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棋

下棋

四岁,是吃和玩的幸福年代,我吃没吃出什么名堂,玩却玩得受益不浅.

完全要感谢父亲,因为父亲"引诱"我下象棋.马行日,象行田,车横冲直撞,炮可以隔子"吃"人,卒仔过河又当车使,太有趣了!看到我津津有味,父亲又演示双车如何去抢士,有马怎样入卧槽,有炮则想法立空头,然后用车或兵去"压扁茨菇";再进一步,连炮士破双士、匹马擒单士的谱也被我记熟了.那时,我真有点诸葛孔明准备出山的架势.

而且机会也来了.十岁左右的表哥跟着大表姐来我家暂住,棋盘自然就摆在我和表哥之间.我满怀信心.但不幸,我的炮立不了空头,车抢不到士,马也无路可入卧槽,不一会儿就连输两局.我大哭.大表姐经过一番调查研究,威严地下命令:以后下棋一人赢一盘!

从那时算起,论棋龄,我超过半个世纪了,只可惜论棋艺依然是半桶水.但醉翁之意不在酒,父亲教我下棋,其原意也就并非想我当棋王.我所得之益是灵活的思路,看问题能多预想几个可能性,而且知道能记住原则和实际运用原则并不完全是一回事,有时颇能独具冷眼,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我用了下棋的冷眼旁观现在所谓的"《孙子兵法》热",觉得实在有趣.有些朋友以为熟读了《孙子兵法》,就可以掌握许多"商业战"的原则,从而无往而不赚大钱.我不知这些朋友想过这么个问题没有:两个同样熟读《孙子兵法》的统帅率军对垒,谁赢?要等待个权威来下令"一人赢一盘"吗?

曹操详注过《孙子兵法》,而被曹操打败的袁绍,把曹操打败的周瑜,同样熟读《孙子兵法》,他们之间的输赢只系在兵书所强调的"奇正之变"四字上.所谓"正",就是原则;而所谓"奇",则是指原则的组合和变通.谁组合和变通得更好,谁就赢.中国的智者特别重视从整体把握对象,深知一切原则都不可能单独决胜.这就有如下棋,炮士可破双士,而马士则通常无奈双士何;等到或马或炮落单而要去擒单士时,则单炮又不如单马可操胜券了.中国古代从不建立公式,在一定意义上可算是个优点.中国智者太重视整体和动态了.整体无时无刻不在变化,所谓"世事如棋局局新",哪能有公式?当年有位老将曾劝岳飞多学一点阵法,岳飞只回答说:"运用之妙,存乎一心."

熟读《孙子兵法》可以出岳飞这样的人才,但更多的是出了失街亭的马谡.

马谡之所以败,是因为不懂得"运用之妙,存乎一心".一个只希望人家照棋谱走,以便自己按棋谱去杀棋的人,是永远下不好棋的.

1993.6.13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