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序

总序

《周易》云:“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人立于天地之间,既要体验自身的生老病死、上下沉浮、心念生灭,更要审视、谛观自身变化与天地流转、世事更替、人际往来等的关系。先哲体验种种变化,反思变化规律,提出因应之道,并教化和帮助他人,致力于实现更为善良、有序、可持续的世界,故有文明的开显。因此,人类文明皆是变化之道、观察之道和教化之道。

变化之道作为普遍性规律,隐藏于变化的万象与纷纭的人事之后,体现出超越变化的不变性。天地变化,无非是时间的绵延与断裂;人际往来,无非是关系的独立与相依。绵延与独立为一,断裂与相依为二,所以佛陀提倡“不二”;“不二”即是面对、接纳和谛观一而二、二而一的世界和人生,成就变异多元、和谐相成的变化之道。提倡“普隐”,是希望有缘阅读者明了变化之道。

观察之道是主体依不变性而审视、谛观宇宙人生,从而将普遍性规律纳入主体之心。公元前五六世纪的“轴心时代”,先哲纷纷将“天地之心”纳入己之心性境界与生命经验,将自身的观察之道演化为教化之道,诠释宇宙人生的现象,揭示规律和发明定理。东方、西方思想体系之不同,就在于观察之道与教化之道的不同。提倡“普隐”,是希望有缘阅读者学习先哲的境界与经验,融摄时代思潮与日常生活,具备降伏烦恼、安顿生命的功夫与境界。

现时代的每个人,皆是几千年变化之道、观察之道和教化之道的继承者,理应追索自身承载的历史底蕴,呈现由之而绵延至今的文化传统,并将当前体贴出来的心灵经验融入其中。换言之,今人既承负着薪火相传、代代守护的文化使命,亦应与时俱进、推陈出新,创造出跨时空、越国界和体现时代价值的当代文化。

“普隐心语”呈现的是自身的经验与境界,以观察之道契入变化之道,融情感体验、生活反思、知识积累、理性思辨、智慧体悟为一体。“佛学通识”旨在将专业、系统的佛学研究转化为清晰、简洁的佛学知识,让社会大众通过现代汉语有缘进入佛学文化传统,呈现当代“教化之道”,让佛学文化成为当代中国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经典阐释”旨在将古圣贤的原创性智慧转化为时代性理论,将古代汉语解释爬梳为流畅、优美的现代汉语,让现代读者能够实现机教相应的阅读,可视为借古代的“教化之道”契入“变化之道”。东西、古今的“教化之道”都各有偏重与不同,所以需要交流互鉴,编辑“普隐人文”“普隐译丛”系列,以实现各美其美。

于百年未有之变局中,当代中国正经历着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东西相遇,古今融汇,为新的观察之道、教化之道的出现提供了广阔空间。愿不负历史所托,立足东西、古今之变,为变化之道、观察之道和教化之道的传承、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而发新声,是为祈,以为序。


圣凯

2021年7月于清华园

上一章

读书导航