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水间的特产
特产是指特有的或特别著名的产品,也指在某地才生产的一种产品。在西方,则认为特产是指独特品种或具有特殊优势的项目或产品,比我们更强调与市场的对接。
榕城有丰富的特产,不管哪一类特产都凝聚着榕城人的聪明才智,蕴含着榕城的文化精神,是地域文化的一部分物化现象。记录下历史上有过或者尚处发展过程的特产,描述它们“特”的优势,探讨地方特产的打造与发展,这是一个集经济、文化于一体的课题。
一
榕城核心区在榕江平原中部,南北有紫峰山、黄岐山并立,地形多样,地质丰富,加上亚热带海洋性气候的阳光充足、雨水丰沛等自然条件,故此特产多样——指的是“特有”的产品这一类。
当然,这些“特有”的产品,主要是农作物类,不等同于“绝无仅有”,主要是在同类产品中,其品质优良,胜于他处。这固然跟得天独厚的地理气候有关,更与历代农人的精心培育、栽培有关。只有后者,才是这些特产脱颖而出的关键。
下面将榕城现有特产中有经济、市场价值和发展潜力的罗列如下:
仙窖韭菜:仙窖历史上以种植蔬菜而著名,所种韭菜,叶粗而脆,香浓而甘,自民国时期已蜚声远近。唯因田园减少,产量下降,经济效益不大。将其种移植到其他土质相似的地方,应是可行的办法。
西林大粒鸡心黄皮:特有黄檀。肉多核小,肉质晶莹,味甜而略带酸味,别具风韵。其出名已久,唯种植数量所限,影响不太大,若借地扩种,也有发展前途。
口吴西洋菜:口吴村在仙桥河上游,溪河水源充足,水质良好。所产西洋菜,叶色青翠,枝茎酥脆,味道甘厚而有韵味,且有相当的药效,向来为市区民众所欢迎。
锣鼓石红花榱:在仙桥高湖村锣鼓石“大圆”(平交)中,春季开花,暗红色,与通常芒果开白花有异。“结果硕大,皮薄肉厚,鲜甜可口”,是这一巨大果树成为“远近闻名的珍果”的特色。也有人认为所谓“鲜甜可口”,其实应为“香馥深厚”才较正确。
神港鱼:神港在梅云厚洋村后,原是一处港湾,20世纪80年代前、中期改造为鱼塘。“因港深而肥,故神港鱼驰名各地”。
汤前木仔、柿:汤前村在梅云镇,正对紫峰山。其村后有平原,为深厚沙质土层,在其地所种木仔(番石榴)酸甜有韵,柿胶润清甜,故自昔有名远近,并称为“汤前木仔、柿”,其村所产荔枝,也享盛誉,或许跟水质有某种关系。
白银马齿蚬:宋人彭延年《浦口村居好》组诗中有“朝醒蚬可羹”之句。这种见之诗咏的蚬即马齿蚬,以北河白银洲一带所产最为出名。以其地为沙质河床,而微生物丰富,蚬肉肥而无“土味”。“每逢晨昏潮退,妇孺成群捞蚬于村边河滩,故民俗有‘白银掠蚬阵’之说”,是境内一道特有的生产景观。其地20世纪5 0年代农民林炎城所选育的水稻良种“十石歉”“炎城择”,曾在全国广为推广。
奎地乌叶荔枝:梅云奎地村所产乌叶荔枝,一百多年以前就誉满潮汕,是著名的特产水果,肉厚而味道清甜,没有一般荔枝浓重的酸味。
东泮涂蜞:禾虫,以东泮村所产者最出名。《揭阳县东山区志》有记:“涂蜞,又称禾虫,生于稻田土里,夜间河水淹上之后,便从土里钻出,浮游水中。系高蛋白软体动物,营养丰富,味鲜美。每当中秋后盛产期,东泮青壮年倾乡出动,设网具于港口或田隙捕掠,或用船拦网于榕江下游捕捞。”后因大量使用农药,以及农田变城区,涂蜞这种著名特产已经濒临绝迹了。
尖石白饭桃:东山尖石在黄岐山南麓,山园多种水果,其中农历五月成熟的“白饭桃”,个头大,“白里透红,肉脆多汁,远近闻名”。由于品质优良且保持良好,时至今日,犹有相当的市场竞争力。
岐宁“无名果”:《揭阳县东山区志》载本区岐宁村虎头岭西面“桂马饮泉”山坡丛石之旁,有奇果一株,村民不知其名,故称之“无名果”。据记,该树“高4市丈,冠径约2市丈,主干直径1市尺,笔直,树皮似杉;叶似玉兰,叶尾稍尖,终年常绿。树极能结果。但结果之前从未见其花。每年四月,叶腋处有灰白蕾长出,后逐渐发育成果。果于六月成熟,状如山东梨,大者重半市斤;皮色淡黄,有小微粒状凸起;果肉也淡黄,且有纹状;有籽,味极酸,无毒,可吃食。”或即野梨之一种,抑或旧志《物产》所载之“酸枣”?尚待考证。
尚有其他类型,以知名度稍逊而不一一罗列。至于这些特产的保护与开发,后文有探讨,此处不赘。
二
“特有”的产品,与地理、品种等直接关联,包含重要的自然因素;“特别著名的产品”,则基本为人造的东西。
榕城有悠久的县治历史,是重要的商贸集散地和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河口港城市,这些经济、文化环境条件,决定了它要出产“特别著名的产品”。而这些产品有的因为适应不了时代的发展而“淡出江湖”,有的还在顽强的维持生产,有的则方兴未艾。正视这一现象,采取相应的保护、发展措施,不但是传承文化遗产的需要,更是保持工商业优势,拓展经济发展前景的需要。本文造录其有重要影响者如下:
食品类:乒乓粿、榕江酱油、神曲茶、皇上皇腊味等。
榕城为食品“乒乓粿”发源地,其先为乌粿、鼠壳粿、槟醅粿,逐渐在粿馅、蒸制工艺的改变、演进中形成,已有几百年的发展史,并已于1997年被认定公布为“中华名小吃”,现在城内有专门的店铺营销。据有关文献所称,乒乓粿的前身是宋代揭阳人民创制的“鼠壳粿”,明清时改用“槟醅麸”为粿,改名为“槟醅粿”。以晚清时县城南门制作者李奇遇最为出名。“他在保持槟醅粿原有风味特色的基础上,创新了加印和豆腐膜。这样,乒乓粿外清、柔、软而内甜、香、脆,且造型美化,便于携带。”经过改造后的“乒乓粿”主流(商业)产品以烤的方式制成,更便于携带与久存,但其皮硬,其馅松,则无传统产品的柔松之感,故在适合需求方面还有许多问题等待解决,这与该特产的发展命运大有关系。
榕江酱油是榕城传统酱油改革后的特产。榕江生产酱油历史十分悠久,至20世纪30年代,城内生产酱油(豉油)的作坊已达20多家,以“杨财合”产品最为著名。其生产的酱油鲜甜浓香,久藏不腐,誉满潮汕而畅销东南亚。新中国成立后,由众多酱油作坊合并升级的揭阳酱油厂,对传统工艺进行精心的综合提升,从而不但能保持榕城酱油的历史风味,而且在许多方面有了改善与提升,并形成多个系列与档次,更适合各类消费的需求,从而成为揭阳最享盛名的特产之一,在历次全国、全省的各种评比中都名列前茅,至今在这一市场上占有较大份额。
神曲茶是本地享誉悠久与范围广阔的著名特产之一。相传其生产历史已有100多年,而且随着侨事的活跃,远销于东南亚,在热带地区有着极高的声誉。神曲茶又名元曲茶、百草丹、四季平安茶。以元神曲、麦芽、山楂、广藿香、香附、陈皮、苍术、紫苏叶等为材料制作而成。其功能主要是解表祛风、健胃消食。用于风寒感冒、伤食腹痛,是传统中成药。沟口历史上名医辈出,中成药的开发也卓有成就,而神曲茶是其著名的产品之一。
药品类:白银火烫药、古溪陈氏膏药等。
火烫药,顾名思义就是专门治疗烫伤或者烧伤的皮肤科类药品。民间“土制”的止烫药种类甚多,各具疗效。其中有以中药穿鱼藤(小梾木)全株入药的,功效相当显著。梅云白银村林氏所配制的,疗效特佳,故术药就医者不绝如缕,近年在市区开设药铺,方便群众就医,于是声名也就更大了。
古溪陈氏膏药,知名已久。所谓“膏药”,就是用以治疗跌打损伤的传统膏状药品,以多种消瘀活血中药捣粉加蜜炼制,以红布承之,贴于患处,药效集中而持久,为中医伤科传统用药之一,过去民间伤科医师多会配制。古溪过去有擅长武术者,其所制膏药也十分灵验,故获大名。
此外还有各乡村民间秘藏之良方,也均对某种疾病有独特疗效,为民间所熟知,但鉴于药物这类事象非同一般,需经科学鉴定与合法使用,方算入于规范,故许多未经过此类程序的特产,此处不再详举。
手工业类:内畔草席、玉浦风炉、下六竹笠、半洋扫帚、旧寨藤器、淡浦钟表发条等。
内畔旧有织席草坪,故利用这种席草(水草)织席成为该村传统副业,所产草席线条均匀,席面平整,席色淡绿,席感清爽,深得用户喜爱,一直以来,畅销省内外。
玉浦风炉,享誉已久,特点是其火路通畅、用料节省、火力集中,且炉体美观而耐用。又与时俱进,从柴炉、炭炉、草炉而至煤炉,不断更新发展。其蜂窝煤炉曾参加全国同类产品展览,以省煤、效果好而获嘉奖,并在全国推广,成为重要品牌。自清末以来,县城以及全县各地的炉店,几乎都是玉浦产品。像雨伞街与北环城路交界处的“老万合”炉店,是玉浦水龟伯于清朝同光年间开创而影响深远的老字号,民间流传有“欲买好炉老万合”之谚,其影响力之大由此可见。
下六做竹笠,始于1785年,从潮安引进这一产业后,迅速扩展,“成为全村老少皆能的传统手工业”,作为“做竹笠专业村”,该村坚持工艺上以提高质量为导向的革新,使其所产竹笠轻重适度、造型美观、经久耐用,成为本地消费者的“最爱”。而且有大量产品外销,在市场上占有较大份额并享有美誉。
半洋是平原村,但其制作以山草为原料的扫帚,却有100多年的历史。材料大多从江西、广西等地买进。经精心处理后巧妙编扎,扫帚密实平整、弹力适度,打扫效果极佳,因此出名,并远销省内外。
旧寨在榕东,创建于北宋,是榕城著名古村之一,手工业素来发达,而“较有名的手工产品有藤器”。其藤器种类较多,几乎囊括了各种椅类和席类。其特色是藤色白净,藤片细匀,造型紧凑有致,轻便耐用。在消费界有良好的口碑。
淡浦钟表发条知名已久。所谓“发条”是发动机器的一种装置,卷紧片状钢条,利用其弹力逐渐松开时产生动力,是机械钟、表的必备部件,有恒力发条、定力发条各种。淡浦生产钟表发条,已有百年历史,其产品以耐用实用,在国内享有极高声誉。
榕城的手工业特产名闻遐迩,而现在不少已经日渐失去其市场与发展空间,从某种角度上说徒存其名的手工业有很多,如东泮花窗、永东一带的潮绣、大西的砖瓦、蓝和的主盘式沼气炉等,这里就不再一一详录了。
三
特产之为特产,是相对而言的,有的甚至知名的时间很短,稍纵即逝。这是各种因素所制约、所决定的,因此,特产的发展,要善于保证质量,还要善于审时度势,因势利导。用时下的流行话语表述,就是要树立品牌意识,建设品牌创造机制,建构品牌流失风险防范措施,不断推动改革与创新,为特产之永续提供文化的支撑。
一是不断通过相应的农科技术,保障生物类特别是农作物类特产的品种质量,确保特色水果、蔬菜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这是因为某些特色水果、蔬菜乃至鱼类、家禽等,除了原有的气候、土壤、水质的因素外,还与独特的管理有着密切的关系。如坚持施用土杂肥等有机肥,如坚持定时提纯复壮,以及耕作制度上的适应性等,只有坚持那些经过多年实践证明有利于保障作物品质的方法与措施,而不是为了追求产量而改变那些产生特产的作为,才能在某些外部条件有所变化的情况下,依然保持特产的优势不失。
二是加强科技含量和文化内涵的保障与提升,做大特产的文化形象、文化精神与文化影响力,扶持特产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再立新功”。譬如有着一百多年历史,有着广阔市场,也还有着庞大发展空间的神曲茶,应通过卫生检验、生产准许等相关手续,确保它的合法地位,通过“非遗”或者其他品牌商品申报的程序,以提升它的文化地位,同时还要加大文化包装,或刊登广告,加强宣传力度,扩大它的影响力和知名度等,乃至可以结合现代饮料的生产技术,把它转化为饮料产品,以方便消费者的饮用。目前,邻近城市的现代药厂在其生产流程与包装上已有很大的改进,沟口的这一传统特产虽然面临挑战、排挤的压力,但同时也有借新的文化创意开辟新局面的契机。
三是摸准消费动向,把握市场脉搏,把传统产品做成现代品牌产品,不断增强其生命活力。譬如竹笠生产,几乎没有生存空间,如何利用竹编工艺转型为欣赏类型的器具生产,就是一个课题。传统木雕也一样,如何从建筑装饰转型到摆件、挂件、礼品性的商品的生产,里面就有着很多“文章”好做。风炉如今仅是一些山区、经济落后地区在使用,销量已受到严重制约,是否可向工夫茶艺这一悠闲文化产业寻找新的“增长点”,另外,在泰国等东南亚地区,葬礼中有使用风炉的民俗,顺应这种民俗,开发相应的出口产品,应该也是一个途径。
地方特产是地方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于这一部分的文化,既要作为文化积淀、文化遗产来守望、来保护,更要作为可持续发展资源来利用、来开发。无论守望、保护还是利用、开发,都要增强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而不是自然主义的“无为而治”。
我们这一代人,绝不能做特产的“啃老族”,而应是传承人和创新者,否则那些历史会在我们这一代画上句号。非但对不起子孙后代,也无颜见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的“江东父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