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这是叶良骏先生的第五本散文集。为这部文集写序,既有历史的原因,也因文字对我的吸引。在很早以前,我就知道了上海著名学者、诗词专家叶元章先生的大名,因钦慕而飞鸿,书信请教,先后得到叶先生指教并惠赠大著《静观流叶》和《九回肠集》,前者为文集,后者为诗词集,获睹受益,一直珍藏。再后来,便在报刊上读到叶良骏的文章,为其娟雅流丽的文笔风格所吸引,几乎每见必读。之后通信得知,原来她是叶元章先生的女公子,当时已是上海驰名的文化工作者和教育工作者—陶行知研究学会副会长、同济大学等四所大学的兼职教授。读她的《爱满天下》一书,知道她为了学习、继承、传播陶行知的教育思想,从城市到山区,为莘莘学子与孩子们讲授陶行知的故事,为教师及各界人士传授陶行知的教育理念,孜孜矻矻,几十年如一日,在大半个中国,留下了她跋涉的足迹。我当时对陶行知的了解不多,通过查阅资料,得知陶行知是一名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同时也是一位坚定的爱国主义者。毛主席对他评价甚高,称他为“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郭沫若称赞他:“两千年前孔仲尼,两千年后陶行知。”宋庆龄为他题词“万世师表”。可是,这样一位伟大的教育家,长期以来,似乎并没有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在文化教育界,也似乎没有见到多少有关专家的研究成果出现,更不要说成为“显学”了。想到这里,我忽然对叶良骏肃然起敬了!实在说,她并不是学术界的所谓“大咖”,但是为什么在国内对于陶行知的研究相对冷遇的情况下,她却对陶行知情有独钟,不惜付出了自己半生的精力,为弘扬“陶行知精神”而默默奉献呢?这原因,我想还是要从陶行知崇高的思想信念中去找。陶行知一生清贫,公私分明,只讲付出,不求索取。“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就是他高尚灵魂的写照。如果叶良骏不是被这样的灵魂所感动,她会将自己的半生年华,毫不犹豫地投入到对陶行知的研究中吗?真正的知音,可以活在同一个世界上,也可以活在遥远的隔世!我相信,叶良骏一定是把陶行知当做自己的隔世知音,情愿为其付出自己的精力与心血,全不顾这筚路蓝缕的艰辛,且以此为甘!
陶行知有一句名言:“爱满天下。”叶良骏在“学陶”中践行着这样的理念,在文学创作中,也将陶行知大写“爱”字的人生情怀,充盈于笔端,造就了她独具一格的散文特色。作为读者,浏览着这部散文集的篇章,总感觉自己的心神不是在阅读,而是恍如徘徊行走在纷纭人间的路径上。这路径上的人,路径上的景色,或迤逦旖旎,阳光明媚;或回环婉转,令人翘企;或一唱三叹,思味无穷……这种阅读的感受,我觉得不仅仅是一种心灵的享受,更是一种对思想的开发与冶炼。例如《大阿哥》,写作者童年认识的一个邻居“大阿哥”,热情,帅气,乐善好施,助人为乐。作者喜欢他,把他装在心里,如同自己的“亲哥”。有一天,大阿哥忽然参军去了,那是“抗美援朝”,“大阿哥穿了军装,背了背包,打了绑腿,神气极了”“只有我很难过,使劲忍才没哭。”后来便是写在漫长的日月里对大阿哥的盼念。盼他消息,盼他回来。在久久的盼念中,大阿哥终于回来了。这时候,她发现原先矫健帅气的大阿哥,现在“走路一拐一跷,背也有点驮了”,“几十年过去了,最后听到的消息是他去乡下养老,并在那里去世了”。读到这里,我不禁泪眼模糊。为了保家卫国,大阿哥光荣地献出了自己美好的青春,留下了一个残废的躯体,最后在那“雄纠纠气昂昂,跨过鸭绿江……”的心声中消逝。这是多么平凡而又伟大的人生!这样的作品,将国家命运与个人命运联系在了一起,发人深思,绵绵悠长,是那些花前月下、儿女情长的所谓“感情散文”无法比拟的。
在散文中塑造人物形象,这是叶良骏散文的一个值得重视的特点。按照一般的文学观念,散文是以抒情为主的文体,做到“以情感人”“以景怡人”也就够了。但读叶良骏的散文,却不仅如此。她将描写与叙述,轻盈妙曼地融合于一体,笔触自然流淌,毫无凿痕之感。这流淌的笔触,不是漫无边际,散漫不羁的,而是紧紧牵引着人物的魂灵,渐渐走向归宿。因此无论篇幅长短,情味浓淡,文章中的人物,总是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让人掩卷默想,流连而不忍离去。篇中的人物,让人频频回顾,牵念不已!《繁花落尽春犹在》中的“老爷爷”, 《错失一位好老师》中的“爸爸”, 《一束未送出的花》中的黄宗英,等等,对这些散文中的人物,虽然并没有刻意加以刻画,但却于情感的流淌中,使文中的人物在读者心中活了起来。对于这样的散文“境界”,我是深受感动和敬佩的!
杜甫诗曰:“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我相信这本散文集的出版,是一种新的文风的展现,必然会为文学领域添加一道亮丽的风景,赢得更多学界读者的评说。
戋戋感言,谨为序。
穆陶
2022年6月12日于潍坊
著名作家、评论家,潍坊市作家协会原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