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探究

专题探究

◎专题一:消极想象与积极想象

鲁迅杂文给人印象深刻的,是其想象力和联想力。鲁迅曾说他的写作过程:“动起笔来,总是离题有千里之远。即如现在,何尝不想写得切题一些呢,然而还是胡想乱想,像样点的好意思总像断线风筝似的收不回来。忽然想到……忽而想到……”这种连绵不断的联想,实际上是对处于不同时间和空间下的极不相同的事物内在广泛联系的一种发现。

伏尔泰曾把想象分为“消极想象”与“积极想象”,消极想象只是“简单地保存对事物的印象”,而积极想象却是“把彼此不相干的事物联系起来”,这是一种形象改造的能力。

请从本书的杂文作品中举例探究鲁迅使用的是消极想象还是积极想象。

◎专题二:“公仇”与“私怨”

鲁迅在给友人的信中,为自己杂文集中最受读者冷落的两本(《华盖集》及《华盖集续编》)做过这样的辩护:“《华盖集》及续编中文,虽大抵和个人斗争,但实为公仇,决非私怨,而销数独少,足见读者的判断,亦幼稚者居多也。”(1934年5月22日鲁迅致杨霁云信)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鲁迅杂文的写作动机与一般读者的接受心理之间最突出的抵牾之处,就体现在“公仇”和“私怨”的观念性分野。具体地讲,同样一个事件、同样一种现象,在鲁迅这里不能不视为“公仇”而与之详加计较;而在一般读者那里,却能够很自然地被看成理应由当事各方私下了结的“私怨”。

请以《记念刘和珍君》为例,探究鲁迅“实为公仇,决非私怨”的观念。

◎专题三:国民性

国民性,一般包含两个层面的意义:一是指民族文化的精神特质的概念和体现,二是指国民群体人格的特性。鲁迅“国民性剖析”思想的发展有三个时期:早期,倡导“立人”,呼唤人格独立;中期,反思传统,对国民劣根性展开社会的、文化的批判,疗救病态的国民人格;后期,采用阶级分析法,剖析不同阶层的国民性,以铸造新的“民族魂”。

请试着把本书中的杂文作品分别归类到鲁迅思想的三个时期。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