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引
本书所收文字,撰写于不同时期,报刊发表时多有删节,此次结集基本呈现原貌。三十八篇小文风格不尽相同,文体也不一致,但多与读书治学有关。
恢复高考,我从北京密云山区考入天津南开大学中文系。同学们多来自农村、兵营、厂矿,有着比较丰富的人生阅历,多怀有作家梦想。即便想从事文学研究,也会更多地倾向于现、当代文学。听叶嘉莹先生、王双启先生,还有郝世峰等先生讲陶渊明、杜甫、李商隐……书生道义,感发意志,改变了我的学习方向。罗宗强老师指导我做学年论文,在狭小的书房里给我讲授《文心雕龙》,又讲到唐诗,仰望盛唐天空,一种悠远的历史感油然而生。大学最后一门选修课是“唐宋古文运动”,结课后,我们就要走出南开,走向社会。临别之际,孙昌武老师语重心长地对我们说,人生的际遇与成败,往往就在一念之间。把我引进清华大学工作的赵立生老师曾对我说,在他一生中最落魄的时候,是陶渊明的《形·影·神》给他活下来的力量:“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应尽便须尽,无复独多虑。”我所景仰的这些老师,大都历经磨难,饱尝辛酸。他们的讲授,他们的文章,无时不在提示着我,文学就是人生,古典连接现实。
在杭州大学,姜亮夫先生讲治学体会,讲清华往事,沈文倬先生讲校勘学,刘操南先生讲《诗经》与天文历算,雪克先生讲《汉书·艺文志》与目录学,郭在贻先生讲《说文解字》与训诂学,张金泉先生讲《广韵》与音韵学,平慧善先生负责协调安排……在人情浮竞中,我感受到一种超脱的宁静与学术的坚守。庄子说“养志者忘形,养形者忘利,致道者忘心”,大约就是这种境界。进入社科院,随曹道衡先生、沈玉成先生求学,又别有一番感悟。曹老师的文字,思路清晰,明白如话,不加修饰,读之愈久,味之愈深。沈老师的文字,犹如江南水乡一般秀气,俏皮中透露着机智。他们的学术合作,珠联璧合,也是神话般的独特存在。我在文学研究所供职三十年,有机会接触到更多的老师和不同的学术领域,借用沈玉成老师的比喻,就像挂炉烤鸭,得到了比较全面的熏陶和感染。
四十年来家国,三千里地山河。在辗转求学过程中,我一直仰望着这些老师,揣摩他们的问学途径,学习他们的写作风格。我在不同时期写下的这些文字,萍踪浪迹,雪泥鸿爪,多少还留有一些模仿的痕迹,也可以看出自己的些微进步。
“跂予望之”出自《诗经·卫风·河广》。以此为书名,可以形象地表达我对弘扬中华优秀文化的切盼之心,对传承学术心存敬畏的企慕之情,祈读者体察。
庚子年闰四月写于京城爱吾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