋对抗的方针,同时积极筹划建立独立的政权。
二 西夏政权建立,辽夏关系恶化 重熙元年(1032年),辽册封元昊为夏国王。同时元昊也接受宋的册封,他在父祖两代割据经营的基础上,继续向西与吐蕃争夺河西和青海,向东、南攻打宋朝的麟、府、环、庆诸州。重熙七年正式建国称帝,国号大夏。
元昊遣使以建国告宋,仍请册封,未获应允。宋仁宗下诏削夺元昊官爵,停止互市,募人擒杀元昊,宋夏关系恶化。元昊认为:夏与辽联姻通使多年,宋与辽也有和平协议,宋朝若出兵西夏,辽方定不会坐视。于是他有恃无恐地不断骚扰宋朝边镇。重熙九年,夏军攻下金明寨(今陕西延安西北),围延州(今陕西延安),在三川口大败宋军,俘宋鄜延、环庆副都部署刘平和鄜延副都部署石元孙。
宋朝在讨论对夏的攻守之策时,也充分考虑了辽朝的态度。知延州范雍主攻,认为宋朝久以恩信对待辽朝,可遣一介之使,令其出师相助。如败元昊,则增金帛十万与辽。于是,宋先遣使以出师伐夏相告。
辽朝的态度却出乎夏宋双方所料,它不倾向任何一方,态度超然。重熙十年,宋兵败于好水川,西夏遣使献宋俘,辽的态度随之明朗了。次年,辽遣使至宋,指责宋朝兴兵伐夏,俨然以西夏的宗主、保护者的身分与宋交涉,以此作为索要关南十县的一个借口,迫使宋每年增加二十万两匹的岁币。
辽朝既已从宋夏交兵中得到了实惠,又知宋不会对己构成军事威胁,而西夏军事力量增长却于己不利。于是,将防御的重点转向西夏,一方面限制边境吐蕃、党项向西夏卖马,一方面遣使令西夏与宋讲和,又开始对夏行使宗主国的权力和为宋扮演调停人的角色。辽与宋的矛盾冲突缓和而同夏的关系开始紧张。
(一)河曲之战 李元昊建立政权的最大障碍来自宋朝,辽对他的自立并未多加干涉,对宋的战争也得到了辽方的默许,甚至怂恿。为了得到辽朝的支持,在政权建立之初,元昊对辽态度还算恭顺,按例朝贡马、驼,战胜献俘,同时也按辽的意志与宋讲和。但随着辽朝态度的转变,李元昊的不满情绪也在与日俱增。
李元昊与宋议和,尽管有其自身的原因,但辽态度的反复也令他十分不快,因而时出怨言。重熙十二年(夏天授礼法延祚六年,1043年)七月,夏遣使向辽上表,再请伐宋,辽仍不从,元昊当然失望。于是,他开始争取辽属党项部落。
十三年,辽属夹山党项岱儿族(呆儿族)人叛辽附夏,被元昊收容。既而辽山西部族节度使屈烈又以五部叛入西夏,辽西南面招讨都监罗汉奴发所部兵往讨,元昊又出兵接应屈列,辽军失利。辽朝责令放还叛部,元昊非但不遣,反而自称西朝,称辽为北边,摆出分庭抗礼的姿态。辽兴宗遂下诏征诸道兵以讨元昊,并拘留和责罚夏使。七月,遣使以伐夏告宋,书称“元昊负中国当诛,故遣林牙耶律祥问罪,而元昊顽犷不悛,载念前约,深以为愧。今议将兵临战,或元昊乞称臣,幸勿亟许”①,作出为宋兴兵以伐不臣的姿态,实则担心宋趁辽夏交兵与元昊修好。九月,大军会于九十九泉,以皇太弟重元和北院枢密使萧惠为先锋,举兵西征。
西夏不愿与辽战,辽军既出,元昊立即上表谢罪,同时遣使贡方物,表示愿归还所收容的党项部落。元昊亲率所纳党项,送往辽军。北院枢密副使萧革责备他纳叛背盟,元昊伏罪,遂赐酒遣还,许以自新。但辽君臣认为“大军既集,宜加讨伐”,于是诸军继进。辽军三路渡河,兴宗入夏境四百里不见夏军迎战,遂军于河曲得胜寺。北路萧惠与元昊战于贺兰山北,接连获胜,辽军兵数益多,元昊请降,不许。夏军连续三次退却,每退,必纵火烧草,使辽军马无所食。待辽师老兵疲,夏军组织反攻,时“大风忽起,飞沙迷目,军乱,夏人乘之,蹂践而死者不可胜计”①。北路军既败,元昊又回师至河曲击南路,驸马都尉萧胡笃被俘,“兴宗从数骑走,元昊纵其去”②。夏乘胜请和,归还所俘,称臣纳贡如故。
但是,辽兴宗深以河曲之败为憾,必寻找时机以图报复。不久,双方再次交兵。
(二)贺兰山之战 重熙十七年(夏天授礼法延祚十一年,1048年),元昊死,不满周岁的儿子李谅祚即位,辽兴宗终于得到了报仇雪耻的机会。
次年(夏延嗣宁国元年,1049年)正月,辽拘留西夏贺正使,停谅祚封册。同时遣使宋朝,以伐夏相告,宋则照例献赆礼。七月,以萧惠为河南道行军都统,耶律敌鲁古为北道行军都统,兴宗自统中路,再次兴兵伐夏。萧惠自河南进,认为夏军主力必直取中路迎击兴宗,故不设备,所率“战舰粮船绵亘数百里。既入敌境,侦候不远,铠甲载于车,军士不得乘马”。不意夏军突至,辽军猝不及防,兵将不及被甲,仓皇逃走,死伤惨重。北路进至贺兰山,俘元昊妻和西夏官僚家属,小胜夏军。
十九年(夏天祐垂圣元年,1050年)三月,殿前都点检萧迭里得败夏军于三角川。兴宗又诏西南面招讨使萧普奴等帅师伐夏,“不与敌遇,纵军俘掠而还”。夏人连续遣使要求依旧称藩,贡献马、驼、牛、羊等物。辽终于可以向宋夸示胜利了,遣使向宋赠送战利品。二十三年(夏福圣承道二年,1054年),辽、夏和议成。
辽虽然两次伐夏均以先胜后败或小胜大败告终,但它毕竟有较强的军事、经济和政治实力,西夏难于与之持久抗争。河曲之战时,宋与夏正在议和。宋朝一方面致书西夏,称“当顺契丹如故,然后许汝归款”;一方面向辽送去赆礼,并称“已诏元昊,如能委谢辕门,即听内附,若犹固拒,当为加伐”。但私下却筹划“速行封册,使元昊得以专力东向,与契丹争锋”,希望辽夏“自相杀伐,两有所损”①。于是1044年(辽重熙十三年,宋庆历四年,夏天授礼法延祚七年),宋封元昊为夏国主,宋、夏和议成。通过宋夏、辽夏和议的签定,夏成为辽、宋双方的臣属。它无力取得与辽、宋平等的地位,不能不接受这一既成事实。但是,西夏不敢轻易对辽动武,却不断袭扰宋朝边境,这就使辽得以坐制宋、夏两方。辽朝既不能以武力征服西夏,又重视与宋朝的和好,还可以利用宋、夏矛盾从中渔利。所以,尽管在对夏战争中两次失利,却是三方中得利最多者。这一结局客观上对巩固辽夏、辽宋、宋夏的既定关系都有好处,也稳定了辽、宋、夏鼎立的局面。
三 辽夏宗藩关系稳定发展 经受辽朝两次军事打击后的西夏,实力已大不如前。自辽兴宗与夏毅宗重定和议后,“夏国事之极为恭顺”,辽夏宗藩关系稳定发展,夏对辽的依赖增强。为了加强同辽朝的关系,西夏除定期朝贡和遣使庆吊外,还迎合辽朝君臣笃信佛教的需要,多次遣使献回鹘僧、金佛和佛经。辽朝也得以再次利用西夏牵制宋朝。同时向西南发展势力,与吐蕃董毡部落和亲,借以牵制夏、宋。
西夏有辽朝为后盾,得到辽的默许、怂恿甚至支持,得以有恃无恐地骚扰宋朝边境,宋夏间的和平局面维持不到20年。1067年(辽咸雍三年,宋治平四年,夏拱化五年),宋神宗即位,七月,知青涧城种谔突袭西夏,收回绥州,宋、夏战事再起。宋神宗采纳王韶“欲取西夏,当先复河、湟”①的建议,一方面与夏议和,一方面致力于河、陇,同西夏、辽争夺吐蕃部落。宋以王韶兼管勾秦凤路缘边安抚司,负责招纳蕃部、市易、营田等事。王韶先后取熙、河、洮(今甘肃临潭)、岷(今甘肃岷县)、叠(今甘肃迭部)、宕(今甘肃宕昌)等州,降抚吐蕃俞龙珂(包顺)、瞎药(包约)、瞎吴叱(赵绍忠)、巴毡角(赵醇忠)等部,加强了宋在甘肃一带的实力,对西夏构成了很大的威胁。辽朝挑起的地界之争无疑牵制了宋朝的战略部署,宋朝也终因辽朝之故,不敢轻易加兵于夏。
1081年(辽大康七年,宋元丰四年,夏大安七年),夏惠宗秉常为其母所囚,宋大举伐夏,期在荡平。夏求救于辽,辽朝国内政局不稳,未能派兵助战,只在宋军兵败撤军后,令涿州致书于宋问兴兵之由。
此后,夏屡受宋朝攻击,银、夏、宥诸州曾一度为宋军攻陷。夏多次向辽求援。此时辽境内也爆发了阻卜诸部的反抗斗争,自顾不暇,只好连续遣使至宋为夏人请和,同时要求西夏配合讨伐拔思母等反叛部落。
此时,辽、夏国力都已大不如前,宋朝实行变法后实力却有所增强,宋徽宗在王韶经营熙河的基础上,继续招抚西蕃部落,加强了对西夏的军事压力,夏崇宗李乾顺多次遣使向辽求援,为了表示恭顺,密切与辽的关系,还不断恳请尚主,自大安八年至乾统五年(夏天祐民安三年至贞观五年,1092—1105年),夏求援使者不绝于途。天祚即位后,辽朝既不能向夏提供军事援助,只好利用祖宗的影响,遣使为夏请和,并于乾统五年将族女南仙封为义成公主,嫁与乾顺,以巩固辽夏关系。宋朝一贯认为,要解除辽的威胁,必须先制服西夏。当辽、夏均已衰弱之际,宋朝的态度却强硬起来。乾统六年,辽遣参知政事牛温舒为夏请和,宋朝虽许和,却绝不归还所攻占的西夏土地,辽朝也无能为力。
由于辽朝的支持和调停,李乾顺得以维持其统治。尽管辽朝的统治也已朝不保夕,辽夏关系却依然密切。天祚在金朝强大的军事压力下走投无路时,李乾顺还曾派兵援助,并遣使请天祚到西夏避难。天祚被金军逼往夹山,也正是在逃往西夏的途中被金军俘获的。
①《续资治通鉴长编》卷137。
①《辽史·萧惠传》。
②《宋史·夏国上》。
①《续资治通鉴长编》卷151。
①《宋史·王韶传》。
历史专题->辽金简史-> 第三节辽夏和战
辽金简史
李桂芝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