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序 霜叶红于二月花
吴化平
初冬的芜湖,被霜染过的红的枫叶、黄的杏树装扮得依然绚丽。吴兰波老师打电话告诉我,他的戏剧集《海鸥颂》即将出版,希望我这位42年前演过他编写的独幕话剧《春耕时节》的知青学生,为其作序。我欣喜且惶恐,不敢为其作序,写写读后感吧!
当年我主演的《春耕时节》,是吴老师从事专职戏剧创作出炉的第一个剧本。此后,他还编创了芭蕾小舞剧《饲养场的早晨》等剧目,并亲自指导我们排演,被当时的芜湖地区文化局遴选,破格参加了12个县的专业剧团汇演,获得了优秀演出奖。从那时起,我和几位爱好唱歌、演戏的知青,一直与吴老师保持着友好的联系。
与吴老师接触多了,我对他在戏剧事业方面孜孜不倦的追求和取得的成果也就有了较多的了解。
吴兰波老师在学生时代就开始编写剧本。数学老师在课堂上讲微积分,他却偷偷地趴在课桌上写剧本,课余组织同学排演,并参加了芜湖市第二届业余话剧观摩会演,获创作奖。那是1960年的事,当时他只是个19岁的小男生。50多年过去了,他依然保留着盖着芜湖市文化局大红印章的奖状,可见他对戏剧事业的敬畏和执着。
吴兰波读的是数学专业,毕业后在中学当数学教师。后因在报刊发表作品被文化部门相中,调入芜湖县文化馆从事专职创作和群众文化辅导工作。1981年4月,上海文艺出版社在其旗下的戏剧刊物上头条发表了吴兰波的独幕话剧《特别考场》,此后,他又接连发表《远方来客》《泪洒落霞山》等剧本。作为年轻的剧作者,其声名鹊起。1982年9至10月,他被中国戏剧家协会选入由戏剧大师曹禺先生主持的全国中青年剧作家读书班学习,并安排做著名戏剧家吴祖光先生演讲稿录音的整理人,受益匪浅。此后,吴兰波老师开始了大型戏剧的写作。
安徽省话剧团1986年10月在合肥公演了由吴兰波与芜湖机床厂青年工人陆文毅共同创作的大型无场次话剧《大风巷》,讲的是一群年轻人的人生故事。经过十年“文革”,这群年轻人的生活艰辛,他们居住的这条古老陈旧的巷子毫无生气。他们没有文化,没有工作,没有地位,卑微渺小,被人歧视。他们不能再等待了,改革的春风已使他们周围的世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他们选择了一条适合自己的道路,并决定不屈不挠地走下去。省戏剧家协会为该剧的成功演出召开了研讨会,获一致好评,被省文化厅选定为参加全国第二届话剧会演剧目。工人陆文毅因此被芜湖市文化局调到剧目室担任编剧,成为国家干部,后调转到北京工作。
1989年8月,芜湖市越剧团演出了吴兰波编创的大型古装推理剧《韩珠娘》,这是一部在认真学习传统戏曲的同时,更侧重探索尝试的戏,情节曲折紧张。富豪子弟聂魁星在与贤淑美貌的韩珠娘成亲之夜,被人杀害于新房之中。剧中的主要人物皆有作案的动机和进入作案现场的可能。吴老师在25年前编写该剧,就很熟练地使用了时空穿越的手法,在各位疑犯的辩解中展开了主体故事,剧场演出效果极佳,获得安徽省第二届艺术节优秀演出奖等6个奖项。2000年,中国戏剧出版社出版了吴老师和其在南京大学中文系读书的女儿吴泓合著的收入了9部剧本的戏剧集《韩珠娘》。
时隔17年,吴兰波老师年已古稀,仍然宝刀不老,勤奋写作,在出版几部长篇小说的同时,又新编了好几部大型戏剧和小戏剧本,这次一并编入戏剧集《海鸥颂》。我一口气读完了这部书稿,掩卷回味,感慨、感动、感染之绪,涌上心头。
记得7年前,吴兰波老师从美国回归,见面就告知,儿女都事业有成,家庭安定美满,这次回来就是要做点自己想做的事情,为社会做点事,为家乡做点事!戏剧集《海鸥颂》,完满地展现了吴兰波老师的初心,体现了他在事业上追寻不止的承诺。
本书收录了9部剧本,展现了多姿多彩的各色人物,尤其是塑造了一些有血有肉的家乡英雄,为家乡的史册增添了光辉的一页。其中《抗日英雄戴安澜》和《生命的琴声》这两个剧本,连续两年分别在安徽省文联举办的评选中获奖。
本书首篇八场黄梅戏《海鸥颂》及第二篇折子戏《铁血将军戴安澜》,歌颂的是无为籍抗日爱国名将戴安澜。作者从多个角度,运用戏剧的多样手法去展现人物的形象和命运,展开跌宕起伏、惊险曲折的情节和故事,使英雄的形象真实可信,感人至极。这种立体化的戏剧描述更便于英雄事迹的广为传颂。
第三篇《中国好人陶贤林》,以纪实的手法、黄梅戏的表现形式,赞颂了家乡的好人、新时代的楷模陶贤林。
本书中的另几部剧本同样巧妙地运用了戏剧创作的多种手法,描绘了古今社会的人生百态,揭示了社会的热点、焦点问题,讽古喻今,引发人们对社会问题正向的思考。
本书中所收录的剧本,好读、好演,在传承戏剧创作传统的同时,又突出了探索创新。每篇剧本都文字干练,悬念迭起,引人入胜,发人深省,具有很强的可读性。
本书中所载的几个大型剧本,几乎都利用了时空转换等传统戏曲手法,将复杂的剧情浓缩在单纯的场景去演绎,充分表现人物之间的冲突、人物内心的冲突,使得全剧充满了激情。高潮之处,总能调动人的情绪,从而引发演员、观众之间的共鸣,具有很强的展现性。
本书中有的小戏,通过新的舞台形式去表现剧情、描绘人物,引入了实验性的成分将舞台和观众席连为一体,将演员和观众融合在一起,探索了戏剧的改革创新。
本书中的各个剧本,讲的是不同的故事,演绎的是不同的情节,塑造的是不同的人物,但核心是相同的,都是歌颂、弘扬中华民族精神、中华民族魂。这种精神也是吴兰波老师自身所追求和崇尚的:历经磨难,初心不改;刚正不阿,主张正义;提携青年,寄希望于后来人……
时光荏苒,将近半个世纪过去了,吴兰波老师笔耕没有停息,创作成果令人惊叹!虽然已年逾古稀,在我的脑海中,他42年前穿着朴素的服装,带领和辅导我们进行戏剧演出的意气风发的形象依然清晰。这也许就是他不老的精神的映照吧!
霜叶红于二月花。愿戏剧集《海鸥颂》早日付梓,书中的每一部剧本都能搬上舞台,展现给喜爱看戏的广大观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