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南柱石桥:传唱世纪古韵与风骚

定南柱石桥:传唱世纪古韵与风骚

桥,像彩虹一样美丽,可以使天堑变通途。桥,让历史跨越千山万水,把文明播洒人间大地。如今,定南鹅公柱石桥,就是这样一道美丽的彩虹,谱写出了一曲传唱世纪古韵,独领百年风骚的历史篇章。

传奇文化动人难忘

“孽龙须断化廊桥,廊上神祠耸若碉。许逊传闻非信使,乡民向背是风标。从来州县知凡几?无奈官声尽寂寥。宦海应学牛得草,莫将红薯换民膏。”张宝林的此诗道出了柱石桥那古老美丽的传说。相传在很早以前,安远三百山的东江之水流经柱石村时在这里形成了一条狭长的峡谷,成为赣粤两省的分水岭。到晋朝,峡谷中有条孽龙经常兴风作浪,阻断了两岸百姓的商贾往来。当许逊真君得知后,与孽龙斗法,终降孽龙,化龙须为“神藤”横跨两岸作桥梁,造福乡里。随着时间的推移,“神藤”已不能满足两岸人来车往所需,于是在清同治十二年,当地官员与百姓便建造了这座集桥、廊、楼、宫等功能为一体的柱石桥。从此,柱石桥便成了一条通堑途,造福千秋的通衢要道。今天,柱石桥依然是“小桥处处随人意,自有泉声伴鸟鸣”美丽完好地屹立在柱石河上,成了赣粤边境上一座传奇的自然与人文和谐相宜的风景桥。

“神藤”化桥的故事毕竟是神话传说,而太平军转战定南的神勇故事却堪称彪炳史册,令人难忘。据《定南县志》《石达开传略》《蜀海丛谈》等史载,咸丰七年(1857年),太平天国翼王石达开因受天王洪秀全的疑忌,带着十万精兵离开天京,转战于安徽、浙江、江西、福建、湖南、广西、贵州、云南、四川等地时,在咸丰八年至同治四年的八年时间里,石达开派部将朱衣点、黄添理等人与太平天国侍王李世贤、利王朱兴隆、康王汪海洋、偕王谭体元、佑王李远继等太平军八次深入鹅公柱石及周边地区开展抗击清军的武装斗争,至今仍可在柱石村、石头山、禾草湖、大汶、热水圳、火夹水、庙前冈、留輋等地寻找到百年前的烽火硝烟和依稀遗迹。太平天国在定南的英勇斗争有力地打击了清朝政府的腐朽统治,堪称是一段历史佳话。到现在,有关太平军在柱石桥等周边地区抗击清军的许多民间传说仍遍布了定南的山山水水、村村寨寨,太平军深得定南民众的爱戴。“稗史漫传曾羽化,千秋一例不平鸣”正是石达开等太平军在定南传奇战斗活动的最好写照。

廊桥文化古韵风骚

座落于定南县鹅公镇柱石村的柱石桥距今已有137年的历史。在过去一个多世纪里柱石桥不但是赣粤边塞陆路一条重要的古驿道,而且也因其独特的造桥艺术和历史与美学内涵,成为石拱桥建筑史上的一朵奇葩。

为打通江西与广东仅靠“神藤”通行的陆路关隘,公元1873年,当地官员与百姓募集资金,在峡谷间修造了一座长11.64米,通高16.4米,宽4.8米的花岗岩石拱桥。此桥与其它众多的桥相比,其结构与文化艺术特征,让人叹为观止。桥基及桥面用桐油和石灰浆混合剂黏合砌马石条而成,坚固如磐;在桥面周遭用10根朱漆溜金的木柱建两地通商交往时遮阳、防雨、小憩的游廊,精妙美观;在游廊之上设有供百姓祈福平安、风调雨顺、人丁兴旺的观音楼亭,火香旺盛;在观音楼顶部建有白色八角半圆形“万寿宫” “真君祠”供当地民众世代祭祀造桥仙师许逊,道教文化浓厚。通观柱石桥结构巧妙,古朴美观,蕴含了天地神灵、宗教历史、人文道德、美学艺术等诸多文化元素,使之迸发出了流光溢彩、古韵风骚之千古传唱:“柱石桥上万寿宫,赣民粤客一炉香,边城自古多遗梦,幸有廊桥避风霜。”此诗正是柱石桥百年历史,世纪风韵的一面写照。如今,柱石桥已被列为文物保护单位,吸引了无数专家学者和络绎不绝的游人前去考察与观光。

红色文化经久传唱

柱石不但是一块群山环绕、田园俊秀、景色怡人、钟灵毓秀的神奇土地,而且是定南红军游击根据地,第一个党支部和定南边区苏维埃政府所在地。走过世纪的柱石桥见证了定南红色斗争的艰苦岁月,为定南革命历史增添了辉煌的一页。

定南苏区红军的斗争史,历来鲜有史家与文学记载,然而“南国烽烟正十年”却是整个赣南苏区革命不可缺失的一页。据《定南县志》载:在民国十七年(1928年)至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十年间,定南最早的革命先辈方学元、钟耀辉、郭观林、叶信、胡传周、冯先桥等在寻乌革命军事委员会主任古柏的领导下,逐步建立了以柱石为中心的定南16支农民赤卫队,后统一改编为定南边区游击大队。在战斗中不断发展壮大的定南边区游击大队先后有600多人分别加入了红四军,工农红军35军、12军和新四军等革命的战斗队伍,涌现出了许多可歌可泣感天动地的英雄人物。在定南边区苏维埃政府的领导下,定南边区游击大队等革命武装,建立了以柱石为中心的红色根据地,开展了与反动民团,靖卫团及粤军陈济棠部、张枚新部等国民党军队的残酷斗争,有力地打击了国民党反动派在定南的嚣张气焰与反动势力,谱写了一篇篇“断头今日意如何?创业艰难百战多”荡气回肠的英雄史诗。在那段难忘的岁月中,无数的先烈前赴后继、壮烈牺牲,而“胡氏一门五人”英勇战斗敢于牺牲的精神可谓是定南红色革命英雄史诗中最经典动人的历史篇章,令人心潮澎湃,难以忘怀。据史载,民国18年胡传周、胡传书、胡先发、胡先甲、胡先银等等五人均参加了游击大队,后来在一次战斗中光荣负伤后被国民党反动派关押在广东龙川县,在国民党严刑拷打、威逼利诱不成后,先后被国民党反动派杀害。“胡氏一门五人”视死如归,用生命和鲜血谱写了一曲“取义成仁今日事,人间遍种自由花”的慨慷悲壮之歌。新中国成立后,他们被人民政府追认为烈士,与许许多多的革命烈士一样,永远活在人民心中。

昨天,“柱石天成桥作舟,赣边驿道马车稠”。今天,“客乡胜迹谁堪比,惟有燕南古赵州”。美丽传奇的柱石桥走过世纪风雨,见证柱石和定南的峥嵘岁月后,必将因这块红色的土地和革命精神被世人经久传唱。

书于2010年7月30日

(载2010年8月13日《赣南日报》、2012年12月1期《定南文艺》创刊号)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