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拓跋焘
拓跋焘(408—452),字佛貍,代(今山西外长城以南大同、左云一带)人,北魏皇帝,谥号太武皇帝,庙号世祖,史称魏太武帝。在拓跋焘统治期间,北魏统一了黄河流域,使西晋末年以来北方地区的割据混乱局面得以结束,为北方社会经济文化的恢复和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拓跋焘生于魏道武帝天赐五年(408),为太宗明元皇帝长子。母杜氏,魏郡邺(今河北临漳县西南邺镇)人,太宗即位,封贵嫔,泰常五年(420)卒。泰常七年(422)四月,拓跋焘受封为泰平王,是年,因明元帝长期服用寒食散染疾,难理朝事,拓跋焘遂以皇太子身份临朝听政,成为摄政王。明年,太宗病故,十一月,拓跋焘正式即位称帝。
其时,北魏王朝经拓跋圭、嗣父子两代的经营,统一大漠,东破库莫奚,西败高车,大胜后燕慕容氏,尽取黄河以北山西、河北之地,隔河与南朝刘宋政权相峙。处于上升阶段的拓跋氏正雄心勃勃,力图统一北方,进击南朝。然而整个北方地区的形势仍然十分复杂,赫连夏称雄关中,匈奴别种卢水胡建立的北凉盘踞河西,鲜卑乞伏氏建立的西秦割占陇右,辽东则有冯跋建立的后燕,北方的柔然更是不断犯界侵扰,在拓跋氏统一北方的道路上仍然面临着许多强硬的对手。同时,南方的刘宋政权亦虎视眈眈,公元424年,刘义隆即位,是为宋文帝。他一面改革内政,整顿吏治,督课农桑,在南方出现了一个社会安定,经济发展的小康局面,史称“元嘉之治”。一面积极筹划北伐,力图收复武帝刘裕北伐时所丢失的洛阳、虎牢(今河南荥阳县汜水镇)、滑台(今河南滑县东)等河南之地,形成对北魏王朝的又一个威胁。因此,拓跋焘即位后,戎车屡动,频频征讨,开始了一系列的军事活动。
北伐柔然,西征大夏
拓跋焘的第一个目标便是柔然。柔然,《魏书》称蠕蠕,是鲜卑族的一个分支,约在五世纪初,建立起一个东起外兴安岭,西越阿尔泰山,南到大沙漠,北包贝加尔湖的强大游牧国家,成为拓跋族在北方的一个劲敌。北魏建立之初,柔然便不断侵扰,蠕蠕犯塞”的记载史不绝书。始光元年(424),拓跋焘即位不久,柔然汉纥升盖可汗大檀就率领六万骑兵攻入云中(今内蒙古托克托东北),杀掠吏民,抢劫财物,攻陷盛乐(今内蒙古和林格尔西北)故都。拓跋焘率轻骑讨之,亦陷入重围,全赖殊死拼战,才使柔然兵退。柔然的侵扰牵制了北魏力量,使其无力进一步征服其他割据政权,更无力南进,与刘宋王朝争强。拓跋焘也清楚地认识到这一点,提出如果不先征服柔然,就会腹背受敌,陷于困境。他不顾太后和众多大臣的反对,在崔浩等支持下,决定北征柔然。
始光元年(424)九月,拓跋焘大集士卒,治兵于东郊,准备北征。十二月,拓跋焘亲征,以平阳王长孙翰率军出参合(今内蒙古凉城东北),自领一军进屯柞山(今内蒙古和林格尔境内),与阿伏干率领的柔然骑兵相遇,斩首数千,获马万余匹,大胜而归。明年十月,拓跋焘再次治兵于西郊,大举北伐,东西五道并进,大军至漠南,舍辎重,轻骑带十五日粮越大沙漠进攻,柔然可汗大檀惊慌失措,率众北遁。这两次北伐虽然并没有使柔然受到致命打击,但使得柔然对北魏的侵扰有所缓和。
始光二年(425),夏主赫连勃勃死,子昌继位。先是,赫连勃勃立太子赫连璝,后欲废璝而立幼子酒泉公赫连伦,璝于是攻杀伦,三子太原公昌又率兵攻杀璝,勃勃即以昌为太子,及勃勃死,昌遂得继位。拓跋焘闻知勃勃诸子相攻,关中大乱,遂乘机西伐。始光三年(426)九月,以司空奚斤领一军袭蒲坂(今山西永济县东),宋兵将军周几领一军袭陕城(今河南陕县西),进逼关中重镇长安。十月,亲领大军奔袭统万(今内蒙古乌审旗南),行至君子津(今内蒙古清水河县西北九十公里黄河处),天气暴寒,河水冰冻,拓跋焘遂帅轻骑二万从冰上渡河,兵至黑水(今陕西横山西北长城外无定河北岸的支流淖泥河),离统万城仅三十余里,正是冬至日,赫连昌在宫中大宴群臣,突闻消息,上下惊恐。赫连昌匆促领兵迎战,大败而退,城门未及关闭,魏军乘势攻入西门。赫连昌退入宫内,紧闭大门,拓跋焘见一时难以攻下,遂于第二天分兵四掠,获牛马十余万头,徙民户万余家而归。与此同时,另两路魏军亦先后占领弘农(今河南灵宝北)、蒲坂、长安。
始光四年(427)春,赫连昌遣其弟赫连定领兵二万向长安,力图夺回这一关中重镇,魏兵固守,双方相持于长安城郊。拓跋焘闻报后,遂伐木阴山,大造攻城器具,准备再度伐夏。五月,分部诸将,以司徒长孙翰、廷尉长孙道生、宗正娥清等领骑兵三万为前都,常山王拓跋素、太仆丘堆、将军元太毗等领步兵三万为后援,南阳王优真、执金吾桓贷、将军姚黄眉等领步兵三万部送攻具,将军贺多罗领精骑三千为前候。大军到拔邻山(在黑水东北,今内蒙古鄂尔多斯境内),魏军舍弃辎重,拓跋焘领轻骑三万奔袭,至于黑水,魏军在周围山谷分兵设伏,拓跋焘领一军直趋统万城。赫连昌本欲坚守,待在关中的赫连定回师援救,然赫连定正与长安魏军胶着不下,拓跋焘又故意示之以弱,令士兵采集野菜为食。于是,赫连昌引步骑三万出城迎战,魏军伪退,夏兵鼓噪追击,魏军突然反击,夏兵不及防备,大溃而奔,魏军乘胜攻入统万城内,赫连昌逃奔上邦(今甘肃天水),长孙翰领军追至高平(今宁夏固原),不及而还。正在长安城外的赫连定闻统万已破,军心大乱,亦收众退奔上邽。明年二月,平北将军尉眷领兵攻占上邽,赫连昌退保平凉(今甘肃平凉西北),不久,被魏兵所擒。赫连定收拾余众,保据平凉,即皇帝位。
当拓跋焘大举攻夏之际,柔然见魏军方有事于西方,又屡屡侵扰边界,神麔元年(428),柔然骑兵万余攻入塞内,大掠边民而走。因此,拓跋焘决定再行北伐柔然。神麔二年(429)四月,拓跋焘治兵于南郊,分军遣将,平阳王长孙翰领军自西道向大娥山,拓跋焘领军自东道向黑山(今内蒙古和林格尔西北),同会于柔然可汗庭(今蒙古人民共和国哈尔和林西北)。五月,东道魏军到达漠南,舍弃辎重,轻骑奔袭。兵至粟水(今蒙古人民共和国西北部之翁金河),柔然可汗大檀闻听北魏大军来到,不及设备,只得携其家族,焚毁屋舍西遁,部落四散,畜产布野,无人收视。大檀弟匹黎先闻有魏军来攻,帅众欲来救援,恰遇西道魏军到达,被魏军击溃。拓跋焘率魏军沿粟水西行,六月,到达离平城三千七百余里的菟园水(今蒙古人民共和国杭爱山南之推河),魏军分兵搜讨,东至瀚海(今蒙古高原东北境),西至张掖水(今纳林河),北越燕然山(今杭爱山),原来受柔然控制的高车诸部也趁机摆脱柔然,先后归附北魏者有三十余万落之多,所获牛马百余万匹。七月,拓跋焘引兵东还,回到漠南,闻东部高车屯驻已尼陂(今贝加尔湖),人畜甚众,遂遣左仆射安原等领骑兵往攻之,招降东部高车数十万落,将他们劫往漠南北魏控制地区。十月,魏军凯旋回到平城。
柔然的强盛,本来是靠高车部落的依附,一旦高车挣脱统治,柔然汗国的势力,便骤然削弱,可汗大檀以部落衰弱,恚恨发病而死。此后,拓跋焘在太平真君四年(443)和十年(449)又两次亲征,击败柔然,使柔然怖威北窜,不敢复南,消除了北部边境的威胁。
击败柔然后,拓跋焘整顿了北边的镇戍。北魏在北部边境设置镇戍,起于道武帝拓跋圭时,其时,拓跋族正步入中原,为免除柔然入侵带来的后顾之忧,在边境地区设置镇戍,配备镇兵御边。明元帝拓跋嗣时,又进一步增设镇戍,在西起五原(今内蒙古包头西北)、东至赤城(今河北赤城),绵延二千多里的边境上筑长城,配置镇戍。拓跋焘在征服柔然后,对北边镇戍加以完善,使之制度化,西暨五原、东至濡源(今河北东北部滦河),三千多里的边境上,分设六镇,徙柔然、高车降附之民居之,各镇设置府司,增置吏员。不久,又诏令数有战功,兼悉北境地形的来大千巡抚六镇,经略布置。这样,就使原来仅仅为了御边而设置的镇戍成为边境一级地方政权,兼理军民政务。此后,这一套镇戍制度便相沿传至北魏末,直到六镇起义后,才改镇为州。
南抗刘宋,西灭赫连夏
神麔三年(430),刘宋北伐,欲收复河南失地,右将军到彦之率兵五万自清水(今济水)入河,溯流西行;骁骑将军段宏领精骑八千直指虎牢(今河南荥阳县汜水镇);豫州刺史刘德武领兵一万继进;后将军长沙王刘义欣领兵三万监征讨诸军事。七月,到彦之到达须昌(今山东东平须城镇西北),拓跋焘以河南四镇戍兵人少,命各镇悉收众北渡,于是,金墉(今河南洛阳东古洛阳城西北角)、虎牢、滑台(今河南滑县东)、碻磝(今山东茌平西南古黄河南岸)四镇尽落于宋军之手。宋军进屯灵昌津(今河南延津西北),列守南岸,司、兖二州都在宋军控制之下。
八月,拓跋焘遣冠军将军安颉督领诸军,击到彦之,彦之令神将姚耸夫渡河攻冶坂(今河南孟县西南),与颉战,宋兵大败,死者甚众。十月,安颉自委粟津(今山东范县东)渡黄河,攻金墉,宋军守将杜骥弃城南走;安颉连下金墉、洛阳。于是,魏诸军俱会于七女津(今山东东平西北岸),准备渡河,到彦之为阻止魏兵渡河,遣裨将王蟠龙溯流夺船,被魏军斩首。安颉率兵再攻虎牢,宋军守将尹冲和荥阳太守崔模投降。到彦之闻讯后,弃滑台奔退,焚舟弃甲,步趋彭城(今江苏徐州)。宋文帝派檀道济前往援救,已经来不及了。神四年(公元431年)二月,魏军攻取滑台,檀道济转战至历城(今山东济南西),被魏军焚毁粮草,宋兵乏粮,只得退师,刘宋的北伐,终以失败告结。
当宋兵攻魏之对,据守平凉的赫连定亦乘势而出,遣使刘宋,相约合兵灭魂,遥分河北,自恒山以东属宋,以西属夏。在崔浩的建议下,拓跋焘领兵攻平凉,先招降赫连昌,未下,拓跋焘遂令安西将军古弼领兵趣安定(今甘肃泾川北)。赫连定正领兵出安定,欲救平凉,被古弼所领魏军战败,遂亡走鹑觚原(今甘肃灵台东北)。魏军围之,断其水道,夏兵饥渴难忍,只得突围,魏军乘势击之,夏兵大溃。赫连定亦受重伤,单骑脱走,收余部西保上邽,安定。平凉相继为魏占领。明年六月,赫连定在攻打北凉途中,遭吐谷浑袭击而被俘,送至平城斩首。赫连夏立国二十五年而亡。
消灭北燕、北凉
延和元年(432)夏,拓跋焘治兵于南郊,谋攻北燕。前年,北燕主冯跋死,其弟冯弘,尽杀跋诸子,自立为燕天王,国内动乱,于是魏军乘机伐之。七月,拓跋焘率军至濡水(今滦河),令安东将军奚斤征幽州民及密云(今北京密云)丁零万余人运攻具,出南道,相会于和龙(今辽宁朝阳市)。冯弘闻魏军至,婴城固守,石城(今辽宁建昌西)太守李崇等降魏。八月,冯弘遣军出战,被魏军击败,营丘(今辽宁锦县)、带方(今辽宁盖县西南)、玄菟(今辽宁沈阳东)等六郡皆降。拓跋焘见和龙城一时难以攻克,遂于九月间徙六郡民三万余户而归。此后,魏军又连续出兵伐燕,冯弘数度求和遭到拒绝,太延二年(436),拓跋焘又以平东将军娥清、安西将军古弼领精骑一万攻燕,冯弘见情形急迫,亡走高丽,魏兵占领和龙,至此,北燕立国二十八年而亡。
北燕亡后,北方割据政权仅剩下河西地区的北凉了,太延五年(439)五月,拓跋焘治兵于西郊,准备西征,七月,拓跋焘率大军从云中渡黄河,到达上郡属国城(今陕西榆林北),留辎重,部分诸军,以抚军大将军永昌王健、尚书令刘洁领一军,常山王素领一军,二道并进为前锋;骠骑大将军乐平王丕、太宰阳平王杜超为后继;以平西将军源贺为向导。八月,魏军到达姑臧(今甘肃武威),沮渠牧犍力图一战,遣弟董来领兵万人拒战于城南,然凉军望风而溃,魏军迅速包围姑臧城,牧犍兄子祖、万年等先后出城降魏,牧犍虽曾一度想求救于柔然,然见大势已去,难以久持,九月,帅其左右文武五千人面缚出城投降。这样,黄河流域的最后一个割据政权灭亡,西晋末年开始的分裂局面结束了,北方地区重新统一。十月,魏军东还,徙凉州民三万余家于京师平城。是岁,西域鄯善、龟兹、疏勒、焉耆等国并遣使朝贡,北魏控制了西域广大地区。从太延元年(435)起,拓跋焘多次遣使者出使西域,有效地行使了统治。
推行封建化措施
拓跋族在统一北方的过程中,越来越多地受到汉族先进文化的影响,随着黄河流域的重新统一,自拓跋圭时就已开始的封建化进程在拓跋焘统治时期出现了一个飞跃。
拓跋族封建化的主要途径是通过与汉族士人相结合,吸取汉族传统的统治思想、经验和政治制度。早在拓跋圭统治时,就十分注意收罗汉族士人,凡有士大夫求见者,无论少长,皆引入赐见,存问周悉,凡有才能者,咸蒙叙用。太平登国十年(395),拓跋圭大破后燕军,于俘虏中耀拔了汉族士人贾彝、贾闰、晁崇等,参议政事,开始了与汉族士人的合作。拓跋焘统治时,将这种合作的规模进一步扩大,一方面,通过兼并战争,将各个割据政权中有才识的汉族士人搜罗一空。始光四年(426),魏军攻克夏都统万,拓跋焘便将在赫连昌政权中任职的汉族士人毛修之、赵逸、胡方回、张渊、徐辨等人请入北魏政府任职。太延五年(439)平凉之后,更是将凉州境内著名的儒家学者搜罗一空,皆礼而用之。另一方面,又频频下诏州郡,礼请各地著名的汉族士人入仕北魏,仅神四年(431)一次就征请了范阳卢玄、博陵崔绰、赵郡李灵、河间邢颍、勃海高允、广平游雅、太原张伟等数百名汉族士人,根据才能学识,分别委用,勃海高允晚年写有《高士颂》一文,颂扬了拓跋焘对汉族士人的重用,描绘了当时北魏政府中“髦士盈朝,而济济之美兴焉”的盛况。
拓跋焘统治时期大批汉族士人入仕北魏政权,标志着从拓跋圭时开始的拓跋族与汉族士人的合作基本完成,从而意味着拓跋族的封建化将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政治上,拓跋焘积极吸取汉族传统的统治经验和政治制度。
秦汉以来,举凡是有所作为的汉族统治者,都十分重视吏治,因为吏治的清明与否直接危及社会的治乱,拓跋焘也吸取了汉族的统治经验,在汉族士人的帮助下,以儒家学说为指导思想,着力整顿吏治。
北魏初,百官无俸禄制度,各级官吏侵夺公私财物的现象十分严重。地方官吏求欲无厌,截没官物入于私囊;武将盗没军资,纵兵掠抢。官吏的贪婪聚敛增加了劳动人民的负担,成为社会矛盾激化的根源之一,拓跋焘对此采取了严厉措施。一方面多次下诏令严厉制止官吏的贪残行为,并规定百姓可以告发地方官吏不守法者,以加强对地方官吏的检举督察;另一方面通过巡行察访了解官吏政绩,不称职者罢免,有恶行者处之以法。征西将军皮豹子侵没官财,被免职流徙统万;镇西将军王斤任意调发,民不堪受,拓跋焘调查确实后,处以斩刑;大臣丘堆借口军粮缺乏,纵兵掠夺,亦被斩首。始光四年(427),拓跋焘巡行中山(今河北内长城以南,保定以西,唐县以东和滹沱河以北地区)时,一次就罢免地方官有贪污劣迹者十数人。由于处置严厉,大臣犯法,无所宽假,因此,拓跋焘统治时期不少官吏勤于政事,客观上有利于人民生活和社会生产的正常进行。
北魏初,虽也有律令,但十分原始,带有奴隶制法律的残酷性。拓跋圭时,随着拓跋族步入中原,开始吸取汉族封建律令。拓跋焘继位后,进一步修订律令,征用汉族士人崔浩、游雅、高允等先后三次更订律令,大量吸收中原汉族律令条文,使之更适合汉族情况。
鼓励进谏。中国自秦汉以来,形成封建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国家,皇帝手握太阿,生杀任性,至高无上,一切听凭皇帝个人意志处理,臣下只能唯命是从,顺旨照办。但也有一些比较开明的皇帝,能兼听纳谏,拓跋焘在这方面也较为注意。如尚书令古弼秦请上谷(今河北怀来东南)一带贫民无田,可缩减宫廷苑囿土地以赐民,正逢拓跋焘与给事中刘树在下棋,显出不愿听古弼陈奏的样子。于是,古弼就上去抓住刘树的头,把他从床上拉下来,并用手揪刘树的耳朵,用拳头捶刘树的背,骂道:“朝廷不治,就是你的罪!”拓跋焘一看此种情景,马上放下棋子对古弼说:“不听奏事,实在是我的错。”并同意将苑囿占用土地的一半分给贫民。拓跋焘的纳谏虽然比不上后世的唐太宗,但就当时的社会历史条件来说,也可算是佼佼者了。
从上面几个方面可以看出,拓跋焘在统治手段和制度上都较多地吸取了汉族统治阶级的做法,从而标志着拓跋族封建化在政治上的加深。
经济上,拓跋焘也吸取了汉族统治阶级的传统政策,劝课农桑,崇尚节俭。
拓跋族原是草原游牧部落,对农业生产方式较为陌生,入主中原后,面临的是以农耕为主的社会经济,而历代汉族政权也都是把劝课农桑作为一项最主要的工作来进行的,随着拓跋族完成对北方的统一,也越来越认识到农业生产的重要性,拓跋焘统治时期,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以劝课农桑。一方面沿用魏晋以来的封建赋税制度户调式,凡有征发,由县宰召集乡邑三长计赀定课,裒多益寡,九品混通。另一方面又沿用历代汉族政权的做法,将劝课农桑作为衡量地方牧守政绩的主要标准,由刺史明考优劣,以确定官吏的升降臧否,对那些烦扰百姓,妄加征发,损害了农业生产的官吏轻者罢免,重者给以法律处分。因此,在拓跋焘统治时期,北魏政府中出现了不少勤于职守的地方官吏,黄河流域的农业生产也逐步得到了恢复。
崇尚节俭。拓跋焘在生活上是比较节制的,衣食车马,取给而已,不好珍丽,食不二味。不仅自己如此,对后宫嫔妃也要求如此。当群臣建议大修平城宫室时,拓跋焘明确表示:财者军国之本,不应轻费,国家兴衰在德不在城,拒绝了大臣们的建议。由于统治阶级崇尚节俭,使老百姓的赋役负担相应减轻,也有助于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思想上,拓跋焘也象汉族封建政权一样,倡导儒学,崇尚文教。
在中国封建社会中,自西汉武帝以来,儒家学说成为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思想,历代封建统治阶级都通过尊奉儒学,崇尚文教来加强自己的地位。北魏初,忙于征战,对此是很不注意的,拓跋焘统一北方后,开始把崇尚文教作为其统治政策的一个重要方面,太平真君五年(444),拓跋焘发布宣文教令,认为此前因军国多事,未宣文教,非所以整齐风俗,示轨则于天下,规定自王公至于卿土,其子息皆得诣太学受学。并采取了一系列具体措施。
兴办学校,选拔儒家学者讲学,如敦煌学者索敞,以儒学见拔为中书博士,专门从事贵族子弟的教育,笃勤训授十余年,其学生中位至尚书牧守者数十人。河内温(今河南温县西南)人常爽,置学馆于温水(今南盘江)之右,教授学生七百余人,不少人后来位居要职。通过这些儒家学者的努力,北魏的教育事业走到了正轨,京师学业,翕然复兴。
整理经籍。晋末动乱,随之又是一百多年的十六国分裂割据,中原儒家经籍的散失十分严重,拓跋焘统治时期,任用一批儒家学者在这方面做了许多工作,如索敞撰编的《丧服要记》,将儒家经典中有关丧礼的篇章辑成一册,为拓跋族继承和吸取儒家丧仪礼节提供了根据和方便。他如《易》、《乐》、《诗》诸经也都组织人力加以注释整理。
修编国史。修史本是中国自古以来的优良传统,殷商以来,政府中就设有专职史官,但北魏初,这一工作却停顿了。拓跋焘在平凉之后,根据司徒崔浩的建议,招集了段承根、阴仲达等一批河西学者,编修国史,从而使绵延数千年的修史传统在北魏时期得到了继承和发展。
拓跋焘采取的崇尚文教政策,使中国传统的封建文化很快地为拓跋族所熟悉和接受,因此,司马光和胡三省都说:北魏自平凉后,儒风始振。尤值一提的是,随着学校的建立,教育的发展,儒家经典的整理刊行,提高了拓跋族的汉文化水平,培养了一批精通儒家学说的拓跋族知识分子,从而成为以后孝文帝改制的社会基础与思想基础,因此,拓跋焘的崇尚文教政策为后来的太和改制起了奠基作用。
镇压盖吴起义
拓跋焘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领域中所推行的这些政策和措施对社会的安定、经济的发展都起有积极作用,也加速了拓跋族的封建化进程。但是,拓跋焘毕竟是封建帝王,他没有摆脱民族的界限,更没有停止过对各族人民的压迫和剥削,因此,在拓跋焘统治时期,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仍然十分激烈,太平真君六年(445),关中地区爆发了卢水胡盖吴领导的武装起义。
关中地区自魏晋以来已成为多民族聚居区,这里生活着汉、匈奴、氐、羌、鲜卑、卢水胡、屠各等少数民族,西晋时人江统曾说:关中之人百余万口,戎狄居半。加之十六国时,匈奴、氐、鲜卑等少数民族曾在这里建立过政权,因此关中地区更成为各族人民交错居住区。北魏征服关中后,对这里的各族人民实行民族高压政策,强行迁徙到京师平城,以加强控制,被迁徙者一路颠沛流离,死于途中者往往十之三四。有的则被充作各种府营杂户,供封建国家各部门驱使奴役。更有甚者,将被征服地区的人民充当肉篱,如正平元年(451),拓跋焘率军进攻刘宋盱眙(今江苏盱眙)城时,写信给守将臧质说:今所遣攻城士卒,皆非拓跋族人,城东北是丁零与胡人,城南是秦陇一带的氐、羌人。如果你杀死丁零族士兵,正可以减少常山(治元氏,今河北元氏西北)、赵郡(治平棘,今河北赵县)的反抗力量;胡族士兵死了,正可减少并州(今山西汾水中游地区,治晋阳,今山西太原)的反抗力量;氐、羌士兵死了,则可减少关中的反抗力量。因此无论你杀死哪部分士兵,对我都是有利的!从这一事例中可以看出拓跋焘迫害其他各族人民的手段是十分毒辣与残忍的。再加上拓跋焘用兵西北,关中首当其冲,这里的人民承受的赋役负担尤重。因此,关中地区的反抗斗争也就特别激烈,屡有发生,到太平真君六年(445)九月,终于爆发了声势浩大的盖吴起义。
盖吴,卢水胡人。卢水胡是匈奴别部,因居于卢水而得名,自东汉以来聚居于湟中(今青海湟水两岸),其后渐分布于秦、陇,杏城(今陕西黄陵西南)就是渭北卢水胡的聚居区,拓跋氏平定关中后,在这里设置军镇,加强对卢水胡的控制,因此,盖吴起义首先在这里爆发。
起义爆发后,北魏长安镇副将元纥率军前往镇压,被击败。于是,关中各族人民尽皆响应,起义军扩大到十万余人,分兵三路,一路由白广平率领向西南攻取新平(今陕西彬县)、安定(今甘肃临泾);一路向东南攻取临晋(今陕西大荔南),从东面威逼长安;盖吴自领一军攻取李润堡(今陕西大荔北),直插渭北,准备进攻长安。拓跋焘急忙调发高平镇(今宁夏固原)敕勒骑兵赶赴长安,又令将军长孙拔调集并、秦、雍三州之兵屯守渭北。
与此同时,聚居于河、汾间的河东蜀在薛永宗领导下于太平真君六年(445)十一月袭击北魏在河东的牧场,夺取马匹,组织了一支三千余人的骑兵,在汾曲(今山西新绛附近)发动起义。盖吴派人和薛永宗取得联系,薛永宗接受盖吴的任命为秦州刺史,先后攻取闻喜(今山西闻喜)、弘农(今河南灵宝),逼近潼关,队伍亦发展到五万余人。
两支起义军连衡相应,结成犄角之势,声威大震,北起杏城,南至渭北,西抵金城(今甘肃兰州),东及河东,以陕西中部为中心,包括甘肃东部、宁夏东南部、山西西南部、河南西北部的广大地区都处于起义军的控制和影响之下。盖吴派使臣赵绾上书宋文帝,希望刘宋政权能出师河、陕,形成对北魏南北夹攻的态势。
在关中统治摇摇欲坠的情况下,拓跋焘亲自领军征讨,他采取分兵牵制、各个击破的策略,由殿中尚书乙拔将三万骑讨盖吴,西平公寇提将万骑讨白广平,自领主力进攻薛永宗。太平真君七年(446)正月,大军兵临汾曲,利用当地豪强建立壁垒,隔断薛永宗和盖吴的联系,随后乘起义军没有戒备的情况下发起突然袭击,镇压了这支起义军。二月,拓跋焘率军渡过黄河,至洛水桥(今陕西大荔境内)。盖吴闻讯后北撤,在杏城遭到魏军包围,损失严重,再次上书宋文帝,希望刘宋政权能出师援救,但未能如愿,八月,盖吴被叛徒所杀,起义军被镇压。不久,活动在甘肃东部的白广平也遭失败。在镇压盖吴起义的过程中,拓跋焘对沿途响应起义的各族人民进行了残酷杀戮,力图以民族高压政策来扼杀反抗斗争,暴露了其统治者的本性。
灭佛
太平真君七年(446),拓跋焘在大臣崔浩的建议下,下诏灭佛。拓跋族入主中原后,承中原佛法之事,接受了佛教这一思想武器,用它来敷导民俗,因此,从拓跋圭开始,北魏统治者大都敬礼沙门。拓跋焘继位之初也是如此,每引高德沙门,与共谈论。但是,佛教的发展,也给北魏的统治带来一些不利因素和影响。
佛教势力的发展,佛教徒的大量增加,使国家控制的户口相应减少,拓跋焘在位时,东征西讨,南北设防,尤需大量人力;佛教所宣扬的理论虽然从本质上讲是有利于封建统治的,但个别僧侣的夸诞大言也会超越封建政治轨道,使得王法废而不行;尤其是北魏初承汉代遗风,谶纬方术流行,无论朝廷民间都笃信不疑,拓跋焘也是如此,军政大事往往先予卜问,一些佛教徒也借助于鬼神方术扩大其影响,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妨碍了拓跋焘皇权的加强。太延四年(438),拓跋焘诏令五十岁以下沙门尽皆还俗,以从征役,解决翌年西伐北凉所需的人力问题,太平真君五年(444)正月,拓跋焘又下灭佛诏,指责沙门之徒,假西戎虚诞,生致妖孽,非所以壹齐政化,布淳德于天下。规定自王公以下至于庶人,有私养沙门及师巫、金银工巧之人在家者,限于二月十五日前遣送官曹,不得藏匿。过期不送,一经查实,沙门身死,主人门诛,以加强政治控制。太平真君七年(446),拓跋焘因镇压盖吴起义到长安,其随从牧马到一寺院,发现内藏武器,遂报告拓跋焘,经搜查后又发现数以万计的赃贿之物和密室等不法证据。在大臣崔浩的进言下,是年,拓跋焘发出了更为严厉的灭佛诏:佛图形象及佛经尽皆击破焚烧,沙门无少长悉坑之,将灭佛推向了高潮。
经过拓跋焘的灭佛,北方地区佛教势力一时陷于衰落,直到拓跋焘死后,继位的文成帝拓跋浚颁布了复佛法诏,才得以复苏并发展。
晚年
太平真君十一年(450)二月,拓跋焘亲领步骑十万攻宋,连下南顿(治今河南项城西)、颍川(治今河南禹县)二郡,进围悬瓠(今河南汝南县),宋军守城之人虽不满千人,但拼力固守,拓跋焘攻城四十二天不克,刘宋援军已到,只得退兵。
是年,司徒崔浩修撰国史,实书拓跋氏祖先事迹,并刻之于石,列于衢路,引起拓跋贵族的不满,拓跋焘诏令诛浩及参与修史的宋钦、段承根等人,共一百二十八人,皆灭五族,与崔氏为姻亲者如范阳卢氏、太原郭氏、河东柳氏等也未能幸免,并皆灭族。崔浩之诛成为北魏时期一场最大的文字狱。
是年七月,刘宋大举伐魏,青、冀二州刺史肖斌率军攻济州;臧质、王方回领军直趋许、洛;梁、南秦、北秦三州刺史刘秀之攻汧、陇;徐、兖二州刺史刘骏和豫州刺史刘铄东西并举,太尉刘义恭总统各军。一开始,宋军进展顺利,连克碻磝(今山东茌平西南)、乐安(今山东博兴西南)、长社(今河南长葛东)等,进围滑台(今河南滑县东)。九月,拓跋焘领兵救滑台,大破宋军。随后,魏军分道并进,征西大将军永昌王仁自洛阳出寿春(今安徽寿县西南),尚书长孙真趋马头(今安徽怀远南),楚王建趋钟离(今安徽凤阳东北),高凉王那自青州趋下邳(今江苏睢宁西北),拓跋焘自领中路大军,十一月到邹山(今山东邹县东南),刘宋鲁郡太守降,拓跋焘遣使者以太牢祀孔子。十二月,兵临淮河,魏军割芦苇编筏渡河,盱眙(今江苏盱眙)守将臧质闭城坚守,刘宋遣将军胡崇之领军二万援救,途中被魏军击败,于是淮南皆降。与此同时,其他几路魏军也相继攻克悬瓠(今河南汝南县)、项城(今河南沈丘县),占领淮西(今皖北豫东淮河北岸地区)。魏军大步推进,拓跋焘率军进至瓜步山(今江苏六合东南),高凉王那进至广陵(今江苏扬州),准备渡江进攻建康(今江苏南京)。刘宋朝廷上下震恐,内外戒严,尽发民丁,王公子弟皆从役,才建立起一道防线。拓跋焘看到刘宋戒备森严,无力攻取建康,遂于次年正月,焚烧庐舍,掠民户五万余家而去。这次进攻,使刘宋受到严重损失,国力大削,元嘉之治,自此而衰矣。
正平元年(451),太子晃卒。先是,拓跋焘出征在外,以太子监国,中常侍宗爱性险暴,多行不法,与太子宠臣仇尼道盛、任平城等有隙,恐受其害,遂于拓跋焘前诬告道盛等,拓跋焘诛杀道盛、任平城,东宫官属亦多诛连坐死,太子拓跋晃忧郁而死。事后,拓跋焘频有追悔之意,宗爱恐受诛,遂于正平二年(452)三月杀拓跋焘于宫中。时拓跋焘年四十五,葬于云中金陵,谥号太武皇帝,庙号世祖。
拓跋焘在位期间,戎车四出,扫统万,平秦陇,剪辽海,荡河源,廓定四表,统一北方,为北魏武功鼎盛时期。他广泛搜罗汉族士人,整肃吏治,修订律令,督课农桑,崇尚儒学,推动了拓跋族的封建化进程。旧史称其:遂使有魏之业,光迈百王。于北魏诸帝而论,此言亦不为过也。
第二节 拓跋焘
中国通史
白寿彝总主编;王桧林,郭大钧,鲁振祥卷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