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抓紧发展技术进出口

  抓紧引进国外的先进技术、管理经验和人才,争取时间,尽快改变我国的落后面貌,形成后发优势,赶超国际先进水平,一直是邓小平同志十分关心的问题,是邓小平同志对外开放理论的一个重要内容。1975年他出来主持党中央和国务院日常工作时,在国务院讨论国家计委起草的《关于加快工业发展的若干问题》时就指出:“要争取多出口一点东西,换点高、精、尖的技术和设备回来,加速工业技术改造,提高劳动生产率。”1975年9月26日,邓小平同志在听取中国科学院负责同志《关于科技工作的几个问题》汇报时,明确指出:“科学技术叫生产力,科技人员就是劳动者。”为一些因钻研科学技术而被扣上“白专”帽子的科研人员正名,并赞扬了作出突出成绩的科技人员刻苦钻研精神,要求科学院给那些有培养前途的科技人员创造条件,关心他们,支持他们,解决家庭、生活的实际困难,调动和发挥他们的积极性。1977年5月24日,他在同中央领导同志谈话时又进一步强调指出:“我们要实现现代化,关键是科学技术要上去。”“一定要在党内造成一种空气:尊重知识,尊重人才。要反对不尊重知识分子的错误思想。”他提出:“科技和教育,各行各业都要抓。大的企业都要有科学技术研究机构,有科学技术研究人员。每个部门都要进行科学研究。”粉碎“四人帮”,邓小平同志重新出来工作后,他自告奋勇管科教方面的工作。他认为:我们国家要赶上世界先进水平,要从科学和教育入手。他在1977年8月8日召开的科学和教育工作座谈会上,对解决当时科学教育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提出一系列明确的指导思想,并指出:有一批华裔学者要求回国,我们要创造条件,盖些房子,做好安置他们回国的准备工作。接受华裔学者回国是我们发展科学技术的一项具体措施,派人出国留学也是一项具体措施。我们还要请外国著名学者来我国讲学。1978年3月,中央召开全国科学大会,这是一个在我国科学史上空前的盛会。邓小平同志在开幕式上作了重要讲话,他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深刻地阐明了科学技术是生产力和科技人员是劳动者的论断,强调指出:科学技术作为生产力,越来越显示出巨大的作用,科学技术正在成为越来越重要的生产力。在社会主义社会里,知识分子已经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他们与体力劳动者的区别,只是社会分工的不同。他在充分肯定了我国科学技术事业取得很大发展,在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中发挥了重大作用的同时,指出必须清醒地看到,我国的科学技术水平同世界先进技术水平的差距还很大,科学技术力量还很薄弱,远不能适应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坚定地指出:“认识落后,才能去改造落后。学习先进,才有可能赶超先进。提高我国的科学技术水平,当然必须依靠我们自己的努力,必须发展我们自己的创造,必须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方针。但是,独立自主不是闭关自守,自力更生不是盲目排外。科学技术是人类共同创造的财富,任何一个民族、一个国家,都需要学习别的民族、别的国家的长处,学习人家的先进科学技术。我们不仅因为今天科学技术落后,需要努力向外国学习,即使我们的科学技术赶上了世界先进水平,也还要学习人家的长处。”1978年9月18日,邓小平同志在听取鞍钢市委汇报时指出:“现在抢时间很重要,全国准备引进上千个项目。凡是引进的技术设备都应该是现代化的,……世界在发展,我们不在技术上前进,不要说超过,赶都赶不上,那才真正是爬行主义。我们要以世界先进科学技术成果作为我们发展的起点,我们要有这个雄心壮志。”“引进技术改造企业,第一要学会,第二要提高创新。”1978年10月10日,邓小平同志在会见一个欧洲国家的新闻代表团谈话时,严厉地批判说,有一段时间把向先进国家学习先进的科学技术被叫作“崇洋媚外”,这是一种蠢话。再一次强调指出:“要实现四个现代化,就要善于学习,大量取得国际上的帮助。要引进国际上的先进技术、先进设备,作为我们发展的起点。”“我们引进先进技术,是为了发展生产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是有利于我们的社会主义国家和社会制度。”

  他反复说:“社会主义要表现出它的优越性,哪能象现在这样,搞了20多年还这么穷,那要社会主义干什么?我们要在技术上、管理上都来个革命,发展生产,增加职工收入。”1978年10月11日,邓小平同志在中国工会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作了题为《工人阶级要为实现四个现代化作出优异贡献》的致词,号召我国工人阶级在加强同全世界工人阶级和革命人民的团结,支持他们反帝、反殖、反霸,争取和维护民族独立以及争取社会进步的斗争的同时,也要虚心学习各国工人阶级的斗争经验,学习他们的先进科学技术,来加快实现我国的四个现代化。1978年12月召开的中共中央工作会议,讨论和解决了许多有关党和国家命运的重大问题。邓小平同志在闭幕会上作了重要讲话,他在讲到要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时指出:“我们要学会用经济方法管理经济。自己不懂就要向懂行的人学习,向外国的先进管理方法学习。不仅新引进的企业要按人家的先进方法去办,原有企业的改造也要采用先进的方法。”1979年3月30日,邓小平同志在党的理论工作务虚会上作了“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重要讲话,他在讲到实现四个现代化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时指出:“资本主义已经有了几百年的历史,各国人民在资本主义制度下所发展的科学和技术,所积累的各种有益的知识和经验,都是我们必须继承和学习的。我们要有计划、有选择地引进资本主义国家的先进技术和其他对我们有益的东西,但是我们决不学习和引进资本主义制度,决不学习和引进各种丑恶和颓废的东西。”1980年1月16日,邓小平同志在中共中央召集的干部会议上重申:“绝不允许把我们学习资本主义社会的某些技术和某些管理的经验,变成了崇拜资本主义外国,受资本主义腐蚀,丧失社会主义中国的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1980年8月下旬,邓小平同志在一次会见记者谈话时说:“技术问题是科学,生产管理是科学,在任何社会,对任何国家都是有用的。我们学习先进的技术、先进的科学、先进的管理来为社会主义服务,而这些东西本身并没有阶级性。”1982年9月1日,邓小平同志在党的十二大开幕词中指出:“我们的现代化建设,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无论是革命还是建设,都要注意学习和借鉴外国经验。但是照抄照搬别国经验、别国模式,从来不能得到成功。”1983年7月8日,邓小平同志同几位中央负责同志专门谈了利用外国智力和扩大对外开放问题,指出:“要利用外国智力,请一些外国人来参加我们的重点建设以及各方面的建设。对这个问题,我们认识不足,决心不大。”并指出:“要抓住西欧国家经济困难的时机,同他们搞技术合作,使我们的技术改造能够快一些搞上去。”1983年10月12日,邓小平同志在党的十二届二次会议的讲话中指出:“我们要向资本主义国家学习先进的科学、技术、经营管理方法以及其他一切对我们有益的知识和文化,闭关自守,固步自封是愚蠢的。”同时指出:“经济方面我们要采取两手政策,既要开放,又不盲目地无计划无选择地引进,更不能不对资本主义的腐蚀性影响进行坚决的抵制和斗争。”1984年2月24日,邓小平同志从外地视察回京后,对几位中央负责同志谈办好经济特区,增加对外开放城市时指出:“特区是个窗口,是技术的窗口,管理的窗口,知识的窗口,也是对外开放的窗口。从特区可以引进技术,获得知识,学到管理,管理也是知识。”1985年4月15日,邓小平同志在会见外宾谈到政治上发展民主,经济上实行改革时指出:“任何一个国家要发展,不加强国际交往,不引进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先进科学技术和资金,是不可能的。”1985年6月29日,他在另一次会见外宾谈话时又指出:“搞社会主义,中心任务是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一切有利于发展社会生产力的方法,包括利用外资和引进先进技术,我们都采用。”1988年9月,邓小平同志在多次谈话中反复强调:“马克思讲过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这是非常正确的,现在看来这样说可能不够,恐怕是第一生产力。”他回顾说,五十年代在技术方面与日本差距不那么大,但是我们封闭了20年,没有把国际市场竞争摆在议事日程上,而日本这期间变成了经济大国。他强调,对科学技术重要性要充分认识,将来解决问题的出路,还要靠尖端技术。1988年10月24日,邓小平同志视察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工程时指出:“中国必须发展自己的高科技,在世界高科技领域占有一席之地。”“现在世界的发展,特别是高科技领域的发展一日千里,中国不能安于落后,必须一开始就参与这个领域的发展。”他还提到,借助国际科技界朋友的帮助,我们少走弯路。1989年以后,以及在邓小平同志退休后的一段时间,他主要是集中精力协助第三代领导集体稳定国内,同时做外国领导人和企业界的工作,打破西方国家对我国的经济制裁,为学习和借鉴国外的先进技术和有益经验,加快现代化建设创造一个有利的国际国内条件。1992年春天,邓小平同志在巡视南方的重要谈话中,殷切地指出:“要抓住机会,现在就是好机会。”“我国的经济发展,总要力争隔几年上一个台阶。”又强调:“社会主义要赢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就必须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吸收和借鉴当今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一切反映现代社会化生产规律的先进经营方式和管理方法。”“高科技领域,中国也要在世界占有一席之地。”他赞扬50年代一批在国外的科学家回国,在极为困难的条件下搞成功了“两弹一星”和好多高科技成果。他“希望所有出国学习的人回来。不管他们过去的政治态度怎样,都可以回来,回来后妥善安排。”“希望大家通力合作,为加快发展我国科技和教育事业多做实事。搞科技,越高越好,越新越好。”

  江泽民同志指出:“现代国际间的竞争,说到底是综合国力的竞争,关键是科学技术的竞争。邓小平同志敏锐地洞察这一历史大趋势,鲜明地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科学论断,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生产力的学说,对我们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他回顾总结了世界不同类型国家实现经济起飞的经验,指出:“从世界近代史来看,不少贫穷的民族和落后的国家,能在不太长的时间内实现经济起飞,虽然有着各不相同的具体条件和有利因素,但重视教育,善于采用先进科学技术,则是其共同特点。”他强调:“抓紧学习和掌握现代科技知识,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任务。各级干部要从事关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高度来认识学习的重要性,增强学习的自觉性。”在党的十四大上,江泽民同志提出:“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更多更好地利用国外资金、资源、技术和管理经验。”强调要“不断完善保护知识产权的制度。认真抓好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和创新。”重申“我们热情欢迎出国学习人员通过多种方式关心、支持和参加 祖国的现代化建设。”“并实行出入自由,来去方便的政策。”为在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中,普及现代科学技术知识,根据江泽民同志的意见,由时任国务委员的宋健同志组织国内有关专家编写了《现代科学技术基础知识》读本。从科学技术发展的客观事实出发,科学地分析了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基本特点,全面阐述了邓小平同志关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所蕴涵的深刻思想内涵;对当代自然科学的一些重大基本理论问题,当代技术发展的重要前沿领域,如何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推动传统产业现代化和解决人类社会共同面临的重大问题等,作了深入浅出的论述,并探讨了如何应用科学技术来促进经济发展和国家富强的方针政策与战略问题。在党的十五大上,江泽民同志再次强调:“要充分估量未来科学技术特别是高技术发展对综合国力、社会经济结构和人民生活的巨大影响,把加速科技进步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地位,使经济建设真正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有重点有选择地引进先进技术,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我国是发展中国家,应该更加重视运用最新技术成果,实现技术发展的跨越。”为贯彻落实这一精神,中央召开了全国科技创新大会,党中央和国务院于1999年8月20日作出了《关于加强技术创新,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决定》,强调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加强对技术创新和高科技成果商品化、产业化的方向和重点的宏观引导;促进企业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全面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推动应用型科研机构和设计单位实行企业化转制,大力促进科技型企业的发展;加强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建设,形成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支持发展多种形式的民营科技企业;大力发展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实行财税扶持政策;实施金融扶持政策;完善科技人员管理制度,鼓励转化科技成果;对科研机构转制为企业的给予专项政策扶持;正确评价科技成果和进行科技奖励;加强对知识产权的管理和保护;完善科技立法,加强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加强协作。要求各级党委和政府以及有关部门要充分认识加强技术创新,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切实加强对这项工作的领导。为推动技术创新,促进技术的进出口,有关部门和地方还联合举办了《深圳高新技术交易会》、《北京高新技术交易周》等,技术进出口出现了空前活跃的局面。

  贯彻邓小平同志关于学习、借鉴、引进国外的先进技术、管理经验和知识的论述,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采取了如下一些政策措施。

  1、加强知识产权保护。

  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对于促进科技进步、文化繁荣和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和作用,它既是保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正常运行的重要制度,又是开展国际间科技、经济、文化交流与合作的基本环境和条件之一。我国把保护知识产权作为改革开放政策和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从70年代末即着手制定有关法律、法规,同时积极参加相关的国际公约和国际组织的活动,加强与世界各国在知识产权领域的交往与合作。我国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在初始阶段就显示了面向世界、面向国际保护水平的高起点。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不断完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先后颁布了一系列的法律和法规:1982年8月23日,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商标法》;1983年3月10日,公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商标法实施细则》;1984年3月12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1985年1月19日,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实施细则》;1990年4月7日,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并于1991年6月1日开始实施。我国已于1980年加入“世界知识产权组织”,1984年加入“保护工业产权巴黎公约”,1989年加入“关于商标注册的马德里协定”。在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立法工作的同时,我国也很重视有关法律的实施。众所周知,中国工商行政管理机构对深圳五家侵犯美国IBM商标的中国公司处以最高限额的罚款,有效地制止了侵权行为。对美国公司在中国注册的“Jeep”、 “米老鼠” “氟利昂”等商标给予特别的处理和有效的保护。人民法院和专利管理机构受理专利纠纷案1400多件,外国的知识产权可以依照中国法律受到保护。1992年以后,我国又相继颁布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实施条例》、《计算机软件保护条例》及专利法修改草案。在起草过程中尽可能借鉴国际上的通常做法,如计算机软件保护期限长短的确定,专利法修改草案扩大了专利保护范围和延长了保护期限,保护期限甚至比某些发达国家还长。我国还加入“伯尔尼保护文学艺术作品公约”和“世界版权公约”。

  我国根据国情和国际发展趋势制定和完善各项知识产权保护法律、法规,至今已形成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保护知识产权的法律体系。我国知识产权立法速度之快也是史无前例的。为扩大对外开放,我国积极履行保护知识产权的国际义务,努力使知识产权保护水平向新的国际标准靠拢,采取了许多重大措施,进一步提高中国现行的知识产权保护水平。我国不仅制定了一整套达到国际水平的保护知识产权的法律、法规,而且具有完备的知识产权保护法律措施。我国法律规定了侵犯知识产权的行为应承担法律责任,包括民事责任、行政责任和刑事责任。在执法方面也是严肃公正的,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为了强化对知识产权的司法保护,我国的各省、市、自治区已相继设立了知识产权审判庭,最高人民法院也在专业审判组的基础上设立知识产权审判庭。为了强化对知识产权的行政保护,1994年7月,国务院建立了知识产权办公会议,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也相继成立了知识产权协调机构。我国的一些省、区、市还成立了专门保护知识产权的联合执法队伍。自1995年我国政府与外国签署了双边保护知识产权换函以来,一直在积极履行协议的义务,采取了大量切实有效的行动,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海关是保护知识产权的重要环节,为了加强对知识产权的保护,1995年7月5日,国务院公布了《知识产权海关保护条例》,并于1995年10月1日起实施。对侵犯受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行政法规保护的知识产权的货物,禁止进出口。同时,海关总署于1995年9月28日发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关于知识产权保护的实施办法》,保证了《知识产权海关保护条例》的有效实施,该实施办法亦于1995年10月1日起实施。海关总署于1995年6月在总署内成立了知识产权边境保护处,专门负责条例的实施工作,接受知识产权海关保护备案,对全国海关的知识产权保护进行指导。侵犯知识产权是一个国际问题,不仅在我国和其他发展中国家存在,发达国家本身也不能彻底清除侵权盗版现象。这如同走私、贩毒一样,为高利所趋,总会有一些不法之徒为之铤而走险,谋取非法利益。因此需国际间的合作和长期不懈的努力,共同打击侵权。我国将在继续加大保护知识产权力度的同时,积极推进知识产权领域的国际合作。我国将一如既往地积极参加有关国际组织的活动,履行知识产权领域各项国际条约和协定中应尽的义务,同时也希望其它签约国能履行他们对中国的承诺。

  2、以多种灵活方式引进先进技术。

  对外开放前,我国引进技术以成套设备为主,有的甚至是“交钥匙”合同。对外开放后,随着经济技术水平提高,采取的方式包括:

  许可证贸易,如专利、商标、专有技术、专有许可、商标许可、专有技术许可。有的可以单独作为合同的标的,也可以两者或三者结合。其核心是从国外技术拥有方取得该技术的使用权、产品的制造权和产品的销售权。技术供应方应当保证技术可靠、实用,能达到合同规定的质量标准,并且提供完整、详细、准确、规范的技术资料。有时输出技术方还应提供技术指导,人员培训等技术服务,以保证引进技术方能掌握技术。

  合作生产或合作设计,这种方式尤其适用于市场需要量少,技术要求高的大型复杂设备的制造。在合作生产中,利用供方提供的制造技术,双方共同完成一定数量的产品,且供方一边培训受方人员,一边逐步提高受方自制率。其优点是既有利于受方掌握引进的技术,又能尽快生产出产品。合作设计是一种比较高级的引进技术方式。当双方科研设计人员水平基本相当时,受方派科研设计人员到科研设计设备比较好的另一方共同合作研究设计,在合作中达到双方都能掌握有关技术和生产的目的。

  技术咨询服务,也可叫顾问咨询和技术服务,两者有时难以分开,但两者表现特点又有所不同。顾问咨询是为了解决某项工程或某个产品的技术问题而聘请外国专家或委托咨询公司,利用其丰富的经验,担任顾问或提出解决技术问题的方案,有时需受方提供必要的数据,按双方商定的标准,进行技术设计、安排实验,作出最终执行方案。技术服务是在特定条件下,受方委托外国有经验的公司进行资源勘探、对建厂、技术改造等进行可行性研究,对工程的进度和质量进行生产经营管理方面的指导或其他服务。

  进口成套设备,关键设备,这是引进技术比较简便的方式,优点是可以争取时间生产我国市场需求量大的产品,但投资一般都比较大。采取这种方式引进技术需要注意的是,要同时引进设备和产品的制造技术和工艺技术;要考虑我国设备制造和配套能力,凡是我国能制造且技术性能、质量能达到要求的设备、材料,尽可能增加国内配套比重,以节省外汇开支,降低建设成本;要加强建设方案、选址、设计、设备选型、施工、安装、调试,人员培训等各环节的协调,使其尽快发挥引进效益。

  此外,要重视利用中外合资、中外合作和外商独资等外商直接投资的方式引进技术,这种引进方式可以动态引进先进技术,紧跟国际技术发展趋势。因为外商投资的目的是为了获利,只有不断提供先进适用技术,才能保证其产品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而且可以同时引进先进管理和营销经验。对一些投资大的基础设施,也可考虑采用BOT方式(建造-经营-转让)。通过吸收外商投资引进先进技术和管理方法,今后可能成为我国引进技术最重要的方式。

  3、多渠道筹集资金引进先进技术。

  对外开放前,我国引进技术主要采取现汇购买或者使用外国的延期付款方式。对外开放后,我国拓宽了引进技术的资金来源渠道。除使用现汇购买或利用银行外汇贷款购买关键技术外,还积极争取外国政府贷款、混合贷款、国际金融组织贷款、出口信贷以及国际上的商业贷款引进先进技术,吸收外商直接投资,允许外商以技术为股本举办合资、合作经营企业,实现技术转让。

  4、实现双向技术贸易,积极推动技术出口。

  长期以来,我国技术贸易处于单向进口的状态。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和技术进步,开始组织我国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出口。目前技术出口的主要方式是专有技术和专利技术许可;技术服务中的工程设计、工艺设计、产品设计、地质勘探、计算机软件设计和编程、技术咨询、技术培训等;含有技术转让内容的成套设备和生产线的出口,这类出口占我国技术出口金额约90%;以技术和设备作股本在境外投资建厂,一般是采取合资方式,由我方提供技术和设备,对方提供厂房、人员和部分流动资金,共同经营,共担风险,利益共享。

  5、实行必要的鼓励政策。

  国家适时发布鼓励引进项目目录,对涉及经济发展的重大技术引进项目和列入目录的需要引进的技术项目,在引进时免征关税和进口环节的增值税,重大技术引进项目还可申请使用国家开发银行提供的优惠信贷。利用外国政府贷款、国际金融机构贷款和外商直接投资进口的技术、设备也免征关税和进口环节增值税。国家进出口银行对技术出口项目提供出口信贷支持。

  引进先进技术是尽快改变我国经济落后面貌,实现经济技术跨越式发展,取得后发优势,赶超世界先进水平,实现我国经济现代化目标的捷径。要抓住时机,对于那些当前我国还没有掌握而发达国家已普遍采用的先进技术,要果断地从国外引进,不要再花许多资金和技术力量去搞研究攻关。这样做,一方面是我们可以争取时间,节省资金,加快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另一方面是我们的科技力量可以主要放在引进技术的消化和提高上,放在当代各国都在注目研究、将来具有重大价值的技术课题上,放在我国具有优势的技术领域的研究发展上。这样,我国的经济技术就可以在一个高的起点上前进,以更快的步伐赶上世界先进水平。所谓先进技术,必须能满足这样几个条件之一:能发展和生产新产品;能提高产品质量和性能。降低生产成本,节约能源和原材料;有利于综合、充分利用资源;能扩大产品出口,增加外汇收入;有利于环境保护,改善和提高环境保护质量和水平;提高安全生产水平;有利于改善和提高经营管理水平;有助于提高科技水平带动科技进步。

  引进先进技术要正确处理好几个关系:一是引进软件与硬件的问题。不能强调一个方面而忽视另一个方面,必须具体分析,区别对待。较易于消化掌握、不需大量制造新设备、用于生产的周期很短的技术,应进口软件技术,或者引进人才;对于引进软件技术需要较长的时间才能消化掌握、应用于生产,则应进口硬件技术,同时带进软件技术。二是引进关键设备和成套设备问题。对于我国已有相当技术水平的生产线,只是个别环节比较落后,自然是要引进关键设备或关键工艺技术,有的甚至是引进关键设备的某些部件或局部的单项技术,由国内配套。对于我国技术基础较差的新兴产业,应引进成套设备和技术,同时尽可能做好设备分交和合作生产,设备分交一定要在质量和时间上予以保证。一般来说我国机械制造业已有相当基础,配套能力较强,如设备分交和合作生产能搞好,成套设备的引进也就接近关键设备的引进了。三是关于重复引进问题。不能重复引进应该是指,同样的软件技术不能同时引进两件以上,因为软件技术用于生产、产生效益还有一个过程,又便于传递,不应化昂贵的代价来买几套;另一个意思是同样的技术不能引进一代又一代,要强调加快消化,尽可能使其国有化,有自己的创新。对于硬件技术的引进只要是经济效益特别好的,条件又允许的,可以同时引进几台或几套。四是引进技术的先进性和适用性问题。既要考虑技术的先进性,又要考虑我国的掌握消化能力和使其发挥作用的配套能力,不能脱离我国的实际,盲目单纯追求先进,引进的技术应当是刚投入商业化生产的比我国所采用技术先进、我国企业又能掌握的成熟技术。有的企业曾提出进口国外淘汰的,比我国现有技术相对先进的外国二手设备。这必须慎重,对于技术更新周期短的如电子产业,是绝不行的。现在的技术更新周期普遍缩短,采取进口国外的二手设备的风险是很大的,搞不好等于进口一堆废钢铁。当然,我们希望进口国外的先进战略储备技术;这是很难的,只能依靠我们自主开发或者引进高科技人员,合作研究开发。所以,要把技术引进和自主开发有机结合起来。总之,处理这几个问题都要从实际经济效益、从争取时间加快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出发来考虑。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区别对待。

  引进技术的方式方法要灵活掌握。用现汇购买是最省事的一种办法,但如有其他更为经济的办法,应优先采用其他办法。第二种办法是可以技贸结合带进技术,在我国批量进口机电产品时,应争取在不增加原来商品价格的情况下带进某些技术;或者是以买产品为筹码,促使外商提供某些不愿出售的技术。第三是利用同外商合作设计、合作生产取得和学习某些技术。第四是采取租赁方式引进大型的先进设备。第五是与利用外资相结合引进技术。国外提供的较优惠的贷款,大部分是为支持其本国的资本货物出口的,对于发达国家已普遍采用的先进设备和技术,通过利用外资是较易取得的;此外,吸收外商直接投资还可以得到某些用一般方法难以取得的先进技术和经营管理经验。这种方法应该作为今后技术引进的重点。

  多引进一些先进技术、设备会不会影响国内机械制造业的发展?不仅不会,反而会促进其发展。引进技术软件,将加重机械制造业的任务,有利于促进其技术水平的提高;引进关键设备和技术,也会增加机械制造业的配套任务;即使是引进成套设备,设备分交和合作生产也占相当比例;更要看到,引进技术中很多是设备制造技术,会直接提高我国机械制造业的技术和管理水平,加快其发展。当然,我国机械制造业力量部署应作相应调整,要将主要的科研、设计力量和相当的加工力量用于引进的先进技术的消化和创新,生产新一代的产品;用于我国具有优势的机械产品的生产和改进发展上;用于有前景的前沿技术的研究开发上;同时要保证引进技术和设备维修配件和备品的生产供应。这样,我国的机械制造业也可以在新的技术起点上更快前进。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引进技术步伐加快,技术出口迅猛发展。按外经贸部业务统计,1979年到1999年,对外签订技术引进合同34507项,合同金额1226.4亿美元。1980年到1999年,我国对外签订技术出口合同11700多项,合同金额357.68亿美元。我国引进技术来源于50多个国家和地区,技术出口的国别也超过120多个国家和地区,其中美国、德国和日本引进我国技术名列各国前茅。我国技术进出口额中的成套设备费均占合同额的90%以上。进口技术几乎涉及国民经济的所有行业。出口的技术主要是机械、建材、电子、轻工、电力、冶金、化工、航空、医药等16个行业。

  引进先进技术和设备,推动了我国的技术进步,促进了企业的技术改造,缩短了与国外的技术差距;技术进步使我们提高了生产效率和产品的性能、质量,降低了原材料消耗,减少了环境污染;提高了我国的出口竞争能力,既可增加外汇收入,又可减少外汇的支出;还提高了我国人民的生活质量。引进技术使我国的冶金、机械、石化、建材、电子甚至是纺织、轻工、农业都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比如,我国以引进智力方式引进的水稻早育稀植栽培技术,大大减轻了农民的劳动强度,降低了生产成本,增产效果十分显著。茄子嫁接栽培技术不仅克服了茄子不能重茬栽培的技术难关,而且长出的茄子个大、味甜、产量高,每株采收茄子35-52个,亩产可达1万到1.5万公斤,采收期长达8个月。贵州省聘请外国专家指导草地畜牧业及农林牧的综合开发,使劣质草地的产草量提高4倍,家禽繁殖成活率提高20%,商品出栏率提高15%,示范点的农民年均收入从原来的180元提高到了1500元左右,年人均粮食产量由150公斤提高到850多公斤。围绕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的调整、国家重点工程建设、大中型企业的技术改造及技术创新和新产品开发,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和经济效益等方面,也取得一批重要成果。以钢铁工业为例,宝钢、太钢、鞍钢等14家大型企业,通过聘请外国专家和派员出国培训,掌握了转炉炼钢渣护炉技术,在47座高炉上采用,炉龄提高1倍以上,效益十分可观。历史悠久的广州珠江钢琴工业公司,通过聘请专家,引进国外技术,解决了困扰企业多年的音准不稳的技术问题,使各项指标跃居全国第一,并多次在国内外获奖,产品批量出口到世界50多个国家和地区,全面进入欧美发达国家市场。三峡工程建设中有20多项名列世界之最的工程存在复杂的技术难题,这些难题我们过去没有遇到过。在工程和设备招标过程中,通过聘请外国技术专家指导,中外技术专家密切合作,一个个技术难题被突破,保证了工程的顺利进行。通过组织技术设备出口,同样促进了技术开发和技术进步,改进了我国出口商品的结构,提高了出口商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增强了国际竞争力,获得更好的经济效益。据美国统计,出口1亿美元的技术,可以带动50亿美元的相关设备出口。可见技术出口的重大作用。

通过引进国外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加上我国自主开发创新,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整体科技实力有了很大提高。某些技术已进入世界先进行列。但是,仍存在不少差距。主要表现在科技创新能力不够,在以自主知识产权为基础的科技竞争中还处于弱势,许多产业的主体技术还依赖进口,产业技术整体水平特别是高新技术与世界先进水平还有较大差距;高新技术产业化程度还不高,高新技术产业在国民经济结构中还比较弱小,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尚显不足,在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改造传统产业等方面还难以发挥应有的作用;技术储备不足,经济发展和市场需要的技术拿不出来,科技基础研究和超前研究不够;我国企业自主开发技术能力低,管理比较落后,集约化经营很不够。以轿车行业为例,全国现有整车厂120家,年产量超过万辆的仅12家,零部件厂1700多家,生产集中度低。就合资企业而言,我国合资汽车厂年人均轿车产量不足10辆,而国外都在40辆以上。从技术开发来讲,我国现在生产的20种车型全部是引进的,没有一种车型是自己开发的。从价格来讲,国产排气量1.6-2.0升的轿车比国外价格高30%,这还不包括车辆购置费等其他费用,3.0升的轿车比国外价格高40%。另外,我国的钢材、成品油、合成材料、化肥、轮胎、重大装备等也存在不少问题。市场需求好的冷轧板、不锈钢板、模具钢、冷轧硅钢片、石油管的生产,在我国还刚刚起步,每年还需要大量进口。我国自己生产的中高档润滑油仅占65%,而且比发达国家低2-3个档次;化纤差别率只有20%,国外在45%以上;轮胎子午化率仅30%,国外在85%以上,发达国家为100%;主要机械产品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的仅有5%,等等。我们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任重道远,不能有丝毫的自满。

  我们必须看到,进入20世纪,科学技术发展突飞猛进,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本世纪兴起的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材料、新能源、空间技术和海洋技术,既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强大活力,也是下个世纪新的产业革命的巨大动力。有关资料表明,20世纪初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5-20%,20世纪中叶上升到50%左右,80年代上升到60-80%。科技成果的商品化、产业化周期越来越短,18世纪约为100年,19世纪约为50年,二次世界大战后约为7年。由于微电子技术的发展,近年来在计算机等领域仅隔半年就有新一代产品问世。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新技术革命,正在并将深刻地影响世界的生产、流通、消费和生活方式。生物技术为解决粮食、人口、健康和环境等重大难题提供了可能。不少专家认为,21世纪将是“知识经济”的时代,是科学技术的世纪。哪个国家掌握了科技优势,特别是前瞻性科技的优势,哪个国家就将取得经济发展和竞争的优势。知识经济是指“建立在知识的生产、分配和使用(消费)基础之上的经济”。它最主要的特点是以智力资源为依托,以高科技产业为支柱,以不断创新为灵魂,以教育和人力资源开发为本源。人类文明社会以来经济发展经历了劳力经济(也称农业经济)阶段和资源经济(也称工业经济)阶段,目前进入了以知识为基础的知识经济阶段。知识经济时代的出现,有两个最明显的特征,一是对信息产业为基础的高科技产业的投资超过对其他产业的投资,在这方面美国居于世界领先地位,美国对信息技术投资占国内生产总值的4%,英国为3%,日本为2%。美国的研究与开发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的2.7%,而其他发达国家为2.1%。信息行业已成为美国第一大工业,1997年的营业额高达8660亿美元,占美国国内生产总值的10%,超过汽车、钢铁、建筑业等传统产业。从事软件产业的微软、IBM、英特尔等公司已经取代了三大汽车公司当年的地位。目前美国英特网使用者占世界约1.5亿“网民”的2/3。有人认为,美国已率先进入知识经济时代。第二个特征是知识成为创造财富的主要源泉。在5年前,排名世界富豪前10名的大都是石油大亨,而今天,排名在世界前10名的富豪一半以上都是与信息等高科技产业相关,41岁的美国微软公司总裁比尔·盖茨个人财产达368亿美元,成为世界首富,其公司的市场价值2000亿美元,是美国通用汽车公司市场价值的3倍。在美国靠信息产业成为巨富的有2000多人,有的非常年轻。

  随着科技进步日益成为经济发展的决定因素,国与国之间的竞争主要围绕以智力资源的占有、知识的生产进行。经合组织在1996年度报告中指出,它的主要成员国国内生产总值50%以上是以知识为基础的。在这些国家,高科技产业已经取代传统产业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力。估计到2010年,美国、欧盟、日本等国的知识经济的产值将达到国内生产总值的70%至80%,正式进入知识经济时代。当今世界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差距主要是“知识的差距”,许多发展中国家每年用于科研的经费在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例不到发达国家的1/10。因此,发展中国家如果不及时采取科教兴国的战略,今后的差距将愈来愈大。

  为了在将来的世界新格局中保持优势地位或占有一席之地,不论是美国、日本、西欧等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面对知识经济时代的悄然到来,无不采取多种措施调整科技发展战略,把大力发展高科技产业作为增强经济竞争能力的国策。美、德、英、法、日、俄罗斯等国都在高科技领域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进行基础科学的研究和高科技的开发。目前,作为知识经济的根基——现代高科技体系伴随着现代尖端科学研究的进展已经形成,它主要包括信息科学技术、生命科学技术、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科学技术、新材料科学技术、空间科学技术、海洋科学技术、环境科学技术和软件科学技术等。目前信息高科技比较集中反映在“信息高速公路”建设上,是各国竞争最激烈的领域。“信息高速公路”是以最新数字化光纤传输、智能化计算机处理和多媒体终端服务技术装备的,地区、国家或国际规模的,多用户、大容量和高速度的交互式综合信息网络系统。美国提出在2000年以前把全国的公共设施联系在一起,到下世纪初使大部分美国家庭入网,实现多媒体普及化,并用10-20年的时间,建成一个“前所未有的全国最终是全世界的通讯网络。”之后各国都纷纷应战,在“信息高速公路”建设方面投入巨额资金。

  面对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许多发展中国家改变过去“资源兴国”、 “劳动力兴国”的发展战略,纷纷实施“科教兴国”和可持续发展战略。但是,知识经济是建立在雄厚的知识资本、丰富的高级人才资源和全民教育普及的基础之上的。在这方面,发展中国家还不具备充分的竞争条件,但在某些方面还是可以有所作为的。例如印度从1988年起开办班加罗尔软件科技工业园区,90年代以来产值以每年翻一番的速度递增,1997年总产值达20亿美元,2000年总产值将达50亿美元,而其成本只有美国的1/3。印度正在雄心勃勃实施全球软件开发计划,很可能成为世界上唯一可与美国抗衡的软件制造强国。

  在迎接知识经济挑战中,各发展中国家实施新的经济发展对策主要有:一是制定科技与教育发展的战略计划;二是加大科技与教育的投入;三是建立科技工业园区,加速推动科技产业化;四是大力发展信息产业,构筑知识经济基础设施。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会进一步推动世界科技和经济的发展,加快了世界各国产业结构的调整和转移,加快了国际经济全球化进程和贸易投资的国际化。世界贸易正从货物贸易向服务贸易和信息技术及其产品贸易等领域延伸。这既为我国加快运用世界最新技术成果带来机遇,同时又给我们增加了竞争压力,如果我们不能采取正确的战略和对策,搞得不好,与发达国家正在缩小的差距又将进一步拉大。值得重视的是跨国公司资金雄厚,具有信息、管理和高科技的优势,专业化、规模化和综合化经营效益显著,正以其不可阻挡的发展势头,成为经济全球化和贸易投资国际化的主要驱动力。据有关资料统计,目前世界生产总值的1/3,世界对外直接投资的70%,世界贸易额的2/3,世界技术专利的80%,均为跨国公司所有。在这种态势下,我们与大量中小型企业继续加强合作,引进某些特有的专门技术的同时,要重视与跨国公司进一步发展合作,利用其国际资本及其带来的先进管理、运作方法和最新科技成果。

  适应国际经济和科技发展,根据我国加快现代化建设步伐的需要,我国技术进出口要贯彻党的十五大精神,围绕促进科技进步,促进经济结构的战略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大力改造与提升传统产业,从整体上提高传统产业技术水平和内在质量,增强竞争能力;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化进程,在重点领域带动一批大型骨干高新技术企业迅速发展,以高新技术带动整个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做好服务。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形成自主知识产权为重要目标,充分利用国内外资源和市场,将研究开发与引进技术相结合,在高起点上强化创新,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1、加强市场调研,及时捕捉信息,争取引进一些急需的重要技术。

  大家知道,作为西方发达国家长期对我国输出技术进行控制工具的“巴黎统筹委员会”即“巴统”已经撤消。但是,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对我国的出口管制,对向我国出口高新技术限制不会取消,尽管在某些方面会有一些松动,但对我国的遏制、限制不会根本改变。这一点,我们要心中有数。但在新的国际出口管制体系建立前,各国从自身利益出发,有可能采取一些技术输出的灵活政策。我们要及时了解和研究各国的动向,了解各行业技术发展的新成果和我国企业和科研部门的需要,抓住时机,从多方面开展工作,争取在过去外国对我国限制较严的一些领域的技术引进方面有所突破。我们有关方面要同心协力,研究应付西方国家技术管制新措施的对策。

  2、扩大技术引进规模,优化技术引进结构。

  要贯彻扩大引进规模,积极引进外来资金、技术、人才和管理经验的方针,要在国力允许的范围内,尽可能扩大技术引进规模,使先进适用的技术和设备进口规模达到每年外贸进口总额的10-12%,甚至更多。引进技术要发挥政府和企业两个积极性,特别是企业要有强烈的竞争意识和紧迫感,要积极采取多种形式,开拓各种渠道,多方面筹集资金,提高企业的技术水平和产品的竞争能力。在保持适度引进规模的同时,要在优化技术引进结构,提高引进质量上下工夫。技术引进的根本目的在于通过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创新达到增强我们自力更生、自主设计、开发、研制的能力。我国的技术引进存在的进口硬件设备比例偏高的问题要逐步解决。国家已经采取了一系列鼓励引进先进技术特别是软件技术和人才的政策措施,今后还需要逐步完善和强化,更多地运用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加强对技术引进的指导。今后优化技术引进结构的一个重要方面是根据产业政策、科技进步的需要,调整技术引进的重点,即以引进技术密集型的产业技术为重点,同时,组织好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和创新,推动我国主要战略产业的技术进步,促进我国主要战略产业到本世纪末成为我国出口的主导产业。

  3、下大力气做好引进先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和创新。

  这是我们通过引进先进技术实现跨越式发展,形成后发优势的关键所在。过去一段时间我们在这方面落实是不够的,再不觉醒就太危险了。在引进先进技术和设备的同时,对其消化、吸收和创新必须有统筹安排。大型企业必须有自己的技术研究开发机构,要把这件事作为重要任务。我们的许多有实力的科研机构也都走上了经济第一线,这些机构也应把消化、吸收引进技术,在引进基础上创新作为优先选题。在改革中,许多民间的科研开发机构应运而生,也可委托他们承担这方面的任务。也可以引进国外人才,帮助吸收、创新。要鼓励国际跨国公司在我国设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这样,我们才可以在一个又一个高起点上跨越式前进,赶上和超过世界先进水平,以比西方发达国家短得多的时间,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中国人民是勤劳智慧的,只要有正确方针指引和必要的条件,是可以很快赶上来的,这已被实践所证明,是国际上所公认的。还要看到,我国也有某些技术领域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有的已进入世界先进行列,这充分证明我国人民确实具有掌握国际先进技术的聪明才智;也说明我们已有一支骨干队伍,具备了初步的基础。我们要善于发挥这些先进领域科技人员的作用,巩固和发展这方面的成果,又要带动其他方面的科学技术进步,实行“传、帮、带”。现在很重要的是要为大批科技人员提供开阔视野,学习新的知识、技术的机会,应当利用一切机会,组织科技骨干出国考察、学习。这是一项基础工作,又是一条少花钱,多办事,尽快提高我国科技人员技术水平的捷径。

  4、大力发展技术和成套设备出口,优化出口商品结构。

  近几年,我国技术和成套设备出口发展很快,以技术带动成套设备出口已成为我国技术出口的主要形式。成套设备出口已占技术出口总额的90%以上。出口的国家和地区越来越多。我国具有多层次的技术资源,适合不同发展水平国家的需要,我国成熟的工业化技术和成套设备尤为符合广大发展中国家需要,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为了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优化出口商品结构,扶持、鼓励技术和成套设备出口,国务院批转了《关于加快科技成果转化、优化外贸出口商品结构的若干意见》,提出了促进外贸企业、科研机构、生产企业相结合,加快科技成果商品化、产业化,建立促进服务性中介机构的政策措施,规定国家实行有利于技术和成套设备出口的信贷政策,在外汇、税收、资金、简化技术人员出国手续等方面给予优惠和支持。要很好地落实这些政策措施,推动技术和成套设备出口。

  5、加强技术进出口的宏观指导和管理。

  主要是抓好法制建设、政策导向、组织协调和信息引导。要按照《外贸法》的要求,制定和实施有利于技术进出口的法规体系,明确我国技术进出口允许、限制、禁止的管理原则,使我国技术进出口的方针、政策、管理体制、促进措施法制化。要根据我国经济技术发展水平,及时制定、调整并公布鼓励、限制、禁止的技术进出口目录,避免盲目性。建立信息收集传播体系,为企业的技术进出口提供全面、及时、准确的服务。

  中华民族在历史上曾经创造过世界最先进的生产力和最光辉的科技成就。明朝以前,世界上主要的发明创造和重大科技成就大约有300项,其中我国占170项,大部分在15世纪欧洲文艺复兴前后传入欧洲,为欧洲的文艺复兴准备了重要的物质基础。直至1661年到1769年间,史称的“康乾盛世”,中国的经济水平在世界上仍是领先的。乾隆末年,中国经济总量居世界第一位,人口占世界1/3,对外贸易长期出超。但是,当时的清朝统治者看不到世界的大变化,拒绝学习国外的先进科学技术,最后在短短的100多年里,大大落后于西方国家,直至在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面前屡屡失败。相反,日本在这一时期通过明治维新,学习欧美的科学技术,走上了富国强兵之路。这段历史告诉我们,中国要发展,要进步,要富强,就必须对外开放,加强与世界各国的经济、科技、文化交流与合作,吸收和借鉴一切先进的东西,才能永远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我们一定要牢记历史教训,加强技术进出口工作,为中华民族再创辉煌而奋斗。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