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在尘埃与云朵之间,温暖众生

在尘埃与云朵之间,温暖众生

——关于散文的絮聒

汪兆骞

当下,文学的确有些萧索与寂寥,但并不荒芜。有些领域如散文,甚或还很蓬勃热闹。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散文得道,悄然兴旺,凭的正是那份见性情的真,和既能影响读者的心性,又可化作者心性的盎然韵致。对缺乏宗教,长期找不到普世价值观的读者,沉浸浓郁的散文,能起到润物细无声的作用。诚如贤者歌曰:散文的世界,就是如花的世界,在尘埃与云朵之间,温暖众生。

散文是中国文学的源头。即便从先秦算起,也有三千年历史。其间散文大家迭出,各领风骚,名篇流传,光焰万丈。志高则言洁,志大则言宏,志远则言永,或持象牙板,吟晓风残月,或抱铜琵琶,唱大江东去。这—文体不断走向成熟,走向多元,滋养了中国文学,滋养了一代代作家。

散文和一切文学样式一样,是表现人的思想感情、展示人的心灵世界的。芬兰的勃兰克斯说“文学是灵魂的历史”。文学的魅力,是人格魅力的直呈。散文出于人品。其人之胸襟、主体之境界,决定散文的境界。即古人所云,所谓文者,言乎志者也,务为有补于世而已矣,非慷慨悲壮之人,不可为之。

散文既是理性的、现实的、世俗的行走,又是感性的理想化的审美追求与梦想。其间不乏有理性与感性、世俗与审美、形而上与形而下之间的穿梭徘徊。胡适先生说的“有什么话,说什么话”,可视为散文的要义。既要说真话、说新话、说惊世骇俗的话,还要说“人人心中有,个个笔下无”的禅机妙语。

散文的诞生,就是作家与生命相遇,与风景相遇,与世界相遇的种种情感和感悟。有灵魂的孕育、诗学的浸染和哲学的潜流。徜徉其间,荡气回肠,如闻天籁,如饮仙醪。

本丛书暂辑十五位作家散文作品,每人一集。我的这些经年老友,系当今文坛执牛耳之宿将,文采昭昭,星光熠熠。他们的禀赋、气质、风格各不相同,但皆有第一等襟抱,第一等学识。其文章合为时而著,本人性,状风物,衔华而佩实。“笼天地于形内,挫万物于笔端”,“立片言而居要,乃一篇之警策”。从历史经验到生命体验,却深深打上了中国式文人思考的印记——高洁超迈,兼济天下与独善其身,从容淡定,举重若轻。

读他们的散文,你会发现,其文或将被遗忘的历史、生活的细节,重新挖掘出来,昭告天下;或在历史文化、乡土亲情中游走,具有开阔的人文视野和人文关怀,还有文化担当;或热爱生命、认真生活,让读者分享感动和疼痛;或直面人生,针砭世事,体察命运的光彩与沉重……篇篇如剂剂良药,调理世道人心;句句如利刀,解剖拷问自身的灵魂。心美则响美,赠人以言,重于金石珠玉,读之,乐于钟鼓琴瑟,暖于布帛。

这些大家的散文,是血肉之躯与多彩现实对撞出的闪光,是人性与天理对撞出的大欢喜、大哀凉与哲思,是寂寞灵魂发出的诗意畅想和冰肌雪肠的自省。似兰斯馨,如松之盛,它们是人文精神和精粹语言形式酿成的玉液琼浆。这里有时代之光与民族之魂;有英雄的主题与审美的个性;有灵魂的坚守与天堂的玫瑰;有土地的悲歌与人生的写意。高标逸韵,定将一一垂范丹青。

“皓首更觉知识浅,老来正是读书时”,编辑了一辈子的小说,退休后却偏偏爱读散文,举凡大家佳作,手披目视,口咏其言,心惟其义,欣然而忘食。“温暖之后”,遂给几家出版社主编过这些大家的美文,以期与读者共飨,反响不俗。

今又应中国文史出版社之邀,再次编老友的美文新作,仍得到老友的拨冗赐稿、鼎力相助,不胜感谢。对中国文史出版社推出本套丛书的远见卓识,以及为传统文化传承续上这捧柴薪的道义,也深表敬意。

才疏学浅,编辑中难免有不尽如人意的地方,望作家与读者见谅。对序中的离题谬误之论,方家哂之可也。

壬辰年立春于北京抱独斋

(主编系人民文学出版社编审、原《当代》杂志副主编)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