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地图

  第二节地图

  唐代最有名的地图学家是贾耽,他继承裴秀“制图六体”的法则,于贞元十七年(801)撰成《海内华夷图》。具体做法是:“谨令工人画《海内华夷图》一轴,广三丈,纵三丈三尺,率以一寸折成百里……其古郡国题以墨,今州县题以朱,今古殊文,执习简易。”②他创造了用红、黑两种颜色标注地名的新方法,以此区别古今地名,一目了然。原图已佚,但他的方法却为后世所沿用。

  贾耽晚年还完成了《地图》10卷,已失传。

  唐代除了贾耽的地图外,还有许多地图。以《十道图》来说,就有三种:(1)长安四年(704)《十道图》13卷; (2)开元三年(715)《十道图》10卷;(3)李吉甫的《十道图》10卷①。李吉甫的图有文字说明。“首载州县总数,文武官员数,俸科”②。这些《十道图》是在各州府造送的地图基础上编绘的。最初唐朝政府规定,“凡地图委州府三年一造,与板籍偕上省。其外夷每有番客到京,委鸿胪讯其人本国山川风土,为图以奏焉。”③建中元年(780)以后,改为每五年造送一次。“如州县有创造及山河改移,即不在五年之限”④。

  唐代由于漕运发展,出现了漕运图。元和八年(813)王播进《供陈许琵琶沟年三运图》。长庆二年(822)王播又进《新开颍口图》⑤。长兴三年(932)赵德钧献《新开东南河图》。

  广陵人李该画的五色《地志图》,是别具一格的地图。据见过此图的人吕温说:“观其粉散百川,黛凝群山,元气剖判,成乎笔端;任土之毛,有生之类,大钧变化,不出其意。然后列以城郭,罗乎陬落,内自五侯九佰,外自要荒蛮貊,禹迹之所穷,汉驿之所通,五色相宣,万邦错峙。毫厘之差,而下正乎封略;方寸之界,而上当乎分野。”⑥从这段话中知道,图中绘有山川地形、物产、城邑、古迹、疆域险要、交通道路等,并以彩色分别。惜图已失传。

  唐代还有军事设险图。唐中宗时全军统帅魏元忠(637—707)“撰《九州设险图》,备载古今用兵成败之事”50000049_2018_0①。唐宪宗时,李吉甫绘制了一幅包括黄河以北所有军事要地和设防地点的《河北险要图》,宪宗把它挂在室内,每天查阅②。李吉甫的儿子李德裕在父亲影响下,也很重视军事设险图的绘制。在他建造的“筹边楼”里,左壁绘有通往南蛮道路上的山川险要图;右壁绘有通往吐蕃道路上的山川险要图。每当军事演习时,召集众将在图前“指画商讨,凡虏之情为尽知之”③。

  隋、唐两代的测量技术有很大发展。刘焯反对传统的“日影千里差一寸”的错误说法,提出了新的测量方法。他上书给隋炀帝说:“今交、爱之州,表北无影,计无万里,南过戴日。是千里一寸,非其实差……请一水工,并解算术士,取河南、北平地之所,可量数百里,南北使正。审时以漏,平地以绳。随气至分,因日度影。得其差率,里即可知。则天地无所匿其形,辰象无所逃其数。”④他的方法很正确,可惜隋炀帝没有采纳。到唐开元十二年(724),在僧一行领导下,南宫说等人在河南平原上的滑县、浚仪、扶沟、上蔡四个地方以水准绳墨引度距离,测量太阳影子。结果“大率五百二十六里二百七十步,晷差二寸余”。“大率三百五十一里八十步,而极差一度”⑤。当时,人们还没有认识到这是在测量地球子午线一度的长度。现在才知道,这是世界上第一次子午线的实地测量。南宫说测得在河南一带,子午线一度的长度为123.7公里,比现在的测量结果110.6公里相差13.1公里,相对误差约11.8%①。

  在李筌撰的兵书《太白阴经》卷四中,记载了当时用于测量地势的一套工具:“水平”(即水准仪)、“照板”、“度竿”以及它们的结构和使用方法。同样的内容,在杜佑《通典》、曾公亮《武经总要》、李诫《营造法式》中都有转载。

  

  ②《旧唐书》卷一三八《贾耽传》。

  ①《新唐书》卷五七《艺文志》。

  ②《直斋书录解题》八。

  ③《唐六典》卷五“职方郎中”条。

  ④《唐会要》卷五九“职方员外郎”。

  ⑤《册府元龟》卷四九七《邦计部·河渠》。

  ⑥《吕和叔文集》卷三“地志图序”。

  ①《旧唐书》卷九二《魏元忠传》。

  ②《旧唐书》卷一四八《李吉甫传》。

  ③《新唐书》卷一八○《李德裕传》。

  ④《隋书》卷十九《天文志》。

  ⑤《新唐书》卷三一《天文志一》。

  ①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地学史组主编:《中国古代地理学史》,科学出版社1984年版,第296页。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