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六章 邹容 陈天华 第一节留学日本 邹容,谱名桂文,曾改名绍陶,字蔚丹,或书为威丹、味丹,留学日本时改名邹容,四川巴县人。生于光绪十一年(1885)。父邹子璠,经商致富,期望儿子通过科举博取功名,在仕途上平步青云。
光绪十七年(1891),邹容随大哥蕴丹入私塾发蒙。十一二岁的时候,他就已熟读《四书》、《五经》,能诵读《史记》、《汉书》等名著。此时,正当维新运动高涨之时,邹容逐渐接触到以推介“新学”、“西学”为主的书刊。他于是开始接受另一种启蒙教育,并因此而在一定程度上萌发了蔑视封建文化、科举制度的感性认识,觉察到清朝统治的腐败,对中国面临的遭受帝国主义瓜分的险境也深感忧虑。这样,邹容的思想和志趣,就完全和父亲的期待相左,新旧冲突,很快就在父子之间爆发。
满12岁那年(光绪二十三年),邹容奉父命偕大哥应巴县童子试。刚进头场,就因为试题很生僻,他当即同主考官顶撞起来④,于是愤而罢考离去。回到家里,他遭到了父亲的责打。但邹容并不服气,倔强地向父亲申辩说:“臭八股儿不愿学,满场儿不愿入。衰世功名,得之又有何用?”①事后,邹子璠虽迫令儿子进入重庆经学书院继续接受儒学经典的教育,但邹容仍不就范,在书院“指天画地,非尧舜,薄周孔,无所避”①。“攻击程朱及清儒学说,尤体无完肤”②。因此,被书院开除。
次年,戊戌维新运动遭到扼杀。谭嗣同等“六君子”伏尸都门的讯息传到四川。邹容不胜愤慨,在谭嗣同的遗像前题诗悼唁:“赫赫谭君故,湖湘士气衰。帷冀后来者,继起志勿灰。”③这时,邹容还算不上成年人。
光绪二十七年(1901),四川省首次选派学生赴日留学,在成都举办考试。邹容要求前往应考。邹子璠感到无法使儿子流连在科举的道路上,于是允诺他去一试,其目的在于让他留学回来获得朝廷赐予举人、进士的功名,仍旧跻入官场。因为,清皇朝业已下诏“变法”,盛传已有授予留学生功名官职的措施。是年六月,邹容冒着盛暑从重庆步行到成都参加考试。试后获录取,由主持此次考试的候补知府李立元领着晋见四川总督奎俊。奎俊“勉励数语,旋命归渝治行装,于八月中旬同往日本”④。可是,就在临行之前,邹容被某些顽固分子诬为“聪颖而不端谨”,予以除名⑤。但邹容毫不气馁,怀着渴望摆脱传统桎梏,探索新知的心情,在父亲面前犯颜力争,要求自费留日。当年深秋,他从亲戚处借得路费,乘船发自重庆,穿过三峡,顺流东下,到达上海。不久,进入江南制造局附设的广方言馆补习日语。邹子璠旋经亲戚劝说,答应支付留日费用。邹容遂于光绪二十八年(1902)八月到达日本⑥。入东京同文书院。
此时,在日本的中国留学生已有500余人,思想远较国内活跃,其中已有一部分显露了革命的倾向,并开始对改良派的保皇论调加以抨击。邹容到了日本,就将在国内被压抑的思想感情尽情地抒发出来。“凡遇留学生开会,容必争先演说,犀利悲壮,鲜与伦比。”①倡言对待清皇朝,“不变法当革,变法亦当革”②。他那敏锐的政治嗅觉,激进的反清立场,充沛的爱国热忱,经常见于形色,溢于言表。在留日学界,他很快成为大家所熟知的革命分子。
光绪二十九年(1903)春,邹容将他的革命激情和爱国赤诚凝聚到笔端,全神贯注地撰写《革命军》一书。二月,清廷派到日本管束留学生的陆军学生监督姚文甫因奸情事被揭露,准备回国。此人多方箝制言论,屡屡迫害学生,为留学界所痛恨。邹容于是偕张继借端发难,于三月初三日(3月31日)约集几个留学生,直入姚的寓所,历数其劣迹,将其辫子剪下,悬挂到中国留学生会馆的正梁上示众。清驻日公使蔡钧闻讯,立即照会日本外务省,要求引渡邹、张二人。为暂时避祸计,邹、张遵友人规劝,离日回国,于三月十九日(4月16日)返抵上海③。
邹容惩处姚文甫的前四日(二月二十九日),陈天华偕刘揆一、仇亮、杨昌济等湘籍留学生到达东京。
陈天华,原名显宿,字星台、过庭,号思黄,湖南新化县人。生于光绪元年(1875)。父陈善,是一个贫寒的乡村塾师。陈天华5岁随父读书。嗣以家贫,被迫“废学营小卖自给以求学”①。喜读历史书籍和传奇小说,尤其爱好民间传唱的话本弹词。稍长,清朝官场暴戾贪墨的景象,广大劳动人民啼饥号寒、备受荼毒的境况,经常激起陈天华的愤慨,从而使他对洪秀全、杨秀清领导的太平天国起义深表景仰。故“少时即以光复汉族为念,遇乡人之称颂胡、曾、左、彭功业者,辄鄙弃不顾,而有愧色”②。
光绪二十一年(1895)前后,陈天华随父徙居新化县城,仍以营小贩糊口。嗣得族人周济,入资江书院求学。他深感读书机会难得,越发勤奋努力,把“书院里的一部二十四史,整日整夜,细心研读”③。二十三年,维新变法运动急剧高涨,湖南因谭嗣同、唐才常等人的倡导,更称一时之盛。影响所及,新化县进步人士也相继进行维新活动,以开风气。二十四年闰三月,若干士绅上禀请禁幼女缠足,陈天华以童生名义参与其事①。当时,新化县仿时务学堂例在县城设实学堂,聘请的教习也都倾向于维新。陈天华考入实学堂肄业。
二十五年(1899),陈天华偕父亲以及残废的长兄同在县城廪保公所教小学生,同时在实学堂作通学生。次年春,他得友人资助,到长沙入岳麓书院就读。盛夏时,因父丧返乡,忧伤过甚,又染痢疾,仅免于死。二十七年(1901),“入省中求实书院,以文章名。莅湘某令,欲妻之,君毅然却之曰:‘天下方多故,安能再以儿女情累我乎!国不安,吾不娶”②。
光绪二十八年(1902),湖南巡抚俞廉三令举办咨送出洋游学和咨送京师大学堂的考选事宜,规定凡在岳麓、城南、求实等各书院肄业者,择优录送;当年壬寅科乡试落榜后,可调卷评阅,以定是否录送;各县、府、道也可保送少量名额。陈天华由长宝道以新化监生名义保送,经考核,调入省城师范馆。旋以留学生尚有余额,因而陈天华、肖仲祁、袁宗翰、成凤韶等得补为官费游学师范生③。翌年初,湖南省官费、自费留学生50人领咨启行,二月二十二日(3月20日)由上海乘日轮博爱丸号东渡,二十九日抵达东京。陈天华入弘文学院师范科学习。
这时,“拒俄”运动大起。邹容刚返上海,陈天华乍到东京,都积极投身于这个炽热的反帝爱国运动中。
④《黄兴集》,第413页。
①邹传参:《先祖邹容及其家书》,周永林编:《邹容文集》,第133页。
①邹鲁:《中国国民党史稿》第4篇“列传”,《邹容传略》。
②章太炎:《赠大将军邹君墓表》,《太炎文录续编》第5卷。
③《〈革命军〉作者邹容》,冯自由《革命逸史》第2集。
④邹鲁:《中国国民党史稿》第4篇“列传”,《邹容传略》。
⑤《家书二》,《邹容文集》,第34页。
⑥《关于邹容书信的几个问题》,《邹容文集》,第129—130页。
①据《清国留学生会馆第二次报告》、《四川学务处》、《四川游学诸生调查表》,均在邹容名下到东京年月一栏内填写“二十八年八月”,参阅何一民:《邹容留学日本时间考》。
②邹鲁:《中国国民党史稿》第四篇《列传》,《邹容传略》。
③《苏报鼓吹革命清方档案》,《辛亥革命》第1册,第466页。
①冯自由撰《〈革命军〉作者邹容》称,邹容是日本留学生义勇队的发起人之一,并任队员,“遂日从众会操”(《革命逸史》第2集第47页),实系误记。查邹容自述:“予于今年中历三月间去日本而至上海,即与友人章炳麟同寓”。(《中外日报》光绪二十九年十月二十日)。吴稚晖《自苏报案至赴欧日记》则记载邹、章系三月十九日抵沪(《吴稚晖先生全集》卷12,第698页)。四川荣昌■健撰《四川诸君公鉴》(载《苏报》四月十五日)提到四月初一日张园拒俄大会,“盖我四川簿中除健以外,仅巴县邹君一人而已”。说明邹容确曾出席张园聚会。又遍查东京留学生拒俄义勇队(成立后二日改名学生军)的队长、区队长、分队长、队员全部名单,亦无邹容之名(《苏报》四月二十二日)。冯自由记述的讹误,近年尚在有关论著中沿袭,故仍有澄清之必要。
②杨源濬:《陈君天华行状》,新化县自治会编。
③冯自由:《〈猛回头〉作者陈天华》,《革命逸史》第2集。
①罗元鲲:《陈天华的少青年时期》,《湖南历史资料》1959年第1期。
②《湘报》第149号。
③杨源濬:《陈君天华行状》,新化县自治会编。
第二十六章邹容陈天华 第一节留学日本
中国通史
白寿彝总主编;王桧林,郭大钧,鲁振祥卷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