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汉补注序例

  王先谦& 撰&自颜监注行,而班书义显,卓然号为功臣。然未发明者固多,而句读讹误,解释■驳之处,亦迭见焉。良由是书义蕴宏深,通贯匪易。昔在东汉之世,朝廷求为之学者,以马季良一代大儒,尚命伏阁下,从孟坚女弟曹大家受读,即其难可知矣。宋明以来,校正版本之功较多,国朝右文兴学,精刊诸史,海内省古之士,承流向风,研穷班义,考正注文,著述美富,旷隆往代,但以散见诸书,学者罕能通习。先谦自通籍以来,即究心班书,博求其义,荟最编摩,积有年岁,都为一集,命曰《汉书补注》,藏之筐笥,时有改订,忽忽六旬,炳烛余明,恐不能更有精进,忘其固陋,举付粹人。自顾材识驽下,无以逾越古贤,区区寸心,颇为尽力,疏讹之咎,仍惧未免,匡我不逮,敬俟君子。

  据《叙例》,颜监以前,注本五种:服虔、应劭、晋灼、臣瓒、蔡谟也。大氏晋灼于服、应外,增伏严、刘德、郑氏、李斐、李奇、邓展、文颖、张揖、苏林、张晏、如淳、孟康、项昭、韦昭十四家。臣瓒于晋所采外,增刘宝一家。颜监于五种注本外,增荀悦《汉纪》、崔浩《汉纪音义》、郭璞注《司马相如传》三家。(说本王鸣盛。)颜注发明驳正,度越曩者,非仰人鼻息者也。其中或引旧文,据为已说,以《史记索隐》证之,《张苍传》柱下方书注,乃姚察说;《淮南王安传》会有诏即讯太子注,乃乐产说;《郊祀志》周始与秦国合而别,别五百载当复合注,乃颜游秦说(本洪颐煊)。以《文选》李善注证之,《枚乘传》注,隐匿谓僻处于东南也,乃韦昭说;梁下屯兵方十里,乃张晏说(本朱一新)。以《诗王风谱疏》证之,《地理志》内洛邑与宗周通封畿注,乃臣瓒说;《旧唐书·颜箱传》叔父游秦撰《汉书决疑》十二卷,为学者所称,师古注《汉书》多取其义,今书中未见(本王鸣盛)。此外,注文间用旧说,皆为证明,以资识别,原其本意,非必掩袭前贤,或因己说冥符,不复割舍,尚非巨累,至游秦行辈文学岿然在前,盗实遗名,有惭德矣。今《补注》所采,悉出其人,家世儒素,昆弟相师,先后三人,惨归黄土,脊令原隰,垂老增唏,片羽可珍,敢忘护惜,宗族讲肄,朋好往还,赏析所存,皆登斯辑,亦公善之义也。

  颜注《汉书》,至宋仁宗景佑二年,韶州余靖(《宋史》本传:字安道,曲江人)为秘书丞,奏言文字舛讹,命与王洙同校。靖撰《刊误》一书,增入江南张泌校说六条,(宋祁云:《汉书》中有臣佖者,乃张佖,江南人,归本朝,太祖收诸伪国图籍实馆阁,或召京朝官校对,皆题名卷末。)所谓景佑刊误本也。嗣又有宋景文公祁,合十六家校本。至宁宗庆元中,建安刘之问又取宋校本,更别用十四家本参校,又采入萧该《音义》、司马贞《索隐》、孙巨源《经纶集学官考异》、章衡《编年通载》、杨侃《两汉博文》、《汉书刊误》、《楚汉春秋》、史义宗本《西京杂记》、朱子文《辨正》、孔武仲《笔记》、三刘《刊误》、《纪年通谱》,刻之为建安本。(周寿昌云:刘之间号元起,书前题云,建安刘元起刊于家塾之敬室,余购得之,今存湘潭袁漱六同年芳瑛家,顾千里析刘元起与之问为两人,又讹作之同,南监本又作之同。)明南监本,即用建安本者也。但于注文刊落甚多。汲古阁本注文完足而去其《叙例》,又于《艺文志》、《张良》、《司马相如》、《东方朔》、《扬雄》、《贾谊传》后,附臣佖校书六条,即张佖也;而三刘《刊误》及景佑《刊误》,皆未之采。国朝文教昌明,图书大备,乾隆四年武英殿校刊《汉书》,用监本精校付梓,别加考证。今《补注》以汲古阁本为主,佖说并入注文,遵用官本校定,详载文字异同,备录诸人考证,颜监《叙例》,宋、刘校语,粲然具列,庶览者无遗憾焉。

  监本列宋景文参校诸本:一、古本。(颜师古未注以前本)。二、唐本(张唐公家所得唐本)。三、江南本。(《金坡遗事》云:太祖平江南,赐本院书三千卷,皆纸札精好。东原荣氏私记云:江南本,宣和间尚在御府)。四、舍人院本。(江南本在舍人院,亦曰舍人院本。刘之问云:景文所据为十五家,按其目实十六,殆因舍人院本即江南本藏舍人院者,一本二目,故并称之。)五、淳化本。(《国朝会要》云:淳化五年七月,诏选官分校《史记》、《前》《后汉》,命陈充、阮思道、尹少连、赵况、赵安仁、孙何校《前》《后汉》毕,遣内侍裴愈赍本就杭州镂板。)六、景德监本。(《国朝会要》云:咸平中,真宗命刁衎、晁迥与丁逊复校《两汉书》板本,通知制诰,以陈彭年司某事。景德二年七月,衎等上言:《汉书》历代名贤注释,至有章句不同,名氏交错,除无考据外,博访群书,遍观诸本,校定凡三百四十九卷,签正三千余字,录为六卷,以进。)七、景佑刊误本。(景佑元年九月,秘书丞余靖上言,国子监所印《两汉书》,文字舛讹,恐误后学,臣谨参括众本,旁据它书,列而辨之,望行刊正,诏送翰林学士张观等详定闻奏,又命国子监直讲王洙与靖偕赴崇文院雠对。二年九月,校书毕,凡增七百四十一字,损二百一十二字,改正一千三百三十九字。)八、我公本。(今不详何人。)九、燕国本。十、曹大家本。十一、阳夏公本。十二、晏本。十三、郭本。十四、姚本。十五、浙本。十六、闽本。又列建安本。参校诸本:(用宋景文本校定,复用诸家参校。)一、熙宁本。(熙宁七年,参知政事赵■奏新校《汉书》五十册,及陈绎所著是正文字七卷。)二、卷子古本。(古字。)三、史馆本。(旧本。)四、国子监本、(宣和六年本。)五、陈和叔本。(熙宁中所校。)六、邵文伯本。(用宋景文本校。)七、谢克念本。(用景文本校。)八、杨伯时本。(用谢本校。)九、彦中和本。(用杨本校。)十、张集贤本。(张瓌得唐世本校。)十一、王性之本。(用景德中监本校。)十二、赵德庄本。(用秘阁本校。)十三、沈公雅本。(用秘阁本校。)十四、王宣之本。(用秘阁本校。)景文校本,近儒钱大昕、王鸣盛等皆信之,惟全祖望以为南渡末年,麻沙坊中不学之徒依托为之,非出景文,列有五证,见《鲒埼亭集外编》第四十六卷。今案宋说浅陋,诚所未免,惟刘之问辈曾用以校定,则固尝有是书,不出南渡末也。国朝诸儒,讲求板本之学,致力《汉书》者多用南监本,此外如景佑本。(王念孙父子校。)闽本。(钱大昕校,明按察司按察使周采,提学副使周珫,巡海副使柯乔等刊。)汪本。(朱一新校明汪文盛刊。)德藩本。(叶德辉校明德王刊。)乾道本。(宋乾道中刊。)北监本。(以上二本,先谦校。)并备搜罗,间有甄采,良由文轨同途,众善咸萃,内府精椠,前无以加云。

  三刘《刊误》,出刘敞与其弟攽、子奉世撰。《宋史·敞传》云:字原父,临江新喻人。不言有此书,惟《做传》云:字贡父,邃史学,作《东汉刊误》,为人所称,司马光修《资治通鉴》,专职汉史。《奉世传》云:字仲冯,精《汉书》学而已。其实《两汉》皆有三刘评论,今书已亡,赖监本存之,斗南补遗,援引芜杂。(说详王氏《十七史商榷》。)颇有芟取,未从割弃。萧该《音义》,采自监本,虽非瑰室,亦资印证。明代史评大畅,竞逐空疏。国朝硕学云兴,考订精能,超逾前古。兹编广罗众家,去取务慎,沈文起《疏证》一书,以后事稽合前言,自为别派。今但取有关书义者,余屏不录。

  颜监《叙例》,言曲核古本,归其真正。《史记正义》论例云:《史》《汉》文字,相承已久,若悦字作说,闲字作间,智字作知,汝字作女,早字作蚤,缘古字少,通共用之。《史》《汉》本有此古字者,乃为好本。刘之问跋建安本《汉书》云:自颜氏后,又几百年,向之古字,日益改易,书肆所刊,祗今之世俗字耳,识者恨之,今得宋景文公所校善本,雌黄所加,字一从古。愚案从古之字,如供为共,伺为司,踪为纵,藏为臧,厢为箱,慰为尉,屡为娄,嗜为耆,尸为死,让为攘之类,或系最初正文,或出声近通借,非由古字之少,既展转借写,弥久失真,故东京文字不正,流弊斯极,而许氏《说文》出焉。刊本存真,不宜辄改,若概目为古字,其蔽也愚,或乃以为六书假借之旨,则去之愈远矣。

  汲古阁文字无定,如以字作,后多作以,桓字作桓,间亦作桓,及公孙贺等传赞,渊圣御名,悉仍其旧,或有讹脱乖误之处,并依前式,加以注正,书虽增新,板如逢故,惟官本刘宋注文,有隔断颜注者,辄为移易旧处,俾免违滞。

  颜监于杂家传记,择取綦严,如太公名字,四皓姓氏,虽登史志,并就刊落,可谓慎矣。《西京杂记》亦在屏除之列,沈文起诋之。(引见传中。)愚谓《杂记》不知撰人,初无妄说,又古事雅语,并资多识,师古弃而不取,而称引显相牴牾之《楚汉春秋》,不悟其伪托,抑又何也?今依沈说,仍采《杂记》。此外如《飞燕外传》之类,概不阑入。

  《王子》《功臣》《外戚恩泽侯表》所列,皆受国封,而司马贞之徒,或云名号,此大谬矣。其不见《地志》者,皆因免侯并省,亦有侯表相符,而《地志》不言侯国,则班氏失书也。其有先国而后县,或一国而前后两封,取核表志,原委咸在,疑讼已久,特为揭明。

  班志《地理》,存前古之轨迹,立来史之准绳,兼详水道源流,使后人水地相资,以求往迹,可谓功存千古者也。元魏郦道元《水经注》一书,于汉世水道曲折具存,实为疏实班志而作。前人引用,不得要领,兹编于郦注诸水,颠末毕备,同郡之水,则云自某县来,下入某县;隔郡之水,则云自某郡某县来,下入某郡某县,脉络毕贯,胪载无遗,更取历代水地诸书,为之疏通发明,订正讹谬,读者因郦证班,即汉考古,然后递推诸史,上下数千年地理,可以了然胸中。

  《律历》《天文》,颜监无注,国朝钱、李诸儒,洞贯刘术,更迭推衍三统,以明天文。图籍纷陈,管窥积岁,补直缺漏,藉竟全功。其余得失之林,开卷即了,远俟百世,不烦赘论。

  光绪二十六年岁次庚子二月初吉识于长沙城北葵园。

  引用诸书姓氏(非注本书者不列):萧该(兰陵人。隋国子监博士,山阴县公,著《汉书音义》,引见官本。)

  张佖(见上。有《校说》,引见官本。)

  宋祁(字子京。安州安陆人。宋翰林学士承旨,溢景文。有《校说》,引见官本。)

  刘敞(字原父。临江新喻人。宋集贤院学士。有《刊误》,引见官本。)

  刘攽(字贡父。敞弟。宋中书舍人。有《刊误》,引见官本。)

  刘奉世(字仲冯。敞子。宋端明殿学士。有《刊误》,引见官本。)

  吴仁杰(字斗南。昆山人。宋淳熙进士,国子学录。著《两汉刊误补遗》。)

  王应鳞(字伯厚。河南祥符人。宋淳佑进士,礼部尚书。著《艺文志考证》。)

  张照(字得天。江苏华亭人。官检讨,邢部尚书,谥文敏。见官本考证。)

  励宗万(直隶静海人。官编修,刑部侍郎。见官本考证。)

  陈浩(官詹事府詹事。见官本考证。)

  齐召南(字次风。浙江天台人。官检讨,礼部侍郎。见官本考证。)

  杭世骏(字大宗。号堇甫。浙江仁和人。官编修。见官本考证。)

  张永祚(官钦天监博士。见官本考证。)

  顾炎武(字宁人,一字亭林。江苏昆山人。诸生。著《日知录》。)

  阎若璩(字百诗。山西太原人。诸生。著《潜邱札记》。)

  何焯(字屺瞻。江苏长洲人。官编修。著《读书记》。)

  全祖望(字绍衣,一字谢山。浙江郸县人。官庶吉士。著《经史问答》、《地理志稽疑》。)

  王鸣盛(字凤喈,号西庄,晚号西沚。江苏嘉定人。官光禄寺卿。著《十七史商榷》。)

  钱大昕(字晓徵,号辛楣,一号竹汀。江苏嘉定人。官詹事府詹事。著《廿二史考异》、《三史拾遗》、《三统术衍》、《三统术钤》。)

  钱大昭(字晦之。一字竹庐。大昕弟。举孝廉方正。著《汉书辨疑》。)

  陈景云(字少章。江苏长洲人。县学生。著《两汉订误》。)

  李锐(字尚之。江苏元和人。诸生。著《三统木注》。)

  钱坫(字献之。大昕侄。副贡生。著《新斠注地理志》。)

  姚鼐(字姬传。安徽桐城人。官刑部郎中。著《惜抱轩笔记》。)

  王念孙(字怀祖。江苏高邮人。直隶永定河道。著《读书杂志》。)

  洪亮吉(字稚存。江苏阳湖人。官编修。著《四史发伏》。)

  段玉裁(字若膺,一字懋堂。江苏金坛人。举人。四川巫山县知县。著《地理志校正》。)

  刘台拱(字端临。江苏室应人。官训导。著《汉学拾遗》。)

  李赓芸(字生甫。号许斋。江苏嘉定人。官福建布政使。著《炳烛编》。)

  沈涛(字西雍。浙江嘉兴人。著《铜熨斗斋四史随笔》。)

  洪颐煊(字筠轩。浙江临海人。著《读书丛录》。)

  汪远孙(字小米。浙江钱塘人。著《地理志校本》。)

  吴卓信(字立峰,一字顼儒,江苏常熟人。著《地理志补注》。)

  梁玉绳(字曜北。浙江钱塘人。诸生。著《人表考证》。)

  王引之(字伯申。念孙子。官礼部尚书。谥文简。见《读书杂志》。)

  沈钦韩(字文起。江苏吴县人。著《汉书疏证》。)

  何若瑶(广东番禺人。)

  徐松(字星伯,直隶大兴人。官编修,内阁中书。著《西域传补注》、《地理志集释》。)

  翟云升(字文泉。山东莱州人。举人。著《校正古今人表》。)

  周寿昌(字荇农。湖南长沙人。官内阁学士,著《汉书注补正》。)

  汪士铎(字梅村。江苏上元人。举人。著《汉书释地略》。)

  陈澧(字兰甫。广东南海人。举人。著《地理志水道图说》。)

  李光廷(字恢垣。广东番禺人。官吏部主事。著《汉西域图考》。)

  张文虎(字啸山。江苏南汇人。著《舒艺室随笔》。)

  成蓉镜(字芙卿。江苏宝应人。举人。著《史汉骈枝》。)

  俞樾(字荫甫。浙江德清人。官编修。著《湖楼笔谈》。)

  同时参订姓氏:郭嵩焘(字筠仙。湖南湘阴人。官编修侍郎。)

  朱一新(字蓉生。浙江义乌人。官编修,御史。著《汉书管见》。参订时书尚未成。)

  李慈铭(字炁伯。浙江会稽人。进士,官御史。)

  缪荃孙(字筱珊。江苏江阴人。官编修。)

  沈曾植(字子培。浙江嘉兴人。进士。官户部主事。)

  王闿运(字王秋。湖南湘潭人。举人。)

  翟鸿(字子久。湖南善化人。官编修,侍郎。)

  杜贵墀:(字仲丹。湖南巴陵人。举人。)

  王启原(字理庵。湖南湘潭人。官江华训导。)

  李桢(字佐周。湖南善化人。附贡生。)

  叶德辉(字奂彬。湖南湘潭人。进士。官吏部主事。)

  皮锡瑞(字鹿门。湖南善化人。举人。)

  苏舆(字厚康。湖南平江人。举人。)

  陶宪曾(字伯成。湖南安化人。廪生。)

  陶绍曾(字仲甫。湖南安化人。县学生。)

  王文彬(字莲生。湖南长沙人。县学生。)

  王先和(字蕙庭。湖南长沙人。)

  王先惠(字敬吾。湖南长沙人。廪生。)

  王先恭(字礼吾。湖南氏沙人。附贡生。分省补用知府。)

  王先慎(字慧英,湖南长沙人。官道州训导。)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