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前言

点检历年来所写的各类序跋书评,居然有50篇之多,这真有点出乎我的预料。庚子春夏之交,当新冠疫情正炽之时,将这些文字收编为一集,自是敝帚自珍之意。往小了说,是期望为过往的读书岁月留一印记;往大了说,也期望为未来的书史研究留一份档案。在编辑这个集子的时候,我特别花了一些气力,在每篇文字后标注写作时日,略可见落笔之时的情境,亦可谓稍留鸿爪。

说起来,书与读书人的关系,真是恩爱相共、难解难分。书给予读书人的滋养之恩,固然是“深恩重百年”;读书人奉献于书的爱,也可以说是“亲贤爱转多”。为书作嫁,就是从恩、爱延伸出来的话题。序跋、书评一类的文字,从表面上看,只是书的附属品,并非必需品,似乎无足轻重,其实不然。实际上,它们不仅是书之大媒,还有为书作嫁之用,值得另眼相待。在当代西方文论中,序跋之类的文字通常被称为“副文本”,或者“附文本”,虽然与正文相比,仍有正副高下之分,但至少强调了其与正文的联系,也突出了二者的一体性。我想在这里强调的是,在依附性之外,序跋、书评也有它们的独立性。编辑本书的目的之一,就是显示并确立这种独立性。

本书分为五辑。前三辑为他人之书作嫁,后二辑为自己的书作嫁。第一辑“师友因缘”,第二辑“舞雩之风”,第三辑“读书漫评”。第一、二辑皆是为他人之书作序,区别仅在于前者是为师友同辈著作作序,后者是为门人学生辈著作作序。“舞雩之风”出自《论语》:“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这里借用来形容师生同游论学之乐。第三辑“读书漫评”则是书评,所评主要是师友之书。第四辑“自作跋引”、第五辑“编校者说”,皆是为自己的书所作前言或后记。所谓“自己的书”,包括第四辑中的个人自著,也包括第五辑中自己主编、选注、整理的著作。

论其文体,则不外四类。第一类是序,包括自序和他序;第二类是书评;第三类是前言,包括名异实同的弁言、小引等;第四类是后记,包括跋、书后等。四类名目虽有不同,要皆以书为中心,所谈无非读书、编书、注书、校书、点书、评书、写书,谈论与书相关的问题,评说与书相关的学问,怀念与书相关的学人,其中多叙过程与细节,而擘肌分理,亦可见学理与学谊。学长荣新江教授两年前出版的《学理与学谊——荣新江序跋集》,早已点明序跋中所蕴含的“学理”和“学谊”,名之与实,相得益彰,渊乎妙哉!

我之为书作嫁的文字,大多属于短文,只有少数几篇字数略多,但都不是论文写法,有几篇原有脚注,或删或移,图的是版面干净、便于阅读。各篇原先刊出的时候,基本上没有题目,这次都重新加了题目,好比新做一件嫁衣,希望它们“重装上阵”,焕然一新,也显得更可爱一些。自然,这其中也寄寓了我的情意。

去吧,我的书,带着我的祝福,到那茫茫人海里,寻找那些爱你的人,寻找你的读者。

2020年10月28日
于南京城东仙霞庐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