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勇于任事
于成龙,字北溟,别号于山,山西永宁(今离石县)人。明万历四十五年(1617)八月二十七日,出生于一个富裕的乡绅之家,从小就受良好教育。崇祯十二年(1639),二十三岁时参加科举考试,仅得个“副榜”贡生②。清顺治十八年(1661),进京备选,授广西省罗城县令,③始登仕宦之途,这年,他已四十五岁。
罗城位于广西北部少数民族地区,万山峻岭,沟谷纵横,虎狼昼行无忌,四时毒雾迷天,瘴疠盛行,北方人视为绝境。加之瑶、僮(壮)等民族杂处,语言不通,纠纷时起,很难治理。于成龙受命时,罗城县几经战争蹂躏,已残破不堪。显然,把这个最荒凉、最贫穷而充满了危险的地方交给了于成龙治理,亲友们都为他担心。他却不以为然,说:“君命也,独不闻义不辞险耶!”①行前,他在给友人的一封信中写道:“某此行绝不以温饱为念,所自信者,‘天理良心’四字而已。”②于成龙明知前途多艰,仍毅然接受任命。他辞别泪流满面的母亲和妻儿,跨上一匹驴,带了四名仆人,离家上任。他涉历重重险要,行程六千余里,终于来到了罗城,只见遍地蒿草,荒无人烟,瘴雾弥漫,群山隐现。县城仅有六户人家,城无寸墙,衙门仅是茅屋三间,门窗皆无。他一到,马上砍篱棘,插地为门,在院中积土,当作几案,旁边挖坑做饭,炊具只有一锅一盆。
于成龙到任后,就实心做事。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每天召吏民来“从容问所苦”,宣谕朝廷慰抚之意。在当时情况下,召集流亡百姓,保护他们安居,不再受战争袭扰,特别是打击盗匪的抢劫活动,使他们安心生活,就成了首先必须解决的问题。一发现有抢劫、盗窃等事件发生,立即命随从侦破,审讯属实,迅速做出处理。经此不断打击,抢劫、盗窃以及危害百姓的不法事明显敛迹,地方渐获安宁,百姓也开始安下心来。
与罗城邻近的瑶族头人酋长,经常到罗城一带杀掠,成为当地百姓一大祸患。于成龙到任后,组织一支乡兵,将其击退,追剿残敌,欲一举捣毁其巢穴。瑶人酋长非常害怕,发誓再也不敢侵犯罗城境。于成龙这时才下令停止进兵。百姓免去年复一年的惊恐,更安心于生产,专力耕耘。①他体恤当地百姓疾苦,屡次请求上司放宽徭役的规定,减轻他们的负担,还想尽办法,从内地运进当地百姓急需的食盐,解决了人们生活的一大难题。诸事稍有头绪,他便兴建一处学宫,开展文化教育,培养人才。他创设了一座“养济院”,救济衣食无着、无亲故的贫穷人和无人侍养的老人的生活。于成龙面对现实情况,什么该办,什么该废,他都一一清理落实。原先一个残破毫无生气的罗城开始变得富有生机。
于成龙在罗城七年,全县面貌有了明显的改观,他与当地百姓也结下密切关系,受到他们的爱戴,亲“如家人父子”②。在每次缴纳田赋时,他们总留出数钱放到于成龙的案桌上。开始,于成龙不明白他们的意图,便问此为何意?他们说:“阿耶(同爷)不要‘火耗’,不谋衣食,宁酒亦不买耶?”③于成龙十分感动,仅留下够买一壶酒的钱,余钱全部退回。他的生活十分清苦,他的四个仆人忍受不了,有的离他而去,有的受瘴疠之害而死。罗城人很同情于成龙,每天早晚都去给他请安。有时还凑些钱献给于成龙,说:“知阿耶苦,我曹供些少盐米费耳。”他笑着回答:“我一人何须如许物!可持归,易甘旨奉汝父母,一如我受也。”谢绝了他们的好意。
有一天,于成龙家人来探望他,消息很快传开,罗城人高兴得奔走相告:“阿耶人来,好将安家去。”他们以为于成龙家人来此取钱,作生活之用,而于成龙一定缺钱,于是便凑了不少钱献上去。他婉言谢绝,笑着说:“此去我家六千里,单人携资,适为累耳。”让大家都回去。罗城人跪伏地上,感动得痛哭流涕,于成龙也忍不住跟他们一起哭了。最后还是不受他们的馈赠,劝他们把钱都收回去。①于成龙在罗城的政绩受到总督卢兴祖等人的赏识,向朝廷作了报告。康熙六年(1667),朝廷下达新的任命,提升于成龙任四川合州知府。这年,于成龙已经五十二岁了。罗城人得知他将要远调四川,倾城出动,都拦在路上,失声呼号,哭着说:“耶今去,我侪无天矣!”在于成龙起程之日,罗城人追送数百里,痛哭而回。有一个瞎子不肯回去,于成龙就问他为什么不走。瞎子说:我算计您袋中公费不够一千里途中用。我学过算卦,有这么点本事可以沿途挣点钱,以备不足之用。一席话,说得于成龙心里热乎乎的,就把他留了下来。由于阴雨连绵,在路上一再耽搁,钱也花尽了,多亏瞎子挣回些钱,做了路费,才使于成龙抵达合州。②合州这个地方,生活很困难,与罗城相比,也不差上下。这里经过明末农民战争、清兵进川,当地经济遭到严重破坏,百姓背井逃亡,州城仅剩下百余户人家。一年收缴正赋仅十五两白银,而供役相当繁重。于成龙到任后,立即着手整顿经济。他把一切不合理的规定和明朝遗留下来的弊政统统废除,招集百姓开垦荒芜土地,由当地官府贷给种子和耕牛,迅速恢复生产。他上任才一个来月,百姓纷纷迁回合州,骤增至千户。
不久,于成龙又被调到湖广黄冈(今湖北黄冈)任同知,驻岐亭。这里一向多盗,甚至白天公然行抢,却没有一个人敢于制止,闹得人心惶惶,生活不得安宁。于成龙意识到,此事关系到百姓生计,决定从捕盗入手,整顿州治。他首先招抚盗首彭百龄,赦免了他的罪过,令其捕盗自赎。他还不顾危险,亲自装扮成一个乞丐,打进盗贼之中,每天给他们打扫庭院,暗中观察他们的行迹。他住了十余天,完全掌握了他们的罪证,就脱身逃走了。他回到衙门,集合健壮捕快,亲自率领他们前去捕捉,一举将他们全部逮捕,审问完毕,将有血债的人处以死刑。经此打击,残余盗贼胆战心惊,纷纷逃离岐亭,地方从此获得安宁。
于成龙于公事之余,改穿便装,打扮成普通百姓装束,深入到各村堡,访查案件,体察民情,举凡当地情况,无不了若指掌。论事决是非曲直,办案依刑律,都准确无误。于成龙在黄冈的政绩,受到湖广巡抚张朝珍的器重,把他作为良吏向朝廷推荐。
康熙十三年(1674),于成龙再调任武昌知府。这时,正值吴三桂发动叛乱,叛军已推进至湖南境内,逼临长江南岸。局势变得非常严重。朝廷全力应付叛乱,所在地方官率当地军民配合清军同叛军作战。于成龙驻地武昌处长江中游,是一战略要地。他作为武昌知府,自然负有守土之责,并参加了平叛的实际斗争。康熙帝命平叛大军攻取军事重镇岳州,成龙的任务是为大军造一座浮桥,以保证大军顺利进军。但浮桥刚造好,恰遇上一场山洪爆发,将浮桥冲垮。此事关系重大,上司追究责任,将于成龙免职。
但是,于成龙很快又得到立功的机会。吴三桂在湖北各州县散发反清檄文,引诱清地方官吏投降,凡投降叛军的都给予任命札书。如麻城、大冶、黄冈、黄安等地占山为王的武装力量都响应吴三桂,倚山结寨,树起叛军的旗号。大冶县逃犯黄金龙、大盗周铁爪、原于成龙手下捕役刘君孚等人相互勾结,推邹君升为首,接受吴三桂伪札,占据曹家河公开叛乱,威胁清军后方。湖广巡抚张朝珍知道于成龙任黄冈同知时很得民心,就令他前去招抚。于成龙侦知刘君孚虽然叛变,尚犹豫动摇,首鼠两端,便决计先招抚他。成龙兼程前往曹家河叛兵营地,离此十里,寻地投宿。他立即发布通令,凡自首者皆免罪。叛兵看到成龙的通令,纷纷投顺,日以千计,都免于处罚。与此同时,于成龙派遣当地乡官向刘君孚当面传达他的爱护之意,约定只要投降,就予以赦免。接着,他骑上一匹黑瘦的马,只带随从二人,“张盖鸣钲”,直接去刘君孚的住处,呼唤刘君孚出来见面。刘君孚一见于成龙,拜倒在地,接受招抚。当即有数千人跟随刘君孚投降。于成龙令他们分区保护地方,并挑选精壮,命他们征讨叛军。黄金龙在曹家河无法立足,逃到纸棚河,与首领邹君升企图保住山寨。于成龙督率新降的精壮兵尾追不舍,终将邹君升与黄金龙活捉,把他们斩首处死。①张朝珍得到捷报,大喜,马上向朝廷奏报:“武昌知府于成龙等,督率官兵堵截,擒杀贼首,胁从余党,俱已安插。”康熙帝令“下部议叙”②。批准张朝珍恢复于成龙职务的请求,提升他任黄州知府。
继收抚刘君孚,擒斩邹君升、黄金龙之后,于成龙又以巨大的勇气和深思熟虑的谋略,一举平息“东山贼”的叛乱。永宁乡何士荣、阳逻陈鼎业、石陂刘启业、泉畈鲍世庸与漏网的周铁爪各起兵数千人反清,号“东山贼”,他们依附吴三桂叛军,其中何士荣还受封为游击,纠结这几股叛兵,同清军对抗。他们遥与湖口、宁州诸土贼配合,图谋黄州。这时,各镇清兵大部进入湖南,屯驻荆州、岳州,与吴三桂主力对峙。而湖北地方空虚,黄州又为诸贼包围,形势危险,州中官吏主张退保麻城。于成龙不同意,说:“黄州,七郡门户,我师屯荆、岳,转运取道于此。弃此不守,荆、岳且瓦解。”誓死固守。①他召集乡勇二千人,派遣黄冈知县李经政进攻阳逻,擒获陈鼎业,处死。何士荣率叛军自牧马崖分两路进犯。于成龙派千总罗登云率千人当东路,他自率一部当西路。又令千总吴之兰攻击其左翼、武举张尚圣攻其右翼,他则攻其中坚。战斗非常激烈,千总吴之兰牺牲,叛军得势进逼,乡勇被迫后撤。在此危险的时刻,于成龙一马当先,冒着矢石,向叛军冲去。他一边疾驰,一边对千总李茂升说:“我死,汝归报巡抚!”茂升被于成龙敢战敢死的精神所激励,率部奋力迎战,越战越勇。这时,张尚圣自右侧出叛军之后,与于成龙、李茂升合军夹攻,叛军大败,活捉何士荣。于成龙乘胜进军,收复泉畈。前后激战二十四日,“东山贼”被全部歼灭,叛军首领何士荣被押送到巡抚张朝珍处,斩首示众。②张朝珍对于成龙勇平叛乱,保卫地方极为称赞,写成详细奏文,向朝廷报捷,力陈于成龙平叛之功。这件事给康熙帝留下了深刻印象,至数年后,即康熙二十年,于成龙进京陛见时,康熙帝还特别问起他在黄州任剿抚叛军的事,深表赞赏。
康熙十六年,于成龙从黄州知府升任黄州江防道。次年,再升至福建按察使。成龙每在一处为官,必得当地百姓爱戴。当调任他去福建任按察使,广大士民一再恳请将于成龙留下。在他离去之时,蕲黄及周围邻郡人“沿岸遮送至九江”,数万人“哭声与江涛相乱”,成龙也感动得流泪,目不忍视①。不久,成龙又调任布政使。康熙十九年,升任直隶巡抚,第二年,再升至江南江西总督。②这时,他已经是六十五岁的老人,成为朝廷的一员封疆大吏,地位显赫。
尽管于成龙官越做越大,但他勇于任事的锐气不减,仍以重民命为宗旨,关注民间疾苦,尽自己权力所及,不断为民请命。当郑成功入据台湾后,朝廷严行海禁,封锁郑氏与沿海人民的来往。地方官吏动则以“通海”之罪,随意逮捕沿海渔民,株连数千人,皆判处死刑。于成龙此时正在福建按察使任上,而康亲王杰书率军驻福州,维持耿精忠乱后的社会治安。于成龙便去见杰书,力陈“通海”各案所涉及的人多是平民,应予释放。但地方大吏们以案已定,不好更改,感到为难。于成龙声色俱厉地用手一指庭堂中被审的妇女儿童,说:“此曹皆何辜乃撄斧锧?皇天在上,人命至重,吾誓不能缄阿从事!”③杰书久闻成龙盛名,此时听了他的慷慨陈词,“悉从其请”,使千百无辜百姓得以活命④。
清军入福建,平耿精忠之乱,乘机劫掠很多良民子女为奴婢。于成龙从各方面集资,用这笔钱把他们都赎出来,各归自己的家乡。因为岁数太小而一时不能归家的,就把他们集中到衙署中养起来,达千余人,过一段时间,用船把他们送到父母或亲戚家。①当于成龙一到直隶巡抚任,就训诫所属各州县不得私加火耗银,馈赠上司。私加火耗银,是当时官吏搜括民财的一个重要手段,实为清初的一大弊政。他们任意私加火耗银,除了自己贪占,还拿出一部分,进献给上司,以图保官和升官。农民大受其害,怨声载道。成龙起自基层,洞悉官场之弊,特制定法令予以严禁,并约束各级官吏相互监督,不许挟嫌告讦。他上疏请求严定处分办法,康熙帝批准执行。②于成龙在总督任上,年近七十,以很大的魄力“革加派,剔积弊”,每天办事常常是通宵达旦,而不知疲倦。他继续保持深入民间调查的习惯,常穿便服,独自一人到各处体察民间疾苦,考核属吏的表现。③他为官二十余年,一向清廉任事,不改初衷,贵在始终,这在封建主义时代的官吏中颇为难得。
②熊赐履:《于公成龙墓志铭》,载《碑传集》卷65。
③戴震:《于成龙传》及熊氏《于成龙墓志铭》载成龙于顺治十三年任罗城县令。误,应为顺治十八年。
①熊赐履:《于公成龙墓志铭》。
②《国朝先正事略》卷7《于清端公事略》。
①戴震:《于清端传》,载《碑传集》卷65。
②《清史稿》卷277《于成龙传》。详见陈廷敬《清端于公传》,载《碑传集》卷65。
③民人纳税赋,多系碎银,而官府须将此加火重炼,制成重量规格一致的银块,便于存储。在重炼中银有所损耗,故规定缴税须将其损耗之部分也计在内。此项银即称火耗银,当地官皆以多加此项银两以饱私囊。陈廷敬:《清端于公传》。
①陈廷敬:《清端于公传》。
②以上见陈廷敬:《清端于公传》。
①以上见《清史稿》卷277。《于成龙传》;详见戴震《于清端传》。
②《清圣祖实录》卷49。
①《清史稿》卷277《于成龙传》。
②《清史稿》卷277《于成龙传》。参见《国朝先正事略》卷7《于清端公事略》。
①陈廷敬:《清端于公传》。
②《清圣祖实录》卷99。
③陈廷敬:《清端于公传》。
④《国朝先正事略》卷7《于清端公事略》。
①陈廷敬:《清端于公传》。
②《清圣祖实录》卷93。
③《清史稿》卷277《于成龙传》。
第一节 勇于任事
中国通史
白寿彝总主编;王桧林,郭大钧,鲁振祥卷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