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发展对外经济贸易是邓小平对外开放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外经济贸易包括的内容较多,这里主要指对外贸易、利用外资和对外投资、技术进出口、对外承包工程和劳务合作、对外经济技术援助和接受国外援助、同联合国发展系统及其他国际组织的经济技术合作。对外经济贸易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联系国内外市场的纽带,对国民经济发展起着特殊重要作用。
我国的对外经济贸易曾经走过了曲折的道路。建国初期,党中央、毛主席根据当时的国内国际情况作出了正确决策,在周总理的直接领导下,首先大力发展对社会主义国家的贸易和经济合作;同时,同帝国主义国家对我国的禁运政策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积极发展对亚非国家的贸易和经济合作,努力打开对西方国家的民间和政府贸易渠道。从50年代后期开始,我国对第三世界国家的经济技术援助迅速发展起来;进入70年代,又同联合国发展系统建立起合作关系。但是,从1950--1978年的29年中,由于受到外国禁运和有的国家对我国施加经济压力的影响,特别是“文化大革命”中“左”的指导思想的干扰,我国对外经济贸易的发展受到了很大制约。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了改革开放、搞活经济的总方针,对外经济贸易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地位、作用和指导方针进一步明确了,才真正走上全面蓬勃发展的道路。
在对外开放中,邓小平同志对发展对外经济贸易作过许多精辟的论述。在改革开放前夕,邓小平同志就明确指出:“要实现四个现代化,就要善于学习,大量取得国际上的帮助。要引进国际上的先进技术、先进装备,作为我们发展的起点。”在党的十二大上,他庄严地宣告:“我们坚定不移地实行对外开放政策,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积极扩大对外交流。”他反复强调:“社会主义赢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就必须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吸收和借鉴当今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一切反映社会化生产规律的先进经营方式、管理方法。”在邓小平同志理论的指引下,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对外经济贸易冲破了“左”的思想和自给自足的经济观念的束缚,克服了把自力更生和对外开放对立起来的错误认识,明确了对外经济贸易的战略地位。这就是,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利用两种资源--国内资源和国外资源,要打开两个市场--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要学会两套本领--组织国内建设的本领和发展对外经济关系的本领,使我国的经济从封闭半封闭转向积极利用国际交换、国际分工的开放型经济。这是在总结我国历史经验教训和吸取各国经验的基础上,根据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需要而作出的正确战略决策。
1、发展对外经济贸易是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
马克思早在《共产党宣言》中就指出,国际经济关系的存在和发展,是社会化大生产的客观要求和必然结果,在这一生产方式面前,“过去那种地方的和民族的自给自足和闭关自守状态,被各民族的各方面的互相往来和各方面的互相依赖所代替了。”马克思、恩格斯在全面考察资本主义的过程中,曾对世界市场、国际分工、对外贸易、国际价值以及输出资本等有系统论述。揭示了国际分工引起生产的国际化,各国在技术、生产、资产等方面必然发生联系,从而导致在经济上的相互依赖;明确指出社会主义社会更需要大力发展对外经济关系;指出发展对外经济贸易关系可以节约社会劳动,获得本民族的利益;阐明了国际贸易和国际金融在各国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揭露了资本主义国际经济关系的剥削、掠夺及不合理性,对发展社会主义对外经济关系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发展对外经济贸易所以重要,具体来说:这首先是因为一国资源的有限性决定了它发展对外经济关系的必然性。随着社会化大生产的发展,对于资源的需要越来越多,品种规格要求也更加复杂,一个国家的自然资源再丰富,也不可能拥有经济现代化所需的全部资源,总是这种资源少些,那种资源多些,需要通过扩大国际交换,弥补“自然缺陷”或者是“以多补少,以丰补歉”。如目前石油储量的50%以上、产量的1/3和出口量的50%集中在中东,而消费量的80%却集中在美国、日本和西欧。除石油以外的矿产资源,西欧50%以上、日本80%以上依靠进口。美国工业生产所需的36种非燃料矿产品,有23种产品的消费量50%以上靠进口。其次,科学技术和先进的管理经验,是人类共同创造的财富,一个国家不可能拥有所需的一切先进技术,互相交流和运用各国的技术成果,是加快本国经济发展的一条捷径。据日本的资料,日本在1950--1970年的20年间,引进和推广国外专利花费了60多亿美元,消除了与欧美20年的技术差距,而发明这些专利的科研、实验、设计费用约需1800--2000亿美元,约需100年的时间。再次,通过国际市场商品交换,可以扬长避短,换回比自己生产更便宜的东西,以节约社会劳动和物质消耗,取得更好的经济效益。如我国目前发现的富铁矿少,建矿投资又大,进口铁矿砂炼铁比我们自己开矿炼铁在经济上是更为合算的。有关资料表明,鞍钢在国内在建的矿山建成后,每年的利息即可进口300万吨富矿粉。
在过去的一段时间里,认为社会主义不能发展商品生产,自然也就贬低国际商品交换的作用。这显然是不对的。列宁在社会主义国家的革命和建设中认真实践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对外经济理论,强调指出,社会主义国家并不是孤立地出现在世界上的,必须扩展和运用国际经济关系,以加快自己的发展。他认为,由于帝国主义发展的不平衡规律,社会主义往往在经济较落后的国家取得胜利,这就形成了社会主义国家的生产力暂时落后于资本主义国家的历史现象。因此,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发展需要依靠国际市场,需要采用资本主义国家的先进技术,吸收外国资金。他特别强调,社会主义能否实现,“取决于我们把苏维埃政权和苏联管理组织同资本主义最新的进步的东西结合的好坏”(《列宁选集》第3卷第511页)。一般来说,社会主义国家,都是在资本主义发展十分薄弱、经济技术比较落后的国家取得革命成功的。同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相比,不仅在科学技术和整个生产力上落后,而且面临着资金不足,经营管理经验缺乏,专业人才少等困难,发展对外经济交流有着更加迫切的现实意义。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国际市场规模日益扩大,各国间的经济关系更加深化了。现在新的技术革命已经使世界进入信息时代,各国在经济关系上的相互联系和依赖程度更大,发展对外经济关系更显得重要。在现代社会下,经济问题已不是一国的现象,必须联系到国际关系来加以考虑。
2、发展对外经济贸易关系是各国加快经济现代化的普遍经验。
当今,发达国家和一些发展中的工业化国家和地区,在其经济的复兴和发展中都十分重视发展对外经济关系。20世纪30年代,美国把对外贸易称作经济增长的“发动机”。后来,西方经济普遍推崇的凯恩斯理论,提出对外贸易在经济发展中作用的“乘数理论”。可见其重要性。美国是一个仅有200多年历史的国家,为什么能成为当今世界上经济最发达的国家,这固然同其优越的自然资源条件有关,但更重要的是它一直实行对外开放政策,使这种客观优势得到了充分的发挥。由于实行开放政策,在两次世界大战中,为外国资本和技术向美国转移提供了条件,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美国广罗技术人才,同时采取鼓励进出口的政策措施,对美国经济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美国在战后所以能够兴起以原子能的利用、电子计算机和空间技术为主要标志的科学技术革命,同它引进的科技人才发挥了很大作用是分不开的。据报道,美国名牌大学系主任、和参加“阿波罗登月计划”的高级工程师中,华裔就占1/3;美国电脑研究中心19个部主任,12位是华人;美国机械工程学会12个分会会长是华人;美国现在第一流的科学家与工程师中1/4有中国血统,且大都集中在软件业。战后日本经济增长的速度令人瞩目,同他们大力发展对外经济关系也是密切相关的。在1951-1979年间,日本的资料表明,日本出口对其国民经济增长的作用达40%,即促进日本经济增长的因素近一半是靠扩大出口贸易;因技术进步而增长的部分占48%以上,而技术进步当时主要是通过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取得的。
列宁领导的苏联十月革命成功后,千方百计地冲破帝国主义的封锁,不惜付出高昂代价同资本主义国家发展经济关系。对引进技术和利用外资,列宁的思想是十分明确的,他指出,只有“获得强大的先进资本主义的帮助,才能摆脱所处的困境”(《列宁选集》第32卷第213页),主张“用加倍的利润收买资本主义”,以得到所需的先进的机器和设备。在极困难的条件下,努力发展同西方的贸易关系,实行租让制、同外国办合资企业和股份公司,解决资金困难,引进国外的先进技术和设备。斯大林对于引进国外先进技术也是十分重视的。他曾指出,俄国是一个落后国家,如果它不用自己的原料换取西方的机器和设备,那就很难靠自身的力量组织运输、发展工业,使城乡工业电气化。20年代末和30年代初,苏联进行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大量引进西方技术,在各个重要工业部门建立了一大批骨干企业,构成了苏联工业化的基础。1931年,苏联进口的技术设备占世界设备出口总额的1/3;1932年,上升为1/2。1931年美国出口的机器设备50%以上卖给了苏联。1932年英国出口的机器设备输往苏联的占90%。1929年联共(布)中央全会关于培养经济技术干部的决议中提出,要更加坚决地吸收卓越的外国专家参加技术经济工作和科学研究工作。1932年,招聘到苏联工作的外国专家和技术工人达2万人。当时西方评论说,“苏联在3年之内就获得了外国人30年发展起来的技术”30年代初和卫国战争时期,苏联继续利用西方的资金和技术,新建和扩建了一批重要企业,从而为保证卫国战争的胜利准备了重要的物质条件。战后,苏联又从西方购进了大量涉及海洋、宇宙、运输、动力等重要部门的先进技术,使其在科学技术和军事上能同美国抗衡。
第三世界国家也重视发展对外经济关系以加快本国的经济建设。如印度利用世界银行集团和各国政府的低息贷款,解决了执行经济发展计划的资金问题,引进了所需的技术设备。外资在印度政府投资总额中的比重一直占15%-25%,最高达到34%,使印度战胜了粮荒,解决了吃饭问题,现在还有部分粮食出口。同时,工业也有了较大发展,70年代中期印度已拥有4个原子能发电站,自己能制造85%的设备,并进行了核试验,发射了人造地球卫星,开始出口成套设备,承建大型发电站和人造纤维工厂。近几年,印度的计算机软件出口发展一直保持每年50%以上的增长率,远高于世界软件业20%的增长速度。1991年印度软件出口额不到5000万美元,而1998年即达到18亿美元。在全球按客户要求设计的软件开发市场中,印度已占据16.7%的市场份额,成为世界上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软件出口国。巴西曾创造了经济发展的奇迹。80年代初,巴西国内生产总值已跃居西方世界第八位。他们自己说,如果不利用外资,巴西经济每年只能增长4%-5%,经济翻一番需要14年;利用外资,在比较长的时间内,经济每年增长7%-7.5%,在10年或不到10年就使国民生产总值翻一番。由此可以看出,发展对外经济关系是何等重要。
3、发展对外经济贸易关系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现实需要。
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战略部署分三步走。第一步,到1990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这个任务已经提前实现。第二步,到本世纪末,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再增长1倍,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这个目标也提前实现。第三步,到下个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按照这个部署,我国将用100年左右的时间,走完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一般要用200多年走完的路程。这个任务是完全能够实现的。我国改革开放20年来,国民经济年均增长9.8%,比同期世界经济平均增长率高6.5个百分点,经济总量已居世界第七位,主要工农业产品产量已居世界前列。对外贸易额已居世界第九位,外汇储备居世界第二位,科教文卫事业居世界中等偏上水平。文化事业相当于发展中国家平均水平。世界银行专家评价说:“中国只用了一代人的时间,取得了其他国家用了几个世纪才能取得的成就。”据测算,西方主要国家达到人均国民产值1000美元,用了100多年的时间;而我国仅用了30年左右的时间。只要我们能在今后一个时期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以经济效益为中心,就可以实现到21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
但是,实现现代化建设的目标,从我国的国情出发,必须克服许多困难。
(1)我国人口多,人均资源占有量相对有限。我国目前人口已超过12亿,今后每年还将以1500-1700万人的数量递增。我国虽然地大物博,但人均占有耕地面积仅为世界人均面积的1/3。要在占世界耕地面积7%的土地上养活占世界22%的人口。我国人均占有水资源量仅为世界人均占有量的1/4,是世界上40多个严重“缺水户”之一。我国现已发现矿产162种,探明矿产储量的矿产148种,年产矿石量17亿吨,资源配套程度较高,探明矿产储量的潜在价值和生产量均居世界第三位。从矿产资源总量上看是世界的资源大国,但人均资源拥有量却不及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居世界第80位。而且资源的破坏和浪费相当严重,据典型调查,资源总回收率比发达国家低10%-20%。现有资源不能满足现代化建设需要。
(2)科学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低,又面临着新技术革命的挑战。我国有几千年的文明史,在科学技术方面曾对人类社会的发展做出过杰出贡献。但由于封建制度的腐朽统治、帝国主义的侵略和资产阶级的软弱等原因,以及建国后我们在政策上的某些失误,延误了我国科学技术和管理的发展。虽然我们经过40多年的奋斗,某些技术领域已达到世界先进水平,但总的技术、管理水平仍然落后于世界先进水平近20年。特别是以原子能、电子计算机、新型材料、遗传工程、激光技术、航天技术、海洋工程等为主要内容的新技术革命的蓬勃兴起,引起了生产力的巨大发展,我们如不加倍努力,不仅难以如期赶上世界先进技术和管理水平,还将进一步拉大差距。
(3)经济效益低,资金积累相当有限。这是我国现代化建设面临诸多矛盾的一个焦点。我国的劳动生产率仅为发达国家的1/4,单位国民生产总值能源消耗是日本的5倍,美国的2.6倍,德国的3.6倍,甚至比印度多1倍;每万美元国民生产总值原材料投入与发达国家相比,钢材是2-4倍,水泥是2-11倍,化肥是2-13倍;社会最终产品仅占原材料总投入的20-30%,大量原材料和能源变成“三废”,污染了环境。我国饲养了世界上42%的生猪,却只产出国际市场28%的猪肉。饲养了世界上6%的菜牛,只产出占世界1%的牛肉。这些事实说明,我们经济发展基本还处在一个高投入、高消耗、低效益的粗放型扩张状态。只有在提高经济效益上扎扎实实地做好工作,才能逐步缓解我国人口多、资源相对不足、资金严重短缺等矛盾,保证国民经济以较高的速度持续稳定发展。
解决这些问题,要靠充分利用我国的资源,靠我国人民的艰苦奋斗和聪明才智。同时,要实行对外开放政策,大力发展对外经济贸易,更广泛地参与国际分工和交换,吸取人类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使我国经济发展具有更广阔的回旋余地,调动国际资源为我国现代化建设服务;变人口多的压力为劳动力充足的优势,创造巨大的物质财富;吸收国际上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使我国能在一个较高的技术起点上赶上世界先进技术和管理水平,有效地提高我国经济活动的效益,加快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
(一)发展对外经济贸易是邓小平对外开放理论的重要组
邓小平对外开放理论的实践
刘向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