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说明
郭沫若的《读〈随园诗话〉札记》脱稿于一九六一年十二月十二日。由于当时作者正寄寓广东从化,身边携带的稿纸有限,所以脱稿以后只对部分初稿进行了誊写。数日后应《人民日报》之邀交寄北京。这次出版的《读〈随园诗话〉札记〔手稿本〕》,为读者真实地呈现了作者手稿的原貌,由此既可品味作者手泽,又能透视他的治学态度和思想轨迹。书中凡使用稿纸书写的章节为誊清稿,写于信笺的章节为初稿。
《读〈随园诗话〉札记》从一九六二年二月二十八日起在《人民日报》上刊登,经三月二日、十四日、二十一日、四月四日、十日、十八日、五月九日、六月十日、七月一日、八日,于二十二日连载完毕。同年,作家出版社出版单行本。作者在单行本中将原稿《书后》改作《序》,增补一九六二年六月二十八日所写《后记》,附录了张德钧、马坚、黄诚一、韩槐准、李瑾的五篇短文,感谢他们在此书发表后所作的补正。这五篇短文可参阅《郭沫若全集》文学编第十六卷,本书未作收录。
《读〈随园诗话〉札记》一书涉猎广泛,文字简约,观点犀利,内容论及诗文鉴赏、典章考据、道德褒贬,以及对秦始皇、曹操、武则天等历史人物的评价等众多问题。书中的许多论点为学界所重视。如对乾嘉学派的评价,作者坚持实事求是、批判继承的方法,评价说:“乾嘉时代考据之学颇有成绩。虽或趋于烦琐,有逃避现实之嫌,但罪不在学者,而在清廷政治的绝顶专制。”指出“欲尚论古人或研讨古史,而不从事考据或利用清儒成绩,是舍路而不由。就稽古而言为考据,就一般而言为调查研究,未有不调查研究而能言之有物者。”这一论点,有针对性地批评了当时已经开始在学术界中蔓延的不做客观分析、一味否定前人的左的思想方法。又如对杜甫的评价,《札记》中有两处提及。文章发表后,引发出部分读者的不同意见。作者在《后记》中回答说:“我也同样在称杜甫为‘诗圣’,不过这种因袭的称谓是有些近于夸大的。实事求是地评价杜甫,我们倒不如更确切地说:杜甫是封建时代的一位杰出的诗人。”“这样评价杜甫,并不是贬低了杜甫。指责了杜甫的错误,也并不是抹杀了杜甫的一切。人谁无错误呢?”“把杜甫看成人,觉得更亲切一些。如果一定要把他看成‘神’,看成‘圣’,那倒是把杜甫疏远了。”这些见解已成为学术界中具有影响力的一家之言,同时也是认识研究作者学术思想发展的重要依据。
《读〈随园诗话〉札记》自发表和出版单行本以后,作者进行过校改润色。对此,本书在释文中加注说明。
适值作者诞辰二〇周年,谨出版此书作为纪念。
北京古籍出版社
二〇〇二年十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