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唐代的民间音乐活动
唐代的音乐是广大人民创造的成果。业余的和专业的音乐家,有的生活在人民当中,即直接从人民生活中汲取音乐原料从事创作;有的搜集民间音乐作品进行加工改编或再创作。同时,他们吸收并总结广大人民在音乐实践中所取得的经验和知识,整理成音乐理论;有了音乐理论,音乐艺术的提高就更加迅速。社会不断地发展,人民生活不断地发生变化,新的音乐就永远不断地涌现出来,通过各种渠道浮升上来。唐代宫廷和官府音乐机构中,人员来自民间,乐舞成果也主要来自民间,反映了民间音乐活动的深厚基础,根深然后叶茂。
当时民间的集体音乐活动往往和民间节日及寺院的宗教活动结合起来。唐代佛教已发展到鼎盛时期,寺院林立。有些大寺院是宗教活动、娱乐活动以及其他文化活动的处所,也是商业活动的处所。甘肃敦煌莫高窟保存的大量的乐舞壁画和文书,提供了丰富的珍贵资料。壁画的时代,上起北魏,下至元代,而以唐代的居多。其中一百四十多铺经变画有伎乐,一般是一组,少数为两组,也有三组的。每组有一个或两个跳舞的舞伎。伴奏的乐伎,少的两人,多的达三十四人。壁画中还有世俗乐舞三十三幅。经变画并非写实作品,但反映了社会现实的影子。根据这些壁画可以大致辨清文献记载的乐器形状和演奏方式。壁画所根据的大概也有寺院艺僧演奏的状况。
唐高宗时,“敕九部乐及京城诸寺幡盖众伎,送玄奘及所翻经像、诸高僧入住慈恩寺”。这里所说的“众伎”可能包括各寺的艺僧。艺僧中有不少高手。如唐德宗时的段善本(段和尚)就是最突出的一个。古代相传,长安东西两市祈雨,比赛音乐,都用琵琶弹《六幺》大曲,西市的段善本赛过东市以擅长琵琶著名的康昆仑,传为艺坛佳话。诗人元稹的《琵琶歌》赞扬段善本的弟子李管儿说:“段师弟子数十人,李家管儿称第一”。“管儿还为弹《六幺》,《六幺》依旧声迢迢。猿鸣雪岫来三峡,鹤唳晴空闻九霄。”管儿弹出的这样悠扬清爽的《六幺》曲,可以使人想象善本的艺术修养和风格。
长安的大寺院里平时也设“戏场”。唐玄宗大中年间(847—859),“戏场多集于慈恩(寺),小者在青龙(寺),其次在荐福(寺)、永寿(寺)”。戏场里都有些什么活动呢?除乐舞之外,大概还有“俗讲”、歌舞小戏、杂技幻术之类。敦煌发现的文献资料中有乐谱、舞谱、曲子词、变文等,都是寺院保存使用的,也有些作品出于僧人之手,可以反映当时寺院音乐活动的内容。
为什么敦煌石窟中保存下来这么多音乐史料,而曲子词中宣扬佛法的并不太多,大部分是以爱情为主题?这大概就是由于当时寺院的音乐活动已经和社会上的音乐活动结合起来。我们看西安地区历史悠久的“鼓乐”社团,其成员有农民、市民、和尚、道士,互教互学,而有些乐社即以佛寺、道观为主,但所传习的仍然是鼓乐,并非佛曲道曲(当然也可能包括佛曲道曲)。这种情况可以触发我们对当年敦煌寺院音乐活动的想象。
第三节 唐代的民间音乐活动
中国通史
白寿彝总主编;王桧林,郭大钧,鲁振祥卷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