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节 陶 瓷

  第十节 陶 瓷 唐三彩 唐三彩是一种低温铅釉陶器。它的釉彩有黄、赭黄、浅绿深绿、蓝、褐、黑、白等色,偶而也有前紫色。由于其主要色调为黄、绿、白三种颜色,所以人们习惯地称它为三彩。唐三彩是用白色粘土作陶胎,用含铜、铁、钴、锰等元素的矿物作釉料的着色剂,并在釉料中加入适量铅作为助熔剂烧制而成的。制作唐三彩一般要采用二次烧成法。第一次是烧胎,称为素烧,烧成温度约在1000℃左右。然后上釉,给素胎刷涂均匀且有一定厚度的釉料,再进行釉烧,烧成温度约在800℃左右。由于在氧化焰气氛中,釉里的金属被充分氧化,于是呈现出金属氧化物的各种颜色,如氧化铜呈绿色,氧化铁呈黄色或褐色,氧化钴呈蓝色,氧化锰呈茄紫色等。同时,釉料在受热熔化过程中还会向四处扩散和流动,以至各种颜色互相浸润交融,使得形成的釉彩更为斑斓绚丽,鲜艳夺目。此外,由于铅的作用,釉面更加光亮,色彩也更加美丽。

  唐三彩不仅色彩丰富,而且在造型艺术上也有很高的成就。如唐三彩马、骆驼和人物俑等,形象生动,结构合理,并且富有动感,深受人们喜爱,至今仍是享誉中外的具有独特风格的著名工早在西汉时期,我国制陶工匠就已经掌握了铅釉技术,但在相当长时期内还只能生产黄绿两色的单色釉陶。唐三彩是在汉代铅釉基础上,在成功地掌握了多种金属的呈色作用后创制出来的。考古发掘资料表明,唐三彩的制作兴起于唐高宗前期,至玄宗天宝年间(650—755)进入极盛时期。主要产地在陕西、河南两地,最著名的当属长安的东窑和洛阳的西窑。在盛唐时代,王公贵族生活奢侈,并且盛行厚葬之风,除金玉珠宝外,唐三彩是重要的随葬器物。此外,唐三彩作为厅堂陈设、馈赠友邦和外商搜求的佳品,也受到人们的欢迎。这些都直接刺激了唐三彩的发展。如当时用作明器的三彩陶器,凡是死者在世时日常所需的文武侍卫、歌舞乐工,乃至马牛骆驼、瓶罐碗盘、房屋家具等,可说是丰富多彩,应有尽有。安史之乱以后,唐皇朝由盛转衰,唐三彩的生产也逐渐随之衰落了。

  唐三彩不仅在艺术上有很高的成就,在陶瓷工艺上也对后世作出了重大贡献。宋代以后的各种低温色釉和各种彩瓷,大部分都是在唐三彩工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辽三彩、宋三彩、都与它有直接继承的渊源关系,特别是钴料的应用,为元代以后青花瓷的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

   制瓷技术的发展 隋代制瓷业相当发达,虽以青瓷为主,但青瓷和白瓷在数量和质量上都有很大的提高,瓷器在社会中已部分取代了金、银、铜、陶、漆器等生活用品。在工艺技术方面隋代制瓷也超越了前代,如原料加工工艺的提高,对釉料中铁元素性能的进一步掌握等,使烧成的青瓷,釉色明亮光润,并在此基础上掌握了将原料中的铁提炼出去或控制在一定比例之内的新工艺,烧成了比较稳定的白瓷。这是一项非常突出的成就。同时由于白色化妆土的采用,使青瓷色调淡雅和谐,白瓷更加洁白美观。隋瓷的硬度也超越了前代。隋代还曾试制大型陶瓷器,如隋大业年间(605—617)昌南镇(今景德镇)曾试制狮、象两座大兽,但因入窑即裂而失败。直到明代,烧制大型陶瓷器的技术才获得了突破。

  唐代是中国陶瓷业发展的繁荣时期,各地出现了不同风格的瓷窑体系,生产瓷器的地域扩大了,质量也明显提高。当时北方河北、河南、陕西、山西等省,南方江西、浙江、安徽、湖南、福建、广东、四川等省,都烧制瓷器。

  青瓷在唐代的制瓷业中仍占有重要的地位,当时名窑比较多,但以越窑(在今浙江绍兴、诸暨、余姚、萧山等地)青瓷水平为最高。陆羽《茶经》对当时各名窑的青瓷,按其质量的高低作了一番比较:“碗,越州上,鼎州次,婺州次,岳州次,寿州、洪州次。或者以邢州处越州上,殊为不然。若邢瓷类银,越瓷类玉,邢不如越一也;若邢瓷类雪,则越瓷类冰,邢不如越二也;邢瓷白而茶色丹,越瓷青而茶色绿,邢不如越三也。”陆羽把越窑青瓷排在第一位。但从其字里行间也不难体验到邢瓷的崛起。越窑中心窑场在浙江余姚县上林湖一带。陆羽在《茶经》中评论越窑青瓷的优点是釉色青绿,如冰似玉。在唐代,越瓷深受人们喜爱,在社会上享有崇高的声誉,受到不少著名诗人的赞美,如陆龟蒙《秘色越器》诗句“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最是脍炙人口。

  唐代白瓷与青瓷齐名。现在我国的许多省份在当时多生产白瓷。但以唐代邢窑(在今河北内邱)白瓷最负盛名。唐尚书左司郎中李肇在《国史补》中说:“内丘白瓷瓯,端溪紫石砚,天下无贵贱通用之”。陆羽在《茶经》中说邢窑自瓷“类银”、“类雪”,说明其质地填密,制作精细,白釉光洁如雪。

  江西浮粱的昌南镇,在唐代虽然尚未成为后世的“瓷都”,但当时生产的白瓷名声也很大。据说,唐武德年间(618—626),昌南镇钟秀里陶玉曾制作一批瓷器,进献给皇帝。这些瓷器“体稍薄”、“色素润”,洁白而半透明,其美如玉,在长安被称为“假玉器”,于是“昌南镇瓷名天下”。据对景德镇出土的一些唐代白瓷残片进行分析,这些白瓷的白度已达70%,烧成温度大约在1150—1200℃,相当接近现代高级细瓷的水平。

  四川邛州大邑烧造的瓷器也很精美。我国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就已发现了一些邛窑窑址,并出土了杯、碗、碟、壶、灯盏以及鸡、鱼、龟等各种瓷器。这批瓷器具有地方特色,并体现出邛瓷轻坚洁白、声音清脆的特点,其质量不逊于越、邢等地的名瓷。杜甫有诗赞美邛瓷道:“大邑烧瓷轻且坚,扣如哀玉锦城传;君家白碗胜霜雪,急送茅斋也可怜。”陆羽《茶经》未收录邛瓷,可能是由于蜀中偏远,交通不便,未能远销内地以致鲜为人知的缘故。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