岭南水城的风韵

岭南水城的风韵

无形的北回归线从这片土地穿过,它所携带的灿烂阳光、丰沛雨水、绵长六七个月的夏天,以及来自浩渺大海交替嬗变的季风,扣合着海潮不息的涨落,为南国这个河口港口城市,带来了丰富的物产、永不褪色的葱郁,造就了一代代依山傍水而成长的人民大众,使其用自己的勤劳智慧,营造了一座文化泽被的岭南水城、文化名城,以一方独特的水土,哺育着以中国梦为底色、为追求的千秋大业。

榕城位于潮汕的榕江平原上,地质年龄在120~140万年。早期为南北河流冲积物堆积而成,海浸后才形成完整的三角洲。

海浸面积约占整个平原面积的七成,海浸以山前残丘为界限。海浸特征有三个表现:一是有第四纪贝壳层,埋深15~25米,双溪嘴上下的区域都可发现;二是南海湾沉积的泥炭土、淤泥层等,如禄宜、篮兜、东山等处所存的“乌泥”即是;三是海蚀形成的景观,如浪蚀阶地、刻痕、浪蚀崖、海蚀蘑菇石等,南河的石马山、鸟木(紫陌)山以及榕江出海口左岸的桑浦山等,都还历历可见。

北西向榕江断裂活动,使榕江平原的构造运动与潮汕平原其他地方明显不同。潮汕平原总体而言呈上升状态,而榕江平原却表现出相对下沉的现象,主要区域是新亨至榕江口的榕江下游一带,这使榕江河床多泥质,蛇曲特别发育,流量虽小,但下游水深无淤浅之病,3 000吨汽轮可趋潮直达城下,且四季通畅;潮汐明显,南河涌至三洲,北河涌至罗山。在潮汐作用影响下,海水能倒灌城西部分河段,天旱时局部稻田有盐碱化作用发生;下游地下水矿化度达1~3克/升,比潮汕平原的其他河系都高,是地盘下沉,地下水运动缓慢,盐类富集作用增强所致。

丰富的江土、花岗石、膏泥以及瓷土,都是古老地质的产物,也都在历史上为社会生活与生产所充分利用,对形成地方产业结构、产业特色,发挥了巨大的资源作用。

把地形的存在状况描述为“简明”两字,是因为按照科学标准衡量,榕城只有最高点海拔329.2米的山冈,只是丘陵类型的地形;而平地海拔在10米以下,是典型的平原。榕城只有丘陵和平原两类地形(即使把东部的桑浦山列入,也只属于丘陵而达不到山地的高度)。

丘陵指的是紫峰山、紫陌山、南面山和黄岐山这些山冈。无一例外都为花岩红土山,土层肥沃,矿物质丰富,植被良好,绿化程度甚高。绿化程度高,并非完全是自然的恩赐,而是自民国以来,该地区已先后组织过多次不同规模的垦殖、绿化,大种树木与营造果林。

山地的存在为历代的先人提供了衣食之源和民居的主要建筑材料等。因为后面我们还要展开记述,这里暂且从略。

宜人的气候,指的是榕城光热充足,冬暖夏长,四季不明,适宜生物生长与人类生活。这个条件使榕城一直以来是水稻高产区,是亚热带水果香蕉、杨梅、芒果、荔枝、龙眼等的高产区,是锣鼓石红花榱、汤前风扣梨、奎地乌叶荔枝等著名特产的原产地。当地人均寿命比周边大部分地区长,百岁以上老人比比皆是,至于90岁以上的长者,更是不胜枚举,这与当地的环境条件密切相关。

至于生态,自然和气候密不可分。粮食作物的品种与产量,是人为适应气候而做的选择与利用的结果。榕城作为历史悠久的水稻、番薯高产区,作为水稻、番薯的良种之乡,是先民智慧与自然条件和谐相融的结果。而本地多至70多个蔬菜品种和150多种花木,是在得天独厚的本土气候条件下科学栽培成就的一个重要表现。水果品种丰富、产量高、品质好,也得益于自然的天助。

生态是个多元结构,生态是人与自然相辅相成的产物,榕城有着令人羡慕不已的生态环境,正所谓“军功章里,有我的一半,也有你的一半”!

因为独特的造山运动、独特的气候环境,乃至独特的经营,榕城的山岭有着巨大的自然和人文景观资源,是人们休闲养生以及旅游运动的好去处。

从宏观来看,“紫陌春晴”与“黄岐晓翠”都是揭阳八景中久负盛名的景观。这些以秀丽为特色,以烟云萦绕为动态的景色,以其独特的魅力美化了榕城的历史,也培育了一代代南国佳丽。近山乡村,不但寿星高照,还美女如云。

紫峰山有诸多奇石构成的天然景观,古往今来游人如鲫,络绎不绝。兼具山光水色之胜的桂竹岩,丛石林立、碧湖承影、绿树掩映、泉声琤淙,自清代以来,一直是文人学士游会觞咏之所,清末福建巡抚丁日昌,曾经邀集邑中骚人雅集唱和,乃至编成皇皇诗集,为一时盛事;南面山的“石水缸”,因山峡水流的长期冲击,而在出山处形成若干巨大的圆形石穴(有人以为“冰臼”),水清且凉,兼有载体的奇趣,落泉的助兴,成为游人戏水消暑的绝佳去处;黄岐山崇光岩、小有洞天以及竹岩光诸处,怪石嶙峋,胜状迭出,自宋以来,非但有文坛,方外高人都争为憩所,而且每有吟咏付刊,从而形成文采斐然的摩崖石刻汇展之区,为默默无闻的山林,增添无数的情韵。

以山体为依托,许多名木奇树,临风屹立,为所在之处增添无限秀色,以及耐人寻味的风物传统,或者求知的畅然。黄岐山侣云寺前的连理秋枫,是粤东同类树种中唯一已有八百年历史者,它所代表的明人冯元飚与黄月容的凄丽的爱情故事,让其青苍的叶片有了丹枫的爱情内涵,成为红男绿女收藏的至爱;同在黄岐山,而具体生长于“虎头岭”桂马饮泉处的一棵异树,虽无满身的掌故和诗文,却能结出满树让古今众多博识广闻的人们都不知其名的果子,又以其虽然无毒可食,却充满了浓浓的酸味,借以嘲笑世人的无知。紫峰山麓的一株大树,杂果齐挂,不但形多,而且味美,而其中又有一些酸如梅子,让人望而止渴。

古人有云:“天下名山僧占多。”这是从客观实际总结出来的认识。僧所占的名山,或以平静取胜,或以苍郁擅胜,或以石趣入胜,大致都要有其风水、景致之非凡处,可供僧人净心安心地礼佛参禅。榕城诸山,岩寺密布,如竺冈、凤冈、松冈、侣云、福田、明宗、古山、白珠马,皆历史久远,掌故充栋,且信众如云。众多岩寺供奉佛祖,信奉“阿弥陀佛”并无太大差异,但是,其所皈依的胜地,却迥然有别,而可起人多作涉猎之兴。清人陈步青《黄岐山小有天岩》诗:“山骨何年凿,秦时昔斫岩”“是谁开橐钥,于此启包缄”“瘗玉宁关胜,探奇信足馋”等,就是一个具体的先例。

榕城山虽不高,灵异不乏;树不参天,棠荫非狭;石无庞大,包孕未浅。于是,成为与古城交相辉映的旅游资源。一经浓妆淡抹,便可千秋各呈,作为游人的理想去处。

自南宋绍兴十年(1140)开辟各县治、港口和商埠以来,榕城就以独特的水城风韵和通畅的水运优势,构成了少有的城市形象和经济特色,赢得了高擎的知名度和纷至沓来的发展契机。榕城经历了由渔村到县城到府城蝶变的三部曲,并且搭上海上丝绸之路的顺风船,逐步走近世界级别影响特色区域的目标。

北窖通南窖,前溪接后溪,暗随潮上下,分绕县东西。

古榕潮汐地,百折绕平田。吞吐涵明月,盈虚漾碧天。

城中竹树多依水,市上人家半系船。

秀绝双溪迎紫气,三阳江上月三更。采珠人远练光净,捣药声高蟾影清。凤岭松杉浮碧白,玉川芹藻浸空明。

环城奇树傲群峰,栽入清溪翠影重。

溪城如岛水环之,西驾东流此一丝。万里海风浮汉彩,百重山色压虹眉。于秋倍觉潮声壮,有月常窥钓影垂。

参差树色覆城根,上下潮声辨水痕。夏日凉风生窖口,孤舟傍处绿阴繁。

南溪水接北溪流,影落银蟾缟夜秋。我欲弄潮吹玉笛,徘徊如泛海中洲。

无数描绘古城水色潮声的诗歌,是榕城作为岭南水城的形象文献。

内、外两个河网相套,潮汐明显,以船为车与奇树环城,正是榕城作为岭南水城的特色所在。明清以来相继评选商定的“揭阳八景”,除“紫陌春晴”“黄岐晓翠”两个远景之外的其余六景,大都是这一水城的具体写照,如“玉窖棉荫”“鳌桥钓浪”“南浦渔歌”等。这些水灵灵的景观,如诗似画,如烟如幻,温润着过去千万水城儿女的情怀,孕育一方崇文尚信的民性。而后,成为蕴含丰富人文的旅游资源。

南北拥夹的外河,是榕城的母亲河,又是榕城长盛不衰的经济发展动脉。这条拥有“黄金水道”美誉的粤东第二大江,发源于南阳和莲花山区,浩荡东来,奔流入海。河口古城榕城,自宋建县以来,就承担起粤东西部地区物资集散的重要港口功能,至明清两代,成为潮州府属重要的海上丝绸之路的港口,对外经济文化交流的重镇。

刘业勤在《天后庙重建碑记》中,写到了榕城港的繁盛状态:“揭地濒海,其土沮洳,近达漳泉,远通吴越,商舻贩舶,出入于稽天巨浸中。”

这位乾隆中期两次来揭阳任知县的刘业勤,在其主纂的县志里,写及乾隆二年(1737),有洋商呈请知县张董在南门外建了天后宫;写及乾隆四十二年(1777)的一场台风,把停泊于南河的两艘洋船打沉;写及洋船的商业税,在炮台海关缴交……以具体的文字,证明了榕城确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一个重要口岸,在对外尤其是对东南亚的物产与文化交流上,有过辉煌的历史。

正是经由这条“黄金水道”,将揭阳盛极一时的红糖、夏布输送到江浙以及海外,谱写了发达的经济历史,使充盈的稻米变成郑成功收复台湾的军粮。而由河婆祖庙分灵的三山国王神像,从乔林双忠庙分灵的“双忠”神像也经由榕城港出发的大船,妥灵于台湾、泰国和昆甸。当然,南洋风情的中山路、西马路等骑楼街的图纸、工程师和钢筋、水泥等建筑材料,也经由这一通道先后从榕城口岸登陆,开启榕城建筑的新纪元。

潮涨潮落、川流不息的榕江,非独美化了榕城的历史和风景,也带动了榕城经济的繁荣活跃,促成了榕城对外交通的顺利畅达。

说榕江是榕城的母亲河,是因为它哺育了榕城勤劳智慧的人民,同时也谱写了榕城庄典丰厚的历史。

充分利用地理条件,创造出光辉灿烂的区域文化,先人已为我们树立了榜样,积累了成果和经验。

随着社会的发展,自然与人力的合作,陵谷变迁,所以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以地理资源为载体的文化创新,已不能完全按照历史的脚步亦步亦趋,而必须有新的观念、新的思路和新的举措,在充分高效利用的前提下,因地制宜,美化家园,承前启后。在平原和丘陵这两个不同形态的空间中,创作出前无古人的壮丽图景。

这是一篇大文章。深受优秀传统文化陶冶,又具有现代建设理念,更重要的是有着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同时也掌握了丰富建设经验的新一代榕城建设者,将是这篇宏大文章的卓越作者。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