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对待矛盾追求圆转流动

第一节 整体圆融思维偏向的历史渊源

在讨论中国古人的艺术思维偏向时,首先应该提到的是整体圆融思维,尽管不同的学者在提法上不太一致,但其内容指向却有大致共同的领域:对待矛盾追求圆转流动;认识事物崇尚直观意会;理解传统注重释古开今。

陈寅恪在《静安遗书序》中说“其(王国维)学术内容和治学方法,殆可举三目以概括之者,一曰取地下之实物与纸上之遗文互相释证,……二曰取异族之故书与我国之旧籍互相补正,……三曰取外来之观念与固有之材料互相参证。”现存关于上古的文献,大多是已经远离了上古的文化人的想象和追忆,时间把许多人们不愿意回忆的东西过滤了出去。例如在三代之末知识阶层的追忆中,上古世界虽然艰辛但生活却是淳朴而恬静的。而近代西方人类学家最喜欢从空间差异来讨论时间差异,认为有些原始民族的现在就是他们的过去。如果我们把上古之文献、外来之观念和地下之实物互相参证,也许能更好地把握上古中国人的思维偏向。

一、对待矛盾追求圆转流动

对待矛盾追求圆转流动,则善于把反命题统一成一个合命题的整体;以由元素组成的整体为思维对象,重视要素之间的联系与发展;强调对待立义和复杂事物的模糊性和流转性。体现在解决问题的方法上,则是重综合,重圆转流动,强调普遍联系,不想把事物绝对化,认为把一切事物都分析得清清楚楚是不可行的,也是根本办不到的。体现在人伦关系上则重视群体或集团意识,强调家国、集体的协调和谐和优先地位,限制个人极端自由和个人利益至上,反对个人与个人割裂、个人与群体脱离;体现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则强调人和自然的协调,认为人与自然是融为一体的,人对自然应有充分尊敬。

1.天圆地方·玉器时代·珠圆玉润

考古发现的远古遗物中,较多的是日用的石器和骨制品,长形、菱形、圆形工具的制造,体现了初民对形式美的追求,图案、纹饰、穿孔的骨坠、玉制的耳坠、大量的骨珠等装饰品的出现,昭示着艺术的产生,人们可以制造出与自然存在不同的、具有精神文化内容的东西了。当有人用在贾湖地区发现的 9000 年前的骨笛吹奏出与现代音乐只差五分音的乐曲时,我们无不惊叹先民的智慧和创造力。其次是殉葬品,这应该是死者生前使用与喜爱的东西,或活人认为有益于死人的东西。从中可以看出当时人们已经明确了死后世界和灵魂永存的观念,一直延续至今的祭祀仪式和祖灵崇拜应该与此有关。玉琮和璧在不同时期的大量发现,使有些学者把中华先民关于天圆地方的独特观念上推到新石器时代,它的意义在于给先民提供了一个关于中心存在的价值本源。天地相对,都是由对称和谐的中央和四方构成,四方环绕中央,中央统辖四方,那么,在价值等级上,中央就优于四方。中央与四方构成了宇宙天地的秩序,与“天道”同一来源、同一结构、同一特性的事物也应该有这样的秩序,人类自身、社会组织自然也不能例外。这与“中国”名称的来源和根深蒂固的等级观念是有关系的。

下一章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