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本志多取于《史记·封禅书》材料,加以修补而成。《封禅书》以秦皇、汉武的封禅为主题及命名,是篇冷潮热讽封建君主愚昧迷信的战斗檄文。《郊祀志》分上、下两分卷,以元封二、三年划线,完全是从平分材料的角度出发,而无其它用意。它所写先秦至汉武时代的郊祀和封禅的内容,多取于《封禅书》而略事修改,删去一些非议的字句,再补充了汉武以后至于王莽时期有关郊祀的内容,并记了匡衡、张谭、刘向、谷永、杜邺、王莽等关于郊祀之议,尤其详记了谷永论方士欺世惑众之言,揭露了王莽大搞迷信活动,最后指出:“究观方士祠官之变,谷永乏言,不亦正乎!不亦正乎!”可见班固受到司马迁批判封禅迷信的传统之影响、但他又有“祀者,所以昭孝事祖、通神明也”,“自神农、黄帝下历唐虞三代而汉得火焉”之论,说明其思想与司马迁相比,还是有差距的。此志与《封禅书》多用致疑之词,或曰“盖”,或曰“若”,或曰“云”,或曰“焉”,其语似乎舒缓,而含意则颇深刻。
《洪范》八政(1),三曰祀(2)。祀者,所以昭孝事祖,通神明也。旁及四夷,莫不修之;下至禽兽,豺獭有祭(3)。是以圣王为之典礼。民之精爽不贰(4),齐(斋)肃聪明者(5),神或降之,在男曰觋(6),在女曰巫(7),使制神之处位,为之牲器(8)。使先圣之后,能知山川,敬于礼仪,明神之事者,以为祝;能知四时牺牲,坛场上下(9),氏姓所出者(10),以为宗(11)。故有神民之官,名司其序,不相乱也。民神异业,敬而不默(12),故神降之嘉生(13),民以物序(14),灾祸不至,所求不匮(15)。
(1)《洪范》:《尚书》篇名。八政:古时国家施政的八个方面。《洪范》以食、货、祀、司空、司徒、司寇、宾、师为八政。(2)祀:祭祀。(3)豺獭有祭:《礼记·月令》:“季秋之月,豺祭兽。”“孟春之月,獭祭鱼。”(4)爽:明也。(5)斋肃:庄敬。(6)觋(xí):为人祷祝鬼神的男巫。(7)巫(wū):古时称能以舞降神的人。(8)牲:供祭祀用的牲畜。(9)坛场:积土为坛,平地为场。上下:谓天地之属神。(10)氏姓:谓神本所出,及血所当为主者。(11)宗:即宗人、太宗、上宗之宗。名异实同。
(12)黩(dú):玷污;污辱。(13)嘉生:谓嘉谷。(14)物序:当作“物享”。王念孙曰:“‘序’,当按《楚语》作‘享’。应劭曰:‘嘉生,嘉谷也。’嘉谷既生,则民取之以供粢盛,故曰‘神降之嘉生,民以物享’也。”(15)匮:乏也。
及少吴之衰(1),九黎乱德(2),民神杂扰,不可放物(3)。家为巫史,享祀无度,黩齐(斋)明而神弗蠲(4)。嘉生不降,祸灾荐臻(5),莫尽其气(6)。颛顼受之(7),乃命南正重司天以属神,命火正黎司地以属民,使复旧常,亡(无)相侵黩。
(1)少昊:传说为古代部落首领,黄帝之子。或作少皞。(2)九黎:谓古代诸部落。(3)放(fǎng):依也。物:事也。(4)蠲:清洁。(5)荐臻:重至,再来,(6)莫尽其气:不究其性命。(7)颛顼:传说为古代部落首领。
自共工氏霸九州(1),其子曰句龙,能平水土,死为社祠(2)。有烈山氏王天下(3),其子曰柱,能殖百谷,死为稷祠(4)。故郊祀社稷,所从来尚矣(5)。
(1)共(gōng)工氏:古代传说之神,与颛顼争为帝,有头触不周山的故事。(2)社祠:土地神祠。(3)烈山氏:炎帝。(4)稷祠:五谷神祠。(5)尚:久远。
《虞书》曰(1),舜在璇玑玉衡(2),以齐七政(3)。遂类(■)于上帝(4),禋于六宗(5),望秩于山川(6),遍于群神。揖五瑞(7),择吉月日,见四岳诸牧(8),班瑞(9)。岁二月,东巡狩(10)。至于岱宗(11)。岱宗,泰山也。柴(12),望秩于山川。遂见东后(13)。东后者,诸侯也。合时月正日(14),同律度量衡(15),修五礼五乐(16),三帛二生(牲)一死为贽(17)。五月,巡狩至南岳。南岳者,衡山也(18)。八月,巡狩至西岳。西岳者,华山也(19)。十一月,巡狩至北岳。北岳者,恒山也(20)。皆如岱宗之礼。中岳,嵩高也(21)。五载一巡狩(22)。
(1)《虞书》:谓《尚书·虞书》。自“在璇玑玉衡”至“五载一巡狩”,见今本《尚书·虞书·舜典》。(2)舜:相传为古代部落联盟首领。在:观察。璇(xuán):美玉。玑(jī):观察天象的仪器,汉时称浑天仪。衡:古时观察天象用的长管。(3)七政:日、月、及金、木、水、火、土五星。此言舜观察玑衡,以齐同五星之政,度合天意。(4)类:祭天。上帝:天也。(5)禋(yīn):升烟以祭,古时祭神的典礼。六宗:古代尊祀的六神。诸说不一。一说星、辰、风伯、雨师、司中、司命。一说日、月、星辰、泰山、河、海。一说水、火、雷、风、山、泽。一说四时、寒暑、日、月、星、水旱。(6)望秩:望祭,谓按等级望祭山川。(7)揖:与“辑”同,合也。五瑞:古时公、侯、伯、子、男等诸侯作符信用的五种瑞玉。(8)四岳诸牧:谓四方诸侯。(9)班:颁布。(10)巡狩:古时天子视察诸侯称巡狩。狩,通“守”,诸侯为天子守土。(11)岱宗:泰山的别称。(12)柴:古时祭祀之一。烧柴以祭。(13)东后:东方诸侯。(14)合时月正日:谓调整四时节气、月之大小、日之长短。合:调整之意。时:四时。月:十二月。日:三百六十日。(15)同:统一。律:音律。度:谓丈尺。量:谓斜斗。衡:谓斤两。(16)修:整治。五礼:谓吉(祭祀)、凶(丧葬)、宾(朝会)、军(军旅)、嘉(冠婚)等五礼。五乐:谓春则琴瑟,夏则笙竽,季夏则鼓,秋则钟,冬则磐。五乐,《封禅书》作“五玉”。(17)三帛:谓玄、纁、黄三色之帛。帛,丝织品。二牲:羔、雁。一死:雉。贽(zhì):所送礼物。(18)南岳衡山:指安徽霍山县西南之天柱山。(19)西岳华山:在今陕西华阴县南。(20)北岳恒山:在今河北曲阳县西北。(21)中岳嵩高:即嵩山,又名太室山。在今河南登封县北。(22)以上皆《尚书·舜典》所载内容。
禹遵之(1)。后十三世(2),至帝孔甲(3),淫德好神,神黩(4),二龙去之(5)。其后十三世(6),汤伐桀(7),欲迁夏社(8),不可,作《夏杜》(9)。乃迁烈山子柱,而以周弃代为稷祠(10)。后八世(11),帝太戊有桑榖生于廷(12),一暮大拱(13),惧。伊陟曰(14):“妖不胜德。”太戊修德,桑榖死。伊涉赞巫咸(15)。后十三世(16),帝武丁得傅说为相(17),殷复兴焉,称高宗。有雉登鼎耳而雒(18),武丁惧。祖己曰(19):“修德。”武丁从之,位以永宁。后五世(20),帝乙嫚神而震死(21)。后三世(22),帝纣淫乱(23),武王伐之(24)。由是观之,始未尝不肃祇(25),后稍怠嫚(慢)也。
(1)禹:传说为古代部落联盟首领,其子启建立了夏朝。(2)十三世:谓启、太康、仲康、相、少康、杼、槐、芒、泄、不降、扃、厪、孔甲。(3)孔甲:夏代第十四代君,在位三十一年。(4)神黩:谓怠慢于神。黩,通“■”,轻慢不敬。(5)二龙去之:传说天赐孔甲二龙以骑乘,后因孔甲怠慢于神,二龙乃去。(6)十三世:“十”字衍。孔甲之后,为皋(昊)、发(敬)、桀三世。《封禅书》作“三世”,是。(7)汤:又名成汤。商代开国之君。子姓,名履,一名天乙。汤伐夏桀而有天下。桀,夏末代君主。姒姓,名癸,暴虐,被汤诛灭。(8)夏社:夏代土神祠。(9)《夏社》:《尚书》篇名,已佚。(10)弃:即后稷。周的先粗。相传其母曾欲弃之不养,故名弃。(11)后八世:商汤以后八世,即太丁、外丙、仲壬、太甲、沃丁、太康、小甲、雍己。(12)太戊:商第十代君主。桑、榖(gǔ):桑树、楮树。(13)一暮大拱:一个晚上长大为两手合围粗。拱,两手合围。(14)伊陟(zhì):太戊之臣,伊尹之子。(15)赞:陈说;告诉。巫咸:商臣,主管祈神之事。(16)后十三世:自太戊以后十三世,即仲丁、外壬、河亶甲、祖乙、祖辛、沃甲、祖丁、南庚、阳甲、盘庚、小辛、小乙、武丁。(17)武丁:殷高宗,用傅说(yuè)为相,在位五十九年。(18)雉:野鸡。雒(gòu):鸣。(19)祖己:殷贤臣。(20)后五世:武丁以后五世,即祖庚、祖甲、廪辛、康丁、武乙。(21)帝乙:武乙,在位四年,以革囊盛血,仰而射之,名曰射天,后被巨雷震死。(22)后三世:武乙以后三世,即文丁、帝乙、帝辛。(23)纣:即帝辛,商末代君主,暴虐无道,经牧野之战,兵败自焚,在位三十三年。(24)武王:姓姬,名发,周文王之子,灭商后建立周朝,在位十九年。(25)肃祗(zhī):恭敬;谨慎。
周公相成王(1),王道大洽,制礼作乐,天子曰明堂辟雍(2),诸侯曰泮宫(3),郊祀后稷以配天,宗祀文王于明堂以配上帝(4)。四海之内各以其职来助祭。天子祭天下名山大川,怀柔百神,咸秩无文(5)。五岳视三公(6),四渎视诸侯(7)。而诸侯祭其疆内名山大川,大夫祭门、户、并、灶、中霤五祀(8),士庶人祖考而已。各有典礼,而淫祀有禁(9)。
(1)周公:姓姬,名旦,武王之弟,辅助武王伐纣。成王继位年幼,周公摄政,制礼作乐,平定叛乱。相(xiàng):辅助。成王:姬诵,武王之子。(2)明堂:古代帝王宣明政教之处。辟雍:周朝为贵族子弟所设的学校。(3)泮(pào)宫:西周诸侯所设的学校。(4)宗祀:在宗庙祭祀。文王:姓姬,名昌,武王之父。(5)咸秩无文:谓原无礼文者,皆按次序祭祀之。(6)视:比照(谓其礼物之数)。(7)四渎:江、河、淮、济四水称渎。(8)中霤:古代五祀之一,即后来的宅神。(9)淫祀:指不合礼制的祭祀。
后十三世(1),世益衰,礼乐废。幽王无道(2),为犬戎所败(3),平王东徙洛邑(4)。秦襄公攻戎救周(5),列为诸侯,而居西,自以为主少昊之神,作西畤(6),祠白帝(7),其牲用驹黄牛羝羊各一云(8)。
(1)后十二世:有误。自成王之后,历康王、昭王、穆王、共王、懿王、孝王、夷王、厉王、宣王,至幽王,凡十世,“三”字衍。《封禅书》作“后十四世”,也误。(2)幽王:姓姬,名宫涅,荒淫无道,被杀,失国。(3)犬戎:古代西戎族名。
(4)平王:名宜臼。东徙洛邑。洛邑,在今河南洛阳市。(5)秦襄公:春秋时秦国君主,前777——前766年在位。(6)西畤(zhì):祭白帝之坛。 (7)白帝:古称西方的大帝。(8)(liú)驹:赤身黑鬣的幼马。秦以马为牲,乃循西戎之俗(沈钦韩说)。羝(dī)羊:公羊。
其后十四年(1),秦文公东猎■渭之间(2),卜居之而吉(3)。文公梦黄蛇自天下属地(4),其口止于鄜衍(5)。文公问史敦(6),敦曰:“此上帝之徵,君其祠之。”于是作鄜畤(7),用三牲郊祭白帝焉(8)。
(1)其后十四年:《封禅书》作“其后十六年”,误。齐召南曰:“案,《封禅书》作‘其后十六年’。以《十二诸侯年表》核之,周平王元年,秦襄公之八年也,初立西畤;及文公十年作鄜畤,恰十四年,此文是也。”(2)秦文公:春伙时秦君,前765——前716年在位。■(qiān)、渭:二水名。在今陕西省境内。(3)卜居;以占卜选择居处。秦文公徙都于■(邑名,在今陕西陇县南)。(4)属(zhǔ):连接;附着。(5)鄜(fū):古地名,后设县。今陕西富县。衍:三辅谓山阪间为衍。(6)史敦:秦之太史,名敦。(7)鄜畤:祭白帝之坛。(8)三牲:牛、羊、豕三种牲。
自未作鄜畤,而雍旁故有吴阳武畤(1),雍东有好畤(2),皆废无祀。或曰:“自古以雍州积高(3),神明之隩(4),故立畤郊上帝,诸神祠皆聚云。盖黄帝时尝用事(5),虽晚周亦郊焉(6)。”其语不经见(7),缙绅者弗道(8)。
(1)雍:邑名。在今陕西凤翔县南。吴阳:地名。在雍附近。武畤:秦祭神之处。(2)好畤:秦祭天之处。(3)雍州:古九州之一。(4)隩(yù,又读ào):通“墺”。四方可居之地。(5)黄帝:号轩辕氏。传说为我国中原各族共同的祖先。(6)晚:谓末时。(7)经:常也。(8)缙绅:同“搢绅”、“荐绅”。指古时官宦的装束,亦作官宦的代称。
作鄜畤后九年,文公获若石云(1),于陈仓北阪城祠之(2)。其神或岁不至,或岁数(3)。来也常以夜,光辉若流星,从东方来,集于祠城(4),若雄雉,其声殷殷云(5),野鸡夜鸣(6)。以一牢祠之(7),名曰陈宝(8)。
(1)若石:质似玉石。(2)陈仓:邑名。在今陕西宝鸡市东。北坂:山名。在今陕西宝鸡市东南。城祠之:谓筑城作祠以祠之。(3)或岁数:《封禅书》作“或岁数来”,是。(4)祠城:即在北坂上所筑之城祠。(5)殷殷(yǐnyǐn):象声词。云:语辞。(6)野鸡:野地所畜之鸡,不是雉。(7)一牢:一种祭祀用的牺牲。(8)臣瓒曰:“陈仓县有宝夫人祠,或一岁二岁与叶君合。叶君神来时,天为之殷殷雷鸣,雉为之雒也。”
作陈宝祠后七十一年(1),秦德公立(2),卜居雍。子孙饮马于河(3),遂都雍。雍之诸祠自此兴。用三百牢于鄜畤(4)。作伏祠(5)。磔狗邑四门(6),以御蛊灾(7)。
(1)作陈宝祠后七十一年:齐召南曰:“‘作陈宝祠后七十一年,秦德公立,卜居雍’,《封禅书》云‘作鄜畤后七十八年’。以《年表》核之,自文公作陈宝祠至德公元年,正七十一年;若自文公作鄜畤计之,当作八十年。凡此类,皆班氏密于《史记》。(2)秦德公:春秋时秦君。前677——前676年在位,都于雍。(3)河:黄河。(4)三百牢:即牺牲三百。《史记·秦本纪》云:“以牺三百牢祠鄜畤。”与此同。有说,百乃“白”之误,祭西帝贵用白色牢,且按礼,祭郊不用三百牢。(5)伏祠:伏日祭祀之祠。夏至到立秋之间有三伏(初伏、中伏、末伏)。(6)磔(zhé):古时分裂祭牲以祭神曰磔。邑四门:城邑之四门。(7)蛊灾:恶性灾祸。
后四年(1),秦宣公作密■于渭南(2),祭青帝。
(1)后四年:《封禅书》作“德公卒,其后四年”,更明确。(2)秦宣公:春秋时秦君,前675——前664年在位。密■:秦祭青神之坛。密■作于秦宣公四年(前672)。渭南:渭水之南。
后十二年(1),秦穆公立(2),病卧五日不寤(3);寤,乃言梦见上帝,上帝命穆公平晋乱(4)。史书而藏之府(5)。而后世皆曰上天(6)。
(1)后十三年:《封禅书》作“后十四年”,误。自秦宣公五年至穆公元年(前671——前659),为十三年。(2)秦穆公:春秋五霸之一,前659——前621年在位。(3)寤(wù):睡醒。(4)晋:春秋时晋国。晋乱:谓晋献公宠幸骊姬,杀太子申生,面引起统治集团内部争权斗争。(5)史:官名。掌记事、保管图书等。府:谓藏书之处。(6)上天:《封禅书》作“秦穆公上天”。
穆公立九年,齐桓公既霸(1),会诸侯于葵丘(2),而欲封禅(3),管仲曰(4):“古者封泰山禅梁父者七十二家(5),而夷吾所记者十有二焉(6)。昔无怀氏封泰山(7),禅云云(8);伏羲封泰山(9),禅云云;神农氏封泰山(10),禅云云;炎帝封泰山(11),禅云云;黄帝封泰山,禅亭亭(12);颛顼封泰山(13),禅云云;帝喾封泰山(14),禅云云;尧封泰山(15),禅云云;舜封泰山,禅云云;禹封泰山,禅会稽(16);汤纣泰山,禅云云;周成王封泰山,禅于社首(17):皆受命然后得封禅。”桓公曰:“寡人北伐山戎(18),过孤竹(19);西伐(20),束马县(悬)车(21),上卑耳之山(22);南伐至召陵(23),登熊耳山(24),以望江汉(25)。兵车之会三(26),乘车之会六(27),九合诸侯(28),一匡天下(29),诸侯莫违我。昔三代受命(30),亦何以异乎?”于是管仲睹桓公不可穷以辞(31),因设之以事,曰:“古之封禅,鄗上黍(32),北里禾(33),所以为盛(34);江淮间一茅三脊(35),所以为藉也(36)。东海致比目之鱼(37),西海致比翼之鸟(38)。然后物有不召而自至者十有五焉。今凤皇麒麟不至(39),嘉禾不生,而蓬蒿藜莠茂(40),鸱枭群翔(41),而欲封禅,无乃不可乎(42)?”于是桓公乃止。
(1)齐桓公:春秋五霸之一,前685——前643年在位。(2)葵丘:邑名。在今河南兰考东北。葵丘之会是在前651年。(3)封禅:古代君王为了树立神圣地位与表明功德,在泰山上筑土为坛以祭天,表示报答上天之功,称封;在梁父山(泰山支脉)上划区以祭地,表示报地之功,称禅。(4)管仲(?——前645):即管敬仲,名夷吾,字仲,齐桓公之卿。管仲关于封禅的言论,今《管子·封禅》已佚。(5)古者封泰山禅梁父者七十二家:《庄子》曰:“易姓而王,封于泰山、禅于梁父者七十有二代。”《韩诗外传》云:孔子升泰山,观易姓而王,可得而数者七十余人,不得而数者万数也。(6)有:通“又”。用于整数与零数之间。(7)无怀氏:传说是远古部落首领,在伏羲氏之前,见《庄子》。(8)云云:山名。泰山支脉,在梁父山东。(9)伏羲:远古部落首领,传说他教民结网,从事渔业畜牧。(10)神农氏:远古部落旨领。传说为农业和医药的发明者。(11)炎帝:传说是神农氏的后代。(13)亭亭:山名,泰山支脉,在今山东泰安西。(13)颛顼:传说为古代部落首领。号高阳氏。(14)帝喾(kǔ):传说为古代部落首领,号高辛氏。(15)尧:古代部落联盟首领。号陶唐氏,名放勋,晚年传位于舜。(16)会(kuài)稽:山名。在今浙江绍兴市东南。(17)社首:山名。在今山东泰安西南。(18)山戎:又称北戎。眷秋时处于今河北省东部。(19)孤竹:春秋时国名。处于今河北卢龙县。(20)西伐:《封禅书》作“西伐大夏,涉流沙”。疑此《志》脱文。(21)束马悬车:谓行山路时,包裹马脚,挂牢车子,以防跌滑。(22)卑耳山:即辟耳山。在今山西平陆西北。(23)召(shào)陵:邑名。在今河南郾城东。(24)熊耳山:在今湖南益阳东。东西两峰,状如熊耳,故名。(25)江、汉:二水名。即今长江、汉江。(26)兵车之会三:谓齐桓公于鲁庄公十三年(前681),与鲁、宋、陈、蔡、邾等诸侯会盟于北杏(今山东东阿北),以平宋乱;于鲁僖公四年(前656),会诸侯之师,侵蔡,蔡溃,遂伐楚,次于陉;于鲁僖公六年(前654),会宋、陈、卫、曹等诸侯伐郑围新城。(27)乘车之会六:齐桓公于鲁庄公十四年(前680)冬,与鲁、宋、卫、郑等国诸侯会盟于鄄(今山东鄄城北),于鲁庄公十五年(前679)又会盟于鄄,于鲁庄公十六年(前678)冬,与鲁、宋、陈、卫、郑、许、滑、滕等国诸侯会盟于幽(幽州),于鲁僖公五年(前655),与鲁、宋、陈、卫、郑、许、曹等国诸侯会盟于首止(今阿南睢县东南),于鲁僖公八年(前652),与鲁、宋、卫、许、曹、陈等国诸侯会盟于洮(今山东鄄城西),于鲁僖公九年(前651)、会盟于葵丘(今河南民权东北)。(28)合:会合;会盟。九合:指三次兵车之会、六次乘车之会。(29)匡:正也。一匡天下:谓拯救了天下。或谓确定了周襄王的权位。或谓阳谷之会令诸侯云“无障谷,无贮粟,无以妾为妻”,天下皆从,故云一匡。(30)三代:谓夏、商、周。(31)穷:穷尽。穷以辞:意谓使之理屈辞穷。(32)鄗(hào)上:地名。今河北高邑东。(33)北里:地名。地点不详。(34)盛(chéng):谓装于祭器的粮食。(35)江、淮:长江、淮河。茅:草名。三脊:茅草秆有三棱。古称灵茅。(36)藉(jiè):铺垫于地。古时将白茅铺地,以便席地而坐。(37)致:给与。比目鱼:即鲽。旧时谓此鱼一目,须两两相合,才能游行。(38)西海:谓西方极远处。比翼鸟:传说此乌一目一翼,两两相得才能飞。(39)凤皇:即凤凰。传说为祥瑞之鸟。雄曰凤,雌曰凰。麒麟:传说为仁兽。雄曰麒,雌曰麟,其状似鹿,牛尾,马蹄,一角,背毛五彩,不食生物。(40)蓬、蒿(hāo)、藜、莠(yǒu):皆草名。或微贱,或秽恶。(41)鸱(chī):猫头鹰之类。枭(xiāo):通“鸮”。鸱鸮科鸟类的通称。(42)毋乃:岂不。
是岁,秦穆公纳晋君夷吾(1)。其后三置晋国之君(2),平其乱。穆公立三十九年而卒。
(1)夷吾:晋惠公之名。(2)三置晋君:指秦穆公相继三次安排晋国的惠公、怀公、文公。
后五十年,周灵王即位(1)。时请侯莫朝周,苌弘乃明鬼神事(2),设射不来(3)。不来者,诸侯之不来朝者也。依物怪,欲以致诸侯。诸侯弗从,而周室愈微。后二世,至敬王时(4),晋人杀苌弘(5)。
(1)周灵王:姬泄心,前571——前545年在位。(2)苌弘:周大夫。有方术。(3)设射不来:《封禅书》作“设射狸首”。狸首,本为逸诗篇名。诗有“射诸侯首不朝者”句。狸,一名“不来”。苌弘借此以惩不来朝的诸侯。(4)(周)敬王:姬丐。前519——前477年在位。(5)晋人杀苌弘:鲁哀公三年(前493),晋人讨周,周杀苌弘。参考《左传》哀公三年。
是时,季氏专鲁(1),旅于泰山(2),仲尼讥之(3)。
(1)季氏:指季桓子。专鲁:专鲁国之政。(2)旅:动词。祭山。(3)仲尼:孔子之字。孔子以为诸侯之陪臣祭泰山,乃僭礼行为。参见《论语·八佾篇》。
自秦宣公作密畤后二百五十年,而秦灵公于吴阳作上畤(1),祭黄帝;作下畤,祭炎帝。
(1)秦灵公:前424—前415年在位。吴阳:地名。吴山之阳,在今陕西宝鸡市西北。
后四十八年,周太史儋见秦献公曰(1):“周始与秦国合而别,别五百载当复合(2),合七十年而伯(霸)王出焉(3)。”儋见后七年,栎阳雨金(4),献公自以为得金瑞,故作畦畤栎阳(5),而祀白帝。
(1)太史儋(dān):周史官,名儋。秦献公:赢师,前384——前362年在位。(2)周与秦……当复合:谓周、秦原来相合,西周末年秦为诸侯则离别,至秦昭襄王五十二年,西周君自归献邑则为复合。(3)七十:当作“十七”。自秦昭王灭周,至秦王政诛嫪毐,止十七年。《封禅书》作“十七年”。(4)栎(yuè)阳:邑名。在今陕西临潼东北。雨(yù):下也。动词。(5)畦(qí)畤:秦祭坛名。
后百一十岁(1),周赧王卒(2),九鼎入于秦(3)。或曰,周显王之四十二年(4),宋大丘社亡(5),而鼎沦没干泗水彭城下(6)。
(1)百一十岁:《封禅书》作“百二十岁”。(2)周赧王:姬延,前314——前256年在位。(3)九鼎:传说夏禹铸九鼎,以象九州,三代奉为传国之宝。或谓秦灭周取九鼎,其中一只沉于泗水。(4)周显王(名高)四十二年:前327年:(5)宋:战国时宋国。大丘社:社名。亡:谓社主亡失,(6)泗水:源于山东泅水具东蒙山,南流入淮。彭城:邑名。今江苏徐州市。
自赧王卒后七年,秦庄襄王灭东周(1),周祀绝。后二十八年,秦并天下(2),称皇帝。
(1)秦庄襄王:嬴子楚,前249——前247年在位。(2)秦并天下:事在前221年。
秦始皇帝既即位(1),或曰:“黄帝得土德,黄龙地螾见(现)(2)。夏得木德,青龙止于郊(3),草木■茂(4)。殷得金德,银自山溢。周得火德,有赤乌之符(5)。今秦变周,水德之时。昔文公出猎,获黑龙,此其水德之瑞。”于是秦更名河曰“德水”,以冬十月为年首,色尚黑,度以六为名(6),音上(尚)大吕(7),事统上(尚)法(8)。
(1)秦始皇帝:赢政,前246——前210年在位。(2)地螾(yǐn):大蚯蚓。(3)止:栖息。(4)■:同“畅”。(5)赤乌之符:传说周武王伐纣,有火如赤乌自天而降,乃王者受命之征兆。符:符命。(6)度:制度,法度。以六为名:水北方黑,终数为六,故以方六寸为符,六尺为步,法冠六寸,舆六尺,乘六马,等等。(7)音:音律。大吕:十二律之一。(8)事:渭政事。法:法治;法令。
即帝位三年,东巡狩郡县,祠驺峄山(1),颂功业(2)。于是从齐鲁之儒生博士七十人(3),至于泰山下。诸儒生或议曰:“古者封禅为蒲车(4),亚伤山之土石草木;扫地而祠,席用苴秸(5),言其易遵也。”始皇闻此议各乖异,难施用,由此黜儒生(6)。而遂除车道,上自泰山阳(7)。至颠(巅),立石颂德,明其得封也。从阴道下(8),禅于梁父。其礼颇采泰(太)祝之祀雍上帝所用(9),而封臧(藏)皆秘之,世不得而记也。
(1)驺:县名。今山东邹县。峄山:山名。在今山东邹县。(2)颂功业:谓刻石自著功业。(3)齐、鲁:原为先秦诸侯国。齐为秦所灭,鲁为楚所灭。秦统一时为地名,在今山东省境。博士:官名。(4)蒲车:以薄草裹轮的车常用以祭告天地或迎接贤士。(5)苴(zū)秸:草席。(6)黜(chù):贬退。(7)阳:山南曰阳,山北曰阴。(8)阴道:山北之道。(9)太祝:官名。掌祭祀之事。
始皇之上泰山,中阪遇暴风雨(1),休于大树下。诸儒既黜,不得与封禅(2),闻始皇遇风雨,即讥之。
(1)中阪:山坡中段。(2)与(yù):参与。
于是始皇遂东游海上,行礼祠名山川及八神,求仙人羡门之属(1)。八神将自古而有之;或曰太公以来作之(2)。齐所以为齐(脐),以天齐(脐)也(3)。其祀绝,莫知起时。八神,一曰天主,祠天齐。天齐渊水(4),居临甾南郊山下下者(5)。二曰地主,祠泰山梁父。盖天好阴,祠之必于高山之下畤,命曰“畤”;地贵阳,祭之必于泽中圜丘云(6)。三曰兵主,祠畤尤(7)。蚩尤在东平陆监乡(8),齐之西竟(境)也。四曰阴主,祠三山(9);五曰阳主,祠之罘山(10);六曰月主,祠(之)莱山(11):皆在齐北,并(傍)勃海(12)。七曰日主,祠盛山(13)。盛山斗(陡)入海(14),最居齐东北阳(15),以迎日出云。八曰四时主,祠琅邪(16)。琅邪在齐东北(17),盖岁之所始。皆各用牢具祠畤,而巫祝所损益(18),圭币杂异焉(20)。
(1)羡门:古时仙人,名子高。(2)太公:太公望,姓姜,名尚,俗称姜太公。(3)齐:通“脐”。天脐:天中央。(4)渊水:泉水。(5)临甾:邑名。在今山东淄博市东北。下下:谓最下。师古曰:“临甾城南有天齐水,五泉并出,盖谓此也。”
(6)圜丘:祭天的圆形高台。(7)蚩(chī)尤:传说为黄帝时诸侯,被黄帝所杀,冢在东平陆监乡。此作地名。(8)东平陆:县名。在今山东东平县东。监乡:乡名。
(9)三山:即参山。汉时在东莱郡曲成县境。在今山东掖县北。(10)之罘(fú)山:在今山东烟台市北。(11)莱山:在今山东黄县东南。(12)并(bàng):通“傍”。挨着。勃海:今渤海。(13)盛山:即成山。《封禅书》作“成山”,在今胶东半岛东端。(14)斗:通“陡”。陡峭。(15)阳:《封禅书》作“隅”。(16)琅邪:山名。在今山东胶南县西南。(17)东北:《封禅书》作“东方”,较为准确。(18)牢具:盛有牺牲的器皿。(19)巫祝:司祭祀之人。损益:减增。(20)圭币:祭祀用的玉、帛。
自齐威、宣时(1),驺(邹)子之徒论著终始五德之运(2),及秦帝而齐人奏之(3),故始皇采用之。而宋毋忌、正伯侨、元尚、羡门高最后,皆燕人,为方(仿)仙道(4),形解销化(5),依于鬼神之事。驺衍以阴阳主运显于诸侯(6),而燕齐海上之方士传其木不能通(7),然则怪迂阿谀苟合之徒自此兴(8),不可胜数也(9)。
(1)齐威、宣:齐威王、齐宣王。(2)驺子:驺衍。驺,亦作“邹”。终始五德:谓水、火、木、金、土相生相克,终而复始,说明王朝兴废的原因,并论证适应其变化的制度。(3)帝:称帝。(4)方:通“仿”。效法。(5)形解销化:形体解脱。意谓学道成仙。(6)阴阳主运:邹衍著《主运篇》,以阴阳变化与“天人感应”说解释王朝更替。(7)方士:方术之士。(8)怪迂:犹诡怪。(9)不可胜数(shēngshǔ):谓数之不尽。
自威、宣、燕昭使人入海求蓬莱、方丈、瀛洲(1)。此三神山者,其传在勃海中(2),去人不远。盖尝有至者,诸仙人及不死之药皆在焉。其物禽兽尽白,而黄金银为宫阙。未至,望之如云;及到,三神山反居水下,水临之,患且至,则风辄引船而去,终莫能至云。世主莫不甘心焉(3)。
(1)燕昭:战国时燕昭王。蓬莱、方丈、瀛洲:传说为东海中三座神仙所居的山。故总称三神山。(2)传:传说。(3)甘心:谓羡慕不已。
及秦始皇至海上,则方士争言之。始皇如恐弗及,使人赍童男女入海求之(1)。船交海中(2),皆以风为解(3),曰未能至,望见之焉。其明年,始皇复游海上,至琅邪,过恒山,从上党归(4)。后三年,游碣石(5),考入海方士(6),从上郡归(7)。后五年,始皇南至湘山(8),遂登会稽(9),并海上,几(冀)遇海中三神山之奇药。不得,还到沙丘崩(10)。
(1)赍(jī):携带。(2)交:往来相锗。(3)皆以风为解:皆以因风不得至为解说。(4)上党:郡名。治长子(在今山西长子西南)。(5)碣石:山名。在今河北昌黎北。(6)考:谓验其虚实。(7)上郡:郡名。治肤施(在今陕西榆林东南)。(8)湘山:一名君山,又名洞庭山。在今湖南岳阳西洞庭湖中。(9)会稽:山名。在今浙江绍兴市东南。(10)沙丘:在今河北广宗西北。
二世元年(1),东巡碣石,并(傍)海,南历泰山,至会稽,皆礼祠之,而刻勒始皇所立石书旁,以章始皇之功德(2)。其秋,诸侯叛秦。三年而二世弑死(3)。
(1)二世:秦二世胡亥。二世元年:前209年。(2)章:表彰。(3)二世弑死:前207年,二世被赵高所杀。
始皇封禅之后十二年而秦亡。诸儒生疾秦焚《诗》《书》(1),诛灭文学(2),百姓怨其法,天下叛之,皆说曰(3):“始皇上泰山,为风雨所击,不得封禅云。”此岂所谓无其德而用其事者邪(4)?
(1)疾:憎恨。秦:景祐本作“秦皇”。(2)文学:指文学之士。(3)说:《封禅书》作“讹”。(4)无其德而用其事者:意谓秦始皇无其德而搞封禅。
昔三代之居皆河洛之间(1),故嵩高为中岳,而四岳各如其方,四渎咸在山东(2)。至秦称帝,都咸阳(3),则五岳、四渎皆并在东方。自五帝以至秦(4),迭兴迭衰(5),名山大川或在诸侯,或在天子,其礼损益世殊,不可胜记。及秦并天下,令祠官所常奉天地名山大川鬼神可得而序也(6)。
(1)河、洛:黄河、洛水。(2)山东:指崤山或华山以东地区。(3)咸阳:都邑名。在今陕西咸阳市东北。(4)五帝:指黄帝、颛顼、帝喾、尧、舜。参见《史记·五帝本纪》。(5)迭:交替;轮流。(6)序:排列次序。
于是自崤以东(1),名山五,大川祠二。曰太室。太室,嵩高也。恒山,泰山,会稽,湘山。水曰泲(济),曰淮。春以脯酒为岁祷(2),因泮冻(3);秋涸冻(4);冬塞(赛)祷祠(5)。其牲用牛犊各一(6),牢具圭币各异。自华以西(7),名山七,名川四。曰华山,薄山。薄山者,襄山也(8)。岳山(9),歧山(10),吴山(11),鸿冢(12),渎山。渎山,蜀之岷山也(13)。水曰河,祠临晋(14);沔(15),祠汉中(16);湫渊(17),祠朝那(18);江水(19),祠蜀(20)。亦春秋泮涸祷塞(赛)如东方山川;而牲亦牛犊牢具圭币各异。而四大冢鸿、歧、吴、岳(21),皆有尝禾(22)。陈宝节来祠(23),其河加有尝醪(24)。此皆雍州之域(25),近天子都,故加车一乘,驹四。霸、产、丰、涝、泾、渭、长水(26),皆不在大山川数,以近咸阳,尽得比山川祠,而无诸加(27)。■、洛二渊(28),鸣泽、蒲山、岳壻山之属(29),为小山川,亦皆祷塞(赛)泮涸祠,礼不必同。而雍有日、月、参、辰、南北斗、荧惑、太白、岁星、填星、辰垦、二十八宿、风伯、雨师、四海、九臣、十四臣、诸布、诸严、诸逐之属(20),百有余庙。两亦有数十祠。于湖有周天子祠(31)。于下邦有天神(30)。丰、镐有昭明、天子辟池(33)。于杜、毫有五杜主之祠、寿星祠(34);而雍、菅庙祠亦有杜主(35)。杜主,故周之右将军(36),其在秦中最小鬼之神者也(37)。各以岁时奉祠。
(1)崤(yáo):崤山。在今河南省西部。(2)脯(fǔ):干肉。岁:一年的农事收成。(3)泮(pàn):解也。(4)涸:与“沍(hù)”同。冻结。(5)塞:通“赛”。酬报神灵。祷:祈祷。(6)犊(dú):小牛。(7)华:华山。(8)薄山:即襄山。亦即雷首山,在今山西永济县南。(9)岳山:在今陕西武功县境。(10)岐山:在今陕西岐山县北。(11)吴山:在今陕西陇县南。(12)鸿蒙:山名。在今陕西凤翔县东。(13)渎山:即岷山,在今四川省境。(14)临晋:县名。在今陕西大荔东。(15)沔(miǎn):水名。汉水上游。(16)汉中:郡名。这里指郡治南郑(今陕西汉中市)。(17)湫(jiǎo)渊:湖名。在今宁夏固原县。(18)朝那:县名。在今宁夏固原东南。(19)江水:长江。(20)蜀:郡名。这里指郡治成都(今四川成都)。(21)冢:山顶曰冢。谓高山。(22)尝:古时秋祭名。尝禾:以新谷祭祀。(23)节:时节。(24)其:王先谦曰,“‘其’字无义,当为‘及’。谓陈宝及河祠祭礼同也。”施之勉曰:“其,指物辞也。谓祠河加有尝醪也。王说陈宝及河祠祭礼同,非是。”醪(láo):酒酿。引申为浊酒。(23)雍州:古九州之一。其他约当今陕西、宁夏、甘肃、青海等境。(28)霸、产、丰、涝、泾、渭、长水:皆水名。霸水,在今西安市东入渭水。产:浐水,源于陕西兰田县西南山谷中,至西安市东南合于霸水。丰:沣水,源于陕西户县东南终南山,北流至咸阳市东南入渭水。涝:水名,源于陕西户县西南,北流合于浐水而入渭。泾:水名。源于宁夏固原县南六盘山,东南流至陕西高陵县入渭水。长水:源于陕西兰田县境,流至长安县东南入浐水。(27)加:谓车及驹之属。(28)■、洛:二水名。皆在今陕西省境。(29)鸣泽:泽名。所在地有二说。一说在涿郡(今河北涿县)。一说近咸阳(施之勉等)。岳■山:《封禅书》作“岳■山”。地点不明。(30)参(shēn):二十八宿之一。辰:即心宿,二十八宿之一。南北斗:南斗、北斗。斗宿之别名。二十八宿之一。荧惑:火星。太白:金星。岁星:木星。填(zhèn)星:土星。
辰星;水星。二十八宿:古代天文学家把黄道(太阳和月亮所经的天区)的恒星分成二十八个星座,称二十八宿,四方各有七宿。东方:角、亢、氐、房、心、尾、箕;北方:斗、牛、女、虚、危、室、壁;西方:奎、娄、胃、昴、毕、觜、参;南方:井、鬼、柳、垦、张、翼、轸。凤伯:神话为风神。雨师:神话为雨神。四海:指海神。九臣、十四臣:疑为九臣、六十四臣之脱误。九皇六十四民,皆古帝王,汉时尝列祀典。九臣当是九皇之臣,六十四臣,当是六十四民之臣,汉时亦列祀典,故《志》著之(皮锡瑞说)。诸布:祭星曰布。诸严(当是诸庄,避汉明帝讳改)、诸逐(逐乃“遂”之误):道路之神。(31)湖:县名。在今河南灵宝西。(32)下邦(guī):县名,在今陕西渭南县东北。
(33)丰、镐:旧邑名。在今陕西咸阳市东南。昭明:火星之别名。辟池:周辟雍之故地。(34)杜:县名。在今西安市东南。毫:疑即杜县之薄亭(徐广说)。(35)雍:县名。在今陕西凤翔南。菅(jiān):唯秦中有杜主,故疑菅在雍县。(36)杜主:周宣王时大夫,封于杜,称杜伯。无罪被杀,周人尊之,传以为神。(37)秦中:地区名。今陕西省中部。
唯雍四畤上帝为尊(1),其光景动人民,唯陈宝。故雍四畤,春以为岁祠祷,因泮冻,秋涸冻,冬赛祠,五月尝驹(2),及四中(仲)之月月祠(3),若陈宝节来一祠。春夏用骍(4),秋冬用■。畤驹四匹,木寓(偶)龙一驷(5),木寓车马一驷(6),各如其帝色。黄犊羔各四(7),圭币各有数,皆生瘗埋(8),无俎豆之具(9)。三年一郊。秦以十月为岁首,故常以十月上宿郊见(10),通权火(11),拜于咸阳之旁,而衣上(尚)白,其用如经祠云(12)。西畤、畦畤,祠如其故,上不亲往。诸此祠皆太祝常主,以岁时奉祠之。至如它名山川诸神及八神之属,上过则祠,去则已(13)。郡县远方祠者,民各自奉祠,不领于天子之祝官(14)。祝官有秘祝(15),即有灾祥(16),辄祝祠移过于下。
(1)四畤上帝:即鄜畤祭祀白帝,密畤祭祀青帝,吴阳上畤祭祀黄帝,吴阳下畤祭祀炎帝(即赤帝)。(2)尝驹:以少壮的骏马祭祀。(3)四中(仲)之月:谓四时之仲月,即二月、五月、八月、十:一月。(4)骍(xīn):赤色马。 (5)寓:通“偶”。木偶龙:即木制的龙。一驷:本是一车所驾之四马,这里指四小龙。(6)木寓车马:木制的车马。(7)羔:小羊。(8)瘗(yì):埋葬。(9)俎(zǔ)豆:古代祭祀用的器具,引申为祭祀。(10)十月上:十月上旬。宿:犹斋戒。(11)权火:烽火。古祭祀时所举的燎火。(12)经:经常。谓常行的仪式。(13)已:停止。(14)祝官:掌祭祀之官。(15)秘祝:官名。专职为皇帝祈祷而移灾于臣民。(16)灾祥:偏义复词,谓灾祸。
汉兴,高祖初起,杀大蛇,有物曰(1):“蛇,白帝子,而杀者赤帝子也(2)。”及高祖祷丰枌榆社(3),徇沛(4),为沛公,则祀蚩尤,衅鼓旗(5)。遂以十月至霸上(6),立为汉王。因以十月为年首,色上赤。
(1)物:谓鬼神。(2)赤帝:即南方天帝。(3)丰枌榆社:丰邑枌榆乡的土地神。(4)徇:攻取。沛:今江苏沛县。(5)衅:古时新制成器物,杀牲以祭,并以血涂缝隙称衅。(6)霸上:地名。在今西安市东。
二年(1),东击项籍而还入关(2),问:“故秦时上帝祠何帝也?”对曰:“四帝,有白、青、黄、赤帝之祠。”高祖曰:“吾闻天有帝,而四,何也?”莫知其说。于是高祖曰:“吾知之矣,乃待我而具五也。”乃立黑帝祠(3),名曰北峙。有司进祠,上不亲往。悉召故秦祀官,复置太祝、太宰(4),如其故仪礼。因令县为公社(5)。下诏曰:“吾甚重祠而敬祭。今上帝之祭及山川诸神当祠者,各以其时礼祠之如故。”
(1)(高帝)二年:前205年。 (2)项籍:即项羽。本书有传。(3)黑帝:即北方天神。(4)太宰:官名。掌祭祀贡亨。(5)公社:犹官社。
后四岁,天下已定,诏御史令丰治枌榆社(1),常以时,春以羊彘祠之(2)。令祝立蚩尤之祠于长安(2)。长安置祠祀官、女巫。其梁巫祠天、地、天社、天水、房中、堂上之属(4);晋巫祠五帝、东君、云中君、巫社、巫祠、族人炊之属(5);秦巫祠杜主、巫保、族累之属(6);荆巫祠堂下、巫先、司命、施糜之属(7);九天巫祠九天(8):皆以岁时祠宫中。其河巫祠河于临晋(9),而南山巫祠南山、秦中(10)。秦中者,二世皇帝也(11)。各有时日。
(1)御史:此似指御史大夫。(2)彘(zhì):猪。(3)祝:《封禅书》作“祝官”。(4)梁:地区名。今河南开封一带。天社、天水、房中、堂上:皆神名。(5)晋:地区名。今山西等地。东君、云中君、巫社、巫祠、族人炊:皆神名。师古曰:“东君,日也。云中君,谓云神也。巫社、巫祠,皆古巫之神也。族人炊,古主炊母之神也。”(6)秦:地区名。今陕西等地。杜主:即上文所云五杜主。巫保、族累:皆神名。(7)荆:地区名。今湖北、湖南等地。堂下、巫先、司命、施麋:皆神名。(8)九天巫:掌祭祀九大的巫师。九天:谓中央及八方之天。九大有二说。一说中央钧天。东方苍天,东北旻天,北方玄大,西北幽天,西方浩天,西南朱天,南方炎天,东南阳天。一说东方旻天,东方阳天,南方赤天,西南朱天,西方成天,西北幽天,北方玄天,东北变天,中央钧天。(9)河巫:专管祭祀黄河的巫师。临晋:县名。在今陕西大荔东。(10)南山:即今秦岭终南山。(11)秦中者:二世皇帝也:张晏曰:“以其强死,魂魄为厉,故祠之。成帝时匡衡奏罢之。”
其后二岁,或言曰周兴而邑立后稷之祠(1),至今血食天下(2)。于是高祖制诏御史(3):“其令天下立灵星祠,常以岁时祠以牛。”
(1)邑立后稷之祠:因后稷有播种之功,故令天下诸邑皆祠之。《封禅书》“邑”下有“邰”字。(2)血食:谓享受祭祀。祭有牲牢,故言血食。天下:遍天下。(3)制诏:诏令。
高祖十年春(1),有司请令县常以春二月及腊祠稷以羊彘(2),民里社各自裁以祠(3)。制曰:“可。”
(1)高祖十年:前197年。(2)有司:主管官吏。腊:夏历十二月祭名。借以指十二月。稷:《封禅书》作“社稷”。(3)里社:里中供奉土地神之处。
文帝即位十三年(1),下诏曰:“秘祝之官移过于下,朕甚弗取,其除之。”
(1)文帝十三年:前167年。
始名山大川在诸侯,诸侯祝各自奉祠,天子官不领(1)。及齐、淮南国废(2),令太祝尽以岁时致礼如故。
(1)天子官:朝廷官吏。领:管领。(2)齐、淮南:皆诸侯王国名。齐王国境内有泰山,淮南王国境内有天柱山。
明年,以岁比登(1),诏有司增雍五畤路车各一乘(2),驾被(披)具(3);西畤、畦畤寓(偶)车各一乘,寓(偶)马四匹,驾被(披)具;河、湫、汉水(4),玉加各二(5);及诸祀皆广坛场,圭市俎豆以差加之(6)。
(1)岁比登:连年农业丰收。(2)路车:亦作“辂车”。古时天子或诸侯乘坐的车子。(3)驾披具:驾车披马之饰皆具备。(4)汉水:即汉江。(5)玉加各二:谓(祭时)各加玉壁二枚。(6)差(cī):等级。
鲁人公孙臣上书曰(1):“始秦得水德,及汉受之,推终始传,则汉当土德,土德之应黄龙见(现)。宜改正朔(2),服色上(尚)黄(3)。”时丞相张苍好律历(4),以为汉乃水德之时,河决金堤(5),其符也(6)。年始冬十月,色外黑内赤(7),与德相应。公孙臣言非是,罢之。明年,黄龙见(现)成纪(8)。文帝召公孙臣,拜为博士,与诸生申明土德,草改历服色事(9)。其夏,下诏曰:“有异物之神见于成纪,毋害于民,岁以有年。朕几(冀)郊祀上帝诸神,礼官议,毋讳以朕劳(10)。”有司皆曰:“古者天子夏亲郊祀上帝于郊,故曰郊。”于是夏四月,文帝始幸雍郊见五畤,祠衣皆上(尚)赤。
(1)鲁:地区名。今山东省南部。公孙臣:方士。(2)正(zhēng)朔:每年的第一天。正,阴历每年第一月。朔,每月的初一。夏历以孟春之月(建寅)为岁首,商以季冬之月(建丑,夏历十二月)为岁首,周以仲冬之月(建子,十一月)为岁首,秦以孟冬之月(建亥,夏历十月)为岁首。汉《太初历》改周夏正,相沿至今。(3)服色:古时每个王朝所定车马祭牲的颜色。为夏尚黑、商当白、周当赤之类。(4)张苍:阳武人。本书卷四十二有其传。(5)河决:河水冲决堤岸。金堤:汉时东郡一带黄河的石堤。(6)符:符应。(7)冬十月,色外黑内赤:服虔曰:“十月阴气在外,故外黑;阳气尚伏于地,故内赤也。或曰,十月百草外黑内赤也。”(8)成纪:县名。在今甘肃通渭县东北。(9)草:草拟;初创。(10)毋讳以联劳:自言不以为劳。讳:隐瞒;避忌。
赵人新垣平以望气见上(1),言“长安东北有神气,成五采,若人&冠冕焉。或曰东北神明之舍,西方神明之墓也。天瑞下(2),宜立祠上帝,以合符应。”于是作渭阳五帝庙(3),同字(4),帝一殿(5),面五门,各如其帝色(6)。祠所用及仪亦如雍五畤。
(1)赵:地区名。今河北邯郸市一带。新垣平:姓新垣,名平。方士。望气:方士的一种以望云气以测吉凶的占候术。(2)天瑞下:天降祥瑞。(3)渭阳五帝庙:在汉长安城东北。(4)同宇:谓帝庙分设于一大屋下。(5)帝一殿:谓一帝一殿。(6)各如其帝色:即青、赤、白、黑、黄五色。
明年夏四月,文帝亲拜霸渭之会(1),以郊见渭阳五帝。五帝庙临渭,其北穿蒲池沟水(2)。权火举而祠,若光辉然属大焉(3)。于是贵平至上大夫(4),赐累千金。而使博士诸生刺《六经》中作《王制》(5),谋议巡狩封禅事。
(1)霸渭之会:霸水与渭水汇合处。(2)蒲池:疑为“兰池”之误,即秦始皇逢盗处的兰池,在今咸阳市东北。(3)光辉然属天:谓火光冲天。属,连也。(4)贵:尊宠。上大夫:古官名。(5)刺:采取。《王制》:书名。王鸣盛曰:“《索隐》引刘向《七录》云,文帝所造书有《本制》、《兵制》、《服制篇》。案即《封禅书》所谓《王制》也;非《礼记》所有《王制》。”
文帝出长门(1),若见五人于道北,遂因其直(值)立五帝坛(2),祠以五牢。
(1)长门:亭名。或说在霸陵(徐广说)。或说在雍州万年县东北(《正义》引《括地志》)。(2)因:依据。值:犹“当”,当其处。
其明年,平使人持玉杯,上书阙下献之(1)。平言上曰:“阙下有宝玉气来者。”已视之(2),果有献玉杯者,刻曰“人主延寿”。平又言“臣候日再中(3)”。居顷之(4),日却复中(5)。于是始更以十七年为元年(6),今天下大酺(7)。平言曰:“周鼎亡在泗水中,今河决通于泗,臣望东北汾阴直(值)有金宝气(8),意周鼎其出乎(9)?兆见(现)不迎则不至(10)。”于是上使使治庙汾阴南,临河,欲祠出周鼎。人有上书告平所言皆诈也。下吏治,诛夷平(11)。是后,文帝怠于改正服鬼神之事(12),而渭阳、长门五帝使祠官领,以时致礼,不往焉。
(1)阙下:宫阙之下。实指皇帝。古时上书于皇帝不敢直指,而言上书阙下。(2)已:已而:随后。(3)日再中:日将再次当顶。(4)居顷之:过了不久。(5)却:退也。(6)更:改也。(7)大酺(pú):准许臣民大聚饮。(8)望:望气。汾阴:县名。在今山西万荣县西南。直:当也。汾阴直:谓相当于汾阴的天空。(9)意:意料。其:将要。(10)兆:征兆,预兆。(11)诛夷平:杀戮新垣平全家。(12)正服:正朔,服色。
明年,匈奴数入边,兴兵守御。后岁少不登(1)。数岁而孝景即位。十六年,祠官各以岁时祠如故,无有所兴。
(1)少:稍;略微。
武帝初即位,尤敬鬼神之祀。汉兴已六十余岁矣,天下艾(又)安(1),缙绅之属皆望天子封禅改正度也(2),而上乡(向)儒木(3),招贤良(4)。赵绾、王臧等以文学为公卿(5),欲议古立明堂城南(6),以朝诸侯,草巡狩封禅改历服色事未就(7)。窦太后不好儒术(8),使人微伺赵绾等奸利事(9),按绾、臧(10),绾、臧自杀,诸所兴为皆废。六年(11),窦太后崩。其明年(12),征文学之士。
(1)又安:太平无事。(2)缙绅之属:指贵族官僚。正度:正朔与服色制度。(3)上:君主。向:倾向。引申为崇尚。儒术:儒家学术。(4)贤良:又名“贤良方正”、“贤良文学”。汉代选举科目之一,中选者可授予官职。(5)赵绾(wǎn):代人,时为御史大夫。王臧:兰陵人,时为郎中令。公卿:三公九卿的统称,泛指朝廷的高级官员。(6)明堂:古代帝王宣明政教之处。(7)草:草拟。就:成也。(8)窦太后:文帝的皇后。本书《外戚传》有其传。(9)微伺:暗中察访。奸利事:以非法手段谋取私利之事。(10)按:审查;考问。
(11)(建元)六年:前135年。(12)其明年:指元光元年(前134)。
明年,上初至雍,郊见五畤。后常三岁一郊(1)。是时上求神君,舍之上林中磃氏馆(2)。神君者,长陵女子(3),以乳死(4),见神于先后、宛若(5)。宛若祠之其室,民多往祠。平原君亦往祠(6),其后子孙以尊显。及上即位,则厚礼置祠之内中。闻其言,不见其人云。
(1)三岁一郊:即三年中头年祭天,二年祭地,三年祭五畤,每三岁轮流一遍。(2)上林:苑名。在今西安市西南。磃(sī)氏馆:馆名。《封禅书》作“蹄氏观”。(3)长陵:县名。在今西安市北。(4)以乳死:以难产而死。乳:生子。(5)先后:妯娌。师古曰:“古谓之娣姒,今关中俗呼为先后,吴楚俗呼之为妯娌。宛若:人名。(6)平原君:武帝的外祖母。
是时,李少君亦以祠灶、谷道、却老方见上(1),上尊之。少君者,故深泽侯人(2),主方(3)。匿其年及所生长(4)。常自谓七十,能使物(5),却老。其游以方遍诸侯。无妻子。人闻其能使物及不死,更馈遗之(6),常余金钱衣食。人皆以为不治产业而饶给(7),又不知其何所人,愈信,争事之(8)。少君资好方(9),善为巧发奇中(10)。常从武安侯宴(11),坐中有年九十余老人,少君乃言与其大父游射处(12),老人为儿从其大父,识其处(13),一坐尽惊。少君见上,上有故铜器(14),问少君。少君曰:“此器齐桓公十年陈于柏寝(15)。”已而按其刻(16),果齐桓公器。一宫尽骇,以为少君神,数百岁人也。少君言上:“祠灶皆可致物(17),致物而丹沙可化为黄金(18),黄金成以为饮食器则益寿,益寿而海中蓬莱仙者乃可见之,以封禅则不死,黄帝是也。臣尝游海上,见安期生(19),安期生食臣枣(20),大如瓜。安期生仙者,通蓬莱中,合则见人(21),不合则隐。”于是天子始亲祠灶,遣方士入海求蓬莱安期生之属,而事化丹沙(砂)诸药齐(剂)为黄金矣。久之,少君病死。天子以为化去不死也,使黄锤史宽舒受其方(22),而海上燕齐怪迂方士多更来言神事矣(23)。
(1)祠灶:祭祀灶神。古人以为可以致福。谷道:辟谷不食而可以长生不老之术。或谓种谷得金的方术。谷老方:防止衰老之术。(2)深泽侯:赵胡。人:《封禅书》作“舍人”。(3)主方:主管方术、医药之事。(4)匿:隐瞒。生长:谓生平经历。(5)使物:驱使鬼神。(6)更:相继之意。馈遗(wèi):赠予。(7)饶给:富足。(8)事:侍奉。(9)资:赏质;天性。好方:好方术。(10)善为巧发奇中:谓善于伺机行事,且每能猜中,应验。(11)武安侯:田畤。本书卷五十二有传。(12)大父:祖父。游射:犹游猎。(13)识(zhì):记得。
(14)故:古旧。(15)陈:陈列。柏寝:台名。据《晏子春秋》,齐景公筑柏寝台。(16)刻:指铭文。(17)致:招引。物:谓鬼神。(18)丹沙:即丹砂(硫化汞)。方士以为可用丹沙炼制黄金,可以炼制长生不老药。(19)安期生:方士。后世传他得道成仙。(20)食(sì):通“饲”。给人吃。臣枣:《封禅书》作“巨枣”。枣,传说是仙果。(21)合:谓其道相合。(22)黄:县名。在今山东黄县东。锤:《地理志》作“腄”。县名。今山东福山县。史宽舒:姓史,名宽舒(陈直说)。后为祠官。《封掸书》此句下有“求蓬莱安期生莫能得”九字。(23)燕、齐:皆地区名。燕,指令河北北部及辽宁西部。齐,指今山东北部。
毫人谬忌奏祠泰一方(1),曰:“天神贵者泰一,泰一佐曰五帝(2),古者天子以春秋祭泰一东南郊,日一太牢(3),七日,为坛开八通之鬼道(4)。”于是,天子令太祝立其祠长安城东南郊(5),常奉祠如忌方。其后,人上书言“古者天子三年一用太牢祠三一(6):天一、地一、泰一。”天子许之,令太祝领祠之于忌泰一坛上(7),如其方。后人复有言“古天子常以春解祠(8),祠黄帝用一枭、破镜(9);冥羊用羊祠(10);马行用一青牡马(11);泰一、皋山山君用牛(12);武夷君用乾(干)鱼(13);阴阳使者以一牛(14)。”令祠官领之如其方,而祠泰一于忌泰一坛旁(15)。
(1)毫:即“薄”(如淳说)。县名。在今山东曹县东南。谬忌:方士。济阴郡薄县人。泰一:即太一。最高贵的天神。(2)佐:辅佐。(3)太牢:盛牲的器皿曰牢,大者曰太牢。太牢盛三牲,因之也称并用三牲称太牢。后专指牛为太牢、羊为少牢。(4)坛:土台。八通之鬼道:八面台阶是鬼神往来之通道。(5)太祝:宫名。掌祭祀。(6)三一:即天一、地一、太一等三神。(7)领:管领。(8)解祠:为了消灾解祸之祭祀。(9)黄帝:五帝之首。枭(xiāo):食母之恶鸟。破镜:兽名。或谓“獍”,状如虎豹而小,始生还食其母。(10)冥羊:神名。
(11)马行:神名。(12)皋山山君:疑有误。杨树达引李慈铭云:“皋、泽二字古书多相乱,此盖本作‘睪山君’,谓睪山之神也。与下‘武夷君’同。”《封禅书》作“泽山君地长”。
(13)武夷君:武夷山神。(14)阴阳使者:阴阳之神。(15)祠泰一:王鸣盛曰:“上‘泰一’两字衍,《封禅书》及《武纪》无。”杨树达引李慈铭云:“王衍‘泰一’二字,是也。”
后二年(1),郊雍,获一角兽(2),若麃然(3)。有司曰:“陛下肃祗郊祀(4),上帝报享(5),锡一角兽(6),盖麟云(7)。”于是以荐五畤(8),畤加一牛以燎(9)。赐诸侯白金,以风符应合于天也(10)。于是济北王以为天子且封禅(11),上书献泰山及其旁邑,天子以它县偿之。常山王有罪(12),迁(13),天子封其弟真定(14),以续先王祀,而以常山为郡(15)。然后五岳皆在天子之郡。
(1)后二年:谓元狩元年(王先谦说)。或谓元狩五年(施之勉说)。(2)一角兽:长着一只角之兽。(3)若:好像。麃(páo)同“麅”。鹿类动物,形似獐,牛尾,一角。(4)肃祗(zhī):庄严恭敬。(5)报享:报答祭祀之德。(6)锡:赐也。(7)麟:麒麟。(8)荐:进献。(9)燎:焚柴祭天的祭礼。(10)风(fèng):示意;暗示。符应:符瑞之应。即以天降样瑞附会人事。(11)济北王:刘胡。高帝曾孙。(12)常山王:刘勃。景帝之孙。(13)迁:贬谪。(14)其弟:指刘勃之弟平。真定:县名,又国名。在今河北正定南。(15)常山:郡国名。治元氏(在今河北元氏西北)。
明年,齐人少翁以方见上(1)。上有所幸李夫人(2),夫人卒,少翁以方盖夜致夫人及灶鬼之貌云(3),天子自帷中望见焉(4)。乃拜少翁为文成将军(5),赏赐甚多,以客礼礼之。文成言:“上即欲与神通(6),宫室被服非象神,神物不至。”乃作画云气车,及各以胜日驾车辟恶鬼(7)。又作甘泉宫(8),中为台室,画天地泰一诸鬼神,而置祭具以致天神。居岁余,其方益衰,神不至。乃为帛书以饭牛(9),阳(佯)不知,言此牛腹中有奇。杀视得书,书言甚怪。天子识其手(10),问之,果为书。于是诛文成将军(11),隐之。
(1)少翁:方士。少翁见帝,在元狩三年(王先谦说)。或说在元狩六年(施之勉说)。(2)李夫人:《封禅书》及《论衡·自然篇》作“王夫人”,是。据《史记·三王世家》.王夫人与卫夫人并幸,其始进,约在元光时,卒于元狩年间。李夫人(李延年之妹)之进,在元鼎之后,其卒在太初中,故此“李夫人”必误。(3)云:句末助词。(4)帷:帷幕。(5)拜:授职。(6)即:假如。通:相会。(7)胜日:指甲乙五行相胜(克)之日。如火胜金,用丙丁日,不用庚辛。王先谦曰:“《索隐》乐彦云:画以胜日者,谓画青车以甲乙,画赤车以丙丁,画玄车以壬癸,画白车以庚辛,画黄车以戊己。将有水事,则乘黄车。故云‘驾车辟恶鬼’也。”(8)甘泉宫:在甘泉山上。在今陕西淳化西北。(9)帛书:在帛上书写文字。饭:喂也。动词。(10)手:当作“手书”。《封禅书》作“手书”。书写的手迹。(11)诛文成将军:《通鉴》诛少翁在元狩四年。施之勉认为少翁死在元狩六年。
其后又作柏梁、铜柱、承露仙人掌之属矣(1)。
(1)柏梁:台名。在汉长安城中。以香柏为梁,故名。师古曰:“《三辅故事》云,建章宫承露盘高二十丈,大七围,以铜为之,上有仙人掌承露,和玉屑饮之。”汉武帝以为饮玉露可以益寿延年。
文成死明年,天子病鼎湖甚(1),巫医无所不致。游水发根言上郡有巫(2),病而鬼下之。上召置祠之甘泉。及病,使人问神君,神君言曰:“天子无忧病(3)。病少愈,强与我会甘泉(4)。”于是上病愈,遂起,幸甘泉,病良已(5)。大赦,置寿宫神君(6)。神君最贵者曰太一,其佐曰太禁、司命之属(7),皆从之。非可得见,闻其言,言与人音等(8)。时去时来,来则风肃然。居室帷中,时昼言,然常以夜。天子祓(9),然后入。因巫为主人,关饮食(10)。所欲言,行下(11)。又置寿宫、北宫(12),张羽旗(13),设共(供)具(14),以礼神君。神君所言,上使受书,其名曰“画法(15)”。其所言,世俗之所知也,无绝殊者(16),而天子心独喜(17)。其事秘,世莫知也(18)。
(1)鼎湖:宫名。在今陕西蓝田县西。武帝病于鼎湖,约在元鼎元年。施之勉据《酷吏传》,武帝病鼎湖后一岁张汤死,汤自杀于元鼎二年,则武帝病鼎湖为元鼎元年。(2)游水发根:姓游水,名发根。或谓游水即“油水”。(3)无:莫;不用。(4)强(qiǎng):勉强;勉强支持。(5)良:果真;确实。已:止也。(6)寿宫:神庙。(7)太禁、司命:皆神名。(8)等:同也。(9)祓(fá):除灾祈福的仪式。(10)关:犹“通”。关饮食:所欲饮食,巫关白之。(11)所欲言,行下:谓神君所言行下于巫。(12)北宫:宫名。在今陕西长安县境。(13)张:陈设。羽旗:饰有羽毛的旗帜。(14)供具:摆设酒食的器具。(15)画法:记下法术。(16)绝殊:特殊。(17)喜:好也。(18)其事秘,世莫知:王念孙曰:“对世俗所知言之,言其所言浅近,皆世所知;至其事诡秘,非世所知,盖言所受之书不可信,颇致微词。此史公语,而班因之。”
后三年(1),有司言元宜以天瑞(2),不宜以一二数。一元曰“建”(3),二元以长星曰“光(4),”今郊得一角兽曰“狩”云(5)。
(1)后三年:指元鼎三年。(2)元:纪元。天瑞:天降的祥瑞。元宜以天瑞:谓纪元当据天瑞命名。(3)建:指“建元”。汉武帝的第一个年号,也是我国历代帝王使用年号的创始,直至清末。(4)光:指“元光”。汉武帝的第二个年号。(5)狩:指“元狩”。汉武帝于元朔七年冬十月获一角兽,附会曰“麟”,因改年号曰“元狩”。
其明年(1),天子郊雍,曰:“今上帝朕亲郊,而后土无祀(2),则礼不答也(3)。”有司与太史令谈、祠官宽舒议(4):天地牲,角茧栗(5)。今陛下亲祠后土,后土宜于泽中圜(圆)丘为五坛(6),坛一黄犊牢具。已祠尽瘗(7),而从祠衣上(尚)黄(8)。”于是天子东幸汾阴。汾阴男子公孙滂洋等见汾旁有光如绛,上遂立后土祠于汾阴汾上(9),如宽舒等议。上亲望拜,如上帝礼。礼毕,天子遂至荣阳(10)。还过洛阳(11),下诏封周后(12),令奉其祀。语在《武纪》。上始巡幸郡县,浸寻于泰山矣(13)。
(1)其明年:指元鼎四年。(2)后土:古称地神或土神。(3)答:报答。引申为周全。(4)太史令:官名。谈:司马谈,司马迁之父。(5)天地牲,角茧栗:谓祭天地的牲角,或小如蚕茧,或小如板栗。古时祭祀以犊角细小为贵。(6)圆丘:祭天的坛。圆如天体,高似小丘。(7)瘗(yì):埋葬。(8)从祠:陪祭者。(9)脽(shuí):小土山。汉有脽丘(地名),在今山西万荣县境。(10)荥阳:县名。在今河南荥阳东北。(11)洛阳:邑名。在今河南洛阳市东北。(12)封周后:即封周子南君(周朝后代姬嘉)。(13)浸寻于泰山:谓武帝将有泰山之行。浸,渐也。寻,就也。
其春,乐成侯上书言栾大(1)。栾大,胶东宫人(2),故尝与文成将军同师,已而为胶东王尚方(3)。而乐成侯姊为康王后(1),无子。王死,它姬子立为王(5),而康后有淫行,与王不相中(6),相危以法(7)。康后闻文成死,而欲自媚于上,乃遣栾大入,因乐成侯求见言方(8)。天子既诛文成,后悔其方不尽,及见栾大,大说(悦)。大为人长美,言多方略(9),而敢为大言,处之不疑(10)。大言曰:“臣常往来海中,见安期、羡门之属(11),顾以臣为贱(12),不信臣。又以为康王诸侯耳,不足与方。臣数以言康王,康王又不用臣。臣之师曰:‘黄金可成,而河决可塞,不死之药可得,仙人可致也(13)。’然臣恐效文成,则方士皆掩口,恶敢言方哉(14)!”上曰:“文成食马肝死耳(15)。子诚能修其方(16),我何爱乎(17)!”大曰:“臣师非有求人,人者求之。陛下必欲致之,则贵其使者,令为亲属,以客礼待之,勿卑,使各佩其信印(18),乃可使通言于神人。神人尚肯邪不(否)邪(19),尊其使然后可致也。”于是上使验小方,斗棋,棋自相触击(20)。
(1)乐成侯:丁义。丁礼之曾孙。(2)胶东:王国名。宫人:官名。掌王日常生活事务。(3)尚方:官名。主管方药。(4)康王:胶东康王(刘寄)之后。(5)立:哀王贤立。(6)中:投合。(7)相危以法:以法互相倾轧。(8)因:通过。(9)方略:谋略。(10)处之不疑:意谓大言不惭,神态自若。(11)安期、羡门:安期生、羡门高。(12)顾:但;特。(13)致:招来;求得。(14)恶:何也。(15)马肝:传说马肝有毒,食之会死。(16)诚:果真;如果。(17)爱:吝惜。(18)信印:即印信。(19)尚:犹。邪:语气助词,表疑问。(20)斗棋,棋自相触击:斗棋之术,可能是方士在棋上置磁石,利用磁力作用,使棋子互相撞击。
是时,上方忧河决而黄金不就(1),乃拜大为五利将军。居月余,得四印;得天士将军、地士将军、大通将军印。制诏御史:“昔禹疏九河(2),决四渎(3)。间者,河溢皋陆(4),堤繇(徭)不息(5)。朕临天下二十有八年(6),天若遗朕士而大通焉(7)。《乾》称‘飞龙(8)’,‘鸿渐于般(泮)(9)’,朕意庶几与焉(10)。其以二千户封地士将军大为为乐通侯(11)。”赐列侯甲第(12),童(僮)千人(13)。乘舆斥车马帷帐器物以充其家(14)。又以卫长公主妻之(15),赍金十万斤(16),更名其邑曰当利公主(17)。天子亲如五利之弟(第),使者存问共(供)给(18),相属于道(19)。自大主将相以下(20),皆置酒其家,献遗之。天子又刻玉印曰“天道将军”,使使衣羽衣(21),夜立白茅上,五利将军亦衣羽衣,立白茅上受印,以视(示)不臣也(22)。而佩“天道”者,且为天子道(导)天神也。于是五利常夜祠其家,欲以下神。后装治行(23),东入海求其师云。大见数月,佩六印,贵震天下,而海上燕齐之间,莫不扼腕而自言有禁方能神仙矣(24)。
(1)方:正当,副词。黄金不就:指以丹砂炼制黄金未获成功。(2)九河:古时黄河自孟津以北的九条水道。(3)决:疏导。四渎:指长江、黄河、淮河、济水。(4)皋:岸边。陆:平地。(5)堤摇:筑堤的劳役。(6)临:统治之意。(7)通:通晓。此谓通晓天意。(8)《乾》:《易》卦名。“飞龙”:《易·乾卦》作“飞龙在天”。意谓获道犹如飞龙在天。(9)“鸿渐于般”:《易·渐卦》作“鸿渐于磐,饮食■■,吉。”高亨注云:“鸿进于泮,无矰徼之害,有饮食之利,自是吉象。”鸿,大雁。渐,进也。般、磐:通“泮”。(10)庶几:也许;差不多。与:心许,赞许。(11)其:应当。表祈使的副词。(12)列侯:秦汉二十等爵的最高一级。甲第:上等住宅。(13)童:通“僮”。奴隶。(14)乘(shèng)舆:帝王所用的车马,衣服、器物。斥:不用者。斥车马,指天子不使用的车马。(15)卫长公主:卫后所生,卫太子之姊。(16)赍:赠送。(17)邑:封邑。当利:县名。在今山东掖县西南。(18)有问:问候。(19)属:连接。(20)大主:即大长公主。武帝之姑,窦太后之女。(21)衣(yì)羽衣:穿着以羽制的衣服,表示神仙飞翔之意。(22)以示不臣:表示这不是待臣之道,而是对仙之礼。(23)装治行:整理行装出发。(24)扼腕:握着手腕,表示激动或振奋。
其夏六月,汾阴巫锦为民祠魏脽后土营旁(1),见地如钩状,掊视得鼎(2)。鼎大异于众鼎,文镂无款识(3),怪之,言吏。吏告河东太守胜(4),胜以闻(5)。天子使验问巫得鼎无奸诈,乃以礼词,迎鼎至甘泉,从上行,荐之。至中山(6),晏温(7),有黄云焉。有鹿过,上自射之,因之以祭云(8)。至长安,公卿大夫皆议尊宝鼎。天子曰:“间者河溢,岁数不登,故巡祭后土,祈为百姓育谷。今年丰茂未报(9),鼎局为出哉(10)?”有司皆言:“闻昔泰帝兴神鼎一(11),一者一统,天地万物所系象也(12)。黄帝作宝鼎三,象天地人。禹收九牧之金(13),铸九鼎,象九州。皆尝鬺享上帝鬼神(14)。其空足曰鬲,以象三德(15),飨(享)承天祜(16)。夏德衰,鼎迁于殷;殷德衰,鼎迁于周;周德衰,鼎迁于秦;秦德衰,宋之社亡(17),鼎乃沦伏而不见(现)。《周颂》曰:“自堂祖基,自羊徂牛,鼐鼎及鼒;不吴不敖,胡考之休(18)。’今鼎至甘泉,以光润龙变(19),承休无疆,合兹中山,有黄白云降,盖若兽为符(20),路弓乘矢(21),集获坛下(22),报祠大亨(23)。唯受命而帝者心知其意而合德焉(24)。鼎宜视(示)宗祢庙(25),臧(藏)于帝庭(26),以合明应(27)。”制曰:“可。”
(1)锦:人名。巫者。魏脽:地名。营:祠庙的界域。(2)掊(póu):扒开上。(3)文镂:雕刻的花纹。款识(shì):钟鼎等器物上所刻的文字。阴文曰款,阳文曰识。(4)河东:郡名。治安邑(在今山西夏县西北)。(5)以闻:将此事上报。(6)中(zhòng)山:山名。在今山西淳化县东南。(7)晏温:天气晴朗暖和。(8)之以:此二字误倒(杨树达说)。(9)丰茂未报:意谓虽然祈谷,而未获年丰之报。或谓获年丰而未报赛。
(10)易:何;什么。(11)泰帝:指黄帝(王先谦说)。(12)系象:《封禅书》作“系终”。象:象征。(13)九牧:九州之牧。此指九州。(14)享:“亨”之误。亨,通“烹”。鬺(shāng)烹:烹煮。特指烹煮牲牢以祭祀。(15)鬲有三足,足中空。三德:谓正直、刚克、柔克。(16)飨:通“享”。享受;享用。祜:福也。(17)宋社:谓毫社。(18)《周颂》曰等句:见《诗经·周颂·丝衣》。堂:正屋。徂(cú):往也。基:墙根。自羊徂牛:指供享用的牛羊。鼐:疑作“鼏(mì)”。盖覆也。鼒(zī):小鼎。吴:喧哗。敖:借为“傲”。傲慢。胡考:寿考。休:美也。(19)龙变:变幻神奇之意。(20)盖:发语词。兽:谓鹿。宋祁曰:“兽字下,疑有‘之’字”。景祐本兽下有“之”字。(21)路:大也。乘:四矢曰乘。乘矢,四矢。(22)集获坛下:谓获鹿。(23)亨:《封禅书》作“享”,《孝武纪》作“飨”,是也。(24)合德:无人感应之意。(25)宗祢(nǐ):祖先。(26)帝庭:甘泉宫天帝之廷。(27)明应:神明之应。
入海求蓬莱者,言蓬莱不远,而不能至者,殆不见其气(1)。上乃遣望气佐候其气云。
(1)殆:大概。
其秋,上雍(1),且郊。或曰“五帝,泰一之佐也,宜立泰一而上亲郊之”。上疑未定。
(1)上雍:《封禅书》作“上幸雍”。
齐人公孙卿曰(1):“今年得宝鼎,其冬辛已朔旦冬至(2),与黄帝时等(3)。”卿有札书曰(4):“黄帝得室鼎冕候(5),问于鬼臾区(6),鬼臾区对曰:‘黄帝得宝鼎神策(7),是岁己酉朔旦冬至;得天之纪(8),终而复始。’于是黄帝迎日推策(9),后率二十岁复朔旦冬至(10),凡二十推(11),三百八十年,黄帝仙登于天。”卿因所忠欲奏之(12)。所忠视其书不经(13),疑其妄言,谢曰:“室鼎事已决矣(14)。尚何以为!”卿因嬖人奏之(15)。上大说(悦),乃召问卿。对曰:“受此书申公(16),申公已死。”上曰:“申公何人也?”卿曰:“齐人,与安期生通,受黄帝言,无书,独有此鼎书。曰‘汉兴复当黄帝之时。’曰‘汉之圣者,在高祖之孙且曾孙也(17)。宝鼎出而与神通,封禅。封禅七十二王,唯黄帝得上泰山封。’申公曰:‘汉帝亦当上封,上封则能仙登天矣。黄帝万诸侯,而神灵之封君七千(18)。天下名山八,而三在蛮夷(19)五在中国(20)。中国华山、首山、太室山、泰山、东莱山(21),此五山黄帝之所常游,与神会。黄帝且战且学仙,患百姓非其道(22),乃断斩非鬼神者(23)。百余岁然后得与神通。黄帝郊雍上帝,宿三月。鬼臾区号大鸿,死葬雍,故鸿家是也。其后黄帝接万灵明庭。明庭者,甘泉也。所谓寒门者,谷口也(24)。黄帝采首山铜,铸鼎于荆山下(25)。鼎既成,有龙垂胡髯下迎黄帝(26)。黄帝上骑,群臣后宫从上龙七十余人,龙乃上去。余小臣不得上,乃悉持龙髯,龙髯拔,堕,堕黄帝之弓。百姓卬(仰)望黄帝既上天,乃抱其弓与龙髯号(27),故后世因名其处曰鼎湖,其弓曰乌号。’”于是天子曰:“嗟乎!诚得如黄帝,吾视去妻子如脱屣耳(28)。”拜卿为郎(29),使东候神于太室。
(1)公孙卿:方士。(2)其冬辛巳朔旦冬至:谓是年仲冬月辛巳为朔日,早晨交冬至中气。(3)等:同也。(4)札书:木简文书。(5)冕候:“冤句”之误。《封禅书》作“宛朐”,即冤句。冤句,县名。在今山东菏泽西南。(6)鬼臾区:相传为黄帝之臣。(7)神策:即神蓍(草名)。古时占卜之用。(8)纪:历数。(9)近日推策:谓推算历法。(10)率:大致。复:重复。(11)推:推算。此指推算之次数。(12)所忠:汉武帝的近臣。(13)不经:不合经典。(14)决:决定。(15)嬖(bì)人:宠幸之人。(16)申公:方士。(17)且:或也。(18)神灵之封:谓为主持祭祀山川而建的封国。君:“居”之误。《封禅书》作“居”,是。(19)蛮夷:指中原以外的地区。(20)中国:指中原地区。(21)首山:在今河南襄城县南。太室山:即嵩山。在今河南登封县北。东莱山:在今山东黄县东南。(22)患:顾虑。非:非难;非议。(23)断斩:审判斩杀。(24)谷口:地名。中山之谷口。汉置谷口县。在今陕西礼泉县东北。(25)荆山:在今河南灵宝县南。(26)胡:颈下垂肉。髯(rán):颊上之须。(27)号:大声哭喊。(28)屣(xǐ):鞋子。(29)郎:官名。皇帝侍从。
上遂郊雍,至陇西(1),登空桐(2),幸甘泉。令祠官宽舒等具泰一祠坛(3),祠坛放(仿)毫忌泰一坛(4),三陵(5)。五帝坛环居其下,各如其方。黄帝西南,除八通鬼道(6)。泰一所用,如雍一畸物,而加醴枣脯之属(7),杀一牦牛以为俎豆牢具。而五帝独有俎豆醴进。其下四方地,为腏(8),食(饲)群神从者及北斗云(9)。已祠,胙余皆燎之(10)。其牛色白,白鹿居其中,彘在鹿中,鹿中水而酒之(11)。祭日以牛,祭月以羊彘特(12)。泰一祝宰则衣紫及绣(13)。五帝各如其色,日赤,月白。
(1)陇西:郡名。治狄道(今甘肃临洮)。(2)空桐:即崆峒山。在今甘肃平凉市西。(3)具:设置。(4)毫忌:即毫人谬忌。(5)咳:层。《封禅书》作“垓”。(6)除:修治。(7)醴:甜酒。脯(fǔ):干肉。(8)腏(zhuì):同“餟”。谓连续祭祀。(9)食:同“饲”。(10)胙:祭肉。燎:焚以祭神。(11)其牛色白等句:谓鹿置牛体中,彘置在鹿体中,鹿体中灌上水及酒。(12)特:一牲。(13)祝宰:主管祭祀之官。
十一月辛已朔旦冬至,昒爽(1),天子始郊拜泰一。朝朝日(2),夕夕月(3),则揖;而见泰一如雍郊礼。其赞飨曰(4):“天始以宝鼎神策授皇帝,朔而又朔(5),终而复始,皇帝敬拜见焉。”而衣上(尚)黄。其祠列火满坛,坛旁亨(烹)炊具。有司云“祠上有光”。公卿言“皇帝始郊见泰一云阳,有司奉瑄玉嘉牲荐飨(6),是夜有美光,及昼,黄气上属天。”太史令谈、祠官宽舒等曰:“神灵之休,祐福兆祥,宜因此地光域立泰畤坛以明应(7)。令太祝领(8),秋及腊间祠。三岁天子一郊见。”
(1)昒(hū)爽:犹昧爽,黎明。(2)朝(Zhāo)朝(chāo)日:早晨朝拜太阳。(3)夕夕月:傍晚祭祀月亮。(4)赞飨:祝辞。(5)朔:月球走至地球与太阳之间,和太阳同时出没,呈现新月的月相,称朔。夏历定为初一。(6)瑄玉:古时六寸大的壁。荐飨:进献。(7)光域:指美光出现之地区。(8)领:主管。
其秋,为伐南越(1),告祷泰一,以牡荆画幡日月北斗登龙(2),以象太一三星(3),为泰一锋(4),命曰:“灵旗”。为兵祷,则太史奉(捧)以指所伐国。而五利将军使不敢入海(5),之泰山祠。土使人随验,实无所见。五利妄言见师,其方尽,多不雠(6)。上乃诛五利。
(1)南越:在今两广、越南一带。(2)以牡荆画幡日月北斗登龙:谓以牡荆(灌木名)为幡竿,在幡(长条旗)上画日、月、北斗。北斗登龙,即北斗七星。(3)太一:星名。《天文志》云,天极星其一明者,为太一。(4)锋:指竖在最前的旗帜。(5)使:被派遣为使。(6)雠(chóu):应验。
其冬,公孙卿候神河南(1),言见仙人迹喉氏城上(2),有物如雉,往来城上。天子亲幸缑氏视迹,问卿:“得毋效文成、五利乎?”卿曰:“仙者非有求人主,人主者求之。其道非少宽暇(3)。神不来。言神事,如迂诞(4),积以岁,乃可致。”于是郡国各除道(5),缮治宫馆名山神祠所(6),以望幸矣。
(1)河南:郡名。治洛阳(在今河南洛阳市东北)。(2)缑氏城:在今河南偃师东南。(3)少(shǎo):稍微。宽暇:放宽时间。(4)迂诞:荒诞远出事理之外。(5)除道:修治和清扫道路。(6)缮治:修缮。
其春,既灭南越,嬖臣李延年以好音见(1)。上善之,下公卿议,曰:“民间祠有鼓舞乐,今郊祀而无乐,岂称乎(2)?”公卿曰:“古者祠天地皆有乐,而神祇可得而礼(3)。”或曰:“泰帝使素女鼓五十弦瑟(4),悲,帝禁不止(5),故破其瑟为二十五弦。”于是塞(赛)南越(6),祷祠泰一、后土,始用乐舞。益召歌儿(7),作二十五弦及空侯瑟自此起(8)。
(1)李延年:本书《佞幸传》有传。(2)称(chèn):相当;适合。(3)神祇:指天神、地神。(4)素女:神女名。传说素女擅长音乐。(5)不止:谓不能自止。(6)塞:通“赛”。酬神报功。(7)益:多也。歌儿:歌手。(8)空侯:即“箜篌”。乐器名。
其来年冬(1),上议曰:“古者先振兵释旅(2),然后封禅。”乃遂北巡朔方(3),勒兵十余万骑(4),还祭黄帝冢桥山(5),释兵凉如(6)。上曰:“吾闻黄帝不死,有冢,何也?”或对曰:“黄帝以仙上天,群臣葬其衣冠。”既至甘泉,为且用事泰山(7),先类(■)祠泰一(8)。
(1)其来年:据《武纪》为元封元年。(2)振兵释旅:休整军队。(3)朔方、郡名。治朔方(在今年蒙古杭锦旗北)。(4)勒:统率。(5)桥山:在今陕西黄陵县北。相传黄帝葬于此山。今有黄陵。(6)凉如:地名。地点不详。《封禅书》作“须如”。(7)且:犹“将’。用事:行事。此指封禅。(8)■祠:祭天。
自得宝鼎,上与公卿诸生议封禅(1)。封禅用希(稀)旷绝,莫知其仪体,而群儒采封禅《尚书》、《周官》、《王制》之望祀射牛事(2)。齐人丁公年九十余,曰:“封禅者,古不死之名也。秦皇帝不得上封。陛下必欲上,稍上即无风雨(3),遂上封矣。”上于是乃令诸儒习射牛,草封禅仪(4)。数年,至且行。天子既闻公孙卿及方士之言,黄帝以上封禅皆致怪物与神通,欲放(仿)黄帝以接神人蓬莱,高世比德于九皇(5),而颇采儒木以文之(6)。群儒既已不能辩明封禅事,又拘于《诗》《书》古文而不敢骋(7)。上为封祠器视(示)群儒,群儒或曰“不与古同”,徐偃又曰“太常诸生行礼不如鲁善(8)”,周霸属图封事(9),于是上黜偃、霸,而尽罢诸儒弗用。
(1)诸生:众儒生。(2)《周官》:即《周礼》。王制:《礼记》篇名。射牛:射牲。古时帝王祭祀射牲以示隆重。(3)稍:逐渐。即:犹“若”。(4)草:草拟。(5)高世:高出世主。九皇:传说为远古的帝王。(6)文:修饰。(7)骋:任意发挥。(8)徐偃:博士。太常:官名。掌礼乐郊庙,兼掌选试博士。(9)周霸:鲁人,长于《易》与《尚书》,官至胶西内史。属图:串联谋划。
三月,乃东幸缑氏,礼登中岳太室(1)。从官在山上闻若有言“万岁”云(2)。问上(3),上不言(4);问下,下不言(1)。乃令祠官加增太室祠,禁毋伐其山木,以山下户凡三百封崇高,为之奉邑(5),独给祠,复无有所与(6)。上因东上泰山,泰山草木未生,乃令人上石立之泰山颠(7)。
(1)太室:即嵩山。(2)从官:皇帝的侍从官。(3)上:指山上的人。(4)不言:未曾呼喊。(5)为之奉邑:为嵩山的封邑。(6)复:免除徭投。(7)上石:谓将石刻搬运上山。据说石刻高两丈一尺,刻文云:“事天以礼,立身以义,事父以孝,成民以仁。四海之内,莫不为郡县,四夷八蛮,咸来贡职。与天无极,人民蕃息,天禄永得。”颠:山顶。
上遂东巡海上,行礼祠八神(1)。齐人之上疏言神怪奇方者以万数,乃益发船(2),令言海中神山者数千人求蓬莱神人。公孙卿持节常先行候名山(3),至东莱,言夜见大人,长数丈,就之则不见(4),见其迹甚大,类禽兽云。群臣有言见一老父牵狗(5),言“吾欲见巨公(6)”,已忽不见(7)。上既见大迹,未信,及群臣又言老父,则大以为仙人也(8)。宿留海上(9),与方士传车及间使求神仙人以千数(10)。
(1)八神:即天主、地主、兵主、阴主、阳主、月主、日主、四时主等八位神灵。一说指八方之神。(2)益:增加。(3)节:古时使者所持作为凭证的信物。(4)就:接近。(5)老父(fǔ):对老人的尊称。(6)巨公:指称天子。(7)已忽:一会儿。(8)大:很;颇。(9)宿留:停留;等待之意。(10)传(zhuàn)车:古时驿站的专用车。间(jiàn)使:随时派遣的使者。
四月,还至奉高(1)。上念诸儒及方士言封禅人殊(2),不经(3),难施行。天子至梁父(4),礼祠地主(5)。至乙卯(6),令侍中儒者皮弁缙绅(7),射牛行事。封泰山下东方,如郊祠泰一之礼。封广丈二尺(8),高九尺,其下则有玉牒书(9),书秘(10)。礼毕,天子独与侍中奉车子侯上泰山(11),亦有封。其事皆禁(12)。明日,下阴道(13)。丙辰(14),禅泰山下址东北肃然山(15),如祭后土礼。天子皆亲拜见,衣上(尚)黄而尽用乐焉。江淮间一茅三脊为神藉(16)。五色土益杂封(17)。纵远方奇兽飞禽及白雉诸物(18),颇以加祠。兕牛象犀之属不用(19)。皆至泰山,然后去(20)。封禅祠,其夜若有光,昼有白云出封中。
(1)奉高:县名。在今山东泰安东北。(2)人殊:《封禅书》作“人人殊”。殊:异也。(3)不经:不合于经。(4)梁父(fǔ):山名。泰山下的一座小山。(5)地主:地神。(6)(四月)乙卯:十九日。(7)侍中:官名。加官。侍从皇帝。皮弁(biàn):冠名。以白鹿皮制作。(8)封:指祭天的坛。(9)玉牒书:帝王告天的文书。写于简牒,以玉为饰。(10)书秘:文书内容绝密。(11)奉车:即奉车都尉。官名。掌管皇帝车马。子侯:霍嬗之字。霍去病的儿子。(12)禁:禁止泄密。(13)阴道:山北之道。(14)丙辰:二十日。(15)下址:山脚下。肃然山:山名。在泰山东麓。(16)一茅三脊:一种有三条脊棱的茅草。藉:垫席。(17)杂:错杂。(18)纵:放也。(19)兕(sì):古代犀牛一类的兽名。犀(xī):犀牛。(20)去:谓将诸兽放去。
天子从禅还,坐明堂(1),群臣更上寿(2)。下诏改元为元封(3)。语在《武纪》。又曰:“古者天子五载一巡狩,用事泰山,诸侯有朝宿地(4)。其令诸侯各治邸泰山下(5)。”
(1)明堂:此明堂在泰山东北麓。(2)更:轮番。上寿:祝福。(3)下诏改元为元封:景祐本作“下诏改元封元年”。《封禅书》作“以今年为元封元年”。(4)朝宿地:朝会时的住宿处。(5)邸:府第。
天子既已封泰山,无风雨,而方士更言蓬莱诸神若将可得(1),于是上欣然庶几遇之,复东至海上望焉。奉车子侯暴病,一日死。上乃遂去,并(傍)海上,北至碣石,巡自辽西(2),历北边至九原(3)。五月,乃至甘泉,周万八千里云。
(1)若:或许。(2)辽西:郡名。治阳乐(在今辽宁义县西)。(3)九原:县名。在今内蒙古包头市西。
其秋,有星孛于东井(1)。后十余日,有星孛于三能(2)。望气王朔言(3):“候独见填(镇)星出如瓜(4),食顷(5),复入。”有司皆曰:“陛下建汉家封禅,天其报德星云(6)。”
(1)孛:星光四射的现象。东井:星官名。即井宿。二十八宿之一。(2)三能(tái):星官名。即三台。(3)主朔:方士。(4)候:观测。填星:应为“旗星”。旗星,“谓星光芒射大如旗也”(郭嵩寿说)。(5)食顷:吃一顿饭的功夫(形容时间很短)。(6)其:词气副词。报德星:谓以德星相报。古时迷信者往往将有异常现象的星,说成是祥瑞的象征,而称为德星。
其来年冬,郊雍五帝,还,拜祝祠泰一(1)。赞飨曰:“德星昭衍(2),厥维休祥(3)。寿星仍出(4),渊耀光明(5)。信星昭见(现)(6),皇帝敬拜太祝之享。”
(1)祝:祝辞。(2)昭衍:光明广布。(3)厥:犹“其”。维:是。休祥:吉祥。(4)寿星:南极星。仍:接着。(5)渊:深;远。(6)信星:即土星。
其春,公孙卿言见神人东莱山,若云“欲见天子”。天子于是幸缑氏城,拜卿为中大夫(1)。遂至东莱,宿留之数日,毋所见,见大人迹云。复遣方士求神人采药以千数。是岁旱,天子既出亡(无)名(2),乃祷万里沙(3),过祠泰山。还至瓠子(4),自临塞决河(5),留二日,湛(沈)祠而去(6)。
(1)中大夫:官名。掌议论,备顾问。(2)无名:无正当理由。(3)万里沙:地名。在今山东掖县东北。这里指其地的神庙。(4)瓠(hú)子:即瓠子口。在今河南濮阳西南。(5)自临塞决河:谓武帝亲临现场带领群臣堵塞瓠子之决。(6)沈祠:沉白马、玉璧于黄河,以祭河神。
汉书新注卷二十五上 郊祀志第五上
汉书新注
施丁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