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景入画:论《十二月禁御图》的建筑图像原型

本文原载于《中国书画研究.第三辑》,北京画院编,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23年11月,第32-57页。

一、《十二月禁御图》

台北故宫博物院收藏了一套《十二月禁御图》,共十二幅,每幅纵179.3厘米,横108.4厘米。包括丁观鹏《太簇始和》《蕤宾日永》《南吕金行》图轴,余省《姑洗昌辰》《无射戒寒》《大吕星回》图轴,周鲲《奕钟嘉候》《林钟盛夏》《应钟协律》图轴和沈源《中吕清和》《夷则清商》《黄钟畅月》图轴,描绘十二个月中的皇家园林景象。

《石渠宝笈》录入了这十二幅画:

养心殿藏,五,本朝臣工书画……

丁观鹏等画十二月禁御图十二轴。

〔本幅〕丁观鹏等画《十二月禁御图》十二轴,纸本十二幅,皆纵五尺五寸八分、横三尺三寸,设色界画。……

高宗纯皇帝御笔分题行书十二首御制诗。(略)

〔题籖〕太簇始和(一),夹钟嘉候(二),姑洗昌辰(三),中吕清和(四),蕤宾日永(五),林钟盛夏(六),夷则清商(七),南吕金行(八),无射高旻(九),应钟协律(十),黄钟畅月(十一),大吕星回(十二)。

〔轴内分钤宝玺〕(略)〔鉴藏宝玺〕五玺全。”[1]

《十二月禁御图》绘制于乾隆十三年(1748):(七月)初九日,副催总六十七持来司库郎正培瑞保押帖一件,内开为本年四月十四日太监胡世杰交宣纸十二张,御制十二个月诗十二首。传旨:着沈源、丁观鹏、余省、周鲲合画起稿呈览。钦此。[2]

宫廷画家沈源、丁观鹏、余省、周鲲各绘制三幅,每幅画中均有御笔诗,诗文写作时间从乾隆七年(1742)至乾隆十二年(1747)。

《十二月禁御图》,运用中国传统的俯视构图方法,以工笔界画形象地描绘十二个月中的皇家园林景象。(图1-12)

图  1 丁观鹏  太簇始和  轴  纸本设色  179.3×108.4cm  清乾隆(1736-1796)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图  2 周鲲  奕钟嘉候  轴  纸本设色  179.3×108.4cm  清乾隆(1736-1796)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图  3 余省  姑洗昌辰  轴  纸本设色  179.3×108.4cm  清乾隆(1736-1796)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图  4 沈源  中吕清和  轴  纸本设色  179.3×108.4cm  清乾隆(1736-1796)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图  5 丁观鹏  甤宾日永  轴  纸本设色  179.3×108.4cm  清乾隆(1736-1796)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图  6 周鲲  林钟盛夏  轴  纸本设色  179.3× 108.4cm  清乾隆(1736-1796)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图  7 沈源  夷则清商  轴  纸本设色  179.3×108.4cm  清乾隆(1736-1796)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图  8 丁观鹏  南吕金行  轴  纸本设色  179.3×108.4cm  清乾隆(1736-1796)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图  9 余省  无射戒寒  轴  纸本设色  179.3×108.4cm  清乾隆(1736-1796)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图  10 周鲲  应钟协律  轴  纸本设色  179.3×108.4cm  清乾隆(1736-1796)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图  11 沈源  黄钟畅月  轴  纸本设色  179.3×108.4cm  清乾隆(1736-1796)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图  12 余省  大吕星回  轴  纸本设色  179.3×108.4cm  清乾隆(1736-1796)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二、《十二月禁御图》之建筑图像原型探究

《十二月禁御图》中描绘的建筑布局、间距、形制、结构、色彩精确写实,建筑部件如间架、屋顶、斗拱、门窗、栏杆、台基等精准细腻,应是以真实的建筑为样本描绘的。现通过文献、图纸、绘画以及已有的研究成果探究其建筑原型。与其年代相当可相互印证的绘画和文献主要有《圆明园四十景图》[3]、乾隆《京城全图》[4]、《日下旧闻考》[5]、《国朝宫史》[6]等。《十二月禁御图》中一幅描绘紫禁城建福宫花园和五幅描绘圆明园风光,台北故宫博物院林莉娜女士等学者已撰文详细论述[7],为了保持文章的完整性,在此进行简单的描述。

1 一月景《太簇始和》图

丁观鹏所绘一月景《太簇始和》图,描绘的是紫禁城内外景象。画面以乾隆新建的紫禁城内建福宫花园为前景,主体建筑延春阁位于画面正中偏左,阁前假山环绕,山上设石雕棋盘石桌凳和方形小亭积翠亭,阁后左边为敬胜斋,东为二层楼阁吉云楼。画面右边为另一院,前露出惠风亭四角攒尖顶,其后一小垣墙,墙正中垂花门,后为三卷殿静怡轩。建筑四周围以墙垣,廊庑相接。院内假山盆景、松竹相间。花园后有凸形垛口的紫禁城城墙。城墙外街道民居,西北方一座大高玄殿牌楼,墙内黄琉璃瓦圆攒尖顶二层圆亭为大高玄殿的乾元阁,其右为绿琉璃瓦硬山顶耳殿,乾隆十七年(1752)拆除,现已不存。乾元阁前雷坛殿,绿琉璃瓦黄剪边单檐歇山顶。图中与现存建筑有差异,推测为清末改之。[8]画上乾隆皇帝题诗《新春试笔》。

《太簇始和》图从东南向西北俯视,描绘了正月初七建福宫花园张灯结彩、黄瓦新绿及禁城外市井一派喜庆的景象。

2  二月景《奕钟嘉候》图

周鲲所绘二月景《奕钟嘉候》,画面前景描绘临湖小园,湖堤蜿蜒曲折,堤岸苍柏垂柳梅花间杂。白色台基上歇山顶小方亭临湖而立,亭右石砌栏板,西边隔水而望的一座三间卷棚歇山顶水阁,阁前红柱绿栏木桥接岸,周围绕以灰砖墙垣,屋左后小房半露,右后游廊连接一座三间房,卷棚歇山顶。其后山石崚嶒,古树参天,竹梅相间,树石中掩映着黄琉璃瓦盝顶方亭。再往后一道弧形水坝横跨水渠,坝上建三间卷棚顶建筑,左边两栋小房,外为墙垣。远处云雾中紫禁城墙垛上耸立着角楼及午门雁翅楼。根据紫禁城的方位推定,小园位于紫禁城西南。

紫禁城西南为西苑南海,乾隆《京城全图》中为淑清苑。[9]淑清苑为面西三间水阁,前接凸形露台,东南隔湖相望为俯清泚,其后东北一间小房为保光,南游廊相连面西三间房为蓬瀛在望,南墙垣曲涧浮花,东面山石丛中小亭为流水音,院东入口处跨桥而建的为宾竹室,北为赏修竹两间。(图13)画中建筑与乾隆《京城全图》相对应,描绘的是南海淑清苑院落。

图  13 乾隆《京城全图》之淑清苑


淑清苑为乾隆年间所增建。[10]《国朝宫史》记载[11]中除千尺雪建筑为乾隆十六年(1751)南巡后添建外,其余均可与《乾隆京城全图》相印证。

图画从西南向东北延展,前景中临湖而立的方亭为俯清泚,水阁为淑清苑,左后半露小房为葆光,右后蓬瀛在望,墙垣门上白色匾额镌刻曲间浮花,山涧小亭为流杯亭流水音,其后跨水而建的为宾竹室,旁为赏修竹。画面上部为紫禁城午门西雁翅和西南角楼,紫禁城与南海淑清苑之间的高台建筑则为掌仪司院落最北端的高台建筑,在康熙时期为观星台。乾隆御制诗《二月朔日》。《奕钟嘉候》画面从西南向东北俯视园中松竹相间,梅花盛开,描绘了二月淑清苑幽静的风光。

3  三月景《姑洗昌辰》图

余省所绘三月景《姑洗昌辰》,描绘了圆明园崇山峻岭间的镂月开云景观。镂月开云为四十景之一,原名牡丹台,乾隆九年(1744),易名“镂月开云”。湖北开阔平地上镂月开云,面阔三间,覆黄绿相间两色琉璃瓦蓝剪边歇山顶,房柱廊柱栏杆楣子为原木色,房前小园内牡丹盛开,房后叠石为山,古松名草间杂。其后粉墙围绕一个规整的小院,正殿御兰芬五间,抱厦三间,“斋堂名之曰御兰芬,盖一轩一室。”[12]东西耳房各一,前东为二层楼阁,前西五间卷棚歇山顶房屋,游廊与耳房相连。院后攒尖顶小亭半露,远处连绵的崇山峻岭环绕。画上乾隆御制诗《春季御园旧作》。此画从南偏东向北偏西俯视,描绘了三月圆明园镂月开云牡丹花盛开时的景象。

4  四月景《中吕清和》图

沈源所绘四月景《中吕清和》,描绘了一幅山环水抱的精巧园林景象。小院四面临水,前面与右边有自然河道,木桥连接,院后接湖,远处山水相接。前部跨桥进入小岛,岛中一座清静的小院。院前地势平坦,山石苍松古柏,正中方形攒尖顶小亭,红柱花栏,白色台基四面出阶,曲折小道通向四方。其后为一座二进院落,白色垣墙中开一垂花门,前院正房五间,布瓦卷棚顶,左、右各耳房一间,东西厢房各五间,带抱厦,布瓦卷棚顶。其后,东、西又各一座五间房,后院凹形转角房相围。

    画上乾隆御制诗《初夏游玉泉山清音斋小憩》,指明描绘的是玉泉山静明园清音斋。清音斋位于静明园的东部,“含晖堂后为清音斋,斋前为裂帛湖光,斋西山麓为碧云深处,东为心远阁。”“裂帛湖光为十六景之一。清音斋额圣祖御题。”[13]

《玉泉山静明园地盘画样全图》中,清音斋为一组面东的建筑群,有一条南北向的水道,向西为小东门,门内庭院开阔,南、北各一厢房,含晖堂居中,面东,五间。其后为弧形庭院,南部临湖为清音斋。(图14)

图  14 玉泉山静明园地盘画样全图  清(1644-1911)  故宫博物院藏


图纸与绘画中建筑差距较大,小门前没有方亭,含晖堂后无围合建筑。图纸与绘画中的地形则比较吻合,四面临水,前为狭窄的河道,后临湖。样式雷图纸多为清晚期的图纸,经过历史的变迁,建筑变化较大。

《中吕清和》从东北向西南俯视,描绘四月玉泉山静明园裂帛湖光景区的湖光山色。

5  五月景《甤宾日永》图

丁观鹏所绘五月景《蕤宾日永》,描绘了一处华丽的园林景象。前景荷塘中荷叶芦苇交织,一艘龙舟停靠在岸边,堤岸杨柳依依。画面右侧临湖一座二层楼阁,面阔三间,重檐卷棚歇山顶,上层蓝琉璃瓦黄剪边,下层紫琉璃瓦绿剪边。右后连接着围墙的转角房,黄琉璃瓦绿剪边,再后为另一座二层楼阁,重檐卷棚歇山顶,上层蓝琉璃瓦黄剪边,下层黄琉璃瓦绿剪边。楼阁左边游廊与竖向房屋相连。楼阁后露出绿琉璃瓦黄剪边屋顶。画面正中荷塘后假山凌峋,苍松翠竹,左边临湖一座蓝琉璃瓦卷棚歇山顶敞轩,其后山石上几间叠落小房连着爬山廊沿山而上接着八角盝顶蓝琉璃瓦黄剪边小亭,亭后三间房,紫琉璃瓦绿剪边卷棚顶,与右边纵向房屋相接,左后竹篱折而向右,与纵向房屋后部相接。远处云雾缭绕中露出一处黄琉璃瓦蓝剪边盝顶翔凤宝鼎建筑。画上有乾隆御制诗《仲夏南塘一律》,文中未指明园林的名称,画面中建筑皆为琉璃瓦,应为皇城内的园林建筑。画中标志性的建筑是远处的翔凤宝鼎建筑,指向了瀛台的翔鸾阁。清乾隆十二年(1747)张镐绘制的《瀛台赐宴图》[14]中翔鸾阁为一座两层楼阁,屋顶黄琉璃瓦蓝剪边盝顶,宝顶上装饰着飞翔的凤鸟,与《蕤宾日永》中的建筑相符,因此可将这一幅画限定在瀛台区域。(图15)

15-1 张镐  瀛台赐宴图  卷  纸本设色  36.7×207.7cm  清乾隆(1736-1796)  辽宁省博物馆藏


15-2 瀛台赐宴图(局部)——翔鸾阁


西苑为明代建造,清代加以修改,“渡桥为瀛台。平隄石栏,历级而登,有阁北向,圣祖仁皇帝御笔榜曰‘翔鸾阁’,阁广七楹,建相风金凤于屋极,左、右延楼回抱,各十九楹。阁后东西楼对耸,阁道相通。东曰‘祥辉楼’,西曰‘瑞曜楼’。由阁而南为涵元门,门内东向为庆云殿,西向为景星殿,正中南向为涵元殿。……殿之东为藻韵楼,西为绮思楼,正北相对为香扆殿。……香扆殿后南向崇基,临下即趯台陂旧址。御笔匾曰‘瀛台’。左右有楼拱峙,东为春明楼,西为湛虚楼。……又南临水为迎薰亭。”[15]“循绮思楼而西,山上有台,匾曰:‘八音克谐’。稍北为长春书屋。……由长春书屋而西,临池有亭三楹,匾曰:‘怀抱爽’。”[16]    

《乾隆京城全图》中瀛台翔鸾阁西南临湖处的一组建筑与画面中的建筑群布局极为吻合。[17](图16)再与《瀛台赐宴图》对照,建筑形制,屋顶颜色、形式均一致。

图  16 乾隆《京城全图》之瀛台


《蕤宾日永》图中右侧临湖楼阁为湛虚楼,右后为瀛台涵元殿西部建筑,楼阁为涵元殿西楼绮思楼,楼西游廊与西围房相连。楼阁后露出的绿琉璃瓦黄剪边屋顶为涵元门,远处翔凤宝鼎建筑为翔鸾阁。画面左侧临湖敞轩为怀抱爽,沿山而上的一组亭廊相连的尽头八角形亭为八音克谐,其北带竹篱的三间小房为长春书屋。《蕤宾日永》从南向北俯视,描绘南海瀛台西南岸荷叶浮动、青松翠竹、黄绿金灿的仲夏景象。

6  六月景《林钟盛夏》图

周鲲所绘六月景《林钟盛夏》,描绘了山水相交的圆明园福海盛夏时节月夜泛舟的景象。山峦竞秀,芦苇萧萧,柳岸闻莺,大小船只荡漾在湖水中。前景中岸边露出重檐十字歇山卷棚顶建筑,湖中左侧描绘蓬岛瑶台岛上叠石山中环抱的六角亭,其后隔湖相望两栋并列的楼阁连着爬山游廊的建筑为福岛北岸的藏密楼。画面右侧湖畔重檐四角攒尖顶阁则为福海东岸北部《涵虚朗鉴》中的贻兰庭,远处《方壶胜境》山峦环抱,云雾飘渺,重阁巍峨,琳宫合抱,中间的攒尖顶为方壶胜境前的临湖重檐方亭,左右十字脊顶建筑为方壶胜境东西翼深入湖中的角楼,正中为方壶胜境,其后为哕鸾殿、琼华楼。

《林钟盛夏》画上乾隆御题《月夜泛舟》诗,画面视觉角度在福海南岸的南屏晚钟处北望福海及方壶胜境,描绘盛夏时节的福海泛舟景象。

7  七月景《夷则清商》图

沈源所绘七月景《夷则清商》,描绘了夏季山水间圆明园勤政亲贤景区的生秋庭景色。粉墙黛瓦相围,前面露出一座建筑的布瓦卷棚屋顶,庭院内鹅卵石甬路,杂莳花木,西边小房三间,布瓦卷棚顶,正房生秋庭坐北朝南,三间,布瓦卷棚顶,前出廊,两边游廊,墙上各式洞窗。小园后部临湖,后左跨河一座独特的如意形小桥。远处山涧云雾缭绕,露出几排布瓦建筑。

《夷则清商》画上书写乾隆御制诗《秋意》。画面从南稍偏东向北偏西俯视,描绘夏季避暑圆明园时,生秋亭幽静清凉的庭院景象。

8  八月景《南吕金行》图

丁观鹏所绘八月景《南吕金行》,描绘太液池狄花秋瑟瑟的景象。金鳌玉蝀石桥横跨太液池,拱形石孔四,中为方孔,石桥中间用木桥连接,可断开。玉蝀牌坊立于桥头,牌坊为三间四柱三楼出头式,红柱,绿琉璃瓦顶,梁枋青绿彩画,牌楼两边红墙相夹。池中一艘载着货物的大船及两条小船驶过,风吹荷叶,湖水涟漪,岸边狄花瑟瑟。

绘画前景为太液池左岸的一组建筑,《乾隆京城全图》金鳌玉蝀桥东南为万善殿建筑群。[18]万善殿面北朝南,建立在凸形重基上,面阔三间,重檐歇山顶,殿后圆形攒尖顶亭式建筑,中间穿廊相连。殿后东西各双排建筑,各七间,殿东、南、西墙垣相围,万善门位于南墙正中,东墙东为东围房,西墙西双排围房。后亭东迎祥馆三间,亭西集瑞馆三间。万善门南一条宽广的东西向大道,北为万善殿南墙,南为竹篱围绕的两块田字形田地。大道向西通向深入水中的堤岸,临池水榭曰“水云榭”,歇山顶方亭,四面出抱厦。其后垮桥为四角攒尖顶前带抱厦的临漪亭。(图17)

图  17 乾隆《京城全图》之金鳌玉蝀


参考《乾隆京城全图》、《国朝宫史》[19]等文献记载以及《沈源御制冰嬉赋图》和张为邦、姚文瀚合画的《冰嬉图卷》可以断定,(图18)《南吕金行》描绘的石桥为金鳌玉蝀桥,文献中记载为“桥下洞七”,

图  18 张为邦、姚文瀚合画  冰嬉图  卷(局部)  绢本设色  清乾隆(1736-1796)  故宫博物院藏


《乾隆京城全图》亦为七个石孔,中为方形,其余拱形,而《南吕金行》及冰嬉图中皆为九孔,原因有待进一步探求。图下方右边的绿琉璃瓦黄剪边歇山顶门为万善门,后高大的建筑为万善殿,其前左为墙垣和围房。画面左边的临水亭榭是水云榭,其后四角攒尖宝顶建筑为临漪亭。画上御题《太液池泛舟》。

《南吕金行》从东向西俯视,描绘秋风瑟瑟中太液池行舟的景象。水云榭中石刻“太液秋风”四字,乾隆皇帝赋有多首吟咏太液秋风的诗篇。

9  九月景《无射戒寒》图

余省绘九月景《无射戒寒》,描绘的是圆明园《平湖秋月》中的“两峰插云”,崇山峻岭中一条水道蜿蜒流淌,水道右岸虎皮石台基上粉墙中围绕一座高台“两峰插云”,台上建亭,方形重檐攒尖顶,南设台阶登临,台下西边栏杆围绕的凸形台临水泊岸。画面下部左边河道上虎皮石拱形桥座上架起一座红色栏杆的小桥。

《无射戒寒》画上御题《九日登高》。从南偏东向西北的俯视角度描绘九月九日登高日山水间繁花盛开、枫叶泛红、登高远望的花园景象。

10  十月景《应钟协律》图

周鲲所绘十月景《应钟协律》,描绘圆明园九州清晏秋天景色,九州清晏是皇帝园居寝宫之处。九州清晏为三路建筑群,中路前殿面阔五间,悬康熙御笔“圆明园”匾,中殿“奉三无私”,面阔七间,是皇帝新正家宴宗亲之处,后殿亦面阔七间,挂雍正御书“九州清晏”匾,是皇帝的寝宫。东为天地一家春,西为乐安和”

《应钟协律》描绘九州清晏中路前殿及西路前部的建筑,画面层峦叠嶂,层林尽染,面临湖水,土山环绕,建筑排列整齐,画面正中的建筑为圆明园殿,大门前一对铜香炉,其后露出宽广庭院的一角。其左稍后描绘的是乐安和建筑群。九州清晏前有石子中间铺墁条石甬道,临河的甬道两边有“四棵整枝修形的几何式造型树,前后左右距离对称,拍成一排。”[20]画上御制诗《初冬圆明园》。从东向西俯视,展现修葺一新的九州清晏绚丽的秋天景色。

11  十一月景《黄钟畅月》图

沈源所绘十一月景《黄钟畅月》,画面青松拂檐,玉兰绕砌,金辉兽面,彩焕螭头。画面正中一座黄琉璃瓦紫剪边歇山顶宫殿,前接紫琉璃瓦黄剪边抱厦,东边游廊接着一座楼阁掩映在松柏中,西边接着一座二层楼阁绿琉璃瓦黄剪边重檐歇山顶,再向西游廊连接着一座位于后院的西围房,绿琉璃瓦黄剪边硬山顶。院内弧形红墙围合,前部东西各一座建筑黄琉璃瓦绿剪边。后院内西向半座建筑,绿琉璃瓦黄剪边。院墙外西边是一座黄琉璃瓦蓝剪边南向建筑,再西半座八方形小亭。画上乾隆御制诗《冬至后一日瀛台涵元殿作》,指明是瀛台涵元殿的园林景观。

前引《国朝宫史》中记载了乾隆时期瀛台的建筑情况。《乾隆京城全图》描绘出瀛台建筑群的布局,瀛台最南端临湖为迎薰亭,其北跨桥为瀛台墙垣,院内正中面南为二层楼阁瀛台,面北香扆殿,东西楼阁相连。其北涵元殿居中,面阔五间,歇山顶,前接抱厦三间,东为藻韵楼,面阔三间,二层,西为绮思楼,面阔三间,二层,再东西游廊连接院后东西围房。涵元殿院东西弧形墙垣与香扆殿东西小殿相接。西墙外南向长春书屋,南为八角形亭爬山廊建筑八音克谐。绘画中的建筑布局与《乾隆京城图》相对应。参阅张镐绘的《瀛台赐宴图》,建筑形制与琉璃瓦颜色均相符。画面正中带抱厦的建筑为涵元殿,画面右侧掩映在松柏中的楼阁为藻韵楼,右侧二层楼阁为绮思楼,楼后绿琉璃瓦长房为后院西围房,内黄琉璃瓦建筑为庆云殿。院前弧形墙垣连接的东西两座建筑为香扆殿东西的建筑。墙垣外南向黄琉璃瓦建筑为长春书屋,八角形亭则为八音克谐。

《黄钟畅月》从东向西俯视,描绘了瀛台涵元殿的建筑,《蕤宾日永》描绘的是涵元殿西南部的建筑,两幅图画拼接起来,展示出瀛台西部建筑全貌。

12  十二月景《大吕星回》图

余省绘制十二月景《大吕星回》,画面古柏参天,山石堆叠,右边白石台基上一座八角形亭,北出小抱厦,八角攒尖顶,上覆宝顶。左边一座方形高台,楼梯东西阶折而向上登临,楼梯下一扇小红门,高台下开方窗。其后一道竹篱相隔,竹篱后右边一座重檐八角亭,左边院中两排小房。后部一道橘黄院墙,远处云山雾霭。乾隆御制诗《禁中雪松》。    

画面描绘紫禁城御花园的景色,御花园始建于明代永乐年间,明清时期不断修改增建,变化较大。《乾隆京城全图》中的御花园西边用石头堆砌一座小山,北为四神祠,南为鹿苑,中设高台,再西用竹篱笆围成几个小院,南边养性斋五间,抱厦三间,北为千秋亭。

绘画中景象与现存的较为相近,只是现存养性斋为二层凹形建筑,与绘画上的不符。乾隆十七年(1752),御花园西路养性斋区域进行了改造,[21]将养性斋改造为转角楼,前面堆砌假山,改变了图画中的单层建筑的形制。

《大吕星回》从御花园自东向西俯视,描绘了除夕前白雪覆盖下的花园景色。

《十二月禁御图》描绘了皇家花园十二月的景象。其中紫禁城内花园两幅,即一月景《太簇始和》图和十二月景《大吕星回》图,描绘紫禁城内建福宫花园和御花园的景致;西苑四幅,分别为二月景《奕钟嘉候》描绘的为淑清苑,五月景《蕤宾日永》描绘的为瀛台西南岸,八月景《南吕金行》描绘的为金鳌玉蝀,十一月景《黄钟畅月》描绘的为涵元殿西部建筑;玉泉山一幅,为四月景《中吕清和》,描绘玉泉山清音斋景致;圆明园五幅,三月景《姑洗昌辰》描绘圆明园镂月开云,六月景《林钟盛夏》描绘圆明园福海,七月景《夷则清商》描绘勤政殿生秋庭,九月景《无射戒寒》描绘圆明园两峰插云,十月景《应钟协律》描绘圆明园九州清晏的景象。

三、《十二月禁御图》中建筑的真实性对比

绘画中称以表现建筑为主,用界笔直尺画线的绘画为“界画”。界画精确而细致地表现建筑的立体效果和亭台楼阁的局部构件,可视为古代的建筑图样。

1  单体建筑真实性

《十二月禁御图》中的圆明园建筑被毁后仅留存部分遗迹,中南海及玉泉山建筑无法考察,紫禁城中御花园的建筑尚存,建福宫花园建筑也已复建,可以建福宫建筑和御花园建筑及圆明园遗迹为例,考察其真实程度。

《太簇始和》以建福宫花园为前景,建福宫花园于1923年烧毁,基础尚存,1999-2005年,依据档案、图纸及宁寿宫花园建筑进行复建,基本还原了乾隆时期的花园面貌。延春阁面阔进深各五间,二层,画中的延春阁基本与建筑本体相同,仅画中二层挂檐板为红色描金如意纹,现存延春阁则为绿琉璃瓦黄如意纹挂檐板。(图19-1)吉云楼面阔三间,二层,画中的吉云楼挂檐板为红色描金如意纹,现为绿琉璃瓦黄如意纹挂檐板,画中上下楼均为槛窗,现为支摘窗,其余皆相同。(图19-2)

图  19-1 故宫建福宫花园延春阁


图  19-2  故宫建福宫花园吉云楼


山上方形积翠亭,画中绿琉璃瓦紫剪边四角攒尖顶,上安蓝琉璃宝顶与现状不同,现屋顶颜色为绿琉璃瓦黄剪边。惠风亭,四角攒尖顶,紫琉璃瓦绿剪边,上设宝顶,与现状相同。复建建福宫时台基以上的建筑形制按照宁寿宫花园复建,宁寿宫建于乾隆三十七年,部分建筑有所改进。图画中仅建筑局部与现存建筑有少许差异,[22]绝大部分应反映出当时建福宫花园建筑的真实情况。

《大吕星回》绘制的是紫禁城御花园西部建筑,以高台和四神亭为前景。高台用青砖堆砌,边缘镶嵌白石条,上承平台,平台须弥座,四周围以石栏杆。台阶位于高台北部,东西两面台阶在中间合二为一。高台东、西墙中间各开一方形窗户,东面楼梯下开一红色小木门。周围以假山岩壑衬托。画中的高台除栏杆中少一个荷叶宝瓶、栏板下无螭首及门窗为木质外与现状基本一致。

图  20-1 故宫御花园高台,贾薇提供


高台北边的四神祠,平面为八角形,北出厦,青砖干摆台基,边缘及平台镶嵌大理石,红柱青绿彩画,周围灯笼框坐凳栏杆,内圈装修斜方格槛窗,黄琉璃瓦八角攒尖顶接抱厦卷棚歇山顶,上覆宝顶。画中抱厦为歇山顶,窗户为灯笼框槛窗,余皆与现状相同。

图  20-2 故宫御花园四神祠


四神祠西边的千秋亭为重檐上圆下方的建筑,上层檐为圆形攒尖顶,屋顶安装琉璃瓶式宝顶,宝瓶上有一个小立柱,柱上顶着一个伞状的铜质镏金华盖,华盖上缀着成串的缨络。下为方亭四面抱厦,覆黄琉璃瓦歇山顶接抱厦歇山顶。红色三角六椀菱花门窗。白色石栏杆台基。画中的千秋亭宝瓶宝顶上两边带把手,其余皆与现建筑相同。

图  20-3 故宫御花园千秋亭


《大吕星回》中御花园的建筑除极小的差别外,其建筑形制、装修、彩画、瓦顶以及细部装饰均与现存建筑相同,较真实地描绘出真实的建筑式样。

《夷则清商》中的如意桥,位于圆明园九州清晏东南、勤政亲贤西北,是连通两处景观的通道。绘制于乾隆九年的《圆明园四十景图》中“勤政亲贤”院后西北及“九洲清宴”东南角的桥为曲折板桥,木刻版、手绘版、蓬壶春永版之“九州清晏”和“勤政亲贤”两景皆绘成单孔发券石拱桥,桥身如同三个弓形结合形成三卷如意头形状,中搭木质板桥,两侧桥身有如意纹。乾隆十一年(1746)年以前已经改变成单孔石基座桥。[23]《夷则清商》中的如意桥,桥身如意头形状,中搭木质板桥,两侧桥身有如意纹。桥墩以灰砖砌成,以白石镶边,在两侧桥身上镶嵌出如意形花纹。桥两边白石台阶,桥面正中施水平木板桥。木质栏杆,地伏、望柱柏木色,方形平柱头,花牙为绿色,扶手及栏板边框紫檀木色,每块栏板中镶嵌两块山云嵌板。在几幅描绘了如意桥的绘画中,笔者认为沈源绘制的《夷则清商》最真实。沈源善于绘制建筑,曾受命绘制《圆明园四十景》图中的房舍,亲临现场。如意桥改造之后,再受命绘制《十二月禁御图》时,他必再次亲临现场,故绘制的场景较为真实。2003年考古发掘出带如意纹的石块、桥洞口的立柱等,说明这座桥在乾隆十一年(1746)后一直以如意桥形式使用。现如意桥是近些年清华大学果黛姮教授团队根据《匠作则例》中的记载复原建造的,应呈现了清后期如意桥的形制。(图21)

图  21 圆明园如意桥的演变(从上到下分别为《圆明园四十景图咏》“勤政亲贤”中曲折板桥;《夷则清商》中如意桥;现圆明园如意桥)


2  建筑布局的真实性

界画不仅要准确地表现单体建筑的形制和局部,还要表现出组群建筑的空间关系,《宣和画谱》说唐末画家尹继昭画宫室“千栋万柱、曲折广狭之制皆有次第,又隐算学家乘除法于其间,亦可谓之能事矣。”[24]将《十二月禁御图》中的建筑布局与相关建筑图纸比较,可以看出它们之间密切的关系。

从圆明园勤政殿平面图中(图22)可见,勤政殿位于前湖之东南,前湖南向正中为正大光明,穿过东穿堂院进入勤政殿院落,南院墙正中垂花门,院内正中勤政殿,五间带抱厦,四周游廊相连,殿后堆砌山石。东垣墙开小门与东边院落相通,为四进院落,前院堆砌假山,由南向北依次为飞云轩,面阔五间后抱厦;四得堂(乾隆时名“怀清芬”),面阔五间,前后廊;秀木佳荫,面阔五间,前后廊;生秋庭,面阔三间,前后廊,生秋庭院落西一座三间的建筑,面东。各院皆游廊相连。飞云轩院落东墙开垂花门与东边院落相通,院落为三进,第一进院落方碧丛,面阔五间,第二进院落保合太和,面阔九间抱厦三间,其后有甬道通后部的富春楼,富春楼面阔亦九间。建筑群北边与西边皆有山水环绕,西北角一座如意桥河水北部的建筑群连通。

图  22 圆明园勤政殿平面图  清(1644-1911)  故宫博物院藏


《圆明园四十景图》中的“勤政亲贤”景区完整地描绘了这一区域的建筑风光,(图23)与图纸中的建筑格局和形制基本一致,仅保合太和与富春楼均为七间而非九间及西北如意桥的形制不同(由于时代不同,建筑有所变化)。

图  23 沈源、唐岱合绘  圆明园四十景图咏之“勤政亲贤” 清乾隆(1736-1796)  巴黎国家图书馆藏


图纸为正面图,《圆明园四十景图》则是从东南向西北,就像是在设计图纸的基础上转变一定的角度再将建筑立体化并加入山水景色一般。而《十二月禁御图》中的《夷则清商》则是在四十景图的基础上截取西北一角生秋庭院落建筑而成,建筑布局和形制均与设计图相同。

故宫博物院藏一幅建福宫花园的立样图,(图24)年代不详,主体建筑延春阁位于图纸的左前方,建立在白色须弥座台基上,方形,面阔、进深各五间,周围出廊,二层,蓝琉璃瓦黄剪边攒尖顶,黄色铜宝顶,红柱绿栏杆,青绿彩画。其后为敬胜斋,前出廊,黄琉璃瓦顶。延春阁东为吉云楼,三间,二层,歇山卷棚顶,上下皆三面廊。吉云楼东南即图纸的最右端为敬怡轩勾连搭二卷棚顶,三面廊。各建筑之间以有廊相连。将《太簇始和》图与建福宫立样对照,除几处差异外[25],建筑布局、形制基本相同,绘制的角度也基本一致,似乎是按照设计图绘制的。

图  24 建福宫花园立样图  清(1644-1911)  故宫博物院藏


《乾隆京城图》虽不是设计图,但它是郎世宁等传教士指导、沈源等画画人等按照西方测绘方法所绘,准确地描绘了乾隆时期京城的建筑状况,包括建筑的布局、形制、间数以及周围环境和山水风景。对照《十二月禁御图》中的相关建筑群,南海瀛台涵元殿建筑群、南海东南岸的淑清苑、南海北侧的金鳌玉蝀桥及东北岸的万善殿建筑群和御花园建筑,画中的建筑布局和建筑形制均可以与《乾隆京城全图》所绘一一对应,基本相同。

曹雪芹《红楼梦》中有一段关于绘制大观园图的方法,将建筑图纸与建筑绘画的关系描写的极其精准:“我(宝钗)教你一个法子。原先盖这园子,就有一张细致图样,虽是匠人描的,那地步方向是不错的。你和太太要了出来,也比着那纸大小,和凤丫头要一块重绢,叫相公矾了,叫他照着这图样删补着立了稿子,添了人物就是了。”[26]以建筑设计图为基准,照着描绘,建筑的形制、方向、布局就都可以准确地描绘出来,再添上人物山水便是一幅行乐图。由此也说明,以建筑设计图为摹本准确地把握建筑的空间比例和建筑形制在当时是绘制界画的一种流行方式。

《十二月禁御图》基本真实地描绘了乾隆时期相关皇家园林建筑布局及建筑形制的状况,也反映出建筑的历史变迁。

四、结语

“绿杨影里,海棠亭畔,红杏梢头,”[27]“小红桥外小红亭,小红亭畔,高柳万蝉声”,中国古典园林犹如一幅幅清幽、淡雅的山水风景画展现在人们面前。

中国古典园林在立意、布局、构图、意境等方面与绘画原理相互借鉴、相互融合。“园者,画之见诸行事也。”[28]园林作品中甚至直接以某画家的笔意、画风引为造园粉本,张岱记某园“肆后精舍半间,列盆池小景,木石点缀,笔笔皆云林、大痴。”[29]皇家园林虽追求壮丽宏伟的图景,同样也充满诗情画意。圆明园蓬岛瑶台“仿李思训画意为仙山楼阁之状。”[30]“以画入园,因画成景”,园林是一幅并非用画笔而是用房舍、山石、溪水、垂柳等构成的图面,如一幅幅三维空间的山水画,故园林有“立体的画”之称。

美丽如画的园林景观是建立在地面上的三维立体图画,要投入到二维图式“园景”的画卷上,必经过截取、提炼,精炼地描述着自然的山水形貌,将自然山水中的山石、树木、建筑等呈现为一种绘画的美性结构。《十二月禁御图》即截取园林最具图式美感的景观,利用中国传统的绘画方式提高视角,加入山水景物,构成了一幅幅美丽的画卷。每幅图画中又添加人物的活动,整理花园的园丁,手捧书匣、茶盏、琴盒、怀抱卷轴的书童,还有摇橹的船夫,依栏赏景观灯、交谈观望的仕女。画面人物流动,勾勒出一幅幅生动的画面。画面上乾隆皇帝的题诗,强化对于画面的意境表达。《十二月禁御图》用艺术的手段展现美丽如画的园林景观,体现中国山水画的图式美感。

绘制《十二月禁御图》的画家是丁观鹏、沈源、余省和周鲲四位画家,他们都是著名的宫廷画师,在相互合作中学习界画技法,能够较为准确地描绘建筑的立面和空间结构。他们又都与郎世宁等西方传教士画家学习或合作,受“海西法”的影响,掌握了西方透视法,绘制建筑开始出现一些变化,用传统的轴侧图与透视法结合,表现出建筑的空间感,并直接表现出清代皇家园林的庭院布局和建筑形制。《十二月禁御图》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当时的园林景象,在后世不断拆改、修缮以及毁坏的情况下,画中建筑由于写实性强、造型逼真,可作为清代皇家园林建筑演变的重要例证。

——————————

注释:

[1]《石渠宝笈》三编第六函第一册。台北故宫博物院《十二月禁御图》定名与《石渠宝笈》有出入,本文采用台北故宫博物院名称。

[2]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香港中文大学文物馆合编:《清宫内务府造办处档案总汇》第16册,第252页,人民出版社,2006年。

[3]《圆明园四十景》图,现藏于法国国家图书馆。清代宫廷画家沈源、唐岱合绘,沈源绘制建筑,唐岱绘制山水。绘制于乾隆三年(1738)至乾隆九年(1744)。木刻版《御制圆明园图咏》,清代宫廷画师沈源、孙祜所绘墨线白描分景图,分为四十景,成书时间晚于乾隆九年(1744)。彩色绢本《蓬壶春永》,绘有圆明园二十景图,画页之前及末尾分别书写“仙瀛胜景”和“山水清音”,作者不详。现藏于故宫博物院

[4]《乾隆京城全图》,原名《清乾隆内府绘制京城全图》,是一部真实地描绘清乾隆早期北京城市的地图。绘制时间从乾隆十年(1745)至乾隆十五年(1750)。

[5]《日下旧闻考》是乾隆三十九年(1774),乾隆帝弘历叫窦光鼐、朱筠等根据康熙二十五年(1760)朱彝尊编辑的《日下旧闻》加以增补、考证而成的。由于敏中、英廉任总裁,乾隆五十年(1785)至五十二年(1787)刻版出书。

[6]《国朝宫史》系乾隆七年(1742)乾隆帝弘历名大学士鄂尔泰、张廷玉等编纂,三十四年(1769)十二月方始告成。

[7]林莉娜:《静观建福——清丁观鹏〈画太簇始和〉之研究》,《故宫文物月刊》第326期;张淑娴:《建福宫花园历史沿革考》,《故宫博物院院刊》2005年第5期;林莉娜:《貌写圆明园——清宫画家笔下圆明园风光》,《故宫文物月刊》第451期。

[8]杨新成:《明清大高玄殿建筑沿革考》,《故宫博物院院刊》2021年第7期。

[9]《乾隆京城全图》第九排中第七页、第九排中第八页。

[10]乾隆:《题涵元殿》,《清高宗御制诗文全集》五集卷三十五,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3年,第八册,第815页。

[11]鄂尔泰、张廷玉等编纂:《国朝宫史》卷十五,北京古籍出版社,2001年,第306-312页。

[12]于敏中等编纂《日下旧闻考》卷八十,北京古籍出版社,2001年,第1336页。

[13]《日下旧闻考》卷八十五,第1425页。

 [14]乾隆十二年十二月“二十二日,副催总六十七持来催总花善等押帖一件,内开为十一月十一日太监胡世杰传旨:瀛台图手卷稿一卷,诗一卷,着张镐画。钦此。”《清宫内务府造办处档案总汇》第15册,第359页。

[15]《国朝宫史》卷十四,第274-276页。

[16]《国朝宫史》卷十四,第302页。

[17]《乾隆京城全图》第九排中第九页。

[18]《乾隆京城全图》第七排中第七页、第七排中第八页。

[19]《国朝宫史》卷十五,第340-343。

[20]林莉娜:《貌写圆明园——清宫画家笔下圆明园风光》,第63页。

[21]《奏为御花园内养性斋等处工程需用银两事》,奏案05-0124-017,乾隆十七年(1752)十二月初五日:“御花园养性斋改建楼座,成堆黄太湖石洞高峰,添做药栏等项工程,照依奏准式样。详细约估得建造转角楼一座,计十三间……”第一历史档案馆藏。

 [22]张淑娴:《建福宫花园建筑历史沿革考》。

[23]郭黛姮:《〈圆明园四十景〉图的价值》,《圆明园研究》第35期。

[24]〔宋〕《宣和画谱》卷八“宫室叙论”。

[25]张淑娴:《建福宫花园建筑历史沿革考》。

[26]曹雪芹等:《红楼梦》,人民文学出版社,2015年,第570页。

[27]朱淑真:《春情》,载陈耀文编《花草粹编》卷七,《四库全书》电子版。

[28]茅元仪:《影园记》,载郑元勳辑《媚幽阁文娱》二集,《四库全书》电子版。

[29]张岱:《鲁去谷传》,《琅环文集》卷四。

[30]乾隆:《蓬岛瑶台》,《清高宗御制诗文全集》初集卷二十二,第一册,第689页。

本文得到故宫博物院“英才计划”和北京故宫文物保护基金会学术故宫万科公益基金专项经费资助。

本文《十二月禁御图》图片由北京理工大学严雨老师提供。本文的撰写得到北京理工大学严雨老师和北京圆明园管理处陈辉女士的大力支持,在此表示感谢!

 

张淑娴,女,1965年出生。毕业于南开大学,历史学博士。现为故宫博物院研究馆员,从事明清皇宫建筑历史与艺术的研究工作。
研究的重点立足于明清皇宫室内装修与装饰,从宫廷室内装修与装饰的历史、设计、制作到工艺和艺术特点进行较为系统、细致的研究。出版专著《明清文人园林艺术》、《金窗绣户:清代皇宫内檐装修研究》。发表学术论文几十余篇。


本文的编辑工作由故宫博物院宫廷历史部贾薇馆员和北京林业大学材料科学与技术学院蒋璐玲同学完成,在此表示感谢!

读书推荐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