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序

自序

这些年来,写了两三百篇以揭阳为描写对象的散文随笔,固然是因为我生于斯、长于斯,对其有着深厚的感情;同时也有意向群众宣传,以加深他们对于揭阳的认识;再者呢,就是提高它的知名度:江山也要文人扶,这话我虽不十分推崇,但也不否认它的客观性。

收录这个集子的是个人“揭阳题材”作品的一部分,包含古城、古村、古事、古物、古人五个方面,基本上反映了揭阳的历史人文风貌。在学界有个共识,从某个角度而言,这些传统文化就是地方的软实力。换个说法,它便是一个地方的精神、灵魂和可持续发展资源,于是我最早给书取名为《乡魂》。后来到百度上搜索一下,发现早已被季羡林、冯骥才和余秋雨三位先生主编的一部同类散文“捷足先登”,不得已在中间加了一个“之”字,成为现状。

对于代表地方精神和灵魂的潮汕文化,我曾以讲座、学术论文等方式,进行理性的研究与传播,更多的是通过散文、随笔等载体,登在全国的报纸杂志上。为了适合各类读者的口味,我力所能及地运用了各种笔墨,无形之中营造了平实朴素、清朗峻健为主体的风格体系,这与我最初创作的追求,已经有了明显的区别。既然回归“乡土”的特色,可以更贴近地气,为更广泛的读者所喜闻乐见,我也就顺其自然。

乡土文学的写作,在中国有着悠久的传统,也哺育了一代代名家,他们的精品,成为中国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中国文学的精华对我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当然,我也自觉地“定位”,融合潮汕人的气质、灵性和时代的精神、气派,建构了一种潮汕新文学——一种有别于传统方言文学的地方文学。为了这种文学的产生,我既“借壳上市”,也独出机杼,相辅相成,力求在传统与现代之间、继承与发展之间,寻找、开辟一条新的路径。

对待乡魂的态度,我既有记住、塑造的愿望,更有解读、阐扬的冲动,理性与感性双管齐下。于是既要借助文献、考古和口碑等各种基础素材,也要运用记叙、议论和抒情的表达手段,在写实中运作浪漫,在现实中糅合理想,不但要使之可读,还要使之可用,真正达到虚实相生,赋予其新的含义,实现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乃至实质性的发展。

我确乎用了心和下了力,至于客观效果,则只有读者才有权利评价。

是为序。

彭妙艳

2016年1月25日于揭阳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