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向经典致敬


向经典致敬

———《中国经典诗词品鉴》序言

姚国军

从《诗经》的时代开始,中国诗歌的海洋中不断孕育出晶莹耀

眼的珍珠。经典诗词是我们先辈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本书的编

撰目的就是把这些散佚在各个时代的珍珠串在一起,成为一束文

化的珠链、艺术的珠链。

一、何为经典

古人说:“常念为经,常数为典。”我说:“常念为经,常读为

典。”经典,应该是经得起盘点,经得起评点,经过时间的检验而成

为典范。从一般的“诗”到传诵一时的“好诗”,再到名垂后世的

“经典诗词”,必然经过大浪淘沙的过程。

二、经典的地位与作用

1.空前绝后

仕途坎坷的陈子昂登上幽州台以后,面对人生的际遇慷慨悲

歌,出口成诗一首《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

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其中蕴含着大孤独、大悲悯,成为

千古经典。如果把这几句用到观察经典的地位上,“前不见古人,

后不见来者”就是经典在其所在领域中空前绝后的位置。经典就

是一个时代的标杆,一座文化的纪念碑。

2.承前启后

如果从精神的角度分析,陈子昂“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其实是正话反说,包含着对前人的向往和对后人的期待,换句话

说“前追思于古人,后寄望于来者”,想到悠悠不绝的天地万事万

物,才泪落如雨。经典就是承前启后的精神纽带,接通古今的文

化桥梁。

三、我们怎样对待经典

1.我们应该善待经典

在诗歌江湖上稳坐“第一把交椅”,狂放不羁,甚至“天子呼来

不上船”的李白在登上黄鹤楼上以后,偶然发现了崔颢的题诗。

崔颢的《黄鹤楼》并不长,共有 8 句,“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

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

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我估计,

没用 30 秒,李白就读完这首诗,接着陷入沉思,30 分钟之后,带着

“羡慕嫉妒恨”的心情说出两句让围观的粉丝们大跌眼镜的话,

“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这就是“诗界大师”对经典

的尊重。向经典致敬也应该成为我们当代人应有的态度。

2.我们应该善用经典

在经典产生之初,伟大的经典创造者并不一定完全意识到经

典的潜在价值,而后人在一次次的阅读中都会从经典中获得启

示。英国有句谚语: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中国有句

古语: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经典就像是一座富矿,等待后人不断

开采,不断掘进。经典也像一棵大树,后人不断地给他施肥浇水,

它会愈长愈高,愈长愈大。

李白没有在黄鹤楼上题诗,但在黄鹤楼下江边送别朋友时欣

然写下一首名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也成为诗歌经典。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

天际流。”李白与挚友在黄鹤楼下的江边分别,必须顶着“崔颢题

诗在上头”的巨大压力,为江湖朋友兼酒友的孟浩然作离别留言。

“眼前有景怎道得”,我认为,李白潜意识中受到了崔颢的影响,化

压力为动力,把崔颢对黄鹤楼的正面描写转换成了侧面描写。这

就是传承经典,发展经典,丰富经典,创造经典。

让我们用敬畏之心点亮经典的文化灯塔,用经典的智慧之光

照亮通往未来的文化航程。

本书的各章节撰稿者为广东海洋大学文学院在校本科生,书

中错谬之处在所难免,敬请专家学者指正。“青青子衿,悠悠我

心。经典诗词,传唱至今”。在《中国经典诗词品鉴》付梓之际,我

谨向关心支持本书出版的广东海洋大学各位领导,文学院全体领

导、老师表示诚挚的谢意!

上一章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