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太宗晚年
“靡不有初,鲜克有终”,这一诗句对唐太宗来说不太适合,因为他毕竟是一个有始有终的贤君。但他晚年的行事,也确实不如早年的兢兢业业,谦虚谨慎。这样就引起人们对他前后期政治的不同观感。贞观前期,唐太宗在政治、经济、军事各方面取得了重要的成就,遂滋长了骄傲自满的情绪。他曾经自鸣得意地说:“朕年十八便举兵,年二十四定天下,年二十九升为天子,此则武胜于古也。少从戎旅,不暇读书,贞观以来,手不释卷,知风化之本,见政理之源。行之数年,天下大治而风移俗变,……此又文过于古也。昔周秦已降,戎狄内侵,今戎狄稽颡,皆为臣妾,此又怀远胜古也。”①这种自满情绪使唐太宗在政治上产生了前后不同的变化。贞观十一年,魏徵上疏说:“贞观之初,侧身励行,谦以受物。盖闻善必改,时有小过,引纳忠规,每听直言,喜形颜色。”顷年则“高谈疾邪,而喜闻顺旨之说;空论忠谠,而不悦逆耳之言”。这是说纳谏不如以前了。魏徵又说,“贞观之初,志存公道,人有所犯,一一于法。……顷年以来,意渐深刻。虽开三面之网,而察见渊中之鱼,取舍在于爱憎,轻重由乎喜怒。”②这是说用法不如以前了。就在这一年,马周也上疏说:“贞观之初,率土霜俭,一匹绢才得粟一斗,而天下帖然,百姓知陛下甚忧怜之,故人人自安,曾无谤誌。自五、六年来,频岁丰稔,一匹绢得十余石粟,而百姓皆以陛下不忧怜之,咸有怨言,以今所营为者,颇多不急之务故也。”这是说徭役比以前繁重了,繁重到“道路相继,兄去弟还,首尾不绝,远者往来五六千里,春秋冬夏,略无休时。”③这表现在哪里呢?首先是营建宫殿。从贞观八年,太宗断然不顾群议,修复洛阳宫后,接连在洛阳修飞山宫,在汝州修襄城宫,在长安修翠微宫,在宜君修玉华宫,大兴土木,劳民伤财。其次是对边疆的用兵不戢,贞观末年,西取龟兹,东击高丽。为准备再次征辽,大量征发江南、剑南民工造船,既役民力,复征“船庸”,因此“民至卖田宅,鬻子女不能供;谷价踊贵,剑外骚然”④。激起了雅(四川雅安)、邛(四川邛崃)、眉(四川眉山)三州僚人的反抗。
贞观后期,唐廷还出现了废立太子之争。太子承乾放荡不羁,不近正士,不听规谏,甚至纠集党羽,密谋为变,终于贞观十七年谋泄被废。太宗原想立魏王泰取代承乾,但遭到魏徵等人的反对。承乾被废后,在长孙无忌、褚遂良等大臣的推戴下,太宗经过反复考虑,决定立晋王治为太子,这就是后来的唐高宗。
太宗少娴骑射,驰骋疆场,长习文事,优游翰墨,身体本来很好。但早年曾患气疾,累年不愈。在征辽的归途中,得过癰疾。贞观二十一年,又得风疾。由于疾病缠身,就在这年前后已“饵金石”①。所谓金石,大概就是丹药。次年,有个印度方士那罗迩娑婆,“自言寿二百岁,云有长生之术”,太宗“深加礼敬,馆之于金飚门内,造延年之药。令兵部尚书崔敦礼监主之,发使天下,采诸奇药异石,不可称数”。但是“药成,服竟无效”②。实际上太宗服食此药,不但无效,而且是中毒暴亡。高宗时的郝处俊和宪宗时的李藩都谈到这件事,李藩说:“文皇帝服胡僧长生药,遂致暴疾不救。”③因为他时代较后,忌讳较少,所以说得很坦率。唐太宗卒于贞观二十三年(649)五月,时年五十二。葬昭陵(在今陕西礼泉东北九嵕山)。
唐太宗论其私德虽有不足,但他作为一个历史的巨人,则光照简册。他少娴军事,能征善战。自晋阳起兵,北翦刘武周,西平薛举,东擒窦建德、王世充,轻扫刘黑闼,奠定了全国统一的基础。即位以后,他吸取历史上各朝特别是隋朝的统治经验和隋末农民战争的深刻教训,励精图治,明于知人,善于纳谏,厘改政治制度,发展社会经济,提倡学术文化,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贞观之治”有力地推动了中国封建社会的发展。他既是我国古代史上一位罕有的英明皇帝,也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
①《贞观政要》卷十。
②《贞观政要》卷五。
③《贞观政要》卷六。
④《资治通鉴》卷一九九,太宗贞观二十二年。
①《资治通鉴》卷一九八,太宗贞观二十一年。
②《旧唐书》卷一九八《天竺传》。
③《旧唐书》卷十四《宪宗纪》。
第五节 太宗晚年
中国通史
白寿彝总主编;王桧林,郭大钧,鲁振祥卷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